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背景 中心静脉置管后常规需行胸片检查来明确导管尖端位置,但此方法相对耗时且具有放射危害,因而本研究尝试采用床旁超声快速判断导管尖端位置。目的 评估心脏超声微泡造影技术快速判断中心静脉导管位置的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0年7月-2021年6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行中心静脉置管的重症患者。应用振荡微泡0.9%氯化钠注射液灌注心脏超声造影技术判断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的位置。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超声造影相关指标和胸片相关指标,并将置管位置和检查结果与金标准床旁胸片比较。结果 该研究共入组74例患者,男33例,女41例,年龄为(67.3±19.3)岁。应用床旁心脏超声造影判断中心静脉导管位置仅耗时7.2 min (95%CI:6.6~7.9),胸片判断中心静脉导管用时77.8 min (95%CI:69.0~86.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床旁胸片作为金标准,心脏超声微泡造影判断导管位置的敏感度为100%,特异性为85.7%,准确率为98.65%。床旁超声与胸片判断中心静脉导管位置结果一致性无统计学差异(Kappa=0.916)。结论 与床旁胸片相比,心脏超...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右心房心电图( right-artrial ECG,RAECG)引导与常规技术( convenitional placement techniques, CT)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尖端位置的到位率及其他不良反应。方法40例择期行全身麻醉的骨科手术患者,经数字随机表均分为2组,分别接受右心房心电图引导右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技术(A组,n=20)、传统常规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技术(B组,n=20),穿刺结束即刻通过C臂或床旁X-胸片观察导管的走向,记录各组患者导管尖端位置,导管平均置入深度以及导管异位情况。结果 A组患者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18例,2例异位于右颈内静脉,导管位置精确率90%,B组患者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14例,6例异位于右颈内静脉,导管位置精确率7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患者导管置入平均深度(11.3±1.2)cm,B组患者导管置入平均深度(14.45±1.6)c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穿刺时间、误穿动脉、气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房心电图引导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尖端位置的到位率优于传统置管法,且导管置入深度少于传统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床旁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上肢PICC导管尖端定位中的作用。方法 33例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分别行床旁X线胸片及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导管尖端的位置。对于异位入右心房或对侧无名静脉的PICC导管,应用超声测量尖端与左右无名静脉汇合处的距离,或尖端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的距离,计算需退管的长度。结果 33例患儿中,超声清晰显示导管尖端者30例(90.90%),X线摄片清晰显示导管尖端者17例(51.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入右心房及对侧锁骨下静脉的病例,均在超声指导下退管至理想位置,退管成功率100%。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是PICC导管尖端安全简捷的定位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新型静脉内心电图(NVECG)的波形变化辅助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准确定位的效果.方法 60例ICU接受PICC置管的成年患者,采用NVECG法引导PICC置管,通过特征性的P波变化,辅助PICC准确定位,并与穿刺后X线胸片检查结果比较,计算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60例患者中58例穿刺后床旁X线胸片证实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2例导管尖端易位于颈内静脉.以X线胸片结果为“金标准”,NVECG法辅助PICC尖端定位的敏感度为98.3%,特异度为100%.结论 NVECG用于辅助PICC尖端定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可作为X线胸片的替代方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平卧位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至导管尖端最佳位置的一次性成功方法。方法  将平卧位下PICC置管后导管尖端的位置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4例)采用偏头指压法,观察组(56例)采用转头、紧贴、指压、抬臂相结合法,X线胸片判断导管尖端的位置。结果  观察组导管尖端位于最佳位置比例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平卧位下PICC置管,采用转头、紧贴、指压、抬臂相结合的方法,能有效增加导管尖端最佳位置成功率,该法操作简单、方便、经济、省时、效果显著,值得置管操作者借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采用静脉快速团注造影剂SonoVue法对21例肝脏局灶性病变造影剂灌注过程,分析其超声造影表现。