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吕新芝  张鸣青  马桂芳 《家庭护士》2009,7(19):1718-1719
[目的]总结内镜下治疗结肠巨大脂肪瘤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结肠巨大脂肪瘤病人行内镜下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在内镜下运用次全切除术成功切除了10例无蒂、基底部直径>3.0cm的肠道脂肪瘤,术后无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术后内镜检查随访至少2年无复发;5例带蒂脂肪瘤(蒂直径为3.0cm),采用息肉切除术切除2例,采用分次多步切除术3例,术后无出血和穿孔,内镜随访至少2年无复发.[结论]加强内镜下治疗结肠巨大脂肪瘤的护理可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2.
直肠类癌的诊断和治疗(附3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直肠类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经大肠镜下电灼切除直肠类癌。经肠镜查出直肠类癌 38例 ,其中 32例 <1cm的直肠类癌经内镜电灼切除 ,4例直径在 1.5cm者行局部扩大切除术 ,2例直径 >2cm者行根治性手术。结果 :32例经内镜电灼切除术后经 6个月~ 2 0年随访无 1例复发 ,4例局部扩大手术 ,术后 3~ 8年至今无复发 ,直径 >2cm者 ,术后 3年 1例出现肝转移 ,另 1例发现直肠类癌时已有肝转移灶。结论 :直肠类癌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对于 <1cm类癌可采用内镜下电灼切除 ,该项技术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小探头内镜超声检查(mEUS)对十二指肠降部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并行内镜下结扎或电切除治疗,探索十二指肠降部隆起性病变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60例患者的72个十二指肠降部黏膜下隆起病变行超声内镜检查,判断其起源,确立内镜诊断.根据不同病变选择内镜下结扎治疗或电切除术.部分病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结果 72个十二指肠降部黏膜下病变中,间质瘤33个,囊肿27个,脂肪瘤9个,血管瘤3个,根据不同的病变选择结扎治疗或内镜下电切除术,未发生内镜治疗相关的并发症.3个月后复查见原病变处已形成瘢痕.结论 小探头内镜超声检查对十二指肠降部黏膜下病变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在其指导下的结扎或电切除术对十二指肠降部隆起病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采用内镜下尼龙绳套扎术治疗的围术期护理。方法选取本院32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以评定其手术治疗可行性。治疗前做好心理护理、手术准备,术中密切配合主刀医生,术后做好用药指导、饮食护理。结果经病理检查32例患者均行完整切除,其中十二指肠脂肪癌2例,十二指肠平滑肌瘤2例,食管脂肪瘤3例,胃类癌3例,十二指肠异位胰腺3例,胃异位胰腺3例,胃间质瘤4例,胃平滑肌瘤5例,食管平滑肌瘤7例。术后1个月内行内镜复查,26例肿瘤完全消失,但局部形成瘢痕; 5例行2次套扎,肿瘤完全消失; 1例坏死物未完全脱落,存在肿瘤残留,内镜下行高频电切除术。所有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穿孔,且术后随访1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采用内镜下尼龙绳套扎术治疗并充分做好围术期护理可有效提高治疗护理的效果,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消化道类癌的内镜诊治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消化道类癌的内镜病理特点以及内镜下治疗方法。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6年10月确诊的23例消化道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23例类癌中,位于食管5例(21.7%),胃体6例(26.1%),直肠9例(39.1%),贲门、十二指肠球部及乙状结肠各1例(各占4.3%),1例为直肠多发分布。5例食管类癌均为隆起型病灶,直径0.8~2.5cm,表面糜烂,边界清楚,6例胃类癌中2例为直径0.5~1.0cm宽基息肉样,表面糜烂,4例为溃疡浸润性肿物,边界不清,病变2cm以上,最大者6cm×8cm。十二指肠1例类癌呈0.3cm光滑结节;直肠9例类癌,3例表现为0.5~1.0cm宽基息肉样隆起,其余均为典型黏膜下病变,呈半球状隆起,表面黏膜光滑,淡黄色或稍充血,实质感;直径0.8~1.2cm,同时检出伴腺瘤性息肉1例,多发类癌1例。乙状结肠1例为0.5cm×1.0cm隆起,表面黏膜破坏,术后经病理证实。结论:胃肠镜检查是消化道类癌早期发现的重要手段,内镜超声及病理学、免疫组化检查是确诊方法,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微创治疗早期低度恶性消化类癌的首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内镜超声小探头在食管微小平滑肌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诊断食管微小平滑肌瘤,经胃镜超声小探头检查后分别予高频电切除或外科手术切除,切除组织送组织病理学检查,最后对比分析相关资料。结果:24例超声声像显示低回声、不均匀回声多见,境界较清楚。12例病变位于超声第2层或第2~3层,9例位于第3~4层或第4层浅层,行高频电切除治疗;3例位于第4层深层,行外科手术治疗。24例病理检查诊断为平滑肌瘤23例,其中粘膜肌层者12例,固有肌层者11例。经内镜超声微探头检查诊断准确率95.8%(23/24)。结论:经胃镜超声小探头检查食管微小平滑肌瘤能作出准确诊断,可为进一步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5年10月我院收治的13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以黑便和腹痛为主要临床症状,临床诊断需综合利用B超、CT、胃镜、内镜超声检查确定。肿瘤位于十二指肠降部9例,球部2例,水平部及升部各1例。肿瘤直径2.2-13.0 cm,平均5.7 cm。7例十二指肠降部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1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1例术后3年半死于肝转移,1例术后5年复发死亡,其余病例已健康存活11个月-10年。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恶性多见,应积极手术治疗,肿瘤完全切除可获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8.
