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3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胰腺炎,易出现误诊、漏诊、误治。总结我科诊治的3例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4年10月—2010年9月我院收治3例自身免疫性胰腺,均为男性,年龄58~69岁,平均年龄61岁,均以进行性的皮肤巩膜黄染入院。其中1例为无痛性皮肤巩膜黄染入院,2例为上腹部疼痛伴有皮肤巩膜黄染入院。  相似文献   

2.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是一类以胰腺弥漫性或节段性炎症改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的年轻成员,AIP是少数几类可治愈的胰腺疾病,也因此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组织学上AIP以胰腺导管淋巴浆细胞浸润和组织纤维化为特征,由于发病率低,且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征象较难与胰腺癌鉴别,故目前对AIP的诊断和治疗仍存在困扰。现将AIP 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诊治经验,探讨外科手术在其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7例AIP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表现、血液检查结果、影像学表现、诊断及治疗、随访情况。结果 (1)临床表现:17例病人中,7例有梗阻性黄疸,8例上腹痛,1例反复腹泻,1例为因体检发现胰腺肿物。共有11例病人存在胰腺外器官受累。(2)血液检查:13例病人血清免疫球蛋白G4(IgG4)升高,2例正常,2例未查。4例病人CA19-9升高,13例正常。3例病人血清淀粉酶轻度升高,14例正常。(3)影像学检查:所有17例病人均行胰腺CT平扫+增强检查,12例CT表现为弥漫型,5例CT表现为局灶型。(4)诊断及治疗:17例病人均确诊为1型AIP。17例病人中有3例因影像学疑似胰腺癌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AIP,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和胰体尾+脾切除术1例。14例AIP病人接受初始口服激素治疗,11例缓解,1例因CA19-9持续升高行胰体尾+脾切除术,1例因胰头假性囊肿逐渐增大伴梗阻性黄疸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因胰体假性囊肿伴腹痛行胰体囊肿空肠内引流术。(5)随访情况:17例病人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9(12~66)个月。3例初始接受手术的病人术后疾病缓解,复查未见复发。14例接受激素初始治疗的病人,11例有效,疾病缓解;另3例接受手术后继续口服激素治疗3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AIP的诊断须综合临床表现、血清学、影像学和病理学等检查结果,应用激素是治疗AIP最主要的方法,但外科手术仍占有重要地位,尤其适用于难以与胰腺癌鉴别的局灶型AIP和激素治疗效果欠佳的AIP合并假性囊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我科以胰腺占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胰腺炎(CP) 12例标本中符合AIP诊断标准的4例,并对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AIP均符合IgG4-RD病理表现的诊断共识.胰腺组织内见大量IgG4阳性的浆细胞浸润,并与IgG阳性细胞比值>40%,导管复合体中上皮细胞表达CK19,胰腺周围淋巴结中上皮巢表达CKpan.结论 胰腺组织内IgG4阳性浆细胞是区分AIP与胰腺癌的重要指标,糖皮质激素对其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是一种少见而特殊的慢性胰腺炎。尽管Sarles领导的法国科学团队于1961年发表了第1篇关于自身免疫对胰腺影响的报道,但直到1995年AIP这个概念才为人所知。2001年,Hamano等里程碑式地阐述了AIP与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G4抗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诊治:附46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年余收治的46例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高脂血症发生急性胰腺炎者为17.6%(46/262);其中32例(69.6%)为轻型胰腺炎,14例(30.4%)为重型胰腺炎。36例行非手术治疗,10例行手术引流。43例治愈,有效率为93.5%;3例治疗无效死亡者均为重型胰腺炎,占重型胰腺炎的21.4%。结论高脂血症可诱发急性胰腺炎,且有不少为重型胰腺炎。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但应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胰腺外科诊治的22例AIP病人临床资料。通过记录分析AIP病人初诊及治疗阶段的临床表现,血清IgG4变化情况等辅助检查结果,激素治疗等情况,探索其诊治策略。结果 病人最初就诊时血清IgG4中位数为5.56(0.34~30.30)g/L,其中单纯胰腺受累者2.52(0.34~5.73)g/L,合并其他器官受累者7.59(0.66~30.30)g/L,合并胰腺外器官受累的AIP病人IgG4水平高于单纯胰腺受累的AIP病人(Z= 5.693,P=0.045);22例病人中有9例接受激素治疗,治疗期间IgG4水平 3.7 (0.99,18.3)g/L,激素治疗2个月后IgG4水平中位数1.63(0.76,8.31)g/L,较未行激素治疗时明显下降(Z=-2.093,P=0.038)。8例病人(激素治疗5例,未激素治疗3例)复发时,IgG4较前均有不同程度升高(8/8,100%),中位升高数值4.14(0.61,14.81)g/L;4例停药病人中,2例病人IgG4水平未恢复到正常(2/4,50%)。另有13例病人未接受激素治疗,治疗随访时10例(10/13,76.9%)病人处于临床缓解期。结论 在AIP病人中,血清IgG4在多器官受累时升高更为显著。使用激素治疗的AIP病人,开始激素治疗2个月后,复测IgG4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部分轻症的AIP病人,经对症治疗后,可自行缓解。  相似文献   

