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疸是临床常见病证,中医药对该病有较好的疗效。由《伤寒杂病论》伊始,即对黄疸有了较为系统的临床证治法则及方药,张仲景在《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中详细论述了阳明病变发黄的证治,更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中将“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运用于治疗黄疸,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者以汗法为例,论述了汗法在黄疸病中的运用,以期探求仲景辨治黄疸的精要,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2.
湿热或寒湿之邪,蕴阻中焦,淤血酿痰,痰淤阻络,是形成黄疸的基本病理过程。《金匮》治黄,除清热利湿外,活血、通下、治痰之法也始终贯穿其中,对有兼证或变证者,则不拘成法,证变法变。女劳疸和萎黄证非黄疸病。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 黄疸,是一种以身目发黄,小便黄为主证的疾病,尤以目黄为主要依据,其名首见于《内经》。如《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篇”说:“目黄者,曰黄疸。”“溺黄赤安卧者,黄疸。”随着时代的进展,后人将黄疸一病进行了愈来愈细致的分类。《金匮》黄疸病篇将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痨疸,黑疸五种。《诸病源候论》有二十八候之说,《圣济总录》有九疸,三十六黄之分;后世医家又分为阳黄、阴黄两大类,沿用至今。本文所述仅限于阳黄范围即《金匮要略》黄疸病篇第九条所说:“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连建伟教授临证运用仲景茵陈蒿汤加减诊治黄疸病经验,掌握其治疗黄疸病思路。[方法]整理连建伟教授临证论治黄疸病验案,并罹选验案5则,根据其病机将其归纳为五种辨治大法,并系统论述连教授辨治黄疸疾病的独到经验。[结果]连建伟教授临证善于运用张仲景茵陈蒿汤加减成茵陈合剂,治疗各种黄疸疾病。连教授论治黄疸,四诊合参以辨证组方,其针对不同黄疸证候,或用柴胡茵陈合剂退黄法,或用四苓茵陈合剂退黄法,或用凉血茵陈合剂退黄法,或用消毒茵陈合剂退黄法,或用参苓茵陈合剂退黄法,并常与利湿之法参用,常获佳效。[结论]仲景之方,严谨有度,其立茵陈类方,为后世论治各种黄疸疾病之准绳。整理连建伟教授诊治内科黄疸病之经验,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仲景辨治黄疸病之精髓,掌握治疗黄疸病思路,具有较好的临床实践及中医教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1.《金匮·黄疸篇》如何阐述黄疸病的发病机制? 答:《金匮·黄疸篇》以湿热黄疸为例,以“借脉论理”的写作笔法,从脉象的变化阐述其病机。”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浮则为风”,“风”指外邪,可作“热”理解。“缓则为痹”,“缓”为湿之征,“痹”即湿热蕴脾之意。黄疸病的病机是湿热蕴结于脾  相似文献   

6.
黄疸病,首见于《内经》,然惜证治零散,未成—体,至仲景始起,黄疸病证治体系方始形成。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黄疸病的辨证施治阐述甚详,理明效宏,为后世治疗黄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彰仲师心旨,加深认识,笔者将其治法归纳为十,略作陈述,纰缪之处,祈老师同道不悋指教。 一、清热利湿法 此乃仲景治疸首要大法,专为湿热黄疸而设。大凡黄家所得,多由湿热而发,此亦临床多见。湿热交蒸于内,外不得越,下不得泄,内阻中州,熏蒸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目肤,下流膀胱,故发黄疸,病起于湿  相似文献   

7.
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张仲景阐述了黄疸病湿热发黄的病机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认为黄疸主要病位在脾胃,瘀热以行是其根本病机,其关键在于湿、脾、瘀三个字。治疗上应该把握祛湿、健脾、活血三个方面,并需注意相关禁忌证。  相似文献   

8.
黄疸病首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记载:“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就曾有散在论述,而在《金匮要略方论·黄疸病脉证并治》中则著专篇论述,明确指出治黄大法是“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同时其他治法如活血化瘀、通下祛邪等治法在方药中也均有涉及,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中都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黄疸治疗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张仲景阐述了黄疸病湿热发黄的病机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认为黄疸主要病位在脾胃,"瘀热以行"是其根本病机,其关键在于湿、脾、瘀三个字。治疗上应该把握祛湿、健脾、活血三个方面,并需注意相关禁忌证。  相似文献   

