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节镜辅助下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正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关节镜辅助下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正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1例骨折后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后凸畸形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关节镜辅助下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技术于后凸顶椎处进行椎体截骨,通过椎弓根固定系统加压固定。观察手术前后后凸畸形的矫正率、疼痛VAS评分及神经功能的恢复。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后凸角平均为9°,平均矫正约27.8°;腰背部疼痛均有明显缓解;神经功能明显恢复。结论关节镜辅助下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矫正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后路手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段骨折继发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24例陈旧性胸腰椎段骨折继发严重后凸畸形患者,经后路行楔形截骨矫形椎管减压、椎体旁植骨+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脊柱短缩术。结果本组术前Frankel分级A级2例,术后B、C级各1例;术前B级7例,术后为B级3例,C、D级各2例;术前C级10例,术后为C级2例,D级6例,E级2例;At前D级4例,术后为D、E级各2例;术前E级1例,术后仍为E级。结论后路手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段骨折继发后凸畸形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以自行设计的充气式弹性固定牵引器治疗老年人脊柱压缩性骨折59例,胸腰段椎体骨折经腰背气垫垫高,骨盆牵引,3~7天复位,复位后佩用牵引器下床活动,随访8个月至3年,平均1年10个月。疗效优者18例,良39例,优良率为96.7%,有5例发生腰骶豢,考虑因骶髂部较集中所致,无一例因托发生臂丛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腰椎肿瘤侧前方减压脊柱稳定性的重建方法.方法9例胸腰段肿瘤全部行左侧前方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钛网植骨融合TSRH短节段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螺钉无松动,TSRH短棒无断裂,6个月内钛网内植骨全部融合,无假关节形成,瘫痪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效果满意.结论TSRH加钛网植骨融合固定牢靠,内固定材料生物相容性好,无须外固定,植骨融合快,瘫痪恢复满意,特别适合于椎体肿瘤切除后脊柱重建,是治疗胸腰椎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季峰  王守国  谢跃  费昊东 《山东医药》2012,52(33):81-83
目的探讨GSS加伤椎置钉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可行性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11年2月采用短节段GSS加伤椎置钉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52例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后Cobb角、骨折复位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52例手术均成功,术后随访12~29个月、平均19个月。Cobb角术前(29.6±9.1)°,术后恢复到(5.1±6.2)°,两者比较P<0.05;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为正常的(40.9±17.7)%,术后恢复为正常的(94.9±10.2)%,两者比较P<0.05。术前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6例,B级5例,C级6例,D级19例,E级16例。术后除3例A级和1例C级外,均有1~3级的恢复。术后无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同时经伤椎置钉的短节段GSS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增加术后稳定性,是一种切实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刘素芹 《山东医药》2006,46(14):83-84
Kaneda装置常用于脊柱爆裂型骨折前路减压术后、脊柱肿瘤切除植骨后或退行性脊柱不稳定时的前路固定。2005年1~12月,我们为21例患者行Kaneda内固定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1例患者,男15例,女6例;年龄21~56(31.6±4.5)岁。胸段L-L骨折13例,腰段T-T骨折8例,均采取前路减压植骨融合、Kaneda内固定术。术毕入监护病房,持续低流量吸氧,胸腔闭式引流4~6d,留置导尿4~6d,拔除各种引流管后佩戴特制腰围下床活动,腰围佩带时间为3~6个月。结果21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未出现并发症。护理体会:1术前护理:向患者讲解手术方法、优点、适…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前术后行抗结核治疗。观察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以及随访时脊柱后凸角、神经功能情况、ESR、VAS评分、植骨融合情况。结果30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65~289(232.5±3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00~1000(518.1±66.0)mL。随访时间为6~36(26.4±5.2)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慢性窦道形成,无结核复发。9例脊髓损害患者中,8例完全恢复,1例恢复至FrankelD级。术前脊柱后凸角为20.7°±4.2°;术后3个月为8.9°±2.2°,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末次随访时为8.6°±2.0°,较术后无明显丢失(P〉0.05)。术前VAS评分为(5.7±1.1)分;术后3个月降为(1.0±0.2)分,与术前比较P〈0.001;末次随访时为(0.8±0.2)分,与术后比较P〉0.05。患者术前ESR为(45.6±17.9)mm/h;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ESR均恢复正常,为(11.2±4.5)mm/h,与术前比较P〈0.001;末次随访时为(7.2±2.3)mnl/h,与术后比较P〈0.05。术后1a所有患者的植骨均骨性融合。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能较好地纠正和预防后凸畸形的植骨,神经功能恢复好,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003年以来的35例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患者进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术前、术后观察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等情况。结果32患者得到随访,3例失访,出现并发症5例。术后按ASIA评级,患者神经损伤有较大的改善。术后1 a,Cobb角由术前29.81°矫正到12.16°、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35.50%恢复到84.97%、椎体后缘高度由术前83.38%恢复到89.78%。结论脊柱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戴海  黄宗贵  曾心一 《山东医药》2009,49(19):60-61
