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脏原发性癌肉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策略和预后。方法:报告3例肝脏原发性癌肉瘤的详细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3-52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腹部CT、超声和核磁共振检查均提示肝脏占位性病变。经手术及肝脏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病变均符合肝癌肉瘤。结论:原发性肝脏癌肉瘤临床极少见,病变恶性程度高,手术效果差,对化疗不敏感,易转移复发,预后差。其诊断的确立需结合病史,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尤其是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明确诊断。临床需与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 CT 及 MRI 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 2018 年 1 月 ~2020 年 3 月收治的 90 例疑似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均行 CT 及 MRI 检查。 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 CT 及 MRI 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效 能和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一致性、对不同直径肿瘤检出情况、影像学表现。结果: 90 例患者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细 胞癌 77 例( 85.56% ),检出病灶 102 个,肿瘤直径 <1%cm 、 1~3%cm 、 >3%cm 分别为 21 个、 45 个、 36 个; CT 、 MRI 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 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Kappa 检验显示, CT 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尚可( Kappa 值 =0.695 , P =0.000 ); MRI 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良好( Kappa 值 =0.782 , P =0.000 ); MRI 对直径 <1%cm 肿瘤检出率高于 CT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 CT 及 MRI 对直径 1~3%cm 和 >3%cm 肿瘤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CT 及 MRI 诊断原发性肝细 胞癌价值相当,但后者与病理诊断一致性良好,对直径 <1%cm 肿瘤检出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磁共振检查在纵隔肿瘤定性诊断及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6月收治的纵隔肿瘤患者63例,均行磁共振、CT检查,对比术后病理结果,分析磁共振及CT检查对纵隔肿瘤定位、定性的准确率,并分析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磁共振检查定性准确率明显高于胸部CT检查(P<0.05)。结论:磁共振检查应用于纵隔肿瘤定位、定性均具有较高价值,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对肿瘤良恶性鉴别、术前评估有临床意义,对部分少见、难以鉴别的肿瘤可结合胸部CT检查共同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纵隔原发性室管膜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纵隔原发性室管膜瘤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表型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中年女性,因胸背部不适半年余,CT发现纵隔肿物3天入院。术中见肿物位于右后纵隔脊椎旁,边界相对清晰,肿物大小6 cm×5 cm×3 cm,切面灰黄色,质软。镜下见肿瘤组织形态结构多样,以乳头、假乳头结构为主,可见囊性变、小梁状和筛孔状结构;局部脉管内见肿瘤浸润;肿瘤细胞呈立方状或高柱状,胞质嗜酸性,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少见。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GFAP、CD56、ER、PR均(+)。结论纵隔原发性室管膜瘤极为罕见,临床及影像学上容易误诊,熟悉其组织形态、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特征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前纵隔病变的CT特征,评估CT对前纵隔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5年5月至2017年2月在某院经病理确诊为前纵隔病变患者8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病理检查及CT影像学检查等,将病理检查结果视作诊断金标准,评估CT的诊断价值。结果病理学诊断显示有74例良性病变,11例恶性纵隔病变;CT诊断的总诊断准确率为96.47%,与手术病理学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P0.05)。良恶性前纵隔的CT影像特征主要表现在:纵隔包膜是否完整、轮廓是否清晰光滑、包膜上是否存在结节状突起等。结论前纵隔病变在临床诊断中采用CT诊断的准确率较高,且能有效区分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6.
肾原发性类癌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肾原发性类癌的组织学发生、临床病理特征、鉴别及预后.方法 对1例原发于肾的类癌进行光镜、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46岁.CT显示肿块边界尚清,均质,增强后肿瘤强化不明显.光镜下肿瘤组织呈梁状、缎带状排列,间质富于薄壁血管;肿瘤细胞多边形,胞质嗜酸,细胞界限不清,核圆,核分裂少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Syn、CD99和vimentin( ),CKpan、EMA、CK7、CDl0、P504S、Ksp-cadherin、CDll7、SMA和CD34(-).电镜下肿瘤细胞胞质内见大量神经分泌颗粒,细胞间还可见桥粒结构.结论 肾原发性类癌是一种罕见的肿瘤,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标记,电镜检查有助于确定诊断.  相似文献   

7.
