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α-granule membvrane protein,GMP-140)单抗SZ-51,经放免法评估22例急性脑血栓患者体内血小板的活化程度.结果血浆内OMP-140的含量在脑血栓急性期显著增高(P<0.01),缓解期恢复正常,血小板表面GMP-140分子数未见显著改变。提示血浆内GMP—140的浓度可作为脑血栓急性期体外诊断新的参考指标。当兔颈动脉植入人血栓并用125I—SZ—51作为示踪剂,4h后离体血栓与血液的放射活性比值(Thrombus/Blood,T/B)高达6.8:1,而用125I-IgG时,T/B值仅为1.4:1。提示单抗SZ-51在体内能与血栓结合,为脑血栓的新的体内定位诊断方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肺癌患者血浆中血小板GMP—140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GMP-140单抗SZ-5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了74例肺癌患者GMP-140含量并与40例健康人作了对照,结果发现肺癌患乾血浆GMP-140均值高于正常人(P〈0.01),尤其在肺癌伴转移中尉得更为明显,且亦高于肺癌未转移患者(P〈0.05),为进一步探讨血小板在肿瘤增与转移中的作用及临床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抗人活化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特异性单克隆抗体SZ—51,经放射免疫法直接定量测定血小板表面GMP-140的含量,检测各型不同病期的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及其程度。结果表明:33例EHF血小板表面GMP—140的分子数为1864±1342/血小板,明显高于对照组(为593±154分子数/血小板)(P<0.001)。病程中33例EHF各病期血小板表面GMP—140分子数均高于对照组(P<0.001),但恢复期无明显差异(P>0.1)。危重型EHF发热早期GMP—140分子数高达3500以上,其升高幅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比,提示EHF发热早期就有较高程度的血小板活化,为临床更早诊断提供新的手段,并可作早期识别危重型EHF的一项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4.
肾病综合征血小板聚集功能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检测19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和50例正常人对照组的末稍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的最大聚集值。结果显示NS组的PLT和mA分别为:315±38.56×10^9/L,11.7±3.0hm正常组分别为:203.5±27.85×10^9/L,9.4±2.500hm,P〈0.01。提示:NS体内血小板数增多,并处于高度活化状态,处于高凝状态,并对抗血小板凝聚药物的应用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水平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μp-140)水平的变化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中的意义。方法:用放免法测定了24例PNS病人和20例正常的血浆GMP-140水平,同时测定末梢血小板(PLT)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定量、血及尿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结果:PNS病人血浆GMP-140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同时PLT、血浆Fib、尿FDP水平明显升高(P<0.01)。PNS病人血浆GMP-140水平与24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γ=0.56,P<0.01)。结果:血浆GMP-140水平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的良好指标,血小板活化与肾小球滤过屏障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6.
王立军  贾国良 《医学争鸣》1997,18(5):427-429
目的:观察犬冠脉发生周期性血流减少(CFRs)期间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及TXB2的变化,分析GMP140在诊断CFRs中的意义.方法:开胸分离犬冠脉前降支(LAD)2~3cm用血管钳钳夹方法损伤冠脉内膜后放置血管缩窄环,使冠脉至临界狭窄,缩窄环近端置电磁流量计,诱发CFRs.在诱发CFRs前及CFRs出现后40min冠状窦采血,用放免方法测GMP140及TXB2血浆浓度.结果:CFRs出现后40min,GMP140及TXB2显著升高[GMP140从(4.29±0.99)μg/L升至(6.82±1.12)μg/L,P<0.01;TXB2从(75.62±41.87)ng/L升至(109.92±45.97)ng/L,P<0.01];GMP140与TXB2有很好的正相关性(r=0.73,P<0.01).结论:GMP140可能是CFRs中的一种重要介质,GMP140有望成为诊断CFRs的一个较特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参数正常参考值范围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CELL-DYN1600型血细胞计数分析仪对626名正常人指血进行四项参数,即血小板数(PLT),血小板比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进行测定,其测定值经统计学处理,结果为:血小板计数与血小板比积男女间有显著差异,P〈0.05,血小板计数男性为206±43×10^9/L,女性为223±41×10^9/L,血小板比积男性为1.8±0.4ml/L,女性为2.0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血小板膜表面和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的变化及其对诊断治疗的价值。②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急性白血病病人血小板膜表面以及血浆GMP-140含量进行测定。③结果急性白血病病人血小板膜GMP-140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13.35,P<0.01),而处于完全缓解期的急性白血病病人血小板膜GMP-140含量低于初治期的病人(F=3.22,q=5.76,P<0.01),其血浆中GMP-140的含量则与此相反。④结论GMP-140的检测有助于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观察。  相似文献   