目的探讨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简称AF系统)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及机制。方法对39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AF系统行复位固定术,观察畸形纠正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椎体前后凸高度均明显增加,椎体后倾Cobb’s角明显减小,侧凸角度明显减小,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明显降低,P均〈0.01。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AF系统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效果确切,手术切口短,操作简单,椎体复位效果好,固定牢固,可减少椎管减压及植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GSS系统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0-03~2016-03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伤椎置钉GSS系统进行治疗。术后第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椎体后缘高度、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均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伤椎置钉GSS系统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中可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膨胀型椎弓根钉(EPS)结合伤椎普通椎弓根钉固定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7例中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行后路EPS结合伤椎普通椎弓根钉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椎体前后缘高度改善情况、伤椎Cobb角、术前及术后视觉疼痛评分(VAS)、椎弓根螺钉稳定性及脊柱融合情况,术后Beaujon-Lassale功能评分。结果 27例患者术后随访18~31〔平均(24±2.7)个月〕,其中5例于术后18~24〔平均(21.5±2.2)个月〕行内固定取出术;所有患者螺钉稳定性及骨融合良好;术后1 w伤椎前、后缘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而末次随访时各项指标与术后1 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Beaujon-Lassale功能评分为(19.2±2.7)分。随访期间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等;1例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症状,予以局部理疗、药物治疗等对症治疗,术后1个月症状完全恢复。结论经后路EPS结合伤椎普通椎弓根钉固定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在促进骨折愈合、改善疼痛及减少术后后凸畸形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主要累及中轴骨骼的慢性炎症性风湿性疾病,可引起脊柱韧带进行性成骨性改变,最终导致僵硬后凸,常导致胸腰段、颈胸段后凸畸形,以胸腰段后凸畸形多见.对于AS导致的脊柱胸腰段后凸畸形以手术截骨矫形为主要治疗手段.该文就胸腰段后凸畸形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秦入结  宋波  李垠  盛路新  刘建  孙晓 《山东医药》2012,52(30):22-24
目的观察伤椎置钉并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术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至少一侧椎弓根完整的胸腰椎骨折26例,予伤椎撬拨复位置钉、椎体内植骨、椎弓根内固定,据胸腰段正侧位片比较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的椎体高度及Cobb’s角,并评估脊髓神经功能和融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7~28个月。患者术后即刻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占正常高度百分比及Cobb’s角优于术前(P均<0.05);伤椎外形恢复满意;按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伴神经损伤者15例中,A级1例无恢复,余均改善1~3级(P均<0.05),内固定无失效,植骨皆融合。结论伤椎置钉并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重建椎体结构,增强脊柱稳定,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内固定联合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44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C组。三组均行后路复位短阶段椎弓根内固定,A组伤椎椎体内植入自体骨,B组植入同种异体骨。结果术后12个月A、B组患者伤椎椎体相对高度分别明显高于C组(P均〈0.01)。术后6个月A、C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均〈0.01)。术后12个月时C组VAS评分明显高于A、B两组(P均〈0.05)。结论椎弓根内固定联合伤椎植入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治疗胸腰椎椎体爆裂骨折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间小关节植骨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效果。方法对43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术中在完成复位和内固定后,将所切除的自体椎板和棘突骨片行小关节V型截骨及小关节突间植骨术。术后采用CT和X线检查评估脊柱融合情况。结果 43例患者中40例确定为骨性融合,3例未融合。结论小关节部位植骨符合脊柱融合的生物力学原理,操作安全,使用方便,用于胸腰椎骨折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Moss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Moss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112例。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12—41个月,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6例、C级38例、D级64例,无断棒脱钉发生。术中未植骨的36例均出现脊柱不稳、后弓角加大。结论Moss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满意;术中必须给予伤椎植骨。  相似文献   

17.
