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3例较长时间供心缺血(367~542 min,平均465 min)的原位心脏移植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 1例二次手术者采用股动脉、股静脉及上腔静脉插管,另2例采用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采用中度低温(鼻咽温28.1℃~29℃),轻-中度血液稀释(血红蛋白82~119 g/L),50~83 ml/(kg·min)的流量进行体外循环灌注;供心保护方法: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冷心脏停搏液,快速取下心脏,再灌注冷UW液,并放置于UW液中低温保存.结果 3例均顺利脱离体外循环机,术后康复出院.结论合理的灌注技术及良好的心肌保护,可使供心冷保存时间较长的原位心脏移植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2例超长时间离体心脏移植早期结果.方法 2例均男性,年龄32、24岁.诊断:终末期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Ⅳ级.心脏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舒张期末径分别为91、83 mm,射血分数分别为24%、12.9%.手术行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双腔静脉法),供心用UW液经升主动脉灌注,放入盛有冰块的保温容器内运输.移植吻合时间为44、49 min,心脏离体时间为542min和367 min.围术期免疫抑制药用CD25单抗,后续治疗用环孢素、麦考酚吗乙酯和泼尼松方案.结果心脏自动复跳,窦性心律.术后呼吸循环基本平稳,除1例术后出现大量心包积液,经多次穿刺治愈外;其余无低心排综合征,无严重感染、心律失常和明显排异反应等并发症发生.随访2个月和4个月,心功能均恢复至Ⅰ级.超声测定左心室舒张期末径分别为46、49 mm,射血分数分别为54%、62%,各瓣膜无返流.结论有限病例提示,供体的正确获取、有效的心脏保存和心肌保护、双腔静脉吻合法,对离体较久的供体心脏仍有获得较好手术结果机会.对长期生存的影响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王波  廖斌 《西南军医》2008,10(6):127-129
心肌保护的研究起源于1950年Big-elow提出全身低温对心脏的保护作用,1960年Shumway和Lower分别报道了心脏局部低温对心脏的保护作用,Mel—rose又提出心脏停搏液技术,1978年Stthomas液使心肌保护技术变得成熟,给心脏外科带来了飞跃。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了心脏不停跳心肌保护技术,至今对心肌保护技术的研究仍在不断进行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们从1994~1998年所做的心脏直视手术病例中随机抽取200例进行总结。在这200例中无1例因直接体外循环故障造成严重并发症和死亡者。现就有关预充液成份、心肌保护方法以及体外循环管理等方面情况总  相似文献   

5.
SOD对高原犬体外循环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SOD在高原地区体外循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将20只杂种犬随机分成A组(对照组,n=10)和B组(试验组n=10),模拟临床浅低温体外循环,B组停博液中加入SOD6万U/100ml,分别于CPB前、30min,60min及CPB后2h取样测定心肌组织中的MDA,冠状静脉血中CPK浓度以及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A组心肌组织中MDA含量在CPB60min及CPB后2h明显高于B组;A组冠状静脉血中CPK浓度在CPB60min及CPB后2h明显高于B组;CPB后A组心肌发生了更明显的损伤性病理改变。结论:SOD具有减轻高原体外循环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11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围术期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 11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施行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术的经验 ,探讨、改进适合国情的供受体选择、供心保护、术后治疗及免疫监测方法。方法 采用冷晶体心脏停搏液阶梯式顺行灌注 冷氧合血续灌方法行供心保护 ;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采用标准术式行原位心脏移植术 ;术后采用他克莫司(FK5 0 6 )、骁悉及甲泼尼龙(强地松龙)新三联免疫抑制剂预防排斥反应 ;应用肌钙蛋白I,α1、β2微球蛋白 ,C反应蛋白 ,白介素系列 ,淋巴细胞亚群及供受体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等检测方法进行免疫排斥反应监测 ;定期行心肌活检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3例患者术后分别因肝功能衰竭、精神异常导致全身衰竭及感染而死亡 ,余 8例患者生活质量良好 ,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受体的严格选择、高质量的供心、术后早期正确的处理及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是心脏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总结2例患者心脏移植后的护理管理.