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许桂琴 《民航医学》1992,2(1):43-44
最近,卫生部发布了《全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实施方案》,这将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传播,从而促进和保护广大群众尤其是儿童的健康提供保障。我国是乙肝高发国,感染率高达40%~60%,约有6亿多人得过乙肝,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有1/4将变成慢性肝炎。  相似文献   

2.
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乙型肝炎发病的最重要措施。在我国乙胪表面抗原携带率约100%左右。其感染途径主要以人-人接触传播,其感染时间主要发生子围产期、产后、直至学龄前。近年来报告宫内感染的发生率约5%-15%。控制乙肝感染,改变高流行的现状只能通过在新生儿中普遍进行了乙肝疫苗免疫计划。为了阻断和预防乙肝病毒传播,我们按免疫计划要求在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疫苗,并完成免疫计划。5年后随访其效果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西藏地区流动人口逐渐增多 ,对该地区驻藏部队人员免疫效果观察将有一定的意义。为探讨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 ,我们对驻藏乙肝病毒标志物均阴性者 ,接种乙肝疫苗并进行了 5年的随访 ,结果发现 ,抗 HBs阳性率最高 ,且女性接种效果似乎优于男性。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5 6 0名中 ,男 4 95名 ,平均年龄 37岁 ;女 6 5名 ,平均年龄 35岁。于 1997年接种前均采血行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 ,对其中 4 2 8名HBsAg及抗 HBs均阴性者 ,一律接种乙肝疫苗。由于转业及其他原因 ,2 0 0 1年有 35 9名的资料完整。1 2 方法1 2 1 血清乙肝病毒标…  相似文献   

4.
万钧  王霞云  丁朗如  李玥 《武警医学》2004,15(2):143-144
随着卫生防病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乙型肝炎危害的严重性,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加入到乙肝疫苗接种的行列中。2000年3月,武警部队干部率先开展了乙肝疫苗的普种,为了解免疫效果,于接种2年后,对武警江苏总队驻地干部933人,进行了外周血HBV标志检测,观察免疫效果,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刘宗凤 《西南军医》2009,11(1):46-48
目的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的总体康复状况。方法用自制调查表(包括目前病情,服药状况)、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和TESS副反应量表,对456例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跟踪回访。结果(1)病情状况与是否规律维持服药呈正相关。(2)所有患者社会功能恢复较差,与家庭和社会支持较少有关。结论有必要对病人心理及社会功能加强医护干扰,使病人尽快融入社会,有利于病人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6.
食管内支架置入后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79,自引:5,他引:79  
目的食管狭窄置入金属支架后长期随访,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方法43例食管狭窄放置了金属支架患者有较完整的随访资料。良性狭窄14例,恶性狭窄29例。置入Ultreflex支架32例,GianturcoZ型带膜支架4例,国产网状支架6例,Walstent支架1例。门诊随访行食管造影和内窥镜检查27例,电话或信访16例。结果1~32个月随访观察,无支架移位。24例死亡,术后生存时间17天至28个月,平均6.8个月。死亡原因:肿瘤广泛转移19例,肺部感染2例,其他原因引起死亡3例。发生再狭窄16例,为支架内或两端发生狭窄。肿瘤组织生长造成的狭窄4例,12例为食管腔内组织过度增生,这类狭窄全部发生在置入支架后4~5个月。支架内狭窄5例,支架两端狭窄11例,其中10例为支架上端狭窄。12例行再次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结论肿瘤的生长,特别是粘膜和纤维组织增生是引起再狭窄的主要原因,支架上端狭窄更容易发生吞咽困难。由于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对于良性食管狭窄的支架成型术应严格选择病例。  相似文献   