10.
明·外科学家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病名记载详细,条理清晰,治法丰富。其中肠痈证治继承了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理论,并作了较大发展和提高,直到今天,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笔者在学习《金匮》肠痈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重点就陈实功肠痈证治的特色和临床意义作一探讨。对《金匮》肠痈证治的发展一、《金匮》肠痈证治《金匮》专论肠痈原文两条:一曰:“肠痈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二曰:“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  相似文献   

11.
谈《金匮要略》致瘀十三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对瘀血证治论述极为丰富,创立了许多著名活血化瘀方药,如大黄Zhe虫丸、抵当汤、下瘀血汤、温经汤等。近年学者对《金匮》瘀血证治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致瘀之因谈及很少。本文结合《金匮》原文精神对致瘀原因从十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试图进一步阐明瘀血的发病原因与机理,以及相应的立法组方用药。  相似文献   

12.
袁景贤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4):1117-1117
第十节 黄疸病 中医诊断黄疸病,除观察目黄、溲黄的深浅及肤色的鲜明积滞外,特别重视全身症状,如发热和胸腹部病变等。也就是说,中医治疗黄疸以辨证为依据,或汗、或吐、或下、或利尿,方法并不简单。《金匮》上指出了谷疸、酒疸、女劳疸等,是指病源而言,若从性质来分,只有如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茵陈蒿汤是一首治疗湿热黄疸(又称“阳黄”)的卓效方剂,出自《伤寒论》,并见于《金匮要略·谷疸病》篇。 湿热黄疸的发病,多因饮食不洁,病毒乘机入侵,致使热(毒)与湿相合,郁结在内(胃肠),不得泄越,从而引起黄疸。《伤寒》和《金匮》分别指出:湿热黄疸病初起,在黄疸出现以前,常先表现有“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以及“身无汗,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等。  相似文献   

14.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用小青龙汤及其变方治喘咳效果卓越,现将个人学习体会及临床所得,罗列成文,以求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5.
黄疸的分类始自仲景,《金匮要略·黄疸病》篇有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和黑疸之分,称为五疸。仲景对黄疸的治法亦所述甚详,法度严谨,现总其大要,概述如下。1邪气郁表,解表发汗退黄黄疸初起,邪气都于肌表,当分辨其虚实。若病耶在表,表虚不固,伴见汗出、脉浮等症,治当调和营卫,扶正祛邪,方用桂枝加黄芪汤。正如“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金蒉要略·黄疸病》篇)。若阳黄兼有表实,此外有表邪而里有湿热之证,伴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等症,治当解表散邪,清利湿热,选用麻黄连翘…  相似文献   

16.
金匮肾气丸功效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传统的认识,金匮肾气丸的功效在于温补肾阳.本文从金匮肾气丸配伍意义、《金匮要略》中金匮肾气丸证的相关原文、金匮肾气丸的现代临床运用和金匮肾气丸药物组成的演变等4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了金匮肾气丸的功效并非温补肾阳,而为补益肾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王旭高治疗黄疸经验。[方法]通过对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王旭高医案》及《医学刍言》等著作中关于黄疸病论治的理论、医案的分析,总结王旭高黄疸论治的特色。[结果]王氏在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用药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证治思想.[结论]王氏在黄疸治疗上,既有继承又有独特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历节病与一般的痹证有所区别,因其疼痛剧烈,遍历关节故名。本文以《金匮》的论述为基础,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证治、类证鉴别及其现代研究作一探讨。1病因病机《金匮·中风历节病》共有5条条文提到了历节的病因病机。第4条据“寸口脉沉而弱”,提出肝肾不足,筋骨失健,是导致历节的  相似文献   

19.
黄疸病自《黄帝内经》提出,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其分类进行了发展与补充。黄疸分类方法可概括为病因分类法、虚实分类法、色泽分类法及其它分类法。其分类至今也无法取得统一认识,临床应用范围有限。通过整理黄疸分类的历史沿革,并提出六经黄疸分类法与之对比,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20.
《伤寒杂病论》是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典范性著作,张仲景在书中对于黄疸做了详细的论述,确立了黄疸治疗大法,以及相应的治黄名方,在仲景对黄疸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辨治思路中始终贯穿着整体观和治未病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