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的证候演变特点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从数据库中提取67例5个时点(住院第1、2、3、7、14天)均进行了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6个证候要素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的痰热证患者的临床信息。采用频数统计、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的演变特点及不同演变形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结果: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的演变过程中,每个时点均以70%左右的概率保持原证候不变;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始终保持不变组与某个时点发生证候变化组相比,其NIHSS在入院第7、14天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维持时间较长,不易发生证候变化;痰热证的消失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有关,提示中风病急性期针对痰热证积极治疗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风病不同阶段四诊信息的指标聚类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探讨中风病中医证候发生和演变规律,对195例中风病急性期病人,进行了90天内的调查和随访,对以发病3天、第28天、第90天为代表的三个阶段的中医四诊信息进行指标聚类。依据中医理论及临床,对中风病不同阶段的证候表现进行比较分析。聚类结果提示将中风病患者发病前3天四诊信息分为气虚血瘀、痰热、气阴两虚三类;发病第28天的四诊信息分为气虚、痰湿、血瘀、痰热四类;中风病第90天的信息分为气虚血瘀、气虚、痰热、痰湿四类较为合理。可见中风病不同时点的证候表现有所不同,且在治疗康复过程中体现出由错综复杂到相对单纯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在不同时间节点的动态演变。方法以缺血性中风住院患者为对象,采集患者入院时、发病第14天、发病第30天的证候要素,应用关联分析法,构建复杂网络,采用层次结构核心算法,抽取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核心关系网络,分析证候要素在不同时点的动态演变。结果共纳入缺血性中风患者60例,患者入院时证候要素以风证、痰证、血瘀证为主;发病14天、发病30天均以痰证、血瘀证为主。在具体表现方面,入院时以病情数变、神情躁扰不宁、发病即达高峰、高黏滞血症、脉细或细数等表现为主;发病14天时以脉滑或濡、脉弦、舌紫黯为主;发病30天时以高黏滞血症、脉滑或濡、脉弦、舌紫暗为主。结论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在不同时点呈现动态演变,痰证、血瘀证贯穿了病程始终,并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4.
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和中脏腑证候要素的动态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证候要素及组合动态演变与急性中风病病情轻重、演变的关系。方法:采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发病72h内入院的中经络与中脏腑患者进行证候的动态多时点回顾性评价。结果:风、火、痰、瘀为中风急性期主要证候要素。在中风病始发态风象突出,中经络兼瘀、中脏腑兼痰兼火3d~7d之内达到高峰。风证在3d~7d、痰火证在7d~14d逐渐减少。第7~14天痰瘀证为主,中经络者瘀证明显。结论: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组合及演变与疾病严重程度及转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求中风急性期始发证候要素的持续时间及分布规律。方法:制定统一的中风急性期证候调研表,对同一地点的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调查。结果:中风急性期(14 d)证候分布以风证(占87.8%)、痰证(占80.0%)、火热证(占49.6%)为主。急性期火热证、痰证的自然持续时间至少有12 d。中风急性期痰证和气虚证与发病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负相关。结论:中风急性期各个始发证候持续时间不相同,痰证和气虚证与发病时间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急性期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的临床调查的方法,选取2015年01月至2016年12月琼中县(中部)、琼海市(东部)、儋州市(西部)、乐东县(南部)中医院近年来神经内科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住院病例,72 h内入院并自入院当天至发病14 d的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证候演变模式的分析研究,参照《缺血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按照住院后1 d、14 d动态采集临床信息,研究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风证78例、火热证26例、痰证56例、血瘀证70例、气虚证47例、阴虚阳亢证23例。其中急性期以风证、血瘀证、痰湿证、气虚证最多,组合则以两证、三证组合最为多见。结论: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证候存在单证为主的趋势,两证、三证组合多见,证候表现为"火热"少,"痰湿""气虚"多的特点,证候体现了中风病传统病机,可以使复杂证候简单化,可以灵活准确反映证候的动态、复杂、多变的特性,为证候的规范化和辨证的灵活性之间构筑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依据缺血性中风后认知功能减退的神经心理特征分析证候要素的演变特点。方法对新发脑梗死非痴呆入院患者筛选后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北京版)动态多时点评定认知功能把握特征后分组,比较组间各时点诊断成立的证候要素频数。结果与卒中后认知功能减退密切相关的时点与证候要素为发病第3天(火、阴虚)、第7天(阴虚)、第1月(火、痰、瘀)和第3月(火、痰、瘀、气虚、阴虚)。结论缺血性中风后认知功能减退的神经心理特征与证候要素及其演变组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风病气虚证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发病72 h内、发病第7、14、28、90天中风病证候要素(风、火、痰、血瘀、气虚、阴虚)诊断量表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发病第90天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评分的临床信息俱全的中风病患者706例,分为气虚证组(330例)及非气虚证组(376例)。采用两样本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比较气虚证组与非气虚证组不同时点NIHSS评分;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中风病不同时点各证候要素与远期预后的关系。