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概述湿的产生起源于脾胃,《伤寒论》日:“阳明启中,居工也,万物所归,无所复傅”。薛生白云:“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胃居阳明,为水谷之海,主纳。脾生津,主运化,主升。脾胃调和,五脏则安,反之则病。当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则产生湿邪,湿性粘腻不及时治疗则久留不去,产生各种疾病。下面主要论述湿邪与妇科的各种疾病。1“湿邪”与月经疾病1.1湿致月经后期与量少病因病机痰湿内阻:患者由于脾气素虚,运化失常,聚湿生痰,或体质肥胖,多痰多湿,或嗜食肥甘,酿生痰湿,痰湿下注,雍滞冲任,有碍血海满盈,以致月经错后、量少。临床表现①妇科证侯特点:月经延期,经量少,经血夹杂粘液,平时白带多,质稠;②全身症状:咳嗽多痰或体质肥胖或脘闷呕恶,苔黄腻,脉弦滑。立法:燥湿化痰活血调经。主方: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I芎、鸡血藤、牛膝。1.2湿致痛经1.2.1湿热下注:病因病机患者平时嗜食辛辣之品或酸性之物,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湿邪留注,阻滞气血或经期产后不慎而感湿热之邪,留于冲任或蕴淤于胞中,湿热与淤血相博而发为痛经。  相似文献   

2.
湿温病,病名始见于《难经·五十三难》,由于其病的特点,治疗方面,历代医学家多主张“禁汗,禁润,禁下”。如《温病条辨》曰:“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不止,润之则病深不解。”明确提出了湿温治疗3大禁忌,沿用至今。然本病有个体差异,临床变...  相似文献   

3.
浅谈“阴火”与“甘湿除热”丁广庭,傅清源(承德市滦河镇卫生院067002)金元的医学家李东垣,从医于易州张元素。在《内经》、《难经》“土生万物”的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进一步探讨其脏腑虚实,逐步创立“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著成《脾胃论》一书...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脾主困"与"脾主湿"含义及应用的归纳、总结、比较,进一步探究"脾主困"与"脾主湿"在现代临床上的联系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5.
外湿为六淫之一,其致病有自己的特点。外湿来源于水的意象,与周围环境湿度增高有关。外湿导致的疾病具有广泛多样的特点,首先犯肺,尤其易从皮肤肌腠而入,内合脾脏。外湿虽为阴邪,不仅能伤阳,又能伤阴。外湿致病,多兼夹他邪而至,特别是疫疠之邪,常和湿气共同为害,导致流行性疾病的爆发。在气候日益变暖的当代,对外湿加强重视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谈“湿阻”     
湿邪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则可产生多种疾病。如湿阻肌表,卫气不宣,可见寒热头痛;阻于肌肉经络,气血不利,可周身酸痛,重着麻木;阻于脾胃,运化失常,可胸闷纳呆;滞于膀胱,气化失司,可小便欠畅;郁滞大肠,腑气受阻,或大便秘结,或腹泻稀便等等。临床最多见者,为湿邪阻于脾胃之证。它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周身乏力,四肢酸楚沉重,胸痞脘闷,腹胀便溏,纳谷无味,苔腻脉濡。湿邪阻滞脾胃以后,有寒化和热化两种不同倾  相似文献   

7.
论“湿温”     
韩五九 《河南中医》2013,33(6):841-842
湿温的发病原因可归纳为湿、热、暑三部分,体内肠胃之湿交阻酝酿发病,表现为身热不扬、酸痛、胸腹痞闷、面色淡黄、苔腻、脉濡等特点,病热缠绵、病程较长、病史多留过于气分、分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的不同.历代医家对其治疗各自有独特的方法,均以辨证为基础,确定治法,常用方剂有甘露消毒丹、神犀丹等.  相似文献   

8.
夏令雨湿较盛之季,天暑地湿,人居其中,病多湿邪为患。湿为阴邪,其性氤氲粘腻,最易阻滞气机,伤人阳气,病则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病程较长。治湿有化湿法,诸如芳香化浊、辛开苦降(苦温燥湿)、淡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叶天士“湿胜阳微”理论,通过溯源“湿胜阳微”理论内涵,探讨湿秘的辨治,从脾胃脏腑生理特性及湿秘与肠道微生态关系出发,阐述湿秘病机及诊治,通过调和脾胃,调节肠道微生态,扶正祛邪,复其稳态,以恢复机体“阴平阳秘”状态;同时提出湿秘先期利湿开郁、通阳祛邪,后期温阳扶正、固本培元治法,为临床诊治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10.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语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主要说明凡因水湿聚留引起的浮肿,腹满者,大都属于脾的疾患。湿邪有内湿外湿之分。从外而受者,谓之外湿,多与气候有关,或长期在水中作业等,皆易感而为病;从内而受者,谓之内湿,指体内水湿停滞而言,多由脾失健运所致。脾与湿的关系极为密切。脾有运化水谷精微,调节水液的作用,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而湿为阴邪,性重  相似文献   

