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藻酸双酯钠对眼睑黄色瘤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藻酸双酯钠局部注射治疗眼睑黄色瘤,通过对33例不同大小黄色瘤的治疗观察,有40眼完全治愈,15眼好转,6眼无效,结果提示P.S.S对较小黄色瘤治疗效果佳。  相似文献   

2.
低分子量肝素局部注射治疗眼睑黄色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素钠注射治疗眼睑黄色瘤在许多患者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我们对一些黄色瘤患者使用低分子量肝素钠 (商品名海普宁 ,江苏江山制药厂生产 ,剂型 2 5 0 0U/ 0 5mL)局部皮内注射 ,获得了比肝素钠更理想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临床诊断为眼睑黄色瘤患  相似文献   

3.
藻酸双酯钠局部注射治疗眼睑黄色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观察藻酸双酯钠局部注射治疗眼睑黄色瘤的疗效。方法用藻酸双酯钠局部注射治疗眼睑黄色瘤20例40眼,每日注射1次,10次为一疗程,注射药量视瘤体大小而定,一般0.4~0.8ml,一般治疗1~2个疗程。结果治愈率达95%,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藻酸双酯钠局部注射治疗眼睑黄色瘤方法简便易行,药物价廉易得,患者无明显痛苦,毒副作用小,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肝素钠治疗眼睑黄色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聂红平  余彬  翟影 《眼科》1999,8(1):33-34
黄色瘤是脂质代谢障碍的皮肤病,好发于眼睑称睑黄色瘤。本病影响美观,既往手术切除,非手术疗效不满意。我院于1991年始应用肝素局部注射60例,102只眼,110处黄色瘤,取得良好的效果,治愈率达100%。肝素可改善睑黄色瘤局部的微循环,消除了局部组织内脂肪,使真皮内的黄瘤细胞脂肪清除,使之恢复到正常皮肤。本方法治疗睑黄色瘤方便,简单,是一种疗铲好的非手术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低浓度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眼睑黄色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用1mL注射器将0.8g/L平阳霉素注射液直接注入患者眼睑黄色瘤体内,10d1次,共治疗眼睑黄色瘤病例135例256眼,观察其疗效。结果:随访观察3~24mo,256眼瘤体全部消失,其中2次注药瘤体就消失8眼,3次注药瘤体消失32眼,4次注药瘤体消失198眼,4次以上18眼。256眼均未出现感染、眼睑皮肤坏死及瘢痕形成。结论:低浓度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眼睑黄色瘤效果确切,反应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我们自2004年1月用盐酸平阳霉素治疗眼睑单个黄色瘤25例(46眼)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l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共收治眼睑单个黄色瘤患者25例(46眼),其中男2例(4眼),女23例(42眼);年龄42~62岁,平均46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药物低分子肝素钠与肝素钠皮内注射治疗眼睑黄色瘤的疗效分析.