8.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胰腺炎症。该病临床上少见,发病率约占慢性胰腺炎的4%~6%[1],临床表现多样,极易与胰腺癌混淆而误诊误治。1发病机制迄今为止AIP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综合文献报道,可能的机制包括以下几点。1.1免疫因素免疫介导的发病机制一直以来是AIP基础研究的重点,大量文献已证实,AIP病人大多有高球蛋白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免疫球蛋白G4相关自身免疫性胰腺炎(IgG4-AIP)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胰腺炎,可表现为无痛性梗阻性黄疸或胰腺肿块等,与胰腺癌表现相似,术前影像学诊断较为困难,初诊时易误诊。笔者通过回顾1例IgG4-AIP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断经过,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对本病临床特点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2023年2月收治的1例误诊为胆总管胰腺段癌的IgG4-AI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该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诊疗过程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患者,男性,78岁;因上腹部胀痛不适伴皮肤巩膜黄染1周入院。入院查体:皮肤、巩膜中度黄染,腹部无阳性体征。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示:胰头区增大、内见稍长T1稍长T2信号肿块,弥散加权像呈明显高信号,增强中度均匀强化,胰管及肝内外胆管扩张,胰头占位伴胰管及肝内外胆管扩张。通过讨论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影像学资料等,考虑胰头部占位性病变合并梗阻性黄疸,恶性肿瘤不除外,认为有手术探查指征,遂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IgG4相关硬化性胰腺炎。结论:IgG4...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分析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6 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25例AIP 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AIP病人中,男女比例2.6:1,中位发病年龄54 岁(33~77岁);常见症状为黄疸15例(60.0%),腹痛11例(44.0%);15例(60.0%)合并其他器官受累;23例检测CA19-9,明显升高(>100 kU/L)仅3例(13.0%);19例检测IgG,升高17例(89.5%);12例检测IgG4,阳性11例(91.7%)。23例行CT检查,14例(60.9%)考虑为AIP,12例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6例(50.0%)考虑为AIP。未行激素治疗11例,14例行激素治疗,随访2~50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11例(78.6%)病人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受累器官组织学活检有助于AIP的诊断;结合血清学检查、其他器官受累及激素实验性治疗能提高AIP的正确诊断率;增加激素剂量或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能有效治疗复发;当大剂量激素引起并发症时,应进行小剂量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8年收治的16例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中男13例,女3例,就诊时中位年龄48.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及黄疸,6例CA19-9轻度升高(47.85~235.95U/mL)。所有患者均行腹部CT检查,均可见胰腺占位,其中3例(18.8%)考虑慢性胰腺炎可能;部分患者行B超、ERCP或其他检查,均主要提示胰腺占位,但均缺乏特征性。16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行胰体尾切除+脾脏切除术,1例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肿块局部切除+胰肠吻合内引流+胆肠吻合内引流术,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未发生胰瘘、胆瘘、腹腔出血等并发症。术后病理学检查均为慢性胰腺炎。平均随访3年,手术效果良好。结论:肿块型慢性胰腺炎在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上与胰腺癌极为相似,误诊率较高,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结果进行综合判断,手术干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成人肠套叠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成人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方法 对1971—2001年收治的40例成人肠套叠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成人肠套叠临床表现主要是腹痛、腹胀、呕吐、腹部肿块、血便或便秘。全组病例有腹痛、腹块、血便三联症者仅占17.4%(7/40)。急性肠套叠者易发生肠绞窄,慢性肠套叠者多表现为不全性肠梗阻,早期易于误诊。本组39例行手术治疗,治愈37例,死亡1例;另1例钡灌肠复位成功。结论 B超检查对早期诊断有帮助。肠道肿瘤、息肉、炎症和解剖学异常为本病的主要诱因。肠切除术是根除病因、防止复发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 闭孔疝是临床罕见的腹外疝,具有术前诊断率低,病死率高的临床特点。本文通过回顾收治的闭孔疝病例,分析总结闭孔疝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以期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5例闭孔疝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5例闭孔疝病例中(4例患者,1例女性患者半年内先后被诊断为左、右侧闭孔疝),男1例,女4例;年龄61~87岁;除1例术前诊断右侧腹股沟斜疝术中发现同侧隐匿闭孔疝外,其余均以急性机械性肠梗阻首诊;左侧闭孔疝例3例、右侧闭孔疝2例;3例术前行盆腔CT检查并诊断闭孔疝,2例术中明确。1例择期手术外,其余4例均行急诊手术探查。合并小肠嵌顿4例,1例因嵌顿缺血坏死予以小肠切除,其余3例肠管麻醉状态下自行回纳或腹腔镜下协助回纳。修补方式方面,2例用3-0 Prolene行闭孔管口直接缝合关闭,1例行开放式无张力修补,其余2例腹腔镜下腹膜外间隙补片无张力修补。1例患者因并发感染性休克术后第2天ICU死亡,其余4例病例(3例患者)治愈出院。治愈出院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5年,中位数(3.0±2.2)年,随访无复发。结论 老年女性患者出现病因不明的急性机械性肠梗阻时应考虑闭孔疝可能,盆腹腔CT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明确诊断后尽早手术,患者条件允许建议腹腔镜探查并修补。  相似文献   

14.
