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阿托伐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反复发作患,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阿托伐汀20mg每晚顿服治疗,疗程30d。观察和分析治疗前后患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ST-T改变及平板运动试验变化,并与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仅行常规治疗患作对比。结果 阿托伐他汀在控制心绞痛有效率和缺血性ST-T改变的恢复率方面,均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率也较常规治疗组显降低。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阿托伐他汀早期联合应用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将76例老年U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硝酸甘油)及治疗组(阿司匹林+硝酸甘油+低分子肝素+阿托伐他汀),疗程5 d。结果5 d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47%,对照组为71.05%(χ^2=5.067,P〈0.05);观察2周,治疗组无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发生2例(5.26%)。结论低分子肝素、阿托伐他汀早期联合应用能更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发作,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UA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常规行抗心绞痛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d,连续3mo。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心肌缺血总负荷(TIB)、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3mo后,与对照组相比,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心绞痛发作次数和TIB均显著降低(均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较对照组p〈0.05(x^2=10.848),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UA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脂,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从而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4.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中间状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粥样斑块破裂、血管内皮受损及血栓形成,极易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猝死。脂代谢异常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积极有效的调脂治疗,能够防止或减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降低病死率,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万立  陶敏 《吉林医学》2010,(24):4027-402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180例U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治疗A组9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9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d,均用药6个月。两组均于入院第2d及6个月后抽血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a(LPa)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A组和B组治疗6个月后检测TC、TG、LDL-C、LPa、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HDL-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B组较A组下降明显(P<0.05)。治疗前后血清TG、TC、HDL-C、LDL-C、LPa、hs-CRP两组间变化值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具有调脂、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6.
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9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52)及对照组(n=41),两组均常规行抗心绞痛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10~20mg/d连续3个月。评定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P<0.05),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明显降低(χ2=10.650,P<0.01)。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有效降脂,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91例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和观察组每天分别加用20mg和40mg阿托伐他汀,记录每天心绞痛发生次数、持续时间、心电图变化及不良反应。于治疗后3个月时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CK)水平。结果观察组心绞痛症状缓解、心电图缺血改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LDL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40mg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能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缓解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和分析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商丘市交通医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脂必妥片,观察组则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相关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在再入院治疗、再发心绞痛、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以及病死率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好,且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9.
刘丽红 《医学综述》2012,(20):3518-351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1年5月冀中能源有限公司总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司匹林100 mg/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 mg/d,每晚1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C变化以及治疗心绞痛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74%,治疗组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10mg/d)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疗程12周,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血脂、C反应蛋白能得到有效控制,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且该药的不良反应轻微,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不稳定型心绞痛抗凝治疗(附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与巴米尔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被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均经常规治疗,2组均口服巴米尔0.2,1次/d;治疗组给予速避凝0.4ml,皮下注射,2次/d。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0.4ml,皮下注射,2次/d。2组均连用7d。观察用药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用药后心电图变化及治疗前后PT、APTT、PLT的变化。结果 2组经治疗后7d心绞痛发作频率比较均具有显性差异(P<0.01)。2组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变的有效率,2组相比具有显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2组PT、APTT、PLT各项相比无显性差异(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与巴米尔联合用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心绞痛(UAQ)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及常规治疗加通心络组(治疗组),疗程为1个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75%,对照组为68.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无1例发生心肌梗死,对照组有2例发生心肌梗死(6.25%).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能更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发作,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冯德辉  杨彬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12):1369-1370
目的:探讨葛根素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观察葛根素组(32例)、对照组(24例)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静息心电图,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葛根素组在减少心绞痛发作,降低硝酸甘油用量,改善异常心电图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心肌耗氧量也明显减少(P<0.05)。结论:葛根素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的影响.方法:将6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应用肠溶阿斯匹林片、硝酸脂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口服药及5% GS 250 ml+硝酸甘油5 mg静滴,1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60 ml+5% GS250ml静滴1次/d,均14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疗效及心电图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可明显减少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使心肌缺血缺氧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娄毅  薛静蓉 《黑龙江医学》2007,31(10):781-78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的调脂疗效,炎症因子水平及临床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门诊就诊的65例UA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常规对照组21例,给予硝酸酯类,阿斯匹林等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A组2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阿托伐他汀B组22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连续用药8周,分别于给药前及8周末测定血脂水平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常规对照组给药前后,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A、B组8周后检测TC、LDC-C水平明显下降(P〈0.05)。B组比A组下降更显著。治疗8周后hsCRP水平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A组、B组与常规对照组,B组与A组相比较hsCRP水平下降更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可以显著降低血脂及炎症因子水平和轻度升高HDL-C,使UA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6.
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晋 《实用全科医学》2006,4(2):229-230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7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治疗组38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钠,疗程7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7%,对照组总有效率75.8%,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治疗组无1例发生心肌梗死,对照组发生1例(3%)。治疗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能有效的控制UAP发作,减少心肌梗塞发生。  相似文献   

17.
周坤  王梅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2):2949-2951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曲美他嗪(TMZ)治疗老年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丹参多酚酸盐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及对照组(50例,常规抗心绞痛西药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临床改善情况、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善情况及血脂、血流变、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心绞痛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92% VS 64%,P<0.05);治疗组患者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90% VS 68%,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全血比黏度及血浆比黏度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患者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不稳定心绞痛疗效明显,可降低患者血脂、血流变水平,改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关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治疗组46例:对照组给予硝酸酯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曲美他嗪60 mg/d,分3次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临睡前服,疗程为8周.观察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方法62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硝酸酯类等治疗,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和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0%(P〈0.05),且无明显的副作用。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是一组有效、安全的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降纤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抗心绞痛常规疗法基础上,治疗组30例用降纤酶10u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5d;对照组30例用脉络宁3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10d,6d后考核疗效及有关实验室指标。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各为96.66%和70%(P〈0.01),期间治疗组的硝酸甘油用量、镇痛药使用次数较对照组少(P〈0.01和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