方法 将34例眼睑黄色瘤患者(28例双眼,6例单眼),等分成两组(每组14例双眼,3例单眼):低分子肝素钠组瘤体面积(32.06±11.20) mm2,肝素钠组瘤体面积(31.68±10.34) mm2(t=-0.164,P=0.871),两组间瘤体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严格采取皮内注射方法,一组皮内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另一组则皮内注射肝素钠,观察其疗效和疗程以及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 两种药物皮内注射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低分子肝素钠见效快、疗程短,且皮下淤血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低分子肝素钠皮内注射治疗眼睑黄色瘤具备更优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风筝皮瓣在修复眼睑黄色瘤切除后所致的眼睑前层缺损中的应用.方法 黄色瘤切除后,于缺损颞侧皮肤松弛部位沿皮纹方向设计风筝皮瓣,按设计线切开皮肤,在眼轮匝肌下剥离形成以眼轮匝肌为皮下蒂的风筝皮瓣,推进至皮肤缺损区,用5-0尼龙线缝合切口.自2005年以来共应用16例,20只眼,年龄34~68岁,缺损面积为5mm×10mm~10mm×22mm.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随访时间3个月至3年,眼睑外形双侧对称,切口瘢痕不明显.结论 对于眼睑较大黄色瘤切除后直接缝合会导致眼睑畸形的眼睑前层缺损,用风筝皮瓣进行修复简单易行,效果可靠.皮瓣转移后局部平整,无须去除多余皮肤组织,手术后恢复时间短,具有取材方便、便于推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肝素钠皮损内注射治疗眼睑黄色瘤3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睑黄色瘤是眼科和皮肤科门诊常见病。自2001年7月至2005年7月,我院眼科与皮肤科使用肝素钠注射液皮损内注射治疗眼睑黄色瘤37例70眼,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三种方法治疗眼睑黄色瘤的临床疗效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育红  陈楚贤  林浩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2):2356-2357
目的:探讨3种方法治疗眼睑黄色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统计66例132眼眼睑黄色瘤病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平分为3组,A组22例采用瘤体下注射肝素钠治疗;B组22例采用传统手术治疗;C组22例采用有创治疗结合口服降血脂药物综合疗法治疗。结果:三组总有效率比较,C组的疗效明显好于A组与B组。3组不良反应情况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有创治疗结合口服降血脂药物综合疗法治疗眼睑黄色瘤具有安全有效、方便简单、疗效好、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XL-射频皮肤治疗仪消融去除睑黄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XL-射频皮肤治疗仪(解放军总医院理疗科研制)消融技术去除睑黄瘤的方法并观察其疗效。方法:采用射频消融治疗40例(73处病变),病变长3~15mm,宽3~10mm,面积6~150(平均44±34)mm2。射频消融电极沿着睑黄瘤病变部位分层达底部,形成保护层。随访观察1~3a。结果:40例(73个病变)1次治愈35例67处病变,4例6处病变1次去除后残留很少部分,2次去除后痊愈,无疤痕。1例2处病变术后7mo复发,2例2处治疗部位轻微的色素脱失。39例痊愈,1例显效。射频消融治疗后眼睑疼痛不明显,次日创面结痂,0.5mo左右脱落。部分病例脱痂后局部皮肤发红,6~10mo消退。XL-射频皮肤治疗仪消融去除睑黄瘤手术操作方便,在手术放大镜下精准性高、视野清晰,手术时不出血、时间短、无烟雾、患者痛苦少、一次性消融电极,术后炎症反应轻、无感染、未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愈合后无肉眼可见的疤痕、复发率低。结论:XL-射频皮肤治疗仪消融去除睑黄瘤是一项精准度易于控制、疗效显著的手术技术,值得临床推荐的新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眼睑黄色瘤与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1(MSR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相关性。

