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临床特点及首次CT影像学特征,早期诊断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提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至2009年经CT证实的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和首次CT影像学特征。结果迟发性血肿多发生在伤后3d内,额颞部好发,老年人容易发生,进行性的意识水平下降或出现新的神经系统体征往往意味着迟发性血肿;首次CT发现头皮血肿、颅骨骨折、气颅、脑挫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侧裂血肿等预警征象时,要警惕迟发性血肿的发生。结论如果首次CT扫描有头皮血肿、颅骨骨折、脑挫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侧裂血肿者,或颅内血肿成功清除后,但临床症状和特征未改善甚至加重者,进行性的意识水平下降者,伤后应将头部CT动态扫描作为常规检查,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否影响颅脑损伤患者Marshall CT分级的预后。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2月至2008年12月间共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Marshall CT分级分为弥漫性损伤组和局灶性损伤组,分析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及对其预后的影响。结果66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中,合并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高达77.27%,并且预后较差。根据Marshall CT分级,弥漫性损伤组中,伤后6个月GOS评分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平均为3.00,不合并者为4.25;局灶性损伤组中,伤后6个月GOS评分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平均为1.91,不合并者为3.00,鼹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极为常见,并且影响Marshall CT分级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脑纵裂间出血的影像学表现、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以来收治的52例外伤性颅内纵裂区出血的临床资料及救治方法。结果本组患者治愈30例,血肿经CT复查全部吸收,无神经功能障碍,13例留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9例因脑疝而死亡。结论纵裂间出血分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下血肿,两者从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和预后有所不同,神经外科医生要注重对大脑纵裂池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CTA假阴性患者的可能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2011-03—2015-03收治2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CTA假阴性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8例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明确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行16层CTA检查,全部阴性患者均行DSA复查。首次复查阴性患者给予抗血管痉挛药物并在三周后复查DSA,DSA结果首次检查发现动脉瘤26个,其中1例复查DSA检出2个动脉瘤。本组26例动脉瘤中,位于大脑中动脉6例,前交通动脉4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7例,眼动脉动脉瘤2例,后循环动脉瘤7例。26例假阴性动脉瘤最大直径3 mm。其中2例DSA检查仍为阴性,于1~3个月后再复查CTA或DSA,仍为阴性。结论对于高度怀疑动脉瘤出血的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及时行CTA检查,如CTA为阴性又不能完全排除动脉瘤者,等脑血管痉挛期结束后行DSA,能降低CTA假阴性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血液中凝血相关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 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用药14天.动态监测患者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参附注射液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D-二聚体下降. 结论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血管痉挛,预防颅脑损伤后微血栓的形成,降低脑梗塞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正> 本文应用分节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2例,并设对照分析,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文所有病例均为本科住院病人,均经CT证实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均首先行病情分级,Hunt根据意识状态、神经症状和头痛等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5级:1级指无症状或仅轻度头痛及颈项强直的患者;2级指中等或高度头痛,颈项强硬,没有颅神经障碍以外的其他  相似文献   

7.
<正>2007-0—2012-01,我科对20例经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后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实施脑脊液置换术,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患者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2~68岁,平均52岁。均以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和呕吐入院。经脑CT和DSA检查,确诊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施行弹簧圈致密栓塞破裂动脉瘤,并于术后次日行脑脊液置换术。  相似文献   

8.
现代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发展,使绝大多数的颅内动脉瘤都能经血管内途径栓塞治愈,从而免除了开颅手术。自2003年以来,我科采用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30例颅内动脉瘤效果满意,现将有关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女17例,男13例,年龄36~61岁,平均年龄45.5岁。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1例,前交通动脉瘤8例,颈内动脉瘤6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大脑前动脉瘤2例。所有病例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经脑CT检查证实,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术前患者均清醒,9例行急诊栓塞治疗,其余21例择期手术。1…  相似文献   

9.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是脑损伤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也是导致脑损伤患者重残和植物生存的最常见原因,其临床诊断的及时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本院近年来结合亚低温等措施综合治疗DAI12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2例,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24~65岁,平均34岁。损伤类型:交通伤9例,坠落伤2例,打击伤1例。创伤后皆呈昏迷状态,GCS3~8分,瞳孔0.2~0.5cm,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头颅CT及MRI检查:5例未见脑结构异常,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胼胝体区及脑室内小出血灶,2例脑干出血。12例均行保守治疗,予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120例经临床和CT诊断为SAH的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进行选择性的全脑血管DSA检查,部分病因明确病例进行栓塞治疗。回顾性对所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者8例(6.7%),阳性者112例(93.3%),其中颅内动脉瘤79例(70.5%)、血管畸形17例(15.2%)和脑动脉狭窄及闭塞16例(14.3%),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结论 DSA全脑血管造影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检查方法,并能为血管内栓塞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可靠解剖形态。  相似文献   

