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老年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甘精胰岛素作为基础胰岛素与中效胰岛素(NPH)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比较。方法将本人在2010年9月~2012年5月收治的49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甘精胰岛素组31例,NPH组18例,分别采用甘精胰岛素加门冬胰岛素和NPH加门冬胰岛素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餐前血糖、空腹血糖(FPG)、糖化血清蛋白(GSP)等各项相关指标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达标所用时间、基础胰岛素的用量以及发生低血糖的次数和其他不良反应。结果强化治疗两周后,甘精胰岛素组空腹和晚餐前血糖明显低于NPH组,GSP和达标时间均明显小于NPH组,甘精胰岛素的用量明显小于NPH组NPH用量,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甘精胰岛素组出现低血糖症状1例(1/31),NPH组为4例(4/18)。结论选用甘精胰岛素作为老年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的基础胰岛素,具有注射次数少,所需剂量少,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低,血糖波动小等优点,比中效胰岛素更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2.
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甘精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治疗,一组给予中效和短效人胰岛素治疗,比较两组降糖效果、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FPG、2HPG、胰岛素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达标时间:甘精组短于NPH组(P〈0.01),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甘精组低于NPH组(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能有效模拟人的生理胰岛素分泌,尽早使血糖平稳达标,且低血糖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给予甘精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诺和锐)治疗,B组给予NPH和门冬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达标后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监测两组患者的夜间、空腹低血糖、症状性低血糖和无症状性低血糖的发生次数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A组患者的夜间、空腹低血糖、症状性低血糖和无症状性低血糖的发生次数显著低于B组。结论甘精胰岛素与NPH相比低血糖发生次数更少,可作为基础胰岛素的首选。  相似文献   

4.
采用随机、开放、NPH重组人胰岛素平行对照方法,将70例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入甘精胰岛素组(n=35)和NPH重组人胰岛素组(n=35),观察二组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甘精胰岛素组低血糖的发生率比NPH重组人胰岛素组少的多(甘精胰岛素组发生低血糖3例,发生率8.6%;NPH重组人胰岛素组发生低血糖11例,发生率31.4%,χ2=5.72,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的应用能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使患者依从性提高,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选取68例老年(年龄>65岁)2型糖尿病患者,起始三天停用原来降糖药物,第四天起给予中效胰岛素(NPH)联合餐前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强化胰岛素治疗,血糖相对平稳后,分为二组,分别采用睡前注射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口服和预混30R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12周。比较治疗后两组血糖达标时间、平均空腹血糖、血糖漂移、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结果:甘精胰岛素组在血糖达标时间、治疗后空腹血糖、日内血糖漂移、低血糖发生率方面均低于预混胰岛素组(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治疗,疗效确切、易于接受、低血糖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甘精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与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NPH)对血精控制较差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组、睡前皮下注射NPH组,两组三餐前均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比较治疗后两组血糖达标时间、平均空腹血糖、血糖漂移、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结果甘精胰岛素组在血糖达标时间、治疗后空腹血糖、日内血糖漂移、低血糖发生率方面均低于NPH组(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短效胰岛素治疗,降精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诺和锐联合甘精胰岛素强化治疗老年糖尿病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2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G-N组、N-N组,分别予以诺和锐+甘精胰岛素、诺和灵R+诺和灵N多次皮下注射强化治疗.结果G-N组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2.84±0.22d、0.63±0.06u/kg/d、6.25%,N-N组分别为3.12±0.58d(t=3.61,P<0.01)、0.72±0.08u/kg/d(t=7.20,P<0.01)、18.75%(χ2=4.57,P<0.05).结论G-N强化治疗的疗效优N-N组可作为老年糖尿病强化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8.