做好参与人员的培训,严格执行相关的消毒隔离制度,严密术后的监护和各种并发症的观察、处理是确保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屡有报道,主要进行临床研究和外科操作技术上的探讨。我科自1999—07-2008—02应用此项技术完成心内直视手术306例,收到满意效果。现就体外循环管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手术时不阻断主动脉、心脏不停跳的体外循环(CPB)和麻醉管理.方法:160例拟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组(观察组)和停跳组(对照组),各80例.所有病例采用综合血液保护措施.观察和分析各组患者一般情况、麻醉管理、体外循环时间、麻醉恢复和预后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平稳完成体外循环,最后均痊愈出院.观察组病人体外循环时间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苏醒及拔管时间明显缩短.两组自身输血42例(26.2%),未用库血共55例(34.3%).结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的心内直视手术安全可靠,能实现心肌的良好保护,加之综合血液保护措施,能显著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降低.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在离体大鼠心肌缺血一再灌注模型上和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病人应用牛磺酸后,观察牛磺酸对CPB手术病人的血浆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Ⅱ)和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丙二醛(MDA)变化的影响.提示:①动物模型上用牛磺酸组较对照组心律失常发生机会少,左心室收缩力(LVEC)和土左室内压变化速率(LVdp/dt max)较对照组升高,左室舒张峰压(LVPDP)和冠脉灌流压(CPP)显著降低,心肌组织内蛋白漏出和MDA含量均明显减少;②用牛磺酸组ET含量较对照组低(P<0.01).在CPB的前4个阶段,AⅡ在两组中的变化规律相似,但用牛磺酸组的AⅡ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24小时,用牛磺酸组AⅡ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在用牛磺酸组的各个阶段,MDA含量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或P<0.01).证明牛磺酸确对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指出体外循环前后应用牛磺酸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1.
姜相伟  贾群 《海军总医院学报》1998,11(2):172-173,171
1985年6月至1997年7月,我科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CPB)下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114例,重点报告1990年1月至1997年7月连续83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无死亡CPB管理体会.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 2 0 0 0 - 0 1~ 12 ,共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2 0例 ,现将其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5例 ,女 5例 ;年龄 38~ 74岁 ,平均为6 1.9岁 ,体重 43~ 10 0kg ,平均 76 .1kg ,体表面积 1.3m2 ~ 2 .2m2 ,平均为 1.7m2 ,病变血管均在 3支以上 ,平均架桥支数 4.5支1.2 体外循环方法 :本组病例均使用德国stockert人工心肺机 ,进口dideco膜肺 13例 ,affinity膜肺 7例。本组应用林格氏液、血定安进行预充 ,其中加入 5 %碳酸氢钠 5ml·kg-1,2 %甘露醇 4ml·kg-1,10 %氯化钾、2 5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身常温、心脏局部低温体外循环(CPB)在先天性心脏病直视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常温组(10例)和低温组(10例),对比研究两组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体温、胸腔引流量、血细胞水平等检测指标间的差别。