温晓玲  邓开鸿 《华西医学》2009,24(2):400-402
目的:总结胸腺类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CT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本院收治的2例胸腺类癌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胸腺类癌发病率低,大部分早期患者无临床症状,经胸部X线、CT检查时发现;中晚期始出现症状。病理检查出类癌后,电镜可见神经内分泌颗粒,免疫组化显示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肿瘤嗜铬蛋白A、促皮质素阳性。胸部CT表现特征为起于前上纵隔肿块,常位于心底部大血管和心包周围,肿块内密度不均,可见钙化,增强后轻中度强化,易发生胸内外转移。结论:胸腺类癌是一罕见的前纵隔肿瘤,根据CT特征,结合临床可有助诊断、指导手术、推测预后,因此CT在临床诊治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脾脏肿瘤23例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原发性脾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原发性脾脏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B超检查均首先发现脾脏肿块,14例再行CT检查,8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11例综合诊断为脾脏囊肿,8例术后病理证实;10例综合诊断为脾脏恶性肿瘤,8例术后病理证实。全组中20例行手术治疗,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无手术并发症。脾脏良性肿瘤预后佳,8例脾脏恶性肿瘤仅2例存活至今。结论 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主要为B超和CT等影像学检查;良性肿瘤尽量保脾,恶性肿瘤行根治性脾切除术及术后放化疗和免疫治疗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6例原发性脾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脾脏原发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能早期发现病变。B超、CT术前定位诊断正确率为100%。结论:影像学检查是原发性脾脏肿瘤诊断的主要手段。根治性脾切除(必要时合并胰体尾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脾脏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影响本病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纵隔原发性室管膜瘤的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7月收治的1例纵隔原发性室管膜瘤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患者体检发现后纵隔无痛性肿物,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示后纵隔囊性肿物,考虑神经源性可能性大;纵隔囊肿穿刺活检后病理涂片倾向于胸腺来源囊肿,患者住院后行右侧胸腔镜下纵隔囊肿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纵隔原发性室管膜瘤。随访未见复发和并发症。结论 纵隔原发性室管膜瘤发病极为罕见,易误诊为胸腺或神经来源囊肿,临床及影像科医师遇到此部位病变应考虑到该病可能,确诊需结合病理学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阻力指数(RI)在超声诊断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对143例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病人的168个病灶进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脉冲多普勒血流检查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90例103个病灶,其中并门静脉癌栓广泛形成3例;转移性肝癌4例11个病灶。肝血管瘤23例28个病灶,肝腺瘤15例15个病灶,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9例9个病灶,炎性假瘤2例2个病灶。12例肝血管瘤14个病灶经CT或(和)MRI扫描及随访得以诊断,3例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广泛形成病人经其他影像学检查及临床实验室检查证实,余者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肝脏恶性肿瘤RI明显高于肝脏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t=9.74,P〈0.05)。结论 RI在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小儿纵隔支气管囊肿误诊为纵隔肿瘤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小儿后纵隔支气管囊肿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小儿后纵隔支气管囊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为7个月幼儿,因干咳行X线胸片检查发现右肺膨胀不良,左肺代偿性肺气肿;胸部CT扫描示后纵隔占位性病变,左肺阻塞性肺气肿,右肺膨胀不全,经手术及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纵隔支气管囊肿.结论:纵隔支气管囊肿较为少见,发生于小儿的后纵隔支气管囊肿更为少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最后确诊依据影像学检查和术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病理证实的EHE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EHE为肝脏罕见原发性血管性肿瘤好发于中年女性,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CT以肝实质或肝包膜下多发低密度病变,伴有明显包膜回缩征,增强扫描病变实质呈不均匀轻度或环形强化为特点。