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杰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19):10-10,12
概述湿的产生起源于脾胃,《伤寒论》日:“阳明启中,居工也,万物所归,无所复傅”。薛生白云:“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胃居阳明,为水谷之海,主纳。脾生津,主运化,主升。脾胃调和,五脏则安,反之则病。当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则产生湿邪,湿性粘腻不及时治疗则久留不去,产生各种疾病。下面主要论述湿邪与妇科的各种疾病。1“湿邪”与月经疾病1.1湿致月经后期与量少病因病机痰湿内阻:患者由于脾气素虚,运化失常,聚湿生痰,或体质肥胖,多痰多湿,或嗜食肥甘,酿生痰湿,痰湿下注,雍滞冲任,有碍血海满盈,以致月经错后、量少。临床表现①妇科证侯特点:月经延期,经量少,经血夹杂粘液,平时白带多,质稠;②全身症状:咳嗽多痰或体质肥胖或脘闷呕恶,苔黄腻,脉弦滑。立法:燥湿化痰活血调经。主方: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I芎、鸡血藤、牛膝。1.2湿致痛经1.2.1湿热下注:病因病机患者平时嗜食辛辣之品或酸性之物,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湿邪留注,阻滞气血或经期产后不慎而感湿热之邪,留于冲任或蕴淤于胞中,湿热与淤血相博而发为痛经。 相似文献
2.
湿温病,病名始见于《难经·五十三难》,由于其病的特点,治疗方面,历代医学家多主张“禁汗,禁润,禁下”。如《温病条辨》曰:“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不止,润之则病深不解。”明确提出了湿温治疗3大禁忌,沿用至今。然本病有个体差异,临床变... 相似文献
3.
浅谈“阴火”与“甘湿除热”丁广庭,傅清源(承德市滦河镇卫生院067002)金元的医学家李东垣,从医于易州张元素。在《内经》、《难经》“土生万物”的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进一步探讨其脏腑虚实,逐步创立“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著成《脾胃论》一书... 相似文献
4.
5.
6.
7.
8.
9.
本文基于叶天士“湿胜阳微”理论,通过溯源“湿胜阳微”理论内涵,探讨湿秘的辨治,从脾胃脏腑生理特性及湿秘与肠道微生态关系出发,阐述湿秘病机及诊治,通过调和脾胃,调节肠道微生态,扶正祛邪,复其稳态,以恢复机体“阴平阳秘”状态;同时提出湿秘先期利湿开郁、通阳祛邪,后期温阳扶正、固本培元治法,为临床诊治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10.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语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主要说明凡因水湿聚留引起的浮肿,腹满者,大都属于脾的疾患。湿邪有内湿外湿之分。从外而受者,谓之外湿,多与气候有关,或长期在水中作业等,皆易感而为病;从内而受者,谓之内湿,指体内水湿停滞而言,多由脾失健运所致。脾与湿的关系极为密切。脾有运化水谷精微,调节水液的作用,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而湿为阴邪,性重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湿温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表现为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湿热病邪既有亢盛炎上的热邪性质,又有粘腻郁滞之湿邪性质,且湿热为患,虽以夏秋季节为甚,但四季皆可发生,属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对湿温的治疗,除主要辨明湿与热孰轻孰重而分别治以清热、化湿之外,下法对其亦有独特的治疗作用。清代名医吴鞠通对湿温病曾提出“三禁”:“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不解”。吴氏认为湿温病不可误作为腑实而早予攻下,否则可致脾气下陷,湿热内渍而生变。上述“三禁”是指湿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