7.
粘膜下子宫肌瘤动脉栓塞后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粘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资料与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穿刺,置入4F或5F Cobra导管选择性插入双侧子宫动脉,动脉造影后注入自制真线丝段微粒栓塞双侧子宫动脉,阻断肌瘤血供。结果:子宫动脉栓塞后,粘膜下肌瘤因缺血发生萎缩,坏死等改变,并在治疗后1-3个月内全部自行脱落或部分娩出,肌瘤娩出后,无论瘤蒂多粗均可直接切断,局部不需缝扎处理,无活动性出血发生,子宫形态,月经量在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贫血症状逐步改善,临床胡效率达到100%,结论: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及栓塞方法是治疗粘膜下肌瘤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8.
9.
500例Graves病患者131I治疗后3年随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500例Graves病患者131I治疗后3年内不同时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缓解率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发生率,探讨早发甲减的发展规律以及影响131I治疗的因素.方法 500例131I治疗后3年的Graves病患者,平均年龄(39.3±12.6)岁,男女比例1∶5.收集每例患者资料,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24h摄碘率、有效半衰期、131I剂量,治疗后3、6、9个月以及1、2、3年的甲亢缓解和甲减发生例数,并观察早发甲减者的甲状腺功能变化.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行t检验、x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31I治疗后3个月甲亢缓解率63.8%(319/500),甲减发生率36.6%(183/500);6个月甲亢缓解率67.8%(339/500),甲减发生率43.4%(217/500);9个月甲亢缓解率70.0%(350/500),甲减发生率39.4%(197/500);1年甲亢缓解率72.6%(363/500),甲减发生率38.2%(191/500);2年甲亢缓解率79.6%(398/500),甲减发生率40.8%(204/500);3年甲亢缓解率90.8%(454/500),甲减发生率46.0%(230/500).84例(16.8%)首次治疗后疗效不佳,进行了第2次治疗.260例初次治疗后发生早发甲减,治疗后3年其中70例(26.9%)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178例(68.5%)持续甲减,12例(4.6%)甲亢复发.单次131I治疗后3年甲状腺功能正常192例,甲减200例,此392例为成功组,84例2次治疗者为失败组.对成功组与失败组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ATD治疗(x2=16.758,P<0.01)、TRAb(t=-2.074,P=0.039)、甲状腺摄碘率(t=-2.229,P=0.026)、有效半衰期(t=3.827,P<0.01)、SPECT测定的甲状腺质量(t=-3.153,P =0.002)、每克甲状腺组织计划剂量(t=-2.154,P =0.032)和实际剂量(t=-1.985,P=0.048)为影响131I治疗的有关因素.将这些有关因素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得ATD治疗(Wald=14.227,P<0.01)和有效半衰期(Wald=4.497,P=0.034)是影响131I成功治疗的因素.结论 131I治疗Graves病后3年,甲亢缓解率高,但甲减发生率也高.大部分早发甲减患者仍持续甲减,少数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或甲亢复发.ATD治疗和有效半衰期是影响131I成功治疗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儿童及青少年Graves病131I治疗后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及青少年Graves病131I治疗的随访结果.方法 对161例8~17岁儿童及青少年Graves病患者(男43例,女118例)进行131I治疗.甲状腺按其质量1.85~3.70 MBq/g给药,全疗程剂量范围74~1221 MBq,首次给药剂量中位数为185 MBq.随访24~104个月,平均(62±22)个月.结果 失访14例(8.70%),治愈98例(60.87%),好转9例(5.59%),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复发3例(1.86%),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37例(22.98%).随访期内未见患者生长发育受影响,亦无致癌致畸.131I治疗对患者及其后代无影响,除甲亢复发和甲减外没有其他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 131I治疗儿童及青少年甲亢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重叠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影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ELISA法对126例CHB患者检测血清抗-HAV-IgM,同时应用肝穿刺活检、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化技术对重叠与未重叠HAV感染者进行了临床与病理学对比。具有可比性的重叠与未重叠感染者8例、16例1年后做第2次肝穿活检;HBeAg阴性重叠感染者9例做HAV感染急性期、 恢复期血清HBeAg定性、HBV-DNA含量对比。结果发现重叠HAV感染者22例。重叠感染者较未重叠感染者ALT、TBIL增高、PTA降低,但A/G、γ-EP无显著差别;血清HBeAg、肝组织HBcAg阳性率及血清、肝组织HBV-DNA含量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重,但纤维化程度无明显差别。重叠与未重叠感染者1年前肝脏病变无显著差别,1年后仍无显著差别。HAV感染恢复期血清HBeAg阳性率、HBV-DNA含量高于急性期。提示重叠HAV感染加重CHB肝脏炎症活动度, 但并不加重纤维化程度及加速进展;抑制HBV复制,但并不持久。  相似文献   

