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针对近年来深圳地区发生的几起110kV户外电缆终端漏油缺陷,结合线路运行情况和电缆终端结构,分析了其漏油的原因,得出由于电缆终端设计不合理导致漏油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运维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交联电缆户外充油式终端压力箱漏油故障分析及处理进行了介绍。通过沙角A电厂220kV交联电缆户外充油式终端故障修复的案例,探讨了如何安全有效的修复户外充油式终端压力箱故障。同时对电缆户外充油式终端压力箱维护措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一起110kV电缆线路户外终端炸裂脱落故障现场情况及故障调查分析,反思电缆线路施工、投运中的各环节,结合实际运行经验提出建议供同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红外线测温是检测运行中电缆户外终端是否存在缺陷或异常的重要手段,但发热图谱分析方法是否合理对电缆户外终端异常发热分析具有决定意义。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发热图谱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户外终端发热的温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为电缆户外终端异常发热提供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5.
110kV立体甲达线是由电缆和架空线组成的混合敷设线路。其中电缆部分长258.1米,于2000年5月1日投运入运行,采用国外某品牌采用XPLE-300铅护套电缆。2008年8月5日,在巡线时发现该线04号B相GIS终端出现严重漏油的故障情况。本文通过对这次故障的全程跟踪处理和分析,找出故障发生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6.
电力电缆导体运行温度是电缆线路安全运行的重要参数。在电缆制造时,将测温光纤预置于电缆分割导体内。并对其配套的电缆附件进行了初期的电气性能、光纤连接、引出的可操作性进行模拟试验。在预鉴定试验线路安装时,两段电缆导体内的光纤在接头的导体连接管外进行连接。在电缆线路两端户外终端(或GIS终端)处,将电缆分割导体内的预置光纤引出到终端外部与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的光纤连接。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通过预置于电缆分割导体内的测温光纤实现对电缆导体温度的在线监测。  相似文献   

7.
电缆终端运行过程中是否会发生漏油缺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终端密封是否按工艺要求安装到位。本文通过对一起220kV高压电缆终端漏油缺陷的解剖分析,根据油止管露出长度不均的表象,判断电缆终端因油止管倾斜后与下法兰盘间隙变大导致密封失效,形成漏油。在缺陷处理过程中,提出使用“十字交叉固定法”进行校正,保证油止管垂直安装。针对该电缆附件在密封设计上没有采用螺栓紧固,只依靠金属件的尺寸配合对“O型圈”紧压实现密封的情况,本文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避免同类缺陷继续发生。  相似文献   

8.
架空线通过塔上终端与电缆连接的接线方式在混合线路设计中非常普遍,通常设计线路时只考虑铁塔的沉降问题,没有考虑电缆,因此运行后的电缆塔上终端常常会因为沉降导致多种缺陷。电缆塔上终端通常采用干式终端、复合式终端和瓷套式终端三种方式,由于瓷套式终端较其他形式终端重,因此沉降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介绍了广州地区电缆塔上瓷套式终端沉降的成因及其观察方法,帮助运行人员通过观察电缆塔上终端出现的轻微变化判断其是否沉降,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消除缺陷。同时根据历年的运行经验,对电缆工程设计、施工提出了建议,供业内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电力偷盗情况日益猖獗,而电缆设施也深受其害,从偷盗电缆终端接地线,到偷盗中间接头井的接地线、接地箱及事故回流线,给电力企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对电网的安全运行造成严重危害。此篇主要就深圳地区目前采用的几种防盗措施的分析,探讨电缆接地系统最有效的防盗措施,确保电力电缆线路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0.
电网设备状态检测是开展状态检修工作的基础,随着110kV电缆输电线路的大量投入运行,在不停电检修的基础上通常采用带电检测技术来判断电缆线路的健康水平和故障发展趋势。本文针对实际运行中发现的一起GIS电缆终端局放异常现象,介绍了采用高频和特高频带电检测手段对异常信号进行初步定位,并采用时差法确定放电源,通过解体分析锁定放电故障范围,最后采用X光检测技术发现缺陷类型,并针对缺陷运用ANSYS软件模拟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一起电缆终端渗油处理入手,分析了渗油的原因,并由此展开了思考,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两种不同给药途径的薄荷油对小白鼠终止妊娠作用的初步观察结果:于孕d_6,将4μl薄荷油或橄榄油分别注入右侧宫角,左侧宫角不给药,于孕d_(11)剖检。给薄荷油侧与橄榄油侧宫角妊娠终止率分别为100%与41. 67%,差别显著。于孕d_4~10,各组分别肌注薄荷油一次,于孕d_(11)剖检。薄荷油不同剂量皆有一定抗着床与抗早孕作用,作用强度随剂量增加,0. 035ml/只,抗着床率达100%。终止妊娠的原因可能是子宫收缩加强,也不能排除蜕膜组织等的直接损伤。  相似文献   