内镜超声指导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病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价内镜超声指导下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内镜结合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起源层次、生长特性和性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病变53例.结果 53例病灶直径0.6~3.5 cm.一次直接或吸引圈套切除病灶35例,双通道内镜切除病灶11例,尼龙绳结扎后圈套切除治疗1例,分片切除病灶5例,分期切除病灶1例.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瘤、良性间质瘤16例,增生性或化生性息肉病变7例,腺瘤17例,食管乳头状瘤4例,食管黏膜内癌1例,胃乳头绒毛状腺瘤癌变1例,胃异位胰腺2例,胃脂肪瘤1例,胃嗜酸性肉芽肿1例,十二指肠Brunner's腺瘤3例.发生迟发性出血1例,无穿孔并发症.结论 超声内镜检查指导下对起源于黏膜下层以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扁平息肉性病变、癌前病变和早期癌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内镜下治疗发生于胃及十二指肠的肿瘤型异位胰腺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下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异位胰腺的62例患者的病史及内镜下检查、治疗等临床资料,总结护理方法。结果:本组病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7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55例,除1例因术中出血较多改行腹腔镜切除外均完整切除病灶。结论:内镜下治疗对于发生于胃及十二指肠的直径小于2 cm肿瘤型异位胰腺是一个创伤小、恢复快、花费少、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小的有效治疗方法,默契术中护理配合及全面术前、术后护理有助于提高内镜下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消化道脂肪瘤是黏膜下病变的常见类型,可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1-2] .十二指肠脂肪瘤多发生于球后及降部,常无临床症状多为偶然发现.十二指肠脂肪瘤的临床治疗以内镜下切除为主要的治疗方式,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十二指肠脂肪瘤的内镜下切除方法较多,我们运用内镜下套扎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内镜金属夹结扎胃肠大息肉再行高频电切除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直径 >2cm的有蒂或亚蒂胃肠大息肉 2 2例作为实施对象 ,管状腺瘤 12例 ,绒毛状腺瘤 4例 ,绒毛管状腺瘤 3例 ,炎性增生性腺瘤 3例。结果 :2 2例金属夹结扎后切除全获成功 ,成功率 10 0 %,无并发症 ;使用 1枚金属夹 15例 ( 68 2 %) ,使用 2枚金属夹 5例 ( 2 2 7%) ,使用 2枚以上金属夹 2例( 9 1%) ;近期随访 12例 ,3个月内胃肠镜检查 ,创面肉芽形成或疤痕改变 ,金属夹经肠道排除。结论 :内镜金属夹结扎后电凝切除胃肠大息肉疗效确切 ,操作简便 ,能有效预防术中即时出血和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下全层切除(EFR)治疗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SMT)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7年12月我院经内镜下EFR术治疗12例十二指肠SMT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病变特点、手术过程、手术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2例十二指肠SMT行内镜下EFR切除术,病变平均最大径(3.375±0.4)cm,其中4例病灶向腔外生长,EFR平均时间40.5 min,术中2例出血量较大;2例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出血停止、1例经内镜再次止血成功。4例出现中上腹较剧烈持续性疼痛,经对症处理缓解。术后病理间质瘤最多,为6例。结论:十二指肠SMT内镜下EFR切除术安全有效,可作为十二指肠肠黏膜下较大肿瘤,特别是向腔外生长病变内镜微创治疗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脂肪瘤20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总结20例结直肠脂肪瘤的诊断与治疗的经验。方法:分析自1993年—2007年治疗的20例结直肠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结直肠脂肪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并发肠套叠或肠梗阻,超声内镜的诊断准确率为93.8%。本组病例中9例行内镜下脂肪瘤切除术,11例行开腹手术(局部切除术或肠部分切除、吻合术),17例(85.0%)随访1~168个月,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超声内镜是诊断胃肠道脂肪瘤的有效方法,开腹手术切除或内镜下手术切除脂肪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内镜下手术是结直肠脂肪瘤微创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内镜检查的普及和十二指肠活检率的提高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检出率也相应上升。据本院 1996年 1月至 2 0 0 0年12月的病例统计 ,经内镜活检或手术后病理诊断为原发性十二指肠癌 17例 ,占同期受检人次 ( 1890 7)的 0 .0 9%,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2例 ,女 5例。年龄 37~ 73(平均 5 7.5 )岁。临床主要表现 :上腹部胀痛 8例 ,呕血或黑便 5例 ,恶心呕吐 3例 ,黄疸 1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食欲减退、腹胀、消瘦。内镜下定位 :球部 9例 ,降部上段 5例 ,乳头部 2例 ,下段 1例。病理报告为 :球部溃疡粘液腺癌变 9例 ,降…  相似文献   