结果各时点气虚证组患者NIHSS评分均高于非气虚证组患者(P〈0.01);两组组内各时点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且随时间的延后,NIHSS评分逐渐降低。血瘀证与痰证在各时点出现频次均较高。发病第90天,BI≥95分者427例(60%),预后良好;BI〈95分者279例(40%),预后不良。各时点气虚证均与发病第90天BI指数呈负相关,B值依次为-0.496、-0.714、-0.867、-0.567、-0.764。结论中风病气虚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非气虚证患者更重;中风病急性期气虚证与发病第90天预后不良有密切关系,早期积极扶助正气治疗对改善中风病远期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中风病患者急性期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调查,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海南省琼中县(中部)、琼海市(东部)、儋州市(西部)、乐东县(南部)中医院近年来神经内科中风病急性期住院病例300例,所有病例患者在72 h内入院并自入院当天至发病14 d。参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的六大基本证候因素,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加以辨证,同时进行单证及复证的分布分析。结果:海南地区300例中风患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以风证、血瘀证、痰湿证、气虚证为主,其中3种证候组合表达为常见,复合证中以风痰瘀、风瘀虚证为多。结论:海南地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中医证候以单证为主,中医证候要素组合主要以3种证候要素组合表达的例数最为多见,发病主要以风痰瘀、风瘀虚所占比例为最高,火热证的出现多伴随有痰湿,阴虚阳亢证在急性期较为少见。证候体现了中风病传统病机,可以使复杂证候简单化,可以灵活准确的反映证候的动态、复杂、多变的特性,为证候的规范化和辨证的灵活性之间构筑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斌 《江苏中医药》2007,39(1):27-29
目的:研究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的分布。方法:运用自制中医四诊信息调查表对中风病发嫡不同时点进行前瞻性临床调查,从中选取恢复期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提取恢复期证候要素。结果: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的特点是以虚证为主,虚证包括阴虚、气虚。结论: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的研究.为中风病发病不同时点的证候要素的确立提供了支持。将推动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的建立.为最终建立中风病痛证结合的评价体系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证候要素动态变化与NIHSS评分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以379例缺血性中风病临床数据为基础,在5个不同时点(0d、3d、14d、28d、3m)采集《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中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6个证候要素的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运用贝叶斯网络分析其相关性。结果:0~3d时,NIHSS评分改善,证候要素痰、瘀、阴虚阳亢和气虚的改善概率分别为0.809、0.896、0.934、0.961;3~14d时,火热、瘀、痰、阴虚阳亢和气虚的改善概率分别为0.546、0.843、0.895、0.962、0.944;14~28d时,火热、痰、阴虚阳亢和气虚的改善概率分别为0.53、0.815、0.966、0.987;28d至3m时,风、火热、瘀、痰、阴虚阳亢和气虚的改善概率分别为0.507、0.667、0.854、0.505、0.905、0.914,与NIHSS呈现出明显的正向关系。结论:缺血性中风病的NIHSS评分变化在不同时点均有多个证候要素评分与之相关,其相关程度随时间动态演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南雄地区中风患者急性期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规律。方法:按标准纳入2006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南雄地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741例,采用频数统计方法,总结分析中医证候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结果:741例患者经辨证核对,其证型频次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阴虚风动证、痰湿蒙神证、风火上扰证、痰热腑实证、风痰火亢证、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其中以气虚血瘀证309例(占41.7%)、风痰瘀阻证199例(占26.9%)、风痰火亢证74例(占10.0%)为主,3种证型共占全部证型的78.6%(582例)。741例患者中证素的分布由低到高依次为阳虚证、血虚证、阳亢证、火证、阴虚证、热证、风证、气虚证、痰证、瘀证。其中以瘀证、痰证和气虚证为主。在对不同病程和不同偏瘫肢体的证候分型统计中,其证候分型也有显著差异。结论:南雄地区中风病患者急性期的常见证候分布以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风痰火亢证为主;证素以瘀证、痰证和气虚证为主,其中痰证是南雄地区中风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证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将530例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瘀热证7个基本证候,分别于入院时及入院后第3、5、7、11、21天共6个时间点进行证候调查,研究证候的分布、变化规律。结果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各时间点瘀热证始终占据第一位,风证、火热证基本保持不变,随着时间延长,痰证比例下降,血瘀、气虚比例上升,阴虚阳亢证始终处于最后一位。将各证候例数按时间点进行纵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瘀热证是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主要证候,火热证、风证为常见证候,呈现出向血瘀、气虚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后认知功能减退证候要素及演变的特征。方法:对新发脑梗死非痴呆入院患者筛选后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北京版)动态多时点评定认知功能把握特征后分组,并进行组间证候要素比较。结果:组间比较火、痰、气虚、阴虚、肾虚出现显著差异。中风急性期火证突出,恢复期痰证、气虚证、阴虚证明显,肾虚贯穿始终。结论:火、痰、气虚、阴虚、肾虚很可能为中风后认知功能减退的主要证候要素。  相似文献   

15.