<正>研究发现,胸腰段脊柱的骨折是脊柱骨折的好发部位,约占所有脊柱损伤的30%60%〔1〕。老年人由于本身的骨质疏松,更容易发生胸腰段脊柱的骨折。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脊柱本身的稳定性受到破坏,脊柱处于失稳的状态,不仅能产生背部的疼痛,而且如果合并有椎管狭窄时,很容易出现下肢的神经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探讨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胸腰段椎体结核合并有巨大寒性脓肿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的疗效.方法对1999-01~2005-12间收治的22例胸腰椎结核合并有巨大寒性脓病例,采用同期前路病灶清除,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自体植骨融合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9个月,22例脊柱结核患者均治愈,症状消失,无局部结核复发,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5~7个月,后凸矫正率达80%.结论在胸腰椎结核手术中,后路内固定和前路病灶清除与植骨可同期进行,能有效地稳定病椎,部分矫正畸形,消灭病灶,缩短卧床时间.  相似文献   

19.
1998年以来 ,我们为 9例脊柱肿瘤患者行全脊椎肿瘤病椎切除、脊髓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 ,以重建脊椎稳定性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6例 ,女 3例 ;年龄 15~ 4 2岁。肿瘤位于颈 5胸 4、胸 6、胸 9各 1例 ,腰 2、腰 4各 2例 ,腰 5 1例 ;因病理性骨折导致截瘫 2例。病程 2~ 6个月 ,平均 3个月。肿瘤节段以下神经功能完全丧失 6例、部分丧失 1例 ,其肌力在 3级以下 ;2例局部疼痛、无神经症状。手术方法 :均于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颈部肿瘤先取平卧位行前路手术切除受累椎体、间盘及上下软骨板。术中注意保护脊髓及椎动脉。彻…  相似文献   

20.
选择2006年1月至2015年1月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及后路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45例;其中男20例,女25例;年龄23~72岁,平均(46.02±10.13)岁;胸椎结核20例,胸腰段结核10例,腰椎结核8例,腰骶段结核7例;对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Frankel分级、脊柱后凸角、血红细胞沉降率(ESR)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和植骨融合情况进行评价。45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30.27±15.86)min,术中出血(489.89±35.87)ml。患者术前VAS评分为(7.50±1.13)分,术后3个月随访时降低至(0.89±1.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3,P<0.001)。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Frankel分级为:术前7例B级患者中,4例恢复至E级,3例恢复至D级;术前8例C级和15例D级患者全部恢复至E级。脊柱后凸角度术前为(33.93±7.01)°,术后3个月降低至(15.07±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0,P<0.001);ESR由术前的(69.75±14.62)mm/1h降低至术后3个月的(13.16±5.27)mm/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1,P<0.001)。45例患者随访24~70 个月,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植骨均获得融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出现。作者认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能有效矫正脊柱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