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常规X线平片、CT及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在脊柱胸腰段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1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的X线平片、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本组131例,151个椎体骨折,共198个骨折部位,其中83例合并椎管狭窄,73例合并脊髓损伤。结论:在脊柱胸腰段骨折影像学检查中,常规X线平片能同时检出多段椎骨骨折,并对脊柱稳定性有初步预测;CT扫描能清晰显示骨折细节,准确判断骨折类型和椎管狭窄程度;MRI检查对脊髓损伤显示最佳。三种检查方法互补性强。  相似文献   

2.
马尾和腰骶神经根及其营养血管在狭窄的腰椎管、椎间孔或神经根管内受压所引起的腰椎管狭窄的综合症,目前在国内外已逐渐受到临床骨科、神经外科和放射科等专业的广泛重视,并被认为是慢性严重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腰椎管和下腰部椎管侧隐窝、神经根管的形态基础研究,是在腰椎管狭窄综合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提出的一个具有迫切性的课题。作者利用不同年龄和性别组的中国成人分离干燥椎骨120具和新鲜或固定的完整尸体脊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颈椎管率测量的准确方法.方法:选取23具第3~6颈椎干燥椎骨,用游标卡尺测量每一节椎骨椎管、椎体的矢状径,计算其比值即颈椎管率.再将椎骨分别采用X线摄侧位片和64排螺旋CT扫描成像,测量和计算颈椎管率.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上述3种方法测得数据的差别.结果:3种方法测量和计算的颈椎管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X线摄片...  相似文献   

4.
为配合椎管侧前路减压术的需要,根据X线在不同距离所成图象的放大规律,本文设计了不同焦距的拍片实验。从大量实验测量数据中,通过计算,求出放大指数和高度指数,推导出计算公式。将一般X线平斤上测得的数据代入本文推导公式,即可得出椎骨真实大小的数据,经过验证,误差在1mm左右,可为精确的切除椎骨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5.
<正> 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症状常具有姿势依赖性,一般认为腰椎屈伸活动可影响椎管容量。作者采用10具尸体腰椎标本研究屈伸活动时椎管容量的变化并对脊随造影的屈/伸侧位片进行测量,发现腰椎屈曲位时椎管容量比伸展位增加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67名西安地区17岁以下正常儿童、青少年活体以及64具婴幼儿新鲜尸体腰椎的正、侧位X线片测量观察,研究了腰椎体矢状径(VBS)、横径(VBT)、腰椎管前后径(AP)及椎弓根间距(IPD)的发育趋势及特点。17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的腰椎各径随年龄增长而增大,但增大幅度、发育减缓时间均不同。AP和IPD的发育速度、增长幅度及其发育减缓年龄均小于VBT和VBS。因此,在正常腰椎发育过程中,随年龄增长腰部椎管的容积有相对变小的趋势。L_3、L_4椎管前后径自出生后即比其他腰椎的小,且随年龄增长,狭小程度相对加大。该部还伴有椎弓根间距的加大,从而使L_4椎管变扁。上述因素作用的结果表现在腰椎正常发育过程中有椎管相对变小的趋势,为发育性腰椎管狭窄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mini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7例mini钛板固定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进行随诊,术后平均随诊6个月,按JOA评分方法,评价术前、术后脊髓功能恢复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37例患者术前、术后比较临床症状明显改善,X线显示内固定牢固。结论mini钛板固定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是一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并脊髓马尾神经损伤早期经后路减压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效果。方法 本组36例,男28例,女8例,平均33.5岁。在X-线片上测量脊柱后凸角(Cobb’s角),在CT片上测量椎管狭窄率,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评定。后路内固定器械分别用Luque’s棒、Dick钉或RF钉。结果 术后随访6月~3年,平均18月。脊椎后凸角平均为10°(术前22°),椎管狭窄率平均为11%(术前62.6%),不全瘫脊髓神经功能进步1或1级以上为77.2%(27/35)。结论 胸腰椎骨折并脊髓马尾神经损伤早期经后路减压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可使脊髓神经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相似文献   