11.
外伤性脑梗死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外伤性脑梗死指头部外伤后经CT或MRI检查发现脑梗死灶,由此引发偏瘫及语言障碍等症状.随着CT和MRI的普及,检出率逐年增加,据报道约占头颅外伤的1.9%~4.5%[1].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其中儿童的发生率占外伤性脑梗死的60%~80%[2].笔者收集了本院自1998年1月至2004年1月期间36例经过影像学证实为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好发部位,探讨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Mg2+及NSE水平的变化。方法络合指示剂法和免疫抑制法检测5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24h内、第3、7天血清Mg2+及NSE浓度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外周血中Mg2+及NSE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g2+及NSE参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其测定对于早期评估其严重程度有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脑外伤后多发生硬膜外或硬膜下出血,偶见脑实质出血,但大多数是外伤后很快就发生出血。CT检查可见颅骨骨折、外伤性出血及血肿表现,外伤后迟发性脑实质出血报道较少,现将我们收治的12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5~51岁,平均42.5岁。其外伤情况均为头部,其中碰撞伤7例,被器械击伤3例,直接摔伤头部2例。有8例合  相似文献   

14.
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例在首次CT扫描上表现为脑内出血(ICH),或壁内出血(IMH)而无SAH的MCA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本组首次CT扫描时间为起病后0—2d,表现为单纯ICH者4例,IMH者2例。DSA和手术证实为MCA动脉瘤破裂。开颅动脉瘤切除1例,夹闭5例,其中4例同时行血肿清除术。术后无死亡。结论MCA动脉瘤破裂首次CT扫描可仅表现为ICH或IMH而无SAH,与动脉瘤的部位、出血量以及CT扫描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腰大池持续引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西平县人民医院2016-01—2017-11间手术治疗的37例重型颅脑损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均给予腰大池持续脑脊液引流术。观察患者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时间。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后1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末次随访依据GOS评分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患者术后积血清除时间为(7. 59±3. 43) d。治疗后1个月内出现迟发性脑出血1例、脑积水2例、脑梗死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 51%。末次随访依据GOS标准,本组良好22例、轻残10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实施腰大池持续引流,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效果可靠,并发症少,可有效提高患者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6.
自1996.9~2001.9,我科共收治60岁以上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48例,其中治愈30例,好转9例,死亡9例。本文报告有关的临床资料,并着重探讨老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点及诊治体会。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共48例,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60~82岁,平均69.2岁。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伴有脑室内出血12例。2.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发病诱因:情绪激动11例,抽烟酗酒后8例,便秘用力排便6例,劳累过度1例,无明显诱因22例。病史:高血压25例,脑动脉硬化18例,心脏病病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鞍区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诊治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鞍区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第1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拟诊为垂体腺瘤。术中发现为动脉瘤,术后复读MRA及行DSA检查确诊。第2例患者主要表现为眼球突出、疼痛,患侧视力下降伴视野缺损及垂体功能减退。经CTA检查确诊。2例患者的MRI资料均显示流空效应及环靶征,均接受介入治疗。结论鞍区动脉瘤患者的主要诊断依据为:(1)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或突发头痛。(2)视力下降、单侧视野缺损。(3)一侧动眼、滑车或外展神经麻痹。(4)影像学检查可见鞍区类圆形病变,CT有钙化,MRI有流空现象、环靶征,确诊依靠DSA。(5)垂体功能减退。手术和介入为主要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正>2007-01—2012-07,我科应用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患者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2~68岁,平均52岁。主要表现: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及呕吐。入院时头颅CT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DSA明确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破裂动脉瘤的部位分别为:后交通动脉10例,前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肿瘤出血的原因及脑肿瘤出血的特点。方法收集本院2002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脑肿瘤出血患者57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42例行手术治疗,术后治愈20例,好转19例,死亡3例。结论结合脑肿瘤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在CT和MRI等影像学协助下,有助于脑肿瘤出血的诊断和治疗。确诊后应及时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体外循环开心术后并发颅内出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8例心脏病患者体外循环开心术后并发颅内出血或血肿,发生率为0.28%。其中硬膜下血肿4例,脑内血肿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6例死亡,2例存活,随访半年情况良好。对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应警惕颅内血肿发生并及时首选头部CT检查,正确把握开颅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