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腰痛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特征及其与慢性腰痛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249例慢性腰痛患者(腰痛组)和同期于该院体检的86例无腰痛症状成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在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LL-TK、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SS-PT、LL-PI、矢状面躯干偏移(SVA)等矢状面参数,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矢状面参数的差异。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腰痛组的TK大于对照组,而LL-TK、SS、PI和SS-PT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间LL、PT、LL-PI和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腰痛组与对照组的腰椎前凸类型均以2型(SS<35°、LL较小、腰椎前凸顶点位于L4)为主,分别占70.7%(176/249)和57.0%(49/86),两组的腰椎前凸类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2.
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及这些参数与腰椎滑脱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4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退变性腰椎滑脱组)和58例无滑脱的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在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骨盆倾斜角(PT)、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腰椎后凸角(TLK)、胸椎后凸角(TK)、矢状面躯干偏移(SVA)等矢状位参数,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矢状位参数的差异。以腰椎滑脱率为因变量,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腰椎滑脱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退变性腰椎滑脱组和对照组患者PT、PI、SS、LL、TLK、S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间T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L、PT是影响腰椎滑脱程度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矢状位参数PT、PI、SS、LL、TLK、SVA明显改变,LL、PT是影响腰椎滑脱程度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腰椎退变性疾病是导致后腰痛、进行性脊柱畸形、神经功能障碍的退变性脊柱疾病。脊柱-骨盆矢状面一系列参数的变化反映了腰椎退变性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情况,有助于对疾病的进一步评估、诊断和治疗的完善。目前,关于腰椎退变性疾病发病和脊柱-骨盆矢状面相关参数变化之间的具体关系、机制的研究仍较少,不同退变性疾病的脊柱-骨盆均处于不同的平衡状态,相应情况下各个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均有一定变化,但尚无确切规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参数与骨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共220例为实验组,并将其按脊柱矢状位形态分为三型(Ⅰ型、Ⅱ型、Ⅲ型),同期到本院进行健康体检,无脊柱疾病、下肢关节疾病以及畸形的健康人共14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所有研究对象脊柱矢状位参数和骨盆参数,并比较各组的差异性和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四组间的脊柱后凸角(TK)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腰椎段后凸角(TL)、腰椎前凸角(LL)、骨盆投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Ⅲ型组TL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Ⅱ型、Ⅲ型的LL和SS明显低于对照组和Ⅰ型组(P〈0.05),Ⅱ型、Ⅲ型的LL和SS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型组PI低于其他三组(P〈0.05),其余各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Ⅱ型、Ⅲ型的PT高于对照组和Ⅰ型组(P&lt;0.05),Ⅱ型、Ⅲ型的PT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中,TK与TL、LL、PI、SS有相关性,TL与LL、PI、SS具有相关性,LL与PI、PT、SS、矢状面垂直轴( SVA)具有相关性,LL与PI、PT、SS、SVA有相关性,PT和SS、SVA具有相关性;Ⅰ型组中,TK和TL、PI、SS具有相关性,TL和LL、PI、SS具有相关性,LL和SS、SVA具有相关性,PI和PT、SS具有相关性,PT和SS、SVA具有相关性;Ⅱ型组,TK与TL、SS具有相关性, TL和LL、PI、SS具有相关性,LL和SS、SVA具有相关性,PI和PT、SS具有相关性,PT和SS、SVA具有相关性;Ⅲ型组LL和SS、SVA具有相关性,PI和PT、SS具有相关性,PY和SS、SVA具有相关性;以上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lt;0.05)。结论骨盆参数各参数之间和脊柱矢状位参数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与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的病情和临床症状有一定的联系,虽然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正常中国成人脊柱骨盆矢状位排列特点,探讨脊柱骨盆矢状位排列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的对148例正常中青年志愿者进行全脊柱站立正、侧位X线及腰椎磁共振检查,测量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确定脊柱骨盆矢状位分型,并分析脊柱骨盆矢状位各参数值及排列类型与腰椎间盘退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全脊柱矢状位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我院骨科接收的130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来本院体检的健康老年人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采取PVP治疗,对比两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并观察PVP治疗效果。结果术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7-S1SVA显著要长,TK、PT显著增大,LL、SS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患者椎体中柱高度显著提高,Cobb角及Oswestry评分、VAS评分显著均明显降低(P均0.05);术后患者C7-S1SVA明显减小,LL明显增大,TK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与健康老年人相比存在明显的前矢状位不平衡,采取PVP治疗能改善脊柱矢状位平衡状态,改善患者功能,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中国东部地区不同年龄阶段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及随年龄如何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于我院健康体检中心留存的311名无症状健康志愿者的资料,由2名外科医师收集人口统计学数据及脊柱骨盆矢状面影像学参数,包括年龄、性别、最大胸椎后凸角、最大腰椎前凸角、最大腰椎前凸角-最大胸椎后凸角、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与骶骨倾斜角比值、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躯干偏移、T1矢状面角度、T1骨盆角度及T1脊柱骨盆倾斜角。