40例T2DM随机分为甘精组和预混组,两组均口服二甲双胍500mg,每日2次。甘精组每日注射甘精胰岛素(来得时)1次,预混组每日注射门冬胰岛素30(诺和锐30)1次,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剂量,观察4周。结果:两组治疗后血糖及C肽分泌改善(P<0.01),甘精组晨8时血糖下降更明显(P<0.05),血糖达标时间缩短,低血糖发生率低,胰岛素用量减少(P<0.01),并且体重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T2DM患者在斋月中使用甘精胰岛素可以有效降低血糖,使血糖更好的达标,对体重影响小,尤其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甘精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两种方案的治疗效果和低血糖发生情况。以便寻找出更加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方便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曾在我科住院患者50例,年龄大于70岁,男性26例,女性24例,甘精组(25例)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按每天早上7点或晚上9点皮下注射一次甘精胰岛素,预混组(25例)根据血糖值进行调整胰岛素用量,早餐及晚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诺和灵30R,根据两组患者餐后血糖的情况,加用阿卡波糖和/或二甲双胍,出院后随访3个月观察血糖控制和低血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后,低血糖发生次数,甘精组明显低于预混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甘精组的胰岛素用量明显少于预混组(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用口服降糖药不能使血糖达标时,加用甘精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治疗,均能明显降低血糖,甘精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相比用量少且低血糖的发生率低,更适合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0.
28例应用OAD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甘精组(n=14)和预混组(n=14)。甘精组采用早餐前30分钟或晚上睡前皮下注射,据情况加用阿卡波糖或二甲双胍,或两药联用。预混采用早餐和晚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停服OAD。监测三餐前,餐后2小时,晚上10点以及凌晨3点血糖2周。出院后,治疗方案不变,随访3个月。结果两种治疗方案在血糖控制,达标时间以及体重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低血糖次数,甘精组明显低于预混组。胰岛素用量明显少于预混组。结论甘精联合OAD可以良好地控制高血糖,且比较预混方案,具有低血糖的发生率低胰岛素用量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采用随机、开放、NPH重组人胰岛素平行对照方法,将70例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入甘精胰岛素组(n=35)和NPH重组人胰岛索组(n=35),观察二组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甘精胰岛索组低血糖的发生率比NPH重组人胰岛素组少的多(甘精胰岛素组发生低血糖3例,发生率8.6%;NPH重组人胰岛素组发生低血糖11例.发生率31.4%,X^2=5.72,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的应用能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使患者依从性提高,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餐前门冬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对血糖控制较差的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血糖控制较差的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以三餐前门冬胰岛素联合睡前甘精胰岛素治疗(Asp+Gla组),另一组以三餐前诺和灵R联合睡前诺和灵N治疗(RI+NPH组)。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糖达标时间、FBG、2hBG、血糖波动、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结果Asp+Gla组降糖快速稳定,血糖达标时间短,治疗后FBG、2hBG更理想,日内血糖波动幅度小,低血糖发生率低,优于RI+NPH组(P均〈0.05)。结论对血糖控制较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三餐前门冬胰岛素联合睡前甘精胰岛素治疗,低血糖发生率低,降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对本院2010年3月至2012年8月期间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观察组,n=50)和诺和灵30R(对照组,n=50)治疗的10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早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用量、体重指数(BMI)和低血糖事件发生都明显改善,显著地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能较好地控制老年2型糖尿患者的血糖,并且低血糖发生率低,疗效好,是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理想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45例血糖控制不良的老年T2DM患者(FBG〉8.0mmol/L,HbA1c〉7.5%),随机分为A组(n=25)和B组(n=20),两组均联台口服二甲双胍850mg,qd,以两组FPG〈60mmol/L为达标,共治疗12周,比较治疗后两组血糖达标时间、平均FPG水平、HbA1c、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结果A组在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的治疗方案,其降糖始果显著,低血糖发生率低,安全性高,适合老年糖尿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26例应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组(n=13)和预混胰岛素组(n=13).