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细胞分布宽度和血小板计数的比值(RPR)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56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n=116例)和预后不良组(n=40例)。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病因、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等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VST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绘制40例预后不良患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RPR值对CVST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按最佳阈值分为高RPR组和低RPR组,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的生存率。结果 156例CVST患者中116例(74. 36%)预后良好,40例(25. 64%)预后不良,22例(14. 10%)死亡;两组年龄、昏迷、主要侧支循环、RDW、D-D、PLT、R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主要侧支循环、RDW、D-D、RPR均是预测CVS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复发性流产(RSA)患者非孕状态下血栓弹力图(TEG)参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C)比值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探讨其对该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非孕状态下有RSA病史的患者206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进行孕前检查的健康妇女92人作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TEG各参数、MPV、PC和FIB水平,评估相关检测指标对RSA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受试者TEG参数中凝固时间(K值)降低(P<0.05),凝固角(α角)及最大振幅(MA值)升高(P<0.05),MPV/PC比值和FIB水平升高(P<0.05),2组受试者TEG参数中反应时间(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值、MPV/PC比值和FIB水平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4、0.673和0.735,表明三者对于RSA均有良好的临床预测价值。结论:RSA患者TEG中的K值、α角、MA值和MPV/PC比值及FIB水平在非孕状态时已有改变,其对RSA的早期预测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血小板计数检测对诊断血栓性疾病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05例及健康体检者20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其设为冠心病组、急性脑梗死组和健康体检组,为其进行血小板计数检测,观察对比3组研究对象的检测结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3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冠心病组205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为(164.53±39.28)×109/L,急性脑梗死组205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为(160.67±38.64)×109/L,健康体检组205例体检者的血小板计数为(207.32±40.21)×109/L。冠心病组患者、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健康体检组体检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患者、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可将血小板计数的检测结果作为预测、判断血栓性疾病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LT)升高在小儿重症肺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肺炎患儿100例,其中重症肺炎患儿50例,普通肺炎患儿50例;收集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50例,分为重症肺炎组、普通肺炎组、正常对照组3组,比较各组血小板计数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同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评价血小板计数升高在预测小儿重症肺炎的诊断价值。结果重症肺炎组患儿平均血小板计数为(452.2±20.71)×10^9/L,普通肺炎组为(386.1±19.98)×10^9/L,正常对照组为(191.6±6.88)×10^9/L;重症肺炎组和普通肺炎组患儿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重症肺炎组患儿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普通肺炎组(P〈0.05)。曲线下面积为0.910,95%可信区间为0.814~0.968,当血小板诊断界值为438.0×10^9/L时,约登指数为0.7123,灵敏度为0.897,特异度为0.816,此时阳性预测值为0.788,阴性预测值为0.912,OR值为32.5,阳性似然比为4.87,阴性似然比为0.13。结论肺炎患儿血小板计数升高,重症肺炎患儿升高更明显,血小板计数升高可以作为重症肺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验人工血小板计数与血液分析仪血小板计数存在的差异.方法 收集65例患者资料,进行全自动分析仪血小板检测与人工血小板计数的比较.结果 当血小板数在(100-300)×103/L时,血液分析仪与手工计数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当血小板数<103/L时,两种方法的差异存在显著性.结论 血液分析对血小板检测不能完全代替人工计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R)对心肾综合征(CR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51例CR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PLR测定水平绘制PLR预测CRS预后的ROC曲线,确定最佳截断值,根据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PLR组和高PLR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分别以心源性死亡或心衰再入院为终点事件绘制Kaplan-Meier曲线;采用Cox回归分析CRS患者心源性死亡和心衰再入院的影响因素。结果:PLR的最佳截断值为213.92,据此将CRS患者分为低PLR组(<213.92)576例,高PLR组(≥213.92)375例。与低PLR组相比,高PLR组年龄升高,血红蛋白和白蛋白降低,脑钠肽前体和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P<0.05)。分别以心源性死亡和心衰再入院为终点事件,Log-rank检验显示低PLR组CRS患者生存状况均好于高PLR组(P均<0.001)。高PLR、高龄、高脑钠肽前体、高C反应蛋白为心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HR(95%CI)为2.573(2.000~3.310)、1.649(1.419~1.917)、1.111(1.045~1.18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最大血块强度值对脓血症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12月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血症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按照血栓弹力图最大血块强度(MA)值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比较不同MA值(即MA值正常组和MA值降低组)患者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及血小板计数变化,针对不同MA值患者预后及生存情况绘制生存分析曲线,并针对血栓弹力图MA值与患者血小板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绘制MA值预测血小板降低的ROC曲线,计算AUC面积。结果:MA值正常组其SOFA评分为(10.21±0.81)分,低于MA值降低组的(20.10±1.10)分(P<0.05),APACHEⅡ评分为(12.42±1.61)分,低于MA值降低组的(22.11±2.60)分(P<0.05),血小板计数为(117.81±8.52)×10^(9)/L高于MA值降低组的(88.30±4.71)×10^(9)/L (P<0.05),MA值正常组病情好转后转入普通病房比例显著高于MA值降低组(P<0.05),同时MA值正常组生存时间显著长于MA值降低组(P<0.05),血栓弹力图MA值与患者血小板变化呈正相关(r=0.8268,P<0.001),MA值预测血小板降低的ROC曲线下AUC面积为0.8339,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论:脓血症患者血栓弹力图中最大血块强度值,对预测患者预后及生存时间有一定价值,其变化与血小板计数及功能变化呈正相关,能有效预测血小板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平均体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事件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初诊时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415例AMI患者的住院病历,从中提取出患者初诊时临床特征的数据(包括胸痛发生时间及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和实验室特征数据: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肌酐浓度和血小板计数、MPV。