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控制和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获得完整随访1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总结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所有数据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5例患者中发生感染21例,感染率为18.26%,单因素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BMI)、肺部慢性疾病史、糖尿病史、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等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感染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肺部慢性疾病史、糖尿病史、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是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感染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其中BMI、糖尿病、手术时间为主要的危险因素,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控制和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与影响因素,探究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7年3月于医院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34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病原菌情况,比较患者感染前后血清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收集患者性别、既往史、住院情况等临床资料,归纳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为9.41%(32/340);共培养分离病原菌3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0株占55.56%,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3株占36.11%,真菌3株占8.33%。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围手术期输血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感染后患者的WBC、NEUT%、CRP分别为(11.04±2.83)×109/L、(79.02±9.37)%、(50.01±54.28)mg/L高于感染前(P<0.05)。结论腹腔镜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肺炎克雷伯菌,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围手术期输血与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密切相关。临床应针对高危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胃癌根治术后胃排空延迟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9例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胃排空延迟的危险因素并总结出护理方法。结果发生胃排空延迟的相关因素包括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以及失血量,经过分析发现手术时间以及失血量为发生胃排空延迟的危险因素。结论经过细心与耐心的护理可明显降低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可以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胃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情况、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胃癌患者143例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n=27)与非感染组(n=116),筛选肺部感染影响因素;分析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胃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为18.88%;糖尿病、手术时间、置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围术期输血、营养风险为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术前高白蛋白、高血红蛋白、保温措施为保护因素;肺部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55.00%),包括肺炎克雷伯菌(25.00%)、大肠埃希菌(22.50%);革兰阴性菌对阿莫西林、头孢唑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头孢噻肟耐药率高,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耐药率低;主要革兰阳性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高;两者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耐药率低。结论胃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后肺部感染风险高,与围术期输血、营养状况、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置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均有关,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与大肠埃希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腹腔镜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选择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行胃癌腹腔镜手术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胃癌患者腹腔镜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200例胃癌腹腔镜手术患者发生感染患者39例,感染率为19.50%,以手术部位和肺部感染为主;共培养分离病原菌4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0株占65.22%,革兰阳性菌12株占26.09%,真菌4株占8.70%;营养风险筛查评分(NRS)-20023分、病理分期、年龄、淋巴细胞计数为胃癌腹腔镜手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对于营养不良、病理分期高、高龄、淋巴细胞计数低的胃癌患者,腹腔镜术后应警惕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癌腔镜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病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某院收治的胃癌腔镜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分析。结果 共纳入胃癌腔镜手术患者856例,发生手术后肺部感染113例,手术后肺部感染发病率为13.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性别、吸烟、胃癌分期、基础疾病数目、合并肺功能不全、术前化学治疗、术后留置胃管时间是胃癌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合并肺功能不全、术前化学治疗是胃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812、3.578、2.719、2.115,均P<0.05)。结论 高龄、吸烟史、合并肺功能不全、术前化学治疗是胃癌腔镜患者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手术后肺部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肝胆胰腺手术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临床护理策略,为临床控制术后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1年7月-2015年11月肝胆胰腺手术患者834例,回顾性分析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感染相关因素,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手术部位感染57例,感染率为6.83%;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术前血糖及肝功能异常、低血红蛋白、术前感染、手术切口类型、腹腔镜手术、急诊手术、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留置引流管时间和NISS评分等为肝胆胰腺手术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临床积极加强护理并进行预防控制以减少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影响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为控制老年胃癌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0年5月67例发生术后医院感染的老年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100例未发生术后感染的老年胃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对其胃癌组织类型、吸烟史、手术情况及抗菌药物应用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吸烟史、手术情况及抗菌药物应用是影响老年胃癌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性别及胃癌类型对老年胃癌术后医院感染无明显影响;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吸烟史、手术情况及抗菌药物应用均为影响老年胃癌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吸烟史、手术及抗菌药物应用均为影响老年胃癌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因素,有吸烟史、麻醉时间过长、复苏时间过短、长期留置胃管及长期留置导尿管、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时间过长的患者,其胃癌术后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腹腔镜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后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行腹腔镜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并收集相关资料,分析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86例患者术后有9例发生感染,发生率为10.47%;77例未发生感染,未发生率为89.53%。年龄、合并糖尿病、胃肠减压时间、合并肺部慢性疾病与患者术后并发感染有关(P<0.05);性别、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穿孔部位、合并高血压与腹腔镜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后并发感染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腹腔镜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年龄较大、合并糖尿病、胃肠减压时间较长、合并肺部慢性疾病(OR>1,P<0.05)。