方法:分别抽取20例眼睑黄色瘤患者和20例健康者的空腹外周静脉血,应用Sanger测序方法进行MSR1基因型SNP检测,眼睑黄色瘤患者同时进行血脂、α-脂蛋白水平、颈动脉彩超等检查。

结果:眼睑黄色瘤患者和健康人MSR1基因型SNP分布无显著差异,但部分合并颈动脉硬化和高血脂症的患者MSR1外显子区域S2-SNP1、S5-SNP2、S5-SNP4位点发生纯合突变。

结论:眼睑黄色瘤与抗动脉粥样硬化受体MSR1基因型SNP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吴梦楠  吴仁毅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10):1752-1755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临床上常见的威胁视力的青光眼类型。PACG与正常人相比往往具有异常的眼部解剖结构。随着眼科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眼部生物学测量参数与PACG的发生和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周边前房深度、前房面积和体积、前房宽度、前房角参数、虹膜参数、晶状体厚度和位置、晶状体拱高、睫状体位置和厚度、脉络膜厚度等参数与PACG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和角膜直径与PACG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眼部生物学测量参数的研究对于防治PACG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正常儿童及近视儿童血清中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 IGF1)和结合蛋白-3(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3,IGFBP-3)的浓度,研究它们对儿童眼球发育的调控及该调控作用对儿童近视及近视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近视组:随机选择我院眼科门诊的5~14岁近视眼儿童60例120眼;对照组:同年龄段的正常儿童60例120眼。通过常规眼部检查及散瞳检影验光。按近视程度分为轻度近视,-3.00D以下;中度近视,-3.00~-6.00D;高度近视,-6.00D以上。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GF1,IGFBP-3的浓度。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近视组和对照组的特征差异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近视组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变量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 结果:两组资料特征差异(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角膜屈光力、角膜中央厚度)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近视组眼轴长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近视组血清IGF1,IGFBP-3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近视程度越高,血清中IGF1,IGFBP-3浓度也越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血清IGF1,IGFBP-3浓度与近视程度、眼轴长度、屈光度呈正相关(P<0.01),而与身高、体质量、角膜屈光力、角膜中央厚度无明显关系(P>0.05)。 结论:实验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血清IGF1,IGFBP-3浓度对儿童眼球发育起着调控作用,而该调控与儿童近视的发生、发展之间存在内在相关性; IGF1的生物活性受IGFBP-3的调节。  相似文献   

15.
姜勇  李海东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7):1232-1234

目的:探讨原发性双眼翼状胬肉与高脂血症之间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性双眼翼状胬肉患者(胬肉组)40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40例,胬肉组按翼状胬肉分级分为1级(Group1)、2级(Group2)和3级(Group3)。所有研究对象空腹抽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和载脂蛋白B(APOB)。比较胬肉组与对照组、翼状胬肉分级组间的血脂水平。

结果:胬肉组TC、LDL-C和APOB高于对照组(P=0.024、0.012、0.009); 胬肉组TG高于对照组,HDL-C和APOA1低于对照组,但均无差异(P>0.05)。三组翼状胬肉分级组间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6±0.57、3.40±0.96、3.85±1.16mmol/L,P=0.036),而其余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 Group3组LDL-C高于Group1(P=0.012)。

