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毒素血症、细胞因子、NO在重度失血性休克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选用大白兔26只,分为失血性休克组(14 只),对照组(12 只),休克组观察休克前后血浆内毒素、TNFα、IL- 6、IL-8、NO的动态变化,对照组观察手术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两组动物均观察24 小时、48 小时存活率。结果 大白兔发生失血性休克后血浆内毒素、TNFα、IL-6、IL-8 、NO的水平与休克前及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升高,死亡动物中血浆上述物质水平显著高于存活动物。结论 内毒素血症、细胞因子、NO等发挥重要的协同作用,促使失血性休克向不可逆方向进展。  相似文献   

2.
大剂量维生素C对肠粘膜屏障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出血性休克和内毒素所致肠粘膜屏障破坏,旨在为预防和治疗严重创伤等所致肠源性感染开拓新的途径。数据显示维生素C治疗动物肠道细菌移居发生率明显低于休克组(P〈0.01);细菌移居量显著低于休克组(P〈0.01)和内毒素组(P〈0.01);小肠病理损伤程度亦明显轻于休克组和内毒素组。大剂量维生素C对出血性休克和内毒素以致肠粘膜屏障破坏有明显治疗作用,但其对前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后  相似文献   

3.
活血化瘀药对内毒素休克大鼠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药对内毒素休克大鼠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平分为对照组(NS)、内毒素休克组(LPS)、地塞米松治疗组(Dex)和活血化瘀药治疗组(AMRS)4组,分别检测各组血中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浓度变化。结果:在LPS刺激下,血中ET-1,NO和TNF-α的浓度与NS组比较显著增加(P均<0.01),而SOD较NS组浓度降低(P<0.05)。Dex组与LPS组比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只有ET-1降低明显(P<0.05)。AMRS组的各项指标均与LPS组比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AMRS影响LPS刺激所诱导的血中ET-1、TNF-α和SOD浓度的改变,其在内毒素休克过程中对内皮细胞等靶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口饲乳果糖对失血性休克大鼠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阐明失血性休克预后与继发性内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直接关系,作者探讨了用口饲乳果糖清除肠道内毒素对大鼠失血性休克的保护作用。造成休克前,首先给大鼠口腔管饲20%乳果糖(5ml/d)或等容量生理盐水7天,每天给药2次。结果:休克后48h,乳果糖组大鼠存活率要明显高于盐水组(10/10与4/9,P<0.01)。休克后90min和120min,乳果糖组大鼠血浆内毒素、TNF水平均显著低于盐水组。提示:继发于失血性休克的内源性内毒素血症及肿瘤坏死因子在促使休克向不可逆性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作者认为,临床上对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患者,除作复苏外,还应针对感染,尤其是内毒素血症尽早采取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清醒与麻醉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内源性感染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阐明麻醉是否会影响休克后内源性感染的发生,对比观察了清醒与麻醉状态下大鼠失血性休克后菌血症、内毒素血症以及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休克90分钟,清醒组菌血症、内毒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50.0%和75.0%,麻醉组分别为37.0%和50.0%,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复苏后即刻,两组菌血症、内毒素血症发生率均分别达50.0%和62.0%,两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均较休克前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两组血浆TNF水平在休克90分钟开始升高,并在复苏后即刻较休克前显著升高,但两组间血浆TNF水平也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果提示:麻醉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后早期内源性感染的发生以及细胞因子反应可能无显著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
白藜芦醇苷对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的保护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甙(PD)对休克大鼠肺损伤的干预机制。方法:将休克性肺损伤大鼠随机分为4组:单纯手术组、内毒素休克组、PD预防组和PD治疗组,检测肺系数、肺组织肺通透指数(LPI)、肺泡灌洗液(BALF)中蛋白含量及磷脂酶A2(PLA2)活性,观察肺组织病理切片。结果:PD预防组和治疗组中LPI、BALF中蛋白含量、PLA2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D可明显减轻内毒素休克性肺损伤的程度。结论:白藜芦醇甙对大鼠内毒素休克性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预防性用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对肠道细菌易位和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甲基-^3胸腺嘧啶核苷([^3H]-TdR)标记致病人肠杆菌,大失血性休克前注入大鼠的胃肠道,然后于失血性休克的不同阶段,通过检测^3H的放射活性和应用放射自显影的方法进行示踪,同时检测血浆内毒素的含量。结果 失血性休克早期即可发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当休克发展到一定严重程度时,肠道细菌可进入血液循环,并侵及多个脏器。结论 失血性休克可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肠道细菌易位性感染。  相似文献   

8.