结果:21例病灶中20例超声造影表现符合欧洲医学和生物学超声协会联盟(EFSUMB)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超声造影诊断标准,1例假阴性。本组超声造影判别恶性肝脏局灶性病变(Focal liver lesion,FLL)的敏感性为93.75%。结论: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有助于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心内心电图引导中心静脉导管准确定位,观察坐位手术中吸除气体栓子的效果。方法13例坐位手术患者,利用中心静脉导管导引钢丝作为心内电极,拾取心内心电信号,通过观察心电图波形判断导管尖端的位置,与手术后X线胸片比较,对比特异度。监测到气体栓子时抽吸中心静脉导管,观察有无气体以及气体的量。结果利用心电图原理放置导管的准确率与手术后胸片对照特异度为100%;13例中有7例监测到气体栓子,气体抽吸的成功率为100%,抽吸到的气体量0.5~20mL。结论利用心电图波形引导可准确定位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并能有效吸除栓塞气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六氟化硫微泡造影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后壁肌瘤的过程中即刻判断消融效果的价值。方法将2012年1~12月在该院就诊的48例子宫后壁肌瘤患者(共77个肌瘤),分为超声造影组(25例,共42个肌瘤)和非造影组(23例,共35个肌瘤)。比较两组HIFU治疗后即刻和治疗后2d的肌瘤体积变化、消融率、血流灌注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造影组和非造影组肌瘤在HIFU治疗后即刻经六氟化硫微泡造影显示非灌注区体积分别为19.5(18.2)cm3和22.5(14.5)cm3,平均消融体积分别为20.6(19.0)cm3和23.5(15.0)cm3,消融率分别为(78±18)%和(87±13)%,术后2d非灌注区体积分别为18.6(18.2)cm3和19.5(18.7)cm3,平均消融体积分别为19.7(16.2)cm3和20.8(17.3)cm3,消融率分别为(85.7±15.2)%和(87.6±8.0)%,两组术后即刻和术后2d非灌注区体积、瘤体体积及消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造影组骶尾部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造影组(72.00%vs.3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氟化硫微泡超声造影是一种准确评价HIFU消融效果的方法,可安全用于HIFU术中即刻评价子宫后壁肌瘤消融效果,缩短HIFU治疗时间,且不良反应更小。  相似文献   

9.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作为临床上一项重要的护理操作技术,其应用受到护理人员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针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许多研究发现导管尖端位置至关重要,而导管异位可导致严重并发症。目的观察腔内心电图的波形变化辅助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准确定位的效果。内容通过监测PICC尖端位置,可有效地降低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研究发现PICC尖端的定位,对其安全使用具有重要意义。结论 EKG用于辅助PICC尖端定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可作为X线胸片的替代方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微泡增强的脉冲式超声治疗脾创伤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 14只健康家犬随机分为3组,超声微泡组(MEUS组)6只、单纯超声组(TUS组)4只、单纯微泡组(MB组)4只。开腹切割脾建立脾破裂出血模型,MEUS组用脉冲式超声治疗仪辐照伤口,同时静脉匀速推注微泡;TUS组超声治疗时静脉推注生理盐水;MB组超声治疗仪假照的同时静脉推注微泡。治疗完毕,进行超声造影评价,并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MEUS组造影示靶区造影增强缺损或者低灌注,但较粗大血管仍为增强显影。病理组织学见脾窦、微小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组织水肿,血小板聚集,微小血管血栓形成。结论微小血管血栓形成、微血管淤血扩张、周围组织水肿压迫是超声联合微泡治疗脾创伤出血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 PCT)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急诊141例缺血性胸痛患者进行心肌标志物的测定,观察患者心脏不良事件( MACE)发生率及死亡率,并进一步比较PCT与其他心肌标志物,如肌钙蛋白T(Tn-T)、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结果:PCT诊断心肌梗死敏感性为38.3%(95%CI 28.8%~47.3%),特异性为77.8%(95%CI 70.0%~84.4%),阳性似然比[LR(+)]1.725,阴性似然比[LR(-)]0.792;复测PCT敏感性、特异性、LR (+)及LR (-)分别为90.0%(95%CI 80.9%~95.7%)、59.3%(95%CI 52.5%~63.5%)、2.2及0.16。 PCT评价MACE、住院期间死亡率及自入院后1个月内、6个月内的死亡率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1.3%(95%CI 54%~95%)/40.8%(95%CI 32%~49%)、66.7%(95%CI 13%~98%)/38.4%(95%CI 30%~47%)、50%(95%CI 9%~90%)/38%(95%CI 30%~47%)、60%(95%CI 17%~92%)/38.2%(95%CI 30%~47%)。结论:对以缺血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来说,PCT不是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有效的标志物,且对心肌梗死预后无准确的评价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长期中心静脉导管(CVC)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初次行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置入术的96例患者,从数字化管理系统中获取患者CVC自建立之初至4年末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患者CVC的生存曲线,并用COX模型进一步分析影响CVC的生存因素。