王平平  高颖  张扬  马斌 《中医药研究》2012,(11):1325-1327
目的评价缺血性中风不同时点单证候动态演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提取2004年9月200g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等多中心住院的缺血性中风患者4个时点(发病3d、14d、28d、90d)的中医四诊信息,发病第90天BI评分,对不同时点单证候动态演变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病第3天和第14天:内风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单证候变化组间比较与预后无明显相关;内火证、痰湿证证候消失组较证候不变组、证候新增组预后佳。发病第14天和第28天:阴虚证证候新增组较证候消失组预后差,余单证候变化组间比较与预后无明显相关。发病第28天和第90天:内风证证候新增组较证候不变组预后差;内火证、气虚证证候消失组较证候不变组预后佳;痰湿证、阴虚证单证候变化组间比较与预后无明显相关;血瘀证证候新增组较较证候不变组、证候消失组预后差。结论缺血性中风不同时点不同单证候演变对中风病的预后影响不同,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证候要素与高危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制定中风急性期证候调研表,对同一地点的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调查。结果:脑卒中急性期证候要素分布为风证(50/60)〉痰证(45/60)〉火热证(37/60)〉血瘀证(26/60)〉气虚证(19/60)〉阴虚阳亢证(13/60)。脑出血阴虚阳亢证明显高于脑梗死(P〈0.01),脑梗死火热证积分、阴虚阳亢证积分均低于脑出血同类型证候积分(P〈0.05)。高血压病史与痰证积分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糖尿病史与火热证积分、阴虚阳亢证积分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高血压病史与痰证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中风史与火热证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中风史与痰证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脑卒中急性期证候要素与高危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可通过干预证候要素来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证候要素动态变化与NIHSS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以379例缺血性中风病临床数据为基础,在入院时、3、14、28、90 d分别采集《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中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6个证候要素的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运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其相关性。结果:NIHSS评分与各证候要素评分变化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均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NIHSS评分的改变对证候要素风、火热、痰、气虚、阴虚阳亢评分的改变有影响,NIHSS评分每增加或减少1分,相应证候要素评分分别增加或减少0.403分、0.224分、0.355分、0.376分、0.157分。结论:缺血性中风病的NIHSS评分变化在不同时点与多个不同证候要素评分的变化相关,其相关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中风病虚实证候演变特征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风病例520例发病后3、7、14、21、28、90 d的证候演变特征及与预后相关性。结果:中风发病初期,内风证表现最为明显,3 d后比例降低;内火证、痰湿证与气虚证在不同时间点的比例均较高。单因素分析,气虚证、痰热、痰热持续组NIHSS评分均显著较高,BI评分均显著较低(P0.01)。多因素分析,气虚证与痰热持续是中风预后的独立因素(P0.01)。结论:中风病虚实证候与患者预后相关,气虚证及痰热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准确评价证候,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患者与MMP-2表达的相关性,探讨MMP-2与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是否存在相关性,其相关性研究能否形成微观辨证的依据。方法:筛选发病7天内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缺血性中风痰热证患者45名,非痰热证44名,由脑病科医师使用《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对每例患者分别作出内风证、内火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证的量化诊断,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MMP-2的含量。结果:痰热组MMP-2的表达较非痰热组MMP-2表达增强。结论: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的MMP-2的表达明显增高,可能与神经细胞的坏死程度较重有关,该研究以痰热证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相关亚型的关系为切入点,对痰热证的微观指标提供研究基础,将对中风病痰热证证候诊断及疗效评价提供客观支持,可能为内风证、内火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证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傅凯丽  霍磊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7):110-113,121
目的:研究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后循环梗死中医证候学调查问卷对388例后循环梗死患者进行发病初期(3 d之内)、14 d、28 d、90 d 4个时间点的证候学调查,收集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证候要素、证候类型等,以得出其4个时间点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各阶段证候要素及主要证候的构成比较高的是:0 d,风痰瘀阻证;14 d,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28 d,痰浊内阻证、气虚血瘀证;90 d,气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转移概率矩阵得出的证候演变规律为:0~14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风痰瘀阻、痰浊内阻证;14~28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痰浊内阻、气虚血瘀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气虚血瘀、肾精不足等证;28~90d,痰浊内阻证可转变为气血亏虚、痰浊内阻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肾精不足、气虚血瘀等证.结论:风痰瘀阻证为发病初期常见证候类型,气虚血瘀证自发病中期起为常见证候类型.即发病时实证多见,随着病情恢复虚实夹杂证、虚证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