分析MPV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法评价MPV对患者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的总体预测价值。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MPV与AMI患者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的关系。结果随着MPV的增加,AMI患者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的比例增高。MPV预测AMI患者发生住院期问死亡价值的曲线下面积(AUC)(95%可信区间)为0.77(0.72-0.82)。当将界值设定为12.55n时,MPV预测AMI患者发生住院期间死亡时间的敏感度(95%可信区间)为0.59(0.49-0.69),特异度(95%可信区间)为0.85(0.81-0.89)。在校正了cTnI、胸痛发生时间、肌酐和年龄以后,MPV〉12.55fl仍然与所有AMI患者、STEMI和NSTEMI患者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相关,优势比(95%CI)分别为10.87(5.08-23.25)、26.19(7.36-93.17)和5.35(1.80.15.92)。结论AMI患者就诊时的MPV值可以作为预测其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的指标,MPV〉12.55n是AMI患者发生住院期间发生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9.
用Baker 810血小板分析仪对802名健康人、164名献血员及325名患不同疾病的病人进行了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测定.结果:正常人60岁以下的各年龄组男女间PLT均无显著性差异,60岁以上组男女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高于男性.各年龄组男女间MPV均无显著性差异.PLT和MPV呈负相关. 献血员、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急性白血病病人MPV分别为11.53±1.75 fL、12.37±1.67 fL、8.05±1.00 fL,三者与正常人组的MPV之间都有显著性差异(P<0.01),前两者MPV大于健康人组,而后者MPV小于健康人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天冬氨酸转移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aspartate transaminase to platelet ratio index,APRI)联合血小板计数短期变化率预测脓毒症相关肝损伤(sepsis-related liver injury,SRLI)发生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8年8月~2021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住ICU28天内是否发生肝损伤分为SRLI组和脓毒症非肝损伤组,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SRLI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PRI联合血小板计数短期变化率对SRLI发生的预测效能。结果 共入组222例脓毒症患者,其中SRLI组102例,脓毒症非肝损伤组120例;SRLI组男性患者更多、体重指数更大,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更高,ICU住院时长、机械通气时间更长,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更多,28天病死率更高;SRLI组患者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移酶、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乳酸水平上明显高于脓毒症非肝损伤组,SRLI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较脓毒症非肝损伤组更低(P均<0.05),SRLI组患者的APRI及血小板计数短期变化率较脓毒症非肝损伤组患者更大(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谷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APRI、血小板计数短期变化率为预测SRL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APRI预测SRLI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1(95% CI:0.788~0.894),血小板计数短期变化率的AUC为0.787(95% CI:0.728~0.847);而 APRI联合血小板计数短期变化率预测SRLI发生的AUC为0.905,当取最佳截断值0.44时,敏感度为82.4%,特异性为88.2%,优于单一指标对SRLI的诊断预测价值。结论APRI及血小板计数短期变化率可很好的预测SRLI的发生,当两者联合时,对SRLI发生的预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小板计数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有无相关性及可能性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12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57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患者(AOSC组)及同时期收治的60例普通急性胆管炎患者(普通急性胆管炎组)的临床资料。分析血小板计数减少(<100×109/L)与AOSC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AOSC组患者再根据血小板计数减少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有无胆管手术史、入院后6h内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降钙素原(PCT)等6个因素作为考察对象,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AOSC患者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可能性影响因素。结果 血小板计数减少在AOSC组和普通胆管炎组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相关因素分析比较,血NEU%、PCT两个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既往有无胆管手术史、入院后6h内白细胞(WBC)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OSC时血NEU%、PCT是血小板减少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AOSC与血小板计数减少存在相关性,且可用来评价急性胆管炎的严重程度,AOSC时血NEU%、PCT是血小板减少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伤后血小板计数水平及早期动态变化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2010年5月~2015年5月共收集严重创伤患者50例(记为观察组)、非严重创伤患者50例(记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伤后不同时间点血小板计数水平,同时根据严重创伤患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这两组患者伤后血小板计数变化,并对血小板计数与预后关系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50例严重创伤患者伤后血小板计数100×10~9/L以下者占30.0%。伤后24 h、48 h、72 h、第7 d血小板计数水平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存活组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伤后血小板计数降低会明显增加患者死亡率,及时纠正患者凝血功能对其预后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与结肠癌及其分期、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对152例结肠癌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并与279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受检者血小板增高率及平均血小板计数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1例血小板计数增高的结肠癌患者中,血小板计数>400×109/L,与血小板计数为(300~400)×109/L的患者比较,结肠癌分期及病理分型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血小板计数较健康者增高,但血小板计数增高与结肠癌的分期和病理分型无关。 相似文献
14.