11.
带下病无论病因病机,还是治法方药都贯穿着一个“湿”字,这也是导致带下病缠绵难愈的原因,所以临证时要重视调理肝脾,治湿之根本,并且要善于运用奇经理论治疗带下病,传承中医治疗带下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五藏者,中之守也。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对“中气之湿”,《太素》注释为“中气得湿”,下此以往,多从此说。余认为此种解释似属勉强,应释为“感受了六淫邪气中的湿邪。”其理如下:  相似文献   

13.
伤湿、伤燥的病证在秋季是客观存在的,《内经》“秋伤湿”与喻昌“秋伤燥”各阐述了问题的一个侧面。正确论治湿、燥,大抵应从时间、地点和病人体质等多方面具体分析,不可拘泥。  相似文献   

14.
妇科“湿瘀”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妇科疾病致病因素繁多 ,瘀血是其中之一 ,活血化瘀理论成为中医药治疗妇科疾病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然古今治疗瘀血证多从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推陈出新着眼 ,鲜有论及从湿而治。在临床中若单纯运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某些瘀血证候的妇科疾病 ,疗效不尽如人意 ,我们在总结全国名老中医班秀文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治疗经验的同时 ,对部分门诊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发现 ,“湿”能致“瘀” ,湿瘀是妇科瘀血证的一个常见和重要致病因素。1湿瘀的成因和发病机理湿瘀是由于机体水液代谢失常 ,水湿停滞 ,重浊不运 ,气机失调 ,导致血液运行不畅 ,瘀积凝滞 ;…  相似文献   

15.
浅析肝癌与“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湿邪是中医学中“六淫”之一,具有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相兼性及转化性;而肝癌的发病及临床表现与湿邪的性质和特点极为相似。肝癌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高发地区气候均具有温暖、潮湿、多雨等特点,因此肝癌发病与湿密切相关。湿邪不外乎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因感天地之湿邪而发,内湿因脏腑功能失调而生。在肝癌的防治过程中应重视治“湿”,预防上注重祛外湿,注意合理饮食、清洁环境;治疗上重视内湿,健脾理气为肝癌的常用治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浅析“湿郁血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阐述了中医瘀血学说中“湿郁血瘀”证的理论及临床实践基础,分析了“湿郁血瘀”证的病因、病机及证治特点,并介绍了治疗方药。建议理论及临床工作者应重视“湿郁血瘀”证的辨证论治。试用的扶正活血祛湿法,应成为其证的有效治则。  相似文献   

17.
“湿”义源流考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医湿字历来有多层含义,考其源流发现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湿从潮湿、湿润、湿邪、湿病、代指脾土等,至汉代演变为以湿邪、湿病为主的固定含义。金、元至明、清医家又提出了湿分内外,湿分阴阳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多少年来,人们总想给中医之"湿"找一个说法,特别是在西医横行的时日里,"‘湿’是啥样子?拿个东西出来给我看看。"有的人煞有见识地质问道。  相似文献   

19.
时序一交夏季,气候也随之而起转变,尤其是黄梅时期,阴晴不定,燠寒时变,再加上梅雨连绵,江南地卑气薄,天热地湿,相互交蒸,人在这个季节里,疾病也比较其他季节为多。朱丹溪云:“湿热为病,十居八九”,可以想见湿热疾病之多了。本文所谈的湿温,也叫做湿热,这病是由於湿和热两邪兼伤而成的。牠的起因,有属於内因的,也有属於外因的,内因的如酒醴生冷,饮食失节、以致湿热内蕴。外因的如冒暑犯热,寝处湿地,因而客邪外侵的。讲到病势,则单受外感而内脏无病的,因外邪无所依据,病势  相似文献   

20.
湿温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表现为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湿热病邪既有亢盛炎上的热邪性质,又有粘腻郁滞之湿邪性质,且湿热为患,虽以夏秋季节为甚,但四季皆可发生,属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对湿温的治疗,除主要辨明湿与热孰轻孰重而分别治以清热、化湿之外,下法对其亦有独特的治疗作用。清代名医吴鞠通对湿温病曾提出“三禁”:“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不解”。吴氏认为湿温病不可误作为腑实而早予攻下,否则可致脾气下陷,湿热内渍而生变。上述“三禁”是指湿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