13.
马伯文  张巍 《医学教育探索》1999,(2):127-130143
综合采用延迟焦化优化系统静态寻优值作为炉出口温度的设定基准值,在线实行急冷油程序控制和炉出口温度程序控制,开发了延迟焦化装置物料平衡的综合优化控制策略。并成功地应用在工业装置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治疗有无椎体内真空裂隙( IVC)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 OVCFs)在骨水泥渗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84例PVP治疗单节段OVCFs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资料,其中IVC组104例,无IVC组180例。术后所有患者均行X线和CT检查,以评估骨水泥在伤椎内填充形式、有无骨水泥渗漏及渗漏部位,比较两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在IVC组104例患者中,以局限实体团块填充为68例(65.4%),与骨小梁相互嵌插填充为36例;无IVC组180例患者中,以局限实体团块填充为44例,与骨小梁相互嵌插填充为136例(75.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IVC组有18例(17.3%)、无IVC组有30例(16.7%)发生骨水泥渗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IVC组最常见临近椎间盘渗漏,共10例(66.7%);无IVC组最常见椎前或椎旁静脉渗漏,共22例(7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VP治疗有无IVC的OVCFs在骨水泥渗漏率是类似的,但在骨水泥渗漏部位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影像学观察及临床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并发的骨水泥渗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3年10月138例(共177椎体)行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术后CT影像学中椎体外骨水泥渗漏的解剖位置分5型: 椎旁渗漏型、椎间盘渗漏型、椎管渗漏型、椎弓根渗漏型,混合渗漏型(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渗漏),评估骨水泥渗漏与终板破坏的相关性。结果 术前CT提示125椎发生终板破坏,发生率70.6%,术后CT发现81椎出现骨水泥渗漏,渗漏发生率为45.8%,29椎为椎旁渗漏型,17椎为椎间盘渗漏型,12椎为椎管渗漏型,9椎为椎弓根渗漏型,14椎为混合型渗漏型。伤椎终板破坏与椎间盘渗漏密切相关。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并发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高,以椎旁渗漏最为多见,其次为椎间盘渗漏和椎管渗漏,伤椎终板破坏与椎间盘渗漏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事故危害评估系统开展化学中毒应急救援演练的作用.方法:模拟某大型化工厂发生氯气泄漏事故,应用《广东突发化学中毒事故危害评估与医学应急救援系统》开展卫生应急救援演练,演练内容包括信息报告与核实、建立演练指挥部、事故危害评估、现场区域划分、现场检测调查、现场医疗救援以及应急响应终止等环节.结果:模拟某化工厂氯气泄漏事故造成20名员工急性中毒,按照有关应急预案,从接报核实、启动预案到实战演练过程顺利,达到预期目标.结论:应用中毒事故危害评估系统开展应急演练,对锻炼应急队伍、提高化学中毒应急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影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zoretinopathy,CSC)患者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诊断为CSC患者90例.入院对所有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和视力检查,治疗后随访6个...  相似文献   

18.
用DTA/GC在线联用技术,分别在氮气和空气气氛中对导热油热稳定性进行研究,提出并探讨了以热分析方法来确定导热油最高使用温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局部浸润麻醉下行腔内隔绝术(EVGE)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AD)的经验。方法:对40例AAD患者行EVGE术的临床资料、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患者均成功行EVGE术治疗。术后即刻造影证实夹层近端破裂口封堵完全,其中2例出现Ⅰ型内漏,1例出现Ⅱ型内漏,13例出现Ⅳ型内漏。术后无截瘫、支架移位发生。随访6~24个月,1例复查CTA提示降主动脉远端继发破口未愈合,假腔进行性增大,再次手术置入一枚锥形支架移植物,破口成功封堵。余病例原假腔明显缩小,真腔增大接近正常,未发生再次夹层及死亡病例。结论:局部浸润麻醉下行EVGE术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技术成功率高、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死亡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修补脑脊液鼻漏及颅底重建的方法和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镜下脑脊液鼻漏的鞍底和前颅底手术修补26例患者的临床特性、手术治疗特点及随访资料.其中男19例,女7例;平均年龄31.5岁,包括筛窦型6例,蝶窦型14例,混合型6例,无额窦型.结果 本组脑脊液鼻漏包括外伤性17例,鞍区术后6例,鼻内镜术后2例,垂体瘤伽马刀术后1例.全部经单鼻孔神经内镜下手术修补治愈,其中1次手术修补成功22例,占84%,2次手术者4例.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4年,平均2年,未出现复发脑脊液鼻漏和新的神经功能缺失.结论 神经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定位漏口,牢靠颅底重建和修补材料的固定及术后持续腰池引流的选择应用.经鼻神经内镜下修补脑脊液鼻漏是一个可靠、有效、微创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repairing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rhinorrhea and reconstructing the defects of skull base under endoscopy.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6 patients undergoing endoscopic repair of CSF rhinorrhe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re were 19males and 7 female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31. 5 years old. Rhinorrhea was classified into 4 types: ethmoidalsinus type (n=6), sphenoid sinus type (n=14) and mixed type (n=6) and frontal sinus type (n=0).Results The causes of rhinorrhea were as follows: traumatic leakage (n=17) , post-operative breakage of saddle area (n=6) , damage after endonasal surgery (n=2) rhinorrhea after γ-knife for pituitary (n=1).All cases were successfully repaired via an 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 Among them, 22 patients were repaired only once while 4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CSF rhinorrhea were repaired again. The follow-up period was from 6 months to 4 years. And satisfactory outcomes were achieved in all. Conclusion Accurate localization of CSF leakage, reliable reconstruction of skull base, secure fixation of adhesive materials and continuous lumbar CSF drainage are keys surgical techniques. Endoscopic repair of front skull base and saddle bottom of CSF rhinorrhea is a reliable, effective and mini-invasive surgical approach worth further popular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