主要依据HE染色中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及免疫组化确诊,手术切除病灶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结论:肝EHE是少见低度恶性的乏血供性血管源性肿瘤,影像学结合临床特点有助于提示其诊断,最终仍需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超声支气管内镜引导下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在诊断纵隔及肺门病变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方法 对21例经CT证实存在肺内病变伴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及不明原因纵隔占位患者进行EBUS-TBNA,穿刺物行细胞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BUS检查,无并发症发生,20例患者穿刺活检阳性.统计穿刺阳性率为95.2%(20/21),诊断阳性率为66.7%(14/21).肺部病变伴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15例:根据病理结果诊断恶性肿瘤11例,其中鳞癌1例,腺癌1例,小细胞癌1例,不能分类8例;不明原因的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4例:结合临床诊断结节病1例,未能诊断3例;纵隔不明原因的占位2例:根据病理结果诊断支气管囊肿1例,淋巴结核1例.结论 EBUS-TBNA是诊断纵隔及肺门病变一项有效的检查技术,安全性高,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胰腺类癌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胰腺类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7例胰腺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饱胀或疼痛,1例为腰背部疼痛伴消瘦、乏力,1例表现为类癌综合征,1例为检查时意外发现.出现肝转移者2例,淋巴结肿大者4例.免疫组化:NSE阳性者5例,Syn阳性者5例,CgA阳性者6例.能准确定位的影像学检查有CT(5/7)、超声内镜(3/4).结论 胰腺类癌临床以缺乏特征性的上腹不适为主,典型类癌综合征少见,确诊主要依据病理及免疫组化,超声内镜及CT在定位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肺巨细胞癌(GCC)是一种含有明显巨大细胞核或多核巨细胞成分的少见肺原发性高度恶性肿瘤~([1-2])。由形态多样、大小不等的多核和(或)单核的肿瘤性巨细胞组成的大细胞癌。大多数肺巨细胞癌患者病变早期临床症状无特殊表现,单凭临床和CT影像学结果难以早期诊断,但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能为临床提供重要依据。现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研究所)收治的5例及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简称公卫中心)收治的1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回顾分析肺尖癌的临床及影像表现 ,探讨肺尖癌的影像分型及诊断。方法 收集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肺尖癌 16例 ,其中 12例病理诊断明确 ,另 4例经临床证实。笔者依据平片表现把肺尖癌分为两型。胸膜增厚型和团块型。结果 两型肺尖癌的临床表现不同 ,CT在显示病变及肿瘤侵犯临近组织和肿瘤内部征象方面优于平片。结论 对肺尖癌分型有助于结合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影像检查方法。平片是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基础 ,结合CT检查能够显示病变并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胸骨肿瘤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证实的23例原发性胸骨肿瘤患者X线胸片、CT及MRI影像资料,其中17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1例行X线胸片+CT检查.结果 1例X线胸片与CT均表现为骨性突起,与术后组织病理相符;17例行CT检查者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12例,混合性骨质破坏4例,骨性突起1例;其中软组织肿块9例,与组织病理相符14例;MRI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混合性骨质破坏1例同,软组织肿块2例,与术后组织病理相符2例.结论 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为原发性胸骨肿瘤主要影像学特征,影像学检查用于胸骨肿瘤术前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睾丸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的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运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1例睾丸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标记,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患者为52岁老年男性,肿瘤病理组织学表现为瘤细胞大小较一致,以梁状和岛状排列为主;瘤细胞呈多角形,胞质中度嗜酸性,核染色质细颗粒状。免疫组化染色示:瘤细胞CK (+)、CD56(+)、Syn (+)、CgA(+),Inhibin(-)、PLAP(-)、AFP(-)。结论原发于睾丸的神经内分泌癌非常罕见,通常不伴有类癌综合征。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包括转移性神经内分泌癌、睾丸畸胎瘤合并类癌、精原细胞瘤、支持细胞瘤等,多数肿瘤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治愈。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纵隔肿瘤586例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60年6月至2003年11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586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结果:胸腺瘤277例,畸胎瘤111例,神经源性肿瘤99例,胸骨后甲状腺肿29例,其他肿瘤79例;纵隔肿瘤完全切除534例,开胸探查肿瘤活检52例;术后死亡15例。结论: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CT检查,治疗应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