Fang Wu Hong-Yan Wang Fan Cai Ling-Jie Wang Feng-Ru Zhang Xiao-Nan Chen Qian Yang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15,128(2):153-158
Background:Angiotensin type 1 receptor (AT1R) antagonists are extensively used for 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变化与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9年6月期间我院诊治的1733例脓毒症患者,依据血小板水平,分为血小板减少组(612例)和血小板正常组(1121例)。比较两组患者,分析血小板与血常规指标的相关性,计算两组患者的累积风险曲线和生存曲线。结果研究发现血小板减少组败血症、休克、机械通气及死亡患者例数占整组病人总数百分比均明显高于正常组,ICU住院日、人均机械通气时间明显高于血小板正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第1日和第9日,血小板计数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抗凝血酶呈正相关,与超敏C反应蛋白呈现负相关(P<0.05)。血小板减少组累积风险更高,生存率更低,并且随着ICU住院时间(ICUSTAY)的延长,累积风险越来越高,生存率越来越低。结论研究表明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患者休克、住ICU和机械通气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组患者累积风险更高、生存率更低、危险因素更多。 相似文献
16.
平均血小板体积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和白细胞计数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后住院病死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血小板计数(PLT)比值(MPV/PLT)和白细胞计数(WBC)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晚期血运重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PCI)术后患者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13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STEMI患者660例,其中死亡88例(死亡组),生存572例(生存组)。收集一般资料、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冠状动脉狭窄情况;采用ROC曲线判断入院时MPV/PLT及WBC预测住院死亡的临床最佳截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TEMI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住院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死亡组患者MPV/PLT〔0.052(0.037)〕高于生存组〔0.045(0.022),u=-4.629,P<0.001〕;死亡组患者WBC〔12.25(9.30)×109/L〕高于生存组〔8.22(4.49)×109/L,u=-8.561,P<0.001〕。采用ROC判断STEMI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患者住院死亡的MPV/PLT、WBC临床最佳截点分别为0.047、9.28×109/L。MPV/PLT>和≤0.047的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患者病死率分别为19.2%(60/313)和8.1%(28/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47,P<0.001);WBC>和≤9.28×109/L的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患者病死率分别为22.6%(64/283)和6.4%(24/3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935,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PV/PLT〔OR=2.665,95%CI(1.632,4.351),P=0.027〕和WBC〔OR=4.258,95%CI(2.572,7.049),P=0.015〕为STEMI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MPV/PLT>0.047和WBC>9.28×109/L均为STEMI患者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住院死亡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对STEMI患者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住院死亡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83例不同类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包括24例急性白血病(AL),2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3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人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并将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初诊时ITP、AL和MDS患者的PTJT和PC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ITP患者的MPV和PDW明显高于AL、MDS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P〈0.01),AL和MDS患者的PDW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二者的MPV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ITP、AL和MDS患者缓解后PLT和PCT明显上升,而PDW下降,与未缓解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ITP缓解组的MPV明显低于未缓解组(P〈0.01),而AL和MDS缓解组的MPV值与未缓解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于明确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其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胆固醇血症(HC)患治疗前后血小板超微结构和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P-选择素表达的动态变化以及二的关系。方法:选择HC患20例,男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2例,口服普伐他汀10-20mg/d,疗程4-8周,治疗前后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血小板的超微结构并进行立体计量分析,同时测定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P-选择素表达的变化。结果:HC患服用普伐他汀4-8周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及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同时血小板形态结构的立体计量学参数得以改善。结论:治疗后HC患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P-选择素表达的下降与血小板形态结构的恢复有关;而普伐他汀对血小板的这种良性影响,可能是其降脂以外,参与并促进动脉粥样斑块消退的多种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老年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应用600mg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5年12月—2008年12月96例住院的老年高危ACS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高负荷剂量组(600mg)和常规剂量组(300mg),PCI术前给药,其他常规治疗不变。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即刻罪犯血管(CV)的TIMI血流分级;术前、术后24h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血小板计数(PTL);术后6、12h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水平;以及术后30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术后出血的发生率。结果高负荷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罪犯血管术后即刻的TIMI血流分级(计帧法)分别为(35.5±6.1)%和(38.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hPA(%)分别为(17.5±7.6)%和(18.3±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hPTL(×106/mm3)分别为(159.0±48.3)和(186.2±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及12hCK-MB(mmol/L)分别为:(16.2±3.9)、(13.4±3.9)和(18.4±4.8)、(15.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0dMACE的发生率以及术后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危ACS患者介入治疗前应用600mg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是安全、有效的,且疗效优于常规剂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