9.
2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PLT、PAdT、PAgT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GMP-140分子数/血小板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脾切后肝硬化与未切脾肝硬化两组之间以及消化道出血与无消化道出血两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低下以及GMP—140含量增高,血小板在体内处于激活状态。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放免法直接定量测定了14名正常男性口服绞股蓝总甙片(GPs)前后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分子数。结果发现,口服GPs(60mg,tid)20天后,GMP-140从服药前的864±120降至538±60个分子数/血小板(P<0.05),体循环及肺循环动脉压及血管阻力、心率、心室射血时间及心脏每搏与每分输出量无显著变化。结果提示,口服GPs可降低正常人血小板的活化程度而不影响体、肺循环血流动力学,可能对血栓性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忠  陈方祥  何静  罗梅 《重庆医学》2007,36(24):2484-2485
目的探索血小板抗体的产生规律及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检测非滤过组(A组)和滤过组(B组)患者血4、板HLA抗体和HPA抗体,以CCI评价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A组HLA抗体阳性率为56.67%(17/30),HPA抗体阳性率为16.67%(5/30),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46.67%(14/30);B组HLA抗体阳性率为13.33%(4/30),HPA抗体阳性率为10.00%(3/30),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13.33%(4/30)。两组比较,HLA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注滤除白细胞的机采血小板,难于减少血小板HP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但可以减少血小板HL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单采血小板和手工血小板的含量进行检测,评价两种血小板的质量。方法:对197袋手工血小板、77个治疗量的单采血小板进行血小板、RBC和WBC含量检测,了解其达标情况;对76例输注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单采血小板的血小板平均含量为(2.23±0.54)×1011,合格率为74.03%;手工血小板平均含量为(0.62±0.13)×1011,合格率为84.26%;两种血小板的RBC平均含量超过质量标准,WBC平均含量低于质量标准。输注单采血小板和手工血小板的患者分别有87%和80%能够明显改善症状。结论:手工血小板计数含量高于单采血小板,临床疗效与之接近,在临床上可合理充分使用。  相似文献   

13.
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未明原因多部位出血性血小板产现是一新型出性血疾病,特征为同一血小板对常规诱导阈值浓度的各种诱导剂可有正常或有缺陷的聚集反应。观察同一患者聚集的、不聚集的和静息的血小板,在电镜下的超向一结构。结果患者血小板超微结构形态学的改变,均符合正常对照者形态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输注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输注效果。方法将160例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输注新鲜血小板,n=82)和对照组(输注冰冻血小板,n=78)。比较输注后两组患者的出血时间,输注后1h,24h外周血血小板增高校正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输注血小板后1h的出血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输注血小板后1h和24h的CCI值和PPR值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新鲜血小板提高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的作用优于冰冻血小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作为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应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100份本院体检的25~40周岁正常人群和100名已确诊的血小板活化患者的血常规标本的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  相似文献   

16.
热依汗·茹孜 《吉林医学》2012,33(25):5420-5421
目的:探讨分析机采血小板与手工采血小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机采和手工血小板治疗效果。结果:机采组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及血小板恢复百分率较手工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采组输血不良反应较手工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采血小板输注疗效较手工分离血小板显著。  相似文献   

17.
新鲜血小板输注和深低温保存血小板输注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比较用新鲜和深低温保存的浓缩血小板悬液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方法:42例患者用新鲜浓缩血小板悬液输注,另外49例用深低温保存血小板输注。结果:输注新鲜血小板组共接受血小板输注79次,平均每例输注1.88次,CCI值有效率35.4%,临床疗效有效率88.09%;输注深低温保存血小板组共131次.平均每例2.67次,CCI值有效率16.79%,临床疗效有效率81.63%;两组间比较CCI值及输注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输注新鲜血小板疗效优于输注深低温保存的血小板。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及血小板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P选择素(CD62P)、溶酶体蛋白(CD63)以及血小板3项参数即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68例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的表达,同时对其进行血小板3项参数PLT、MPV和MAR的测定,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1)脑梗死患者急性期CD62P、CD63、MPV及MAR较健康对照组以及恢复期患者显著升高,而且恢复期患者上述指标仍高于健康对照组(均为P<0.01),而PLT在脑梗死急性期、恢复期及健康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2)CD62P、CD63、MPV及MAR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显著直线正相关(r=0.84、0.817、0.684和0.698,均为P<0.01),而PLT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间无相关性(r=0.32,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大量活化及其体积和最大聚集率的升高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过程,MPV和MAR较PLT更能反映脑梗死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健康人年龄增长与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系统分析了2009年1月至2009年11月我院健康体检者血常规结果 .结果 血小板计数(PLT)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平均血小板体积(MPV)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PLT与MPV间存在明显负相关,血小板压积(PCT)的变化一般与PLT的变化一致.结论 年龄增长与血小板参数有明确的相关性,临床可通过动态监测血小板参数来观察血小板活性的变化,为年龄增长血栓性疾病发病率显著增加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目前较常用又较快捷的方法-酶联免疫竞争抑制试验。[结果]对已确诊的58例ITP患者(阳性率96.6%),2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阳性率71.4%),15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阳性率80%),8例脾功能亢进患者(阳性率62.5%)进行了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检测。并对ITP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检测对ITP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并不能作为确诊试验,而在其治疗过程中可以起到很好的监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