12.
以2.2.15细胞为靶细胞,研究靶向药物的体外抗病毒作用同时对拟选作交联用的某些植物毒素蛋白进行了体外筛选。结果表明,交联物与单用Ara-AMP有大致相同的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交联物125-200mg/ml,均有轻度到明显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治疗指数10-20d为最高。木鳖子素5-40mg/ml有轻度到明显抗病毒作用,对HBsAg或HBeAg的治疗指数分别达到2.6和5.9,本组靶向药物有进一步研  相似文献   

13.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慢性乙型肝炎40例的肝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以正常肝6例对照,肝炎37例的肝细胞膜ICAM-1表达阳性,对照组则阴性。ICAM-1在肝细胞膜的表达与肝脏炎症分度和血清ALT水平密切相关,提示乙型肝炎时ICAM-1在细胞毒T细胞对肝细胞的损伤中起重要作用,ICAM-1肝细胞的表达程度与病毒复制标志物无相关性。提示HBV不直接启动ICAM-1在肝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外周血中扩增核心启动子(CP) 基因序列,克隆入pGEM-Teasy质粒,随机挑选克隆进行DNA测序以确定病毒的变异程度。结果提示,HBV长期携带者体内有准种共存,CP区内存在热点缺失突变及散在点突变。为了进一步探讨CP区基因异质性对其转录活性的影响,将野生株及不同缺失突变的CP基因片段克隆入pcDNA3.1(-)载体的EcoRI位点,筛选反向克隆,经KpnI和XhoI双酶切后克隆入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CAT3-basic上,构建重组报告质粒。以Lipo-fectamine PLUS转染试剂转染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用ELISA方法检测CAT表达量,反映了CAT基因上游启动子的转录活性。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重组报告质粒,与野生株比较,HBV CP区准种群的存在不同程度地降低了CP基因的转录活性。  相似文献   

15.
生物靶标光敏剂对鸭乙肝病毒的特异结合及杀灭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生物靶标效应的原理。探索一种特异灭活病毒的光化学方法。方法:将针对鸭乙肝病毒(DHBV)设计并人工合成的两条三螺旋结构寡核苷酸(TFO)分别标记8-甲氧基补骨脂素(8-MOP),并将这种复合物(TFO-P)与长波紫外线(UVA)共同作用于血液中的DHBV,通过原代细胞感染,酶联免疫测定,DMA斑点杂交等试验。观察在一定作用条件下,TFO-P对DHBV-DNA的特异结合及其所产生的特异光敏效应对DHBV的灭活程度。结果:DHBV-DNA样品斑点印迹随TFO-P含量的增加明显增强,而同时处理的血液中的白细胞DNA样品斑点印迹无明显增强;在TFO-P的加入量为0.1mmol/ml,UVA照射强度为180μg/cm^2时,5min-20min的UVA照射可灭活DHBV1.90-6.4个对数级,灭活病理条件下,所产生的光敏效应能有效灭活血液中的DHBV,灭活滴度可达6个对数级以上。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前C/C基因准种与变异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以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C基因异质性来探讨在慢性感染者体内是否存在HBV准种。以中国株HBV基因序列为依据,设计特异性多聚酶链反应(PCR)引物,自4例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中扩增HBV前C/C基因序列,克隆入pGEM Teasy载体,每例患者挑选5个克隆测序以比较病毒的变异程度。测序结果发现同一患者前C/C基因碱基序列之间的同源性大于98%,但存有G83→A替换、C抗原内部缺失、移框突变等多种变异类型。结果提示,HBV长期携带者体内有HBV准种共存,推测前C/C区的多种变异可能与感染慢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人工合成两种半乳糖多聚赖氨酸导向配体,与荧光素标记的互补于HBVmRNA多聚腺苷酸信号部分的21-聚反义硫代脱氧核苷酸(ASODN)电性结合,与2.2.15细胞共同孵育,40min后配体组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为41%~47%和28%~31%,单纯ASODN组为11%和5%;3d后配体组为88%~89%和71%~74%,单纯组为64%和53%。经流式细胞分析,配体组使2.2.15细胞荧光染色率达75.3%和83.8%;单纯组为24.3%。结果表明,两种人工配体均具有良好的导向ASODN入肝细胞的功能,且可以明显提高ASODN抗HBV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