15.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 ,我院采用内镜下血管钳夹加止血合剂注射治疗难治性溃疡出血6 4例 ,止血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6 4例患者 ,男 4 1例 ,女 2 3例 ,年龄 18~6 4岁 ,平均年龄 37.6岁。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出血 4 5例 ,胃溃疡并出血 12例 ,复合性溃疡并出血 7例 ;呕血 2 4例 ,失血性休克 38例 ,大出血5 2例。病例选择标准 :(1)病史、体征、内镜检查诊断胃或 /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用H2 受体拮抗剂标准剂量治疗 3个月 ,溃疡未愈合 ;(2 )急诊内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并出血。1.2 方法作急诊内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型探头超声内镜(mEUS)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87例疑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患者进行微型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部分患者接受內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结果:mEUS检查的87例患者中,发现消化道壁外压迫5例(其中主动脉弓2例,脾脏1例,胆囊及肝左叶各1例);粘膜下肿瘤82例,包括平滑肌瘤45例,良性间质瘤17例,恶性间质瘤6例,脂肪瘤4例,静脉瘤3例,异位胰腺4例,囊肿3例.19例起源于粘膜肌层的平滑肌瘤行高频电切除术切除, 3例静脉瘤行尼龙圈套结扎,4例脂肪瘤及3例囊肿行高频电切除.5例恶性间质瘤行手术治疗.1例平滑肌瘤,切除后病理诊断为恶性间质瘤,其余的病理诊断与超声诊断相符.结论:mEUS检查能清楚显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大小,起源层次、生长方向及邻近组织结构关系,较准确地判断肿瘤的性质,进而指导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15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以黑便伴贫血为主要表现12例,间断腹痛1例,腹胀1例,腹部肿物1例。病灶位于降部10例,水平段4例,球部1例。病理学资料肿瘤直径2~15cm,平均6.1cm。组织病理检查,梭形细胞型9例,上皮样细胞型4例,混合型2例。CD117和CD3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6%和53.3%。病理诊断良性间质瘤5例,恶性8例,潜在恶性2例。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临床及内镜下缺乏特异性表现,内镜下活检阳性率低,诊断依赖病理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GI-NENs)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自2011年3月至2015年2月28例经ESD治疗的GI-NEN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病变位于食管2例,胃3例,十二指肠1例,结肠5例,直肠17例,总结其内镜下形态,根据病理学分级,严密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 28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其中G1 18例,G2 9例,G3 1例,追加外科手术治疗;胃底1例发生术中穿孔,直肠1例术后3 d发生迟发性出血;术后平均随访26.5个月,1例升结肠和1例直肠患者发生局部复发,未发现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病例。结论术前排除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情况下,<1 cm GI-NENs是ESD术的绝对适应证,1~2 cm GI-NENs ESD术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后强  曹道成  刘毅  张昌汉 《中国临床医学》2003,10(3):329-330,334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0例十二指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平滑肌瘤2例,行局部切除;乳头部腺瘤伴局部恶变1例行局部切除,姑息性切除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5例。首发表现为腹部疼痛(90%)、黄疸(40%)及消化道出血(10%)。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缺乏特异性症状,经内镜、胃肠钡餐和CT等联合检查,阳性率可提高。对良性肿瘤可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或局部切除,对恶性肿瘤首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方法 :对 1 979年以来诊治的 37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例中 ,肿块位于十二指肠乳头周围者 2 9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黄疸、便血、呕血和腹部包块等。 37例均经手术治疗 ,术前诊断率为56 .7% (2 1 / 37) ,根治切除率为 62 .1 % (2 3/ 37) ,其中 31例获随访 ,死亡 2 2例 ,平均存活 (1 9± 8.1 )个月 ,存活9例。内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最高 ,为 75 % (1 2 / 1 6)。结论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早期诊断较为困难 ,内镜是重要的诊断方法 ,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是加强对本病的重视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