一氧化氮与内毒素休克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评价一氧化氮(NO)在内毒素休克中的作用,应用脂多糖建立兔内毒素休克模型,然后分别应用N-硝基主旋精氨酸(L-NNA)和生理盐水静注治疗,分别测量治疗前后血压、血浆NO、环磷酸鸟苷(cGMP)和心钠素(ANF)。结果发现,内毒素休克时,血压下降,血浆NO、cGMP浓度升高,静注L-NNA(20mg/kg)治疗后休克大白兔血压升高,血浆NO、CGMP浓度下降。说明内毒素休克时机体内NO和cGMP产生增加,并与低血压有关,其机理是NO通过激活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使cGMP增高所致,并提示L-NNA具有治疗内毒素休克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多巴胺(DA)及去甲肾上腺素(NE)对内毒素休克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静脉内注射脂多糖(LPS)复制犬内毒素休克模型,监测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结果:内毒素休克后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每搏指数(SV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左室作功指数(LVSWI)和以作功指数(RVSWI)均降低;NE治疗后LVSWI和RVSWI则均增高;DA治疗后LWSWI和RVSWI进一步降低;DA合用NE治疗后LVSWI和RVSWI则均增加。内毒素休克后血乳酸普遍增加,各组药物治疗后血乳酸均无显著影响。结论:LPS对外周阻力血管有直接作用;内毒素休克时DA不能提高心脏的作功能力及改善休克犬受抑制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而DA合用NE对改善休克犬心脏作功能力是一个最佳的组合。  相似文献   

10.
牛珀至宝丹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探讨牛珀至宝丹抗内毒素休克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静注致死量灭活大肠杆菌内毒素造成大鼠重症感染性休克模型,以牛珀至宝丹预先处理动物(实验组),并与正常组、内毒素体克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实验组血压下降幅度显著低于休克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和红细胞压积实验组较休克组均明显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休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牛珀至宝丹能明显改善内毒素休克大鼠血液流变性,并对内毒素休克大鼠有一定的升压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世平 《急诊医学》1997,6(5):262-263
为了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抗内毒素/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作用,在与对照组(32例)进行相同的常规抢救和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pHGF。结果,观察组死亡率16.67%(6/36)较对照组死亡率31.25%(10/32)明显下降,P〈0.01;休克状态改善所需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pHGF抗内毒素/感染性休克的作用是通过降低肿瘤坏死因子水平而达到的,为抗内毒素/感染性休克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抗内毒素/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作用,在与对照组(32例)进行相同的常规抢救和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36例)加用pHGF。结果:观察组死亡率16.67%(6/36)较对照组死亡率31.25%(10/32)明显下降,P<0.01;休克状态改善所需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PHGF抗内毒素/感染性休克的作用是通过降低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而达到的,为抗内毒素/感染性休克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大黄对肠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3,自引:6,他引:63  
本研究旨在证明大黄是否对出血性休克大鼠肠粘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实验用雄性SD大鼠,右侧颈动脉放血,血压5.32kPa(40mmHg)维持1h,失血回输,观察24h。大黄(150mg/kg)于复苏后即刻、6h、12h分次经胃管注入。实验结果:①内脏含菌量:大黄治疗组大鼠各器官含菌量明显低于休克组和安慰剂治疗组(P<0.01)。②血浆内毒素水平:复苏后24h,大黄治疗组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休克组和安慰剂治疗组(P<0.01)。③病理形态学改变:大黄治疗组小肠病理改变程度明显轻于休克组和安慰剂治疗组。提示:大黄对出血性休克大鼠肠粘膜屏障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兔内毒素休克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通过测定兔内毒素休克时肿瘤坏死因子(TNF)和自由基的变化,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兔内毒素休克的防治作用。方法:健康家兔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A组)输入与其它2组等量的0.9%氯化钠液;内毒素组(B组)静注精制内毒素;防治组(C组)于注入内毒素前输入复方丹参注射液。实验期间定时测定TNF、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同时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计实验7小时兔存活数。结果:在整个实验时间内,A组各项指标均保持稳定(P均>0.05);B组TNF和MDA均升高(P均<0.05),SOD活性降低(P均<0.05),MAP、HR均下降(P均<0.05);C组TNF和MDA升高程度均远低于B组(P均<0.05),SOD活性保持稳定(P均>0.05);实验7小时A、C组各存活8只兔,而B组仅存活1只兔。