9.
椎弓根的测量与力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30具男性成人干燥椎骨椎弓根的长、高、厚,体根角及椎弓根间夹角进行了测量。发现椎弓根长自上而下呈缓慢增加趋势;椎弓根高及厚有距重力线较近的椎骨明显增大;体根角的大小与载荷在椎骨前后椎间的传递方向有关;椎弓根间夹角在颈曲最大,胸腰曲移行处最小。结果提示:不同节段椎弓根的有关测量值的差异主要与该节段椎骨距重力线远近、重心高低及脊柱曲度方向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腰椎屈伸活动的运动学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就腰椎屈伸活动对腰椎应力分布、腰骶硬膜囊及其容量的影响进行讨论.作者认为,腰椎的某些疾患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卡压和椎弓峡部裂等可能与根椎后伸有关。腰椎椎管的容量受到腰椎屈伸活动的影响,维持腰椎于前屈位治疗椎管狭窄症可增大椎管容量,缓解临床症状,而腰椎屈伸动力性摄片具有明确的诊断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背景:腰椎管狭窄模型的制作方法有很多种,硅胶植入造成椎管狭窄跟人体退变造成的椎管狭窄结果相似。 目的:采用硅胶片植入大鼠椎管内建立腰椎管狭窄大鼠模型,用平板运动距离测量和三维有限元软件分析论证。 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将硅胶片植入实验组L4和L5阶段硬膜外间隙,造成椎管狭窄。对照组处理与实验组操作过程相同,但不植入硅胶片。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平板运动距离较造模前明显减少(P < 0.05);脊髓压迫50%-70%。对照组正常椎管内密度CT值为(32.4±19.58) Hu,实验组相应狭窄阶段椎管内CT值为(101.96±32.85) Hu。结果表明,大鼠腰椎管狭窄模型制作成功,制作方法简单,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2.
观察测量腰椎骨骼标本73例,棘突偏歪者占42%;解剖成人腰部脊柱17例,棘突偏歪占47%;观察了腰腿痛病人腰部X线平片115例;非腰腿痛病人腹部X线平片118例,两者有腰椎棘突偏歪者分别为33%和36%。可以认为腰椎棘突偏歪对诊断腰腿痛无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背景: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具体类型和特点,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大多均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但在临床上,仍有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后症状复发。 目的:探讨脊柱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因素及其干预处理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第306医院骨科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内固定治疗后症状复发的52例患者,男28例,女24例,年龄25-52岁,平均年龄43.2岁。初次内固定治疗至症状复发时间为3-192个月,平均38个月。患者有腰部及双侧/单侧下肢疼痛及麻木症状。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前后正侧位片、过伸过屈侧位X射线片,以评价腰椎的稳定性,行腰椎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腰椎内固定治疗节段间盘情况以及合并椎管狭窄和椎间盘退变情况。 结果与结论:52例患者其中22例由于初次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导致同节段间盘组织突出复发;4例因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后椎间盘炎引起症状;5例出现植入物内固定治疗部位瘢痕粘连压迫神经;10例出现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后侧隐窝或神经根管狭窄出现症状;11例因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后腰椎失稳导致症状复发。分析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后症状复发的具体原因,有现实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隙内脊神经根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纪荣明  党瑞山 《解剖学杂志》1996,19(5):395-395,468
脊神经硬膜外部的形态学研究报道较多,蛛网膜下隙内脊神经前、后根及其根丝的研究报道较少.为积累国人体质资料和为椎管内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在30具(男24,女6)60侧成人尸体上,自正中线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去除椎管后壁,切开硬脊膜与蛛网膜,暴露脊髓及其神经.在手术显微镜下(×10)观察测量了蛛网膜下隙段神经根的长度,测硬膜处的前、后根的前、后径,以及对应脊髓节的高度.自枕骨大孔处横断脊髓及其被膜,在椎间孔外侧切断所有脊神经根,取出脊髓后沿前正中线切开硬膜及其蛛网膜,用测量后根的相同方法测量前根及其根丝,其结果分三部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影像处理技术在脊柱畸形矫形手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脊柱畸形矫形患者同期行X线片、CT检查,其中CT检查图像处理主要为3D骨重建和3D重建加CTA联合成像。结果 X线平片无法进行动态旋转观察,并且椎管内结构情况不满意。CTA联合成像和3D骨重建在脊柱侧弯的椎体显示方面效果均优于X线平片,重建图像可以旋转任意角度,切除干扰肋骨,从而可以发现脊柱三维空间的畸形。在CT测量的值中,骨桥的CT值最大,正常椎体的CT值最少,各个组织间的CT值多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CT影像处理技术在脊柱畸形矫形手术中的应用能在侧弯椎体确认、椎体旋转度测量和椎管显示方面获得很好的效果,同时不同骨组织的CT值也明显不同,从而为手术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背景:有部分学者认为颈椎管狭窄症减压植入内固定后神经根麻痹与颈椎稳定性以及颈椎生理曲度有关,目前还存在争议。 目的:探讨颈椎管狭窄症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与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后C5神经根麻痹及稳定性。 方法:选取29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后路减压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方法①:颈椎管狭窄症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在C3-6侧块以及C7椎弓根钉内固定,关节突关节处造成粗糙面。方法②:根椐治疗前对正侧位平片及动力位片结合MRI、CT影像学图片,明确不稳定的节段,给予相应节段侧块内固定、椎板行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治疗。 结果与结论:29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随访8个月-2.3年,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治疗的患者14例,植入后早期出现C5神经根麻痹2例,远期症状复发出现不全瘫3例,二次手术行瘢痕切除减压治疗;采用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治疗的患者15例,治疗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肩外展功能不良1例,无治疗前症状复发病例。神经根麻痹最短6周,最长9个月均恢复。颈椎管狭窄症后路减压植入物内固定后,C5神经根麻痹与节段稳定性、颈椎生理曲度、椎管减压程度、脊髓漂移范围是否相关以及发生程度、远期因瘢痕致再度出现椎管狭窄,两种治疗方式的区别是否有意义,目前病例数有限,有待病例及临床经验的积累与观察。  相似文献   