结果常温组CPB时间较低温组短[(37.8±11.5)m in与(50.6±11.9)m in],P<0.05,手术时间也较低温组明显缩短[(2.3±0.5)h与(2.8±0.4)h],P<0.01,两组患者术后总引流量,术后前3 h胸腔引流量和血细胞水平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身常温、心脏局部低温体外循环明显缩短了手术的时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我院于2001年10月19日为1例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患者施行改良标准式原位心脏移植手术,现将与手术有关的麻醉处理和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32岁,体重50kg。诊断为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Ⅳ级,心衰明显,肝肿大,双肺淤血,心胸比率0.60,FS0.18,EF0.26。肾功能轻度损害,术前伴有肺动脉高压。术前多巴胺3μg/(kg.min),硝普钠0.05μg/(kg.min),微泵连续输注。1.2 供体情况 供体为脑死亡者,男,22岁,供受体之间ABO血型一致,体重差<20%,淋巴细胞毒抗体试验(PRA)<10%。2 麻醉处理 术前晚鲁米那0.06g,安定5mg口服。术前药免用。入手术室后监测NIBP、ECG、SpO_2,面罩吸氧,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连接换能器,测IBP,利多卡因15μg/(kg.min)静滴。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在冷缺血期三种液体对鼠心保存的效果 . 方法:将离体鼠心分别用HTK液,UW液及St.Thomas Ⅱ液灌停并4℃冷冻保存 6 h.利用离体鼠心非循环式Langendorff 灌流功能测定模型.复灌1 h 后,取心肌组织做光镜电镜观察.结果:经过HTK液保存后的鼠心细胞损伤较轻,UW液鼠心细胞损伤较重,但冠脉血管内膜剥脱较重.St.Thomas Ⅱ液鼠心细胞损伤最重.结论:HTK液心肌保存效果最好. 高钾对血管内皮有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在冷缺血期三种液体对鼠心保存的效果。方法 :将离体鼠心分别用HTK液 ,UW液及St.ThomasⅡ液灌停并4℃冷冻保存 6h。利用离体鼠心非循环式Langendorff灌流功能测定模型。复灌 1h后 ,取心肌组织做光镜电镜观察。结果 :经过HTK液保存后的鼠心细胞损伤较轻 ,UW液鼠心细胞损伤较重 ,但冠脉血管内膜剥脱较重。St.ThomasⅡ液鼠心细胞损伤最重。结论 :HTK液心肌保存效果最好。高钾对血管内皮有损害  相似文献   

17.
在动物模型上观察体外循环(CPB)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心肌细胞磷脂酶A2(PLA2)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细胞膜磷脂组份的影响,并评价两种心肌保护方法对心肌细胞膜的保护效果。结果发现,心肌细胞膜总磷脂、卵磷脂、脑磷脂出现降解前先有PLA2的激活;主动脉阻断60min期间,各心肌保护组PLA2I活性、总磷脂、卵磷脂和脑磷脂含量无明显变化;再灌注早期,PLA2活性迅速升高,总磷脂、卵磷脂和脑磷脂含量则迅速减少,均于再灌注30~60min后出现程度不一的恢复;CPB期间,常温体外循环温血停搏液持续灌注PLA2活性、总磷脂、卵磷脂和脑磷脂含量变化幅度较小。提示CPB中心肌细胞膜的损伤可能是PLA2激活的结果,常温体外循环温血停搏液持续灌注对心肌细胞膜的保护效果较佳,但仍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8.
应用荧光偏振法观察中度代温体外循环冷晶体停搏液间断顺灌和冷血停搏液持续顺灌组,常温CPB温血停搏液持续顺灌组猫心肌细胞膜微粘度η的变化。结果表明,主动脉阻断期间和再灌注早期,各组η均显著增大,心肌细胞膜流动性显著减小;其中B组改变最大,D组最小且再灌注后期恢复最快。  相似文献   

19.
冠脉旁路移植手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因其患者自身病变的客观风险和心脏外科手术风险,无论采用体外循环下手术(On—pump CABG,ONCAB)或非体外循环下手术(Off—pump CABG,OPCAB)的手术方式,都必须体外循环机到位,灌注师保障手术全过程,以利任何情况下手术的安全顺利进行。我科自2002—05—2006—04完成CABG手术85例,其中ONCAB28例,OPCAB57例,现就ONCAB的体外转流技术、心肌保护,OPCAB的应急保障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老年重症心脏瓣膜病施行瓣膜手术过程中体外循环的管理经验。方法:从2004年9月~2008年12月,共对60例老年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70~79岁)施行瓣膜置换或成形手术,术前进行全面评估和充分准备,术中采用浅~中低温、中~高流量体外循环,维持灌注压60~90mmHg,HCT24%~30%。结果:主动脉瓣或二尖瓣单瓣置换31例,双瓣置换16例,二尖瓣或主动脉瓣成形13例。其中9例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CABG)术,2例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3例行带瓣管道升主动脉置换术。无手术死亡,术后早期死亡4例,其中3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死于恶性心律失常。结论:在合理的体外循环管理下,对老年重症瓣膜病人进行心内直视手术是积极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