原口服药不变,每晚10点注射甘精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组采用早、晚餐前30min皮下注射胰岛素,停服原有口服降糖药,若餐后血糖高,加用阿卡波糖片用量(150mg/d).两组治疗目标为空腹血糖≤6.8mmol/L和餐后2h血糖≤10.0mmol/L.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糖均良好下降,但甘精组低血糖事件明显少于预混组.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可以良好地控制高血糖,且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60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良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甘精组,n=30和预混组,n=30,所有患者以二甲双胍作为基础用药,后血糖控制不良者酌情加用瑞格列奈;预混组每日餐前分别注射2~3次诺和锐30。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剂量,观察12周。结果:两组治疗后血糖及HbA1c较前明显下降、C肽分泌改善(P0.01),甘精组空腹血糖下降更明显(P0.05)、空腹血糖达标时间缩短、低血糖发生率低、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P0.01)并且体重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以二甲双胍为基础治疗措施的T2DM患者联合甘精胰岛素、瑞格列奈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血糖,空腹血糖控制更低、更快,对体重影响小,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短期内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与预混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血糖稳定性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60例因血糖控制不佳初次使用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组(甘精组)和预混胰岛素组(预混组),分别给予甘精胰岛素每日一次皮下注射联合餐前口服降糖药以及给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每日两次皮下注射治疗.开始治疗2 w后,采用动态血监测测系统(CGMS)观察血糖波动情况,同时记录患者全天指血血糖并与人院时比较,记录患者胰岛素使用量以及低血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入组时一般临床特征及生化指标无显著差异;治疗2 w后CGMS监测两组平均血糖(MBG),高血糖曲线下面积(AUC)无明显差别,甘精组血糖标准差(SD)、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低血糖曲线下面积(AUC)均显著低于预混组;甘精组胰岛素使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预混组(均P<0.05).结论 与预混胰岛素比较,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降糖效果相当,血糖波动更小,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诺和锐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 T2DM)的疗效。方法将140例老年T2DM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治疗组给予诺和锐联合甘精胰岛素,对照组给予阿卡波糖与诺和锐。结果两组治疗前FPG、1 h PG、2 h PG、3 h PG、HbA1C、TC、TG比较,P均>0.05;两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比治疗前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治疗组血糖达标时间(2.73±0.27)d、低血糖发生率18.6%(13/70),对照组分别为(3.19±0.31)d、7.1%(5/70),P均<0.05。结论诺和锐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老年T2 DM可有效降低血糖、血脂水平,缩短血糖达标时间,且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9.
王远征  曲琨 《山东医药》2012,52(21):73-74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诺和灵R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36例初诊、未使用降糖药物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组18例、精蛋白人胰岛素(NPH)组18例,每日22:00分别皮下注射1次甘精胰岛素或NPH,每日3餐前均注射诺和灵R,疗程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3:00血糖、空腹C肽(FCP)、餐后2 h C肽(PCP)及血糖达标率、低血糖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治疗后FPG、2 h PG、3:00血糖均明显下降,但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甘精胰岛素组血糖达标率为83.3%、NPH组为5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甘精胰岛素组低血糖发生率为5.6%、NPH组为22.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诺和灵R短期强化治疗初发T2DM不但可以获得良好的降糖效果,还可改善胰岛功能,且低血糖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60例应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组(n=30)采用每晚8点注射来得时,当某餐餐后血糖控制不良时,即加用诺和锐。强化治疗组(n=30)采用三餐前30min皮下注射诺和灵R,每晚10点注射诺和灵N。目标为空腹血糖≤7.0mmol/L和餐后2h血糖≤10.0mmol/L。结果治疗后两组FBG、P2BG均较前明显下降,P2BG及血糖达标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甘精胰岛素组FBG低于强化治疗组,低血糖事件明显少于强化治疗组,每日注射4次胰岛素患者明显少于强化组,且患者坚持用药时间明显长于强化治疗组(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餐时超短效胰岛素可以良好地控制高血糖,且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