结果:CVC1年生存率95.8%,2年生存率86.46%,3年生存率71.86%,4年生存率53.13 %;导管感染组、糖尿病组CVC生存率低,尿激酶间断封管是CVC生存的保护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HR:2.263;95%CI: 1.210-4.230)、导管感染(HR:2.040;95%CI: 1.056-3.942)、低白蛋白(HR:0.878;95%CI: 0.795-0.969)是CVC生存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导管相关感染(CRI)、低白蛋白是降低CVC使用寿命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介入技术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问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肾内科82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介入诊断、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导管置入、导管位置调整及单纯诊断性造影,总结导管纤维鞘的诊断和介入处理方法。结果本组中伴有糖尿病者33例(40.2%),既往平均置管次数(3.2±1.7)次;介入下置管共55例次,导管位置调整24例次。置管的患者中,造影提示38例患者存在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导管调整的患者均为颈内静脉置管,13例为左侧颈内静脉置管,导管调整的原因多为导管末端不能达到适当的位置;经造影诊断纤维鞘13例次。结论 X线介入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操作可实时明确中心静脉情况,确保导管置入适当位置,并可对病变的中心静脉治疗后置入导管,也是导管纤维鞘的诊断和处理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早期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287例终末期肾病患者,采用颈内静脉置管,术后摄胸片.根据是否发生导管功能不良分为功能良好组和导管功能不良组.考察相应参数对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的影响.结果 两组透析泵控血流量分别为(260.2±21.3)mL/min、(236.1±36.0)mL/min(P<0.001);两组间身高分别为(161.9±7.7)cm、(158.9±5.4)cm(P =0.006).左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1);导管末端在心房与在上腔静脉者功能不良的发生卒差异无显著性(P =0.231).Logistic回归提示血红蛋白(OR=1.028,P=0.004)、白蛋白(OR=0.918,P=0.011)、身高(OR=0.926,P=0.002)及插管左右侧颈内静脉(OR=3.696,P<0.001)为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 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功能不良早期影响因素包括患者身高、血红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水平,置管时左右颈内静脉位置的选择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李秀东  罗萍  林冰 《海南医学》2005,16(8):28-29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插管在普外科创伤、恶性肿瘤晚期和慢性消耗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其管理。方法132例病人因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或长时间肠外营养支持的需要而接受了中心静脉置管,用心电图方法监测导管尖端位置,插八深度参考Madan M方法计算,严格插管过程中的规范操作,插管后进行严格的导管无菌管理。结果所有病人均顺利置管,插入深度及导管尖端位置适宜。128例病人于完成输液后拔除导管,其中2例怀疑导管败血症(catheter related sepsis,CRS)的发热病人,经用0.1moL/L的NaOH冲洗腔及罗氏芬封管2天后,病人体温恢复正常后继续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另外4例中,1例因使用不慎致导管破损而中途拔除,3例因发热怀疑CRS而中途拔除,其中2例诊断为临床CRS。结论正确的插管及管理方法有利于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童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以下简称输液港)植入术中经胸心脏超声辅助定位导管尖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3月至2020年6月接受输液港植入术的200例恶性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输液港导管尖端定位方式将患儿分为X线片定位组(105例)和超声定位组(95例).统计分析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长、导...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feasibility, complications, mid- and long-term advantages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PICC) and traditional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 access assisted with X-ray image.
Methods
From 1997 to 1998, we conducted a study including 60 patients placed PICC lines and 60 patients placed CVC lines. Study variables included tip sites and complication rates.