17.
在20具童尸上,观察了脊髓节段及其与椎骨的位置关系、各对脊神经根间交通支的连系情况和脊髓圆锥下极的位置,提出推定脊髓节段与椎骨两者位置关系换算公式的修改建议,讨论了临床上有关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形态学异常与脊髓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胸腰裂性骨的,根据椎管正中矢状状径计算椎管狭窄率,并按Cobb法测量后凸畸形角度,同时记录ASIA下肢运动评分结果:无脊髓损伤、不完全脊髓损伤及完全脊髓损伤三组的椎管狭窄率及后凸畸形角度相差无显著统计撑意义(P〉0.05),椎管狭窄率及后凸畸形角度与ASIA评分相关笥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M〉0.05)。结论:胸腰椎爆裂性骨  相似文献   

19.
背景:大量研究表明,局部腰椎管狭窄可导致机体免疫学异常和局部慢性炎症的发生,而慢性炎症才是导致疼痛的主要原因。目前对于炎性因子与腰椎管狭窄症的相关性研究主要集中于椎间盘、小关节及黄韧带上,腰椎管内静脉中炎性因子与腰椎管狭窄的关系尚未见相关报道。 目的:分析腰椎管内静脉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α、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腰椎管狭窄症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共51例,评估治疗前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收集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外周静脉及椎管内静脉血,酶联免疫吸附剂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α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 结果与结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组椎管内静脉血清白细胞介素1α水平显著高于腰椎爆裂性骨折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组椎管内静脉血清白细胞介素1α水平显著高于外周静脉,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组腰椎管狭窄节段越多,静脉血清白细胞介素1α水平越高,但统计学差异不显著。线性相关分析显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组椎管内静脉血清白细胞介素1α水平与腰腿痛及功能障碍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2=0.359 3,P < 0.05;r2=0.526 4,P < 0.05)。提示腰椎管内静脉中炎性因子可能是导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腰腿痛及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0.
方金梅 《解剖与临床》1999,4(3):172-172,177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本病虽然结合临床表现,依据X线片、CT、MRI及椎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即可做出明确诊断;但本文对该病进行肌电图检查的目的,旨在探讨肌电图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上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根据我们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肌电图检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