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年龄与矢状面参数的关系,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年龄与最大胸椎后凸角的关系。根据年龄将研究对象分为7组:<20岁、≥ 20且<30岁、≥ 30且<40岁、≥ 40且<50岁、≥ 50且<60岁、≥ 60且<70岁和≥ 70岁,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各年龄段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结果 311名健康志愿者的最大胸椎后凸角(r=0.280,P<0.01)、最大腰椎前凸角-最大胸椎后凸角(r=-0.320,P<0.01)、骶骨倾斜角(r=-0.216,P<0.01)、骨盆倾斜角(r=0.237,P<0.01)、骨盆倾斜角与骶骨倾斜角比值(r=0.282,P<0.01)、矢状面躯干偏移(r=0.279,P<0.01)、T1矢状面角度(r=0.247,P<0.01)及T1骨盆角度(r=0.259,P<0.01)均与年龄相关,而最大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及T1脊柱骨盆倾斜角均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最大胸椎后凸角=0.175×年龄+28.233,年龄每增长10岁最大胸椎后凸角增加1.75°。<20岁、≥ 20且<30岁、≥ 30且<40岁、≥ 40且<50岁、≥ 50且<60岁、≥ 60且<70岁和≥ 70岁组人数分别为8、56、51、59、56、56、25名,最大胸椎后凸角、骨盆倾斜角、骨盆倾斜角与骶骨倾斜角比值、矢状面躯干偏移、T1矢状面角度及T1骨盆角度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大(P均<0.01),最大腰椎前凸角-最大胸椎后凸角、骶骨倾斜角则随年龄增长而减小(P<0.01、P<0.05)。结论 在中国东部地区无症状健康志愿者中,最大胸椎后凸角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年龄每增长10岁最大胸椎后凸角增大1.75°)。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后残余腰痛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聊城市人民医院的L4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125例,所有患者均行椎旁肌间隙(Wiltse)入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术前及末次随访于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滑脱度(slip percentage,SP),记录患者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析手术前后各参数差值与VAS评分、ODI改善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18例患者最终获平均1年以上的随访,其中37例患者末次随访时残存腰痛症状(VAS评分≥4分);对比术后残存腰痛与无腰痛患者(VAS评分<4分)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发现术后残存腰痛症状患者除PI外,PT变化最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除PI外其余各参数的手术前后差值均与ODI、VAS评分改善率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PT变化与临床疗效相关性最强。结论 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后残存腰痛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具有相关性,其中PT变化与其相关性最强,手术过程中注重改善PT可减少术后腰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为逐步明确腰骶关节面方向与下腰痛的相互关系,对150例病人腰骶部X片进行观察,发现观察组75例下腰痛病人中,有32例腰骶关节面为矢状位,占42.7%;对照组75例无下腰痛病人中,有7例腰骶关节面为矢癍位,占9.3%,P〈0.01,有显著差异。由此初步推断,矢状位腰骶关节面是导致下腰痛的内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5):57-60+65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临床与影像学(CARDS)分型中各亚组患者在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上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L4~5单阶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腰椎正侧位X线或动力位腰椎X线正侧位上滑脱节段椎间隙是否后凸成角分为D型滑脱组和非D型滑脱组(即A、B、C三型)。术前、术后均测量入组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同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术前D型滑脱组LL、PI、SS均显著低于非D型滑脱组,而PT显著高于非D型滑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D型滑脱组ODI评分和腰痛VAS评分均显著高于非D型滑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滑脱CARDS分型中D型患者与非D型患者在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存在差异,D型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亚型进行探讨,可以推广为临床常用的术前评估分类系统之一。D型患者术前腰椎生理前凸丢失,容易表现出更严重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悬吊运动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方法 将78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按数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低频脉冲电疗及药物治疗等传统方法;治疗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用悬吊运动疗法治疗,治疗周期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用视觉模拟评分和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和改良Oswestry指数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0.05).结论 悬吊运动疗法能有效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针刀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在慢性腰痛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我院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上海市青浦区中医医院的80例慢性腰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刀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微创技术的迅速发展,针刀疗法在腰痛的微创手术中广泛应用,其操作简便,容易掌握,疗效好,患者疼痛少,较少不良反应,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慢性下腰痛病变的主要相关CT影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下腰痛病变的主要相关CT影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24例慢性下腰痛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124例中椎间盘突出82例,占66.13%;椎间盘退变致椎间盘膨出49倒,占39.52%;后纵韧带骨化21例,占16.94%;骨性椎管狭窄14例,占18.29%。其中肌源性慢性下腰痛8例经临床捡查及治疗确定。结论 椎间盘病变是引起慢性下腰痛的主要原因,具有典型的CT影像改变,后纵韧带骨化及椎管狭窄亦可引起慢性下腰痛,正确分析其CT影像特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岚  张媛  张华  陶兰  蒋秋静  张高东 《重庆医学》2011,40(30):3019-3021
目的 探讨妊娠期腰痛足月孕妇分娩方式与产后腰痛的关系.方法 对孕36周有腰痛的592例孕妇分别在孕36周时和产后6个月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腰痛、活动障碍及对腰痛可能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等,根据分娩方式分为社会因素剖宫产组(A组),有手术指针剖宫产组(B组),顺产组(C组).结果 三组产妇产后6个月母乳喂养、抑郁的...  相似文献   

15.