结论:TNF及自由基均参与了内毒素休克病理变化过程;复方丹参注射液能明显降低TNF的增加幅度,减轻自由基造成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并能对抗内毒素休克时SOD活性降低现象,使实验兔的7小时存活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失血性休克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危重症之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补充血容量、应用升压药物等。但是有些患者即使血容量已被补足,升压药用到了极量,休克仍不能得到纠正,最终发展至死亡。因此,顽固性休克的治疗成为临床上的一大难点,彻底弄清休克的发病机制是进行针对性治疗的关键。近年来,人们对于细菌及内毒素移位、细胞因子等在失血性休克由可逆向不可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为临床休克的治疗提供了某些理论依据,本文对此作一综述。1 肠源性菌血症、内毒素血症的作用1-1 失血性休克时的菌血症、内毒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717复方”制剂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肝细胞线粒体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静脉注射内毒素制备大鼠内毒素休克模型,观察“717复方”对休克大鼠肝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细胞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明显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4.58±0.31比5.73±0.35)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镜下,内毒素休克模型线粒体明显肿胀,嵴减少、模糊不清。“717复方”制剂组大鼠肝细胞线粒体RCR(5.68±0.41)则接近正常,与模型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电镜下超微结构病变也较轻。体外实验测定肝细胞线粒体膜通透性(膜吸光度下降百分比),“717复方”制剂组明显低于内毒素组(P<0.01)。结论:“717复方”制剂具有拮抗内毒素损伤线粒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内毒素休克血浆一氧化氮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冯刚  蒋健 《急诊医学》1997,6(1):10-12
为了探讨一氧化氮与内毒素休克的关系,应用脂多糖建立兔内毒素休克模型,然后应用N-硝基左旋精氨酸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血浆NO的变化,结果发现内毒素休克时,血浆NO2升高,静注L-NNA后,休克大白兔血压升高,血浆NO下降。提示内毒素休克时,机体内NO产生增加并与低血压有关,L-NNA可能具有治疗内毒素休克的意义,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减阻剂对急性失血性休克合并内毒素致伤二次打击大鼠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雌雄不拘,体质量(331±29)g,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只。在30min内自颈动脉放血完成失血性休克,最终的指标为平均动脉压(40±5)mmHg,然后静脉给予内毒素10mg/kg,休克30min后开始液体复苏。复苏时间为5min,随后继续观察180rain。A组为对照组,静脉给予3.5ml/kg.的生理盐水;B组使用内含0.4mg/ml的透明质酸和0.05mg/ml聚氧化乙烯作为减阻剂的等量生理盐水复苏;C组复苏液为内含芦荟提取物0.05mg/ml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大鼠生存情况。在不同时间点测定大鼠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和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A、B、C。C三组的生存率分别为20%、60%和65%。A组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和IL-10浓度均明显增加。与A组相比,减阻剂干预组(B和c组)TNF-α和IL-1水平显著降低(P〈0.01),同时IL.10水平明显增加(P〈0.01)。但B组和C组各时间点的细胞因子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急性失血性休克复合内毒素二次打击大鼠模型中,减阻剂可提高大鼠生存率,此效果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TNF一仪、IL-1浓度和升高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水平发挥的。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目的 探讨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VP)在内毒素休克中的抗休克作用,及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24只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只,用注射大肠杆菌类毒素(LPS)的方法制作内毒素休克兔模型。对照组(A组)不采取复苏措施;血管加压素组(B组)以血管加压素复苏。分时段监测血压,测定血NO、BUN、Cr等。并取肾脏标本行病理检查。 结果 血管加压素除了收缩血管,升高血压的作用外,能抑制一氧化氮的生成,起到抗休克的作用,对肾功能影响较小。 结论 血管加压素在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抗休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内毒素诱导犬休克模型。方法选择健康杂种雄性犬8条,经中心静脉30min注入内毒素(LPS)650μg/kg,采用Swan-Ganz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当平均动脉压下降至基础值的20%时认为内毒素休克模型复制成功。采用放免试剂盒检测成模时循环血中TNF-α、IL-6、IL-10浓度的变化,并观察成模时心肌病理和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静脉注入LPS后MAP、CO、HR逐步下降,而PAP、PVR、SVR逐步上升,成模时各指标与基础值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成模时循环血中TNF-α、IL-6、IL-10浓度明显上升(P〈0.05);心肌病理可见有部分心肌灶性坏死,坏死区心肌细胞存炎性细胞浸润,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明显。结论实验犬内毒素(650μg/kg)输注后3h左右达到休克标准,且该模型稳定、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