结论:原发性双眼翼状胬肉与高脂血症之间关系密切,可能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小鼠眼VEGF家族VEGFA、VEGFB和VEGFC之间功能和作用途径的异同。方法利用Genenetwork数据库中BXD小鼠眼基因数据作为模板,采用基因表达水平、基因间比较、相关基因间的比较、基因表达数量性状基因座(eQTL)等多种方法和统计策略,对BXD重组小鼠近交系群体的眼全基因组表达谱数据中VEGF家族VEGFA、VEGFB和VEGFC的分子通路或潜在功能的异同进行比较和研究。结果矩阵比较结果显示,VEGFC的2个探针之间呈强正相关(r=0.732,P<0.01);VEGFA 1420909与VEGFC 1440739、VEGFA 1451959与VEGFB 1451803、VEGFC 1419417与其他5个基因、VEGFA 1451959与VEGFC 1419417/VEGFC 1439766、VEGFB 1451803与VEGFC 1439766均呈弱相关性(P<0.05);VEGFA 1420909与除VEGFC 1440739之外的4个基因、VEGFA 1451959与VEGFC 1440739、VEGFB 1451803与VEGFA 1420909/VEGFC 1419417/VEGFC 1440739之间无相关性(P>0.05)。在VEGF各基因的相关Top50基因的对比分析中,BXD小鼠眼中VEGFA、VEGFB和VEGFC之间除个别相关基因存在弱关联外,其他大部分基因并不存在较显著的相关性。eQTL分析结果显示,VEGF基因各探针中eQTL分别定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结论小鼠眼VEGF家族中VEGFA、VEGFB和VEGFC之间表达水平和正负相关性各不相同,这些基因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不良反应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连续进行的2078例FFA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7%,大部分在注射荧光素钠后2min内发生并在2min内好转,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79.17%)、荨麻疹(12.50%)及晕厥(4.17%)。在本文涉及的影响因素如年龄、性别、气候、药品批号、有无“诱导”等中,仅年龄1项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t=4.82,P<0.01),并以20~40岁年龄组最为多发(10.17%)。结论FFA是基本安全的眼科检查手段,年龄是不良反应发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过敏反应和精神紧张、迷走兴奋可能是主要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8.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眼球穿通伤及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该病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但研究表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具有自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许多生长因子在PVR患者的玻璃体或者视网膜下积液中过度表达,这些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PVR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血-视网膜屏障被破坏后,生长因子的生理平衡即被打破,RPE细胞受到生长因子的刺激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迁移及增殖,进而与其他细胞及细胞外基质形成视网膜前膜,牵拉视网膜造成视网膜脱离。近年来学者们对生长因子在PVR的形成中所涉及的信号通路、促EMT进程及细胞增殖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将对近年来促PVR发展的生长因子及拮抗生长因子治疗PVR的研究结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易感性与补体因子H(CFH)基因单核苷酸(SNP)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136例渗出型AMD患者(AMD组)和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140名正常健康者(对照组)纳入研究。取得所有受检者的知情同意后,抽取晨起空腹肘静脉血4 ml,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多聚酶链反应和特异性限制内切酶消化法检测CFH Y402H(rs1061170)、CFH-257C>T(rs3753394)及CFH IVS15(rs1329428)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采用SHEsis软件构建单倍型,对比分析两组CFH基因SNP不同单倍型的频率。分析CFH基因SNP不同等位基因、基因型和单倍型与渗出型AMD的相关性。结果 CFH Y402H(rs1061170)存在TT、TC、CC 3种基因型,等位基因位于位点T、C;CFH-257C>T(rs3753394)存在CC、CT、TT 3种基因型,等位基因位于位点C、T;CFH IVS15(rs1329428)存在AA、AG、GG 3种基因型,等位基因位于位点A、G。AMD组、对照组CFH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FH Y402H (rs1061170)的杂合子基因型TC、CFH-257C>T(rs3753394)的纯合子基因型TT及CFH IVS15(rs1329428)的纯合子基因型GG均与渗出型AMD有相关性(OR=4.11,2.55,3.11;P<0.05);等位基因T、C、G为风险等位基因(OR=3.14,1.72,1.79;P<0.05)。AMD组和对照组单倍型TCG、CTG及CTA频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53,6.60,32.82;P<0.05);其余单倍型频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FH基因SNP多态性与渗出型AMD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定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血清及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探讨VEGF、IL-6在NVG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NVG患者20例(20只眼)作为实验组(A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B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C组)各20例(20只眼)作为对照组。采集3组患者血清及房水标本,通过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与房水中VEGF、IL-6的水平。结果 (1)A组房水中VEGF、IL-6的水平(1336.80±70.15)pg/ml、(691.15±50.09)pg/ml明显高于B组(311.60±31.06)pg/ml、(168.25±11.95)pg/ml和C组(165.75±13.95)pg/ml,(92.10±9.59)pg/ml,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4019.334,P〈0.01;F=2275.019,P〈0.01)。A组血清中VEGF、IL-6的水平(545.40±155.49)pg/ml、(291.35±22.66)pg/ml高于B组(321.15±52.57)pg/ml、(104.35±13.21)pg/ml和C组(176.30±20.38)pg/ml、(87.00±12.70)pg/ml,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75.940,P〈0.01;F=906.947,P〈0.01)。(2)A组房水中VEGF与IL-6的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857,P〈0.01)。其余各组标本中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 NVG患者房水及血清中VEGF、IL-6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房水中二者水平呈明显正相关,提示在NVG病理机制过程中,VEGF、IL-6作为促血管生成因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导致了NVG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