汽车驾驶员腰痛的防护措施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采取一些简单的方法来防治高原汽车驾驶员的腰痛,并观察其疗效。方法:用佩带汽车驾驶员专用腰带和驾驶员间相互进行腰背部按摩这两种方法作为防治腰痛的措施。随机选取204名高原汽车驾驶员,分为三组。腰带组112员,腰带加按摩组35名,对照组57名。在长时间连续长途驾驶前后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腰痛程度,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前后各组疼痛程度差值表明,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而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显示佩带腰带和腰带加按摩措施均可减轻驾驶员的腰痛。结论:汽车驾驶员高发腰痛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佩带腰带并进行相互间按摩是便于装备和普及的防治驾驶员腰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CT腰椎间盘造影术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CT腰椎间盘造影术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对CT和/或MRI检查无腰椎间盘突出征象的25例慢性下腰痛患者34个腰椎间盘行CT椎间盘造影术,采用统一的椎间盘造影方法和1~5型CT椎间盘造影分型,分析阳性、阴性椎间盘注射对比剂的量。结果CT椎间盘造影的34个腰椎间盘中14个为2型,均为阳性椎间盘,注射对比剂量为0.2~1.1ml,平均0.65ml;2个为5型,均为阳性椎间盘,注射对比剂量0.8~1.1ml,平均0.95ml;11个为3型,其中3个为阳性椎间盘,注射对比剂量为0.7~0.9ml,平均0.8ml,8个为阴性椎间盘,注射对比剂量为1.2~1.7ml,平均1.45ml;7个为1型,即正常椎间盘和阴性椎间盘,注射对比剂量为1.2~1.8ml,平均1.5ml。阳性椎间盘([0.810±0.469)ml]与阴性椎间盘([1.480±0.364)ml]所注射的对比剂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T腰椎间盘造影术通过显示阳性椎间盘对盘源性下腰痛具有定性诊断价值,与普通腰椎间盘造影术比较,CT腰椎间盘造影术具有定位、诊断精确,操作时间短,患者痛苦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小关节与腰痛关系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关节病变曾被认为是引发非特异性腰痛的主要原因。“小关节综合征”的概念由来已久。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 ,无法找出任何一组临床特征能够从人群中鉴别出“小关节综合征”。小关节性腰痛是存在的 ,而“小关节综合征”并不存在 ,它不能作为一个确定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盘源性腰痛(DLBP)是慢性腰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通过观察椎间盘纤维环射频电热成形术治疗慢性DLBP的临床效果及其并发症,以期寻求新的DLBP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符合慢性DLBP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予以椎间盘纤维环射频电热成形术治疗,术后跟踪随访,观察比较手术前后汉化Oswestry功能指数、VAS疼痛评分及手术并发症的变化。结果  经椎间盘纤维环电热成形术治疗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明显降低,疼痛减轻;功能状态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提高,Oswestry功能指数评定优良率>7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椎间盘纤维环射频电热成形术能使损伤椎间盘发生再塑形,修复损伤椎间盘,快速缓解患者疼痛,显著改善患者功能状态,并发症少,是治疗DLBP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自1986年至1992年,将椎间隙阻滞加"十"字型阻滞应用于不伴下肢痛的腰痛病人101例。椎间隙阻滞穿刺点选择在腰1~骶1之间疼痛严重的椎间隙。将药液(10g/L利多卡因4ml加泼尼松62.5mg的合液,共6ml)分别注入于黄韧带、棘间韧带、皮下组织里,但不需注入于硬膜外腔;其次,选择腰3~4或腰4~5间皮肤上进行“十”字型阻滞,穿刺针经皮下以十字型注入5g/L利多卡因10~12ml.其结果如下。著效(疼痛计分0~1):72例(71%);良效(疼痛计分2~8):25例(25%);无著效(疼痛计分9~10):4例(4%).认为,在腰痛治疗上,门诊7个程序和住院8个程序可供选择,而首选的治疗方法是椎间隙阻滞和“十”字型阻滞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①几乎没有合并症;②安全;③操作技术简便易行;④适合于处理大量的病人,尤在门诊;⑤易被就诊病人接受;③可获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Lowbackpainisacommonclinicalcondi tionthatisthesecondmostcommonreasonforavisittoa primarycarephysician(1).Lowbackpainistheleadingcauseofdisabilityinpeopleunder 45andthesecondleadingcauseofindustrialabsenteeism.Upto 6 0 %ofallemployeesexperiencebackpainats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