Results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assisted with X-ray image showed that 95% of total PICC placements was successful in surgical patients. The mean duration for PICC catheters placed before removal was 13 days (6-98 days) and fifty-three catheters (88.3%) were removed following completion of therapy. The total occlusion rate was 6.7% (4/60), and occlusion rate in 3 Fr (20-gauge) catheters (3/20, 15%) was higher than in 4 Fr (18-gauge) catheters (1/20, 5%). Phlebitis occurred in 5% of patients(3/60) and one catheter fracture happened on the catheter-hub junction (1.7%). The catheter tip dislocation occurred in 3 cases with PICC (3/60, 5%) and was moved to the optional position assisted with X-ray image. In CVC group, the total successful placement was 88% and the mean duration was 14 days(7-104 days). Pneumothorax happened in 1 case (1.7%). The catheters were withdrawn in 4 catheter dislocation cases. No catheter-related sepsis and hemopneumothorax happened in both two groups.
Conclusions PICC assisted with X-ray image has advantages of less trauma and accurate localization, which could avoided many severe complications of central venous access such as pnemothorax. The new method provides a reliable and effective venous access that could satisfy mid- and long-term treatment in the patients receiving a variety of solutions, primarily parenteral nutrition, chemotherapy or antibiotic infus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吉林省成年居民血压水平、高血压患病率及分布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高血压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于2012年在吉林省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79岁成年居民20 473人,对调查对象进行体检和面对面问卷调查获取高血压患病信息,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样本数据通过复杂加权后统计分析以估计全省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结果:经复杂加权后,吉林省成年居民收缩压为(128.1±20.2)mmHg,舒张压为(78.4±11.6)mmHg;高血压患病率为30.5%(95%CI:29.7%~31.2%),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男性(34.4%,95%CI:33.3%~35.6%)高于(26.3%,95%CI:25.3%~27.2%),东部地区(33.2%,95%CI:31.4%~35.1%)和西部地区(32.4%,95%CI:30.5%~34.3%)高于中部地区(29.0%,95%CI:28.1%~29.9%),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镇(30.4%,95%CI:29.3%~31.4%)与农村(30.6%,95%CI:29.6%~31.7%)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12年吉林省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于以往调查,且存在年龄、性别和地区间差异,提示高血压的防制应结合其流行病学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辽宁地区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状态和其主要高危基因型别的分布情况。方法 应用特异PCR检测辽宁地区24 041名女性HPV DNA及其主要高危型别的分布。结果 辽宁地区女性人群中HPV总感染率为45.6%(95%CI 44.97%~46.23%),其中28.25%(95%CI 27.68%~28.82%)为HPV机会性感染,17.35%(95%CI 16.87%~17.83%)为持续性感染率。持续感染性HPV的主要高危基因型别依次为HPV-16(18.21%,95%CI 17.04%~19.38%)、HPV-58(13.2%,95%CI 12.17%~14.23%)、HPV-18(8.66%,95%CI 7.81%~9.51%)、HPV-52(7.06%,95%CI 6.28%~7.84%)及 HPV-33(6.78%,95% CI 6.02%~7.54%)。结论 在辽宁地区女性人群中主要持续感染HPV-16、HPV-58、HPV-18、HPV-52和HPV-33五种高危基因型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在超声引导下测量定位颈内静脉导管放置深度的准确率。 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下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的患儿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研究组患儿采用超声引导定位颈内静脉导管尖端放置位置并测量导管放置深度。对照组患儿采用体表标志定位法测量颈内静脉导管放置深度。比较两组颈内静脉导管放置深度,术后所有患儿采用胸部X光用于确定超声定位的导管尖端是否在T4段内。采用Bland-Altman法分析两种方法与术后胸片定位法的一致性。 结果 两组患儿均成功放置导管,无并发症。研究组测量的放置导管深度与对照组测量放置深度相比更浅[(6.17±0.90) cm vs. (6.59±0.94 ) cm,P<0.05]。且对照组在正确检测深静脉导管尖端位置与胸部X线片的符合率为 81.25%,研究组为97.91%,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显示研究组定位颈内静脉导管置入深度与穿刺点到气管隆突的距离一致性较高。 结论 超声指导婴幼儿颈内静脉置管深度定位可动态、直接地引导和定位穿刺和放置位置,比体表标志定位法更直观、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