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儿童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inChildren)亦称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疾病引起突然和意外的死亡。儿童心脏性猝死不象成人心脏性猝死那样为人们所重视,且在引起猝死疾病的构成上与成人心脏性猝死有所不同。在美国1~20岁的人群中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约为1.1~13.8/10万,国内尚未见发病率的报道。 1 心脏性猝死的定义  相似文献   

2.
心脏性猝死的病因与诱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心脏性猝死的病因、诱因和临床特点,以预防和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方法]对34例心脏性猝死病例病因诱因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心脏性猝死患者中,50~60岁为高发年龄;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其中53%为冠心病患者,44%患者有情绪不稳。[结论]及早并长期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有望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心脏事件导致的迅速而意外的死亡。我国的统计学资料显示,心脏性猝死的发病率为41.9/10万人,年猝死人数54.4万人。冠心病是猝死最主要的原因,约占所有心脏性猝死病例的50%以上闭。因此,提高全民尤其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对冠心病心脏性猝死的救治水平,十分重要。2007年7月我科抢救老年冠心病心脏性猝死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心脏性猝死被受国内外医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心脏性猝死是人类主要的死亡病因之一,约占因心脏病而死亡者的25%左右,现将我科近年来收治的28例老年人心脏性猝死临床资料加以分析,把握此病的特点,以便应对今后如何救治心脏性猝死积累经验,达到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相似文献   

5.
焦卫琴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0):908-909
目的分析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的诱因及对策。方法通过调查死者的家属、朋友及目击者,分析152例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的诱因。结果通过分析其诱因,总结规律,采取相应的对策,大大减少了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结论对高危群体提高对心脏疾病的认识,普及相关知识,改变不良习惯,并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可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用智 《西部医学》2006,18(4):406-407
目的研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心脏性猝死的危害。方法收集国内外部份主要医学文献中提出的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其危险因素对心脏性猝死的直接、间接影响,并列示美国、芬兰等发达国家的发病现状及干预效果。结果经过大量资料分析证实,在干预或消除其危险因素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心脏性猝死有直接影响;及早干预、治疗,对减少心脏性猝死有益。  相似文献   

7.
心脏性猝死的救护及护士的相应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原发性心室颤动、心性停搏或无脉搏性电活动(PEA)等心脏原因 所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美国每年约有30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 率的50%以上,而我国心脏性猝死人数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且中青年比例有所增长,心脏 性猝死的救护成功对于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有重要意义.心脏性猝死发病突然,病情急、重并涉及大量的监护工作,从而对于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邢冰琛 《黑龙江医学》2012,36(10):730-731
近年来,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每年都有增加,是直接危及人类生存的一大杀手。对于心脏性猝死的急救及预防知识的普及已迫在眉睫。本文着重对心脏性猝死的概念、发病原因以及分期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心脏性猝死在发病时的急救治疗手段和在日常生活中的预防,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展望。  相似文献   

9.
心脏性猝死病人心肌组织CX43和CX40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脏性猝死病人左、右心室肌及室间隔肌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及缝隙连接蛋白40(CX40)的表达,探讨CX43、CX40表达与心脏性猝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及Simple PCI图像分析系统,分析比较心脏性猝死与非心脏性猝死病人心室肌及室间隔肌CX43、CX40的表达,并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心脏性猝死病人CX43、CX40主要表达于心肌细胞闰盘处,少数表达于细胞侧面连接及胞浆中。心脏性猝死病人CX43、CX40多数弥散于胞浆及细胞侧面连接处,表达于闰盘的数量减少。心脏性猝死病人CX43在左心室、室间隔及右心室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t=2.09~8.01,P均<0.05);心脏性猝死病人CX40在左心室、室间隔及右心室的表达也明显低于对照组(t=3.24~9.40,P均<0.05)。结论CX43、CX40表达部位的改变与表达数量的减少,可能与心脏性猝死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2):F0004-F0004
1、我国每年50余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华伟教授和张澍教授牵头、全国31家医院参加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研究结果提示,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7万人,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心导管左室内植入法测定麻醉犬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LVP、dP/dt、dP/dt/Pmax及HR的方法,并与传统心导管植入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法用于测定麻醉犬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较传统方法简便而精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10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进行Selvester梗塞范围评分,并分析、探论QRS记分与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住院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有并发症者的QRS记分明显高于无并发症者(P均<0.01)。QRS记分10分以上者,有可能发生心源性休克;QRS记分7分以上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较7分以下组明显增高(P<0.01、P<0.01、P<0.05)。认为QRS记分7分以上可做为判定AMI预后不良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猝死心肌组织和血管组织HSP70染色改变。为法医学鉴定冠心病猝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8例患冠心病但非冠心病猝死案例(A组)、10例冠心病猝死案例(B组)以及7例非冠心病死亡案例(C组).用免疫组化方法对比检测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 HSP70)的表达。结果:HSP70在患冠心病但非冠心病猝死案例和冠心病猝死案例中呈阳性表达,在心肌组织中冠心病猝死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患冠心病但非冠心病猝死组(P0.05),非冠心病猝死组均呈阴性表达。结论:HSP70的阳性表达是心肌和血管缺血缺氧的重要指标,对推断冠心病猝死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食管癌围手术期猝死的临床特点,以期减少其发生率。方法:对32例食管癌围手术期猝死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导致食管癌围手术期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心脏性猝死23例(占71%);其次为肺动脉栓塞猝死6例(占18%);再其次为胃食管反流导致窒息猝死2例(占6%)和鼾症猝死1例(占3%)。结论:食管癌围手术期猝死事件以心脏性猝死和肺动脉栓塞猝死占比例最大,是防治重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窦性心动过速猝死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例猝死的患。从中观察猝死的高发时间,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16例猝死的患均有猝死的诱因,发作时间多为0:00~8:00。结论了解窦速猝死发作的昼夜节律,对这一时段内上述多个触发因素进行干预,在治疗中按照严格的医疗常规去做,就可避免不必要的死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发生猝死的临床特征,分析心脏复苏对冠心病猝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2年1008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发生猝死的患者117例分为心脏复苏成功39例(对照组)和失败78例(猝死组),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先兆症状表现、诱因、猝死时间等因素统计结果显示,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猝死的诱因、猝死先兆的临床表现、前驱症状到猝死发生的时间等因素与猝死后心脏复苏的成功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患者猝死的特点,以便降低住院精神患者猝死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调查1990年1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期间住院患者猝死的发生情况。结果共发生猝死11例,猝死发生率为0.48‰。11例猝死者中,8例表现为紊乱性精神运动性兴奋,饮食差或拒食,且多为合并用药,5例死亡前心电图检查异常。结论住院精神患者猝死发生因素涉及多个方面,要减少猝死的发生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猝死发生的特点和疾病构成,早期识别高危人群,提高急救水平,降低猝死率,减少医疗纠纷.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来我院急救中心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全部死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猝死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心脏性猝死占首位,脑血管意外居第二位,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心、脑血管患者猝死率最高,应及早发现和控制基础病...  相似文献   

19.
孔惠敏 《当代医学》2010,16(3):52-53
目的探讨精神科住院病人猝死的原因,寻求预防措施。方法对35例精神科住院猝死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住院病人猝死发生率为0.74%,占总死亡人数的43.9%。其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病人10例,占28.6%,住院在3年以上的病人11例,占31.4%,精神药物引起的猝死25例,占71.4%,内含9例病人用药前躯体状况较差,2例病人猝死与精神疾病本身有关,占5.71%。结论猝死可发生于各种年龄段,与住院时间长短无关,主要与精神药物、躯体状况及精神疾病本身有关。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