成人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附58例报告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成人肠套叠的发病机制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表现、类型、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阵发性腹痛55例,恶心呕吐34例,腹部包块38例。引起套叠原因主要是炎性水肿(11例)、良性肿瘤(15例)和恶性肿瘤(10例)。55例接受手术治疗,3例行钡灌肠复位。58例均康复出院。结论 成人肠套叠多由器质性病变引起,其发生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5.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治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从1995年其概念被提出,作为慢性胰腺炎的一种,逐渐受到重视,具有自身免疫性的特点.尽管,近年来国外报道较多,其诊断标准并不统一,不易与胰腺癌鉴别;但结果显示,激素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58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58例均经手术和/或病理检查证实诊断。其中良性肿瘤19例,恶性肿瘤39例。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及消化道出血等。术前确诊20例,其余均误诊,误诊率65.5%。本组均手术治疗,19例良性肿瘤均行肿瘤及局部肠管切除;恶性肿瘤行根治性切除28例,姑息性切除6例,捷径手术5例。术后近期死亡1例,其余均出院。恶性肿瘤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7.1%,28.6%,9.5%。结论 原发性小肠肿瘤少见,容易误诊。上消化道内镜检查、X线钡餐检查和BUS,CT及胶囊内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一经诊断,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 男性乳腺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一般确诊时分期较晚,预后差。目前其治疗上多参照女性乳腺癌。笔者通过对男性乳腺癌的病例的回顾分析,探讨该病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回顾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2003年3月—2019年6月收治的35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 全组患者就诊时均无远处转移,中位年龄6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乳房肿块,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仅2例(5.7%)患者接受了部分乳腺切除术,其余均接受全乳房切除术或更大范围的手术。18例(51.4%)接受了辅助化疗,4例(11.4%)接受了辅助放疗,17例(48.6%)接受了辅助内分泌治疗。30例(85.7%)术后病理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全组均获得随访,5年总生存率83.4%。结论 加强对男性乳腺癌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并进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非常重要。男性乳腺癌的诊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规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CBT)的临床特征与诊治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9年4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管外科治疗的38例CBT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24例;年龄23~76岁;单侧36例,双侧2例;40个瘤体中,Shamblin I型6个、II型12个、III型22个。 结果:所有患者均行颈部CTA或MRA明确诊断。38例患者中,3例单侧患者行保守治疗,其余35例患者共37个瘤体行手术切除治疗,其中1例手术患者术前行DSA检查并行双侧颈外动脉栓塞术。无术中死亡病例,手术平均时间(140±4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94±148)mL;Shamblin I型病变均行单纯CBT切除,Shamblin II、III型病变行单纯CBT切除或CBT切除+其他手术(颈部动脉离断、重建、结扎)。所有手术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颈部良性副神经节瘤。术后发生短暂脑神经损伤8例,永久脑神经损伤2例,死亡1例。单纯CBT切除患者的神经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CBT切除联合其他手术患者(P<0.05)。随访半月至10年,手术患者未出现肿瘤复发及其他并发症。3例保守治疗患者均带瘤生存。 结论:CTA或MRA为诊断CBT的首选方法,手术切除是CBT的首选治疗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还需根据瘤体的大小形态以及分型决定。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8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及诊治手段。方法 对10年间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 82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病部位 :乳头区 64例 ,降段 11例 ,其他部位 7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 (5 7例 ) ,黄疸 (5 3例 )和消化道出血 (4 1例 )。病理学类型以腺癌多见 (72例 ) ,胃肠道间质瘤 (5例 ) ,恶性淋巴瘤 (3例 )次之。 3 6例行肿瘤根治性切除术 ,3 1例行姑息性手术 ,15例未进行外科治疗。本组病例随访患者 5a生存率 2 .4%。结论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临床以上腹痛、黄疸、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 ,但缺乏特征性。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 ,好发于十二指肠乳头区及降段。CT和B超及内镜检查是诊断检查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 ,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预后甚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