结论 年龄较大、合并肺部慢性疾病、合并糖尿病、胃肠减压时间较长等因素会导致腹腔镜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后发生感染,临床可据此采取措施,以减少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08例高龄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统计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分析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108例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40例,感染率为37.04%,手术时间>4h、失血量>800ml、喉返神经损伤、胃食管反流、术后使用PCEA、有吸烟史及糖尿病为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将以上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引入回归分析模型,食管癌术后肺部感染影响因素包括失血量>800ml、喉返神经损伤、胃食管反流、术后使用PCEA、有吸烟史及糖尿病。结论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相关因素较多,术前应积极改善患者基础状况,术中避免神经损伤,减少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胃大部切除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其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0年7月—2014年6月入住某院行胃大部切除术的胃癌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探讨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210例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36例,发病率为17.14%,主要为腹腔感染(10例)和手术切口感染(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55岁、营养不良、开腹手术、癌症TNM分期为Ⅲ~Ⅳ期、术后卧床时间>4 d的胃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病率较高(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55岁、营养不良和开腹手术是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胃癌患者年龄大、营养状况差和开腹手术是胃大部切除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手术前后应根据这些因素制定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腹腔镜和开腹胃癌根治术对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EN)的影响。方法 :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普外科68例胃癌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开腹手术组35例,腹腔镜手术组33例,两组术后均实施EEN,观察指标:⑴两组手术及其并发症的情况,⑵EEN的耐受性,⑶术后营养状态,⑷术后化疗开始时间。结果 :⑴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切口感染)无差异(P0.05);腹腔镜组较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P0.01)。⑵EEN的耐受情况:腹腔镜组腹胀、腹泻等不适反应少于开腹组(P0.01),达到TEN的时间少于开腹组(P0.01)。⑶术后营养状态:术后第7天,腹腔镜组较早出现了营养状态改善,两组间前白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4天,腹腔镜组营养状态改善明显,两组间体质量、右上臂肌周径、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⑷腹腔镜组进展期胃癌病人在术后45 d内接受化疗例数明显多于开腹组。结论:腹腔镜胃癌手术减小了手术创伤,能更好地耐受EEN,更早地达到TEN,从而有利于改善术后营养状态,为辅助化疗提供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对进展期胃癌患者手术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2年2月收治的22例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患者和36例开腹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输血率、清扫淋巴结数目、阳性淋巴结数目和血生化指标等,探讨两者在手术安全性和可行性方面的差异。结果: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时间较长(P〈0.05),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输血率、白细胞水平和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清扫淋巴结数目、阳性淋巴结数目、切缘阳性率、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能够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并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风险小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分析胃大部切除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查阅患者病史、病程记录、化验单、特殊检查和细菌学检查报告等资料,观察患者年龄、性别、有无糖尿病、是否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术前ASA分级、手术方式、手术切口清洁程度、手术时机、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情况、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等.结果 共574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发生术后感染33例,感染率为5.8%;感染部位为腹腔感染11例、切口感染9例,腹腔、伤口联合感染8例,全身性感染5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感染的单因素分析结果为年龄、性别、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手术时机、术前应用抗菌药物、术中输血以及手术时间为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后感染发生与性别、高龄、患有糖尿病、合并基础疾病、ASA分级评分较高、切口清洁度、急诊手术相关.  相似文献   

15.
李丹 《中国校医》2021,35(3):188-190
目的 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5月在本院行妇科腹腔镜手术后发生DVT患者45例为观察组,术后未发生DVT患者45例为对照组。收集、统计入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DVT形成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年龄≥50岁、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存在并发症、经腹手术、恶性疾病、术后卧床时间>5 d、手术时间>1 h、术前下肢超声异常、术中气腹压>15 mmHg、头高足低手术体位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50岁、并发症、恶性疾病、术后卧床时间>5 d、术中气腹压>15 mmHg、头高足低手术体位是妇科腹腔镜手术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且P<0.05)。结论 年龄≥50岁、并发症、恶性疾病、术后卧床时间>5 d、术中气腹压>15 mmHg、头高足低手术体位是妇科腹腔镜手术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加以重视,及时实施防治措施,预防DVT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和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72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38例,开腹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住院时间及手术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腹腔镜组无中转开腹,无手术死亡。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切口长度小于开腹组,出血量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清扫淋巴结数目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较开腹组排气时间短,下床活动时间早,术后住院时间短,发生并发症情况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第1,3,5天C反应蛋白均呈先升后降趋势,腹腔镜组明显低于开腹组[(9.33±0.27)mgm比(11.29±0.42)mg/L、(7.16±0.18)mg/L比(9.87±0.65)mg/L、(4.38±0.41)mg/L比(6.97±0.5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行胃癌根治术,具有安全、效果好、恢复快、对患者刺激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两种胆囊切除术医院感染的比较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前瞻性方法调查两种胆囊切除术与医院感染的关系。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按照传统式剖腹胆囊切除术(CC)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组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医院感染与手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伤口引流时间、切口长度、手术者有关。所有这些因素均与CC组关系更明显。CC组的医院感染率(25.64%)明显高于LC组(4.00%)。因此,对于降低医院感染,改进手术方式和技巧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及和肽素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n=64)和未感染组(n=8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分析血清和肽素、PCT、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对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感染组年龄≥60岁、有慢性支气管炎、营养不良、使用抗菌药物例数高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血清和肽素、PCT水平高于未感染组,全血CD3+、CD4+水平和CD4+/CD8+低于未感染组(P<0.05)。慢性支气管炎、高水平血清和肽素、PCT和低水平全血CD3+、CD4+/CD8+均为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PCT和CD4+/CD8+预测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敏感性高于其他指标,血清和肽素预测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特异性高于其他指标(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高水平血清和肽素、PCT和低水平全血CD3+、CD4+/CD8+,其中血清和肽素、PCT和CD4+/CD8+对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在进展期胃癌中采取腹腔镜和开腹胃癌根治术的疗效。方法本研究择取我院在2015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接收的15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平均的方式分为A、B两组,各75例,A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B组:开腹胃癌根治术,针对两种手术方案的具体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手术出血量及术后下床活动用时均短于B组,且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针对处于进展阶段的胃癌患者可优先考虑应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并缩短下床活动时间,降低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达到快速恢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