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发生于肢端的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分析。方法:分析两例肢端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病理形态学、组织学特点、大体形态、免疫组化化学染色标记和预后。结果:两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36岁和78岁,肿瘤位于右前臂和小腿。肢端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由梭形细胞构成,纤维间质和黏液区交替分布。肿瘤组织没有坏死现象,肿瘤细胞没有异型性。对以上两病例分别随访12个月和6个月,均未发生复发和转移。结论:肢端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与其他部位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无明显差别,具有良性的组织学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肾脏粘黏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的研究。结果:肿瘤境界清楚,切面灰白。镜下肿瘤与周围肾组织境界清楚,由紧密排列的、小而狭长、相互构通的小管构成。小管由立方和梭形细胞组成,可见平滑肌瘤样的梭形细胞灶。肿瘤间质黏液样。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K、EMA、CD15和VIM( ),CD10(-)。结论: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肾肿瘤,肿瘤细胞核圆形或梭形,异型性很小,可能来源于远端肾单位。  相似文献   

3.
李勇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3):119-120
目的探讨阑尾黏液囊肿的生物学特性、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9年间20例阑尾黏液囊肿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20例阑尾黏液囊肿中11例内衬上皮无异型,为黏液潴留囊肿;9例内衬上皮为轻至中度异型,为黏液性囊腺瘤,术后随访无一例复发或转移。结论阑尾黏液囊肿少见,良性囊肿完整切除后即可治愈,但需进行良恶性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3例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表型结果。结果:3例均有明显形态学特征,镜下见肿瘤由乳头状结构组成,乳头表面被覆单层立方上皮样细胞,其中纤维组织和血管轴心构成乳头,其大小和形态较一致。核呈圆形或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染色质均细,核仁不明显,无核分裂像;胞质中等量,嗜伊红色。部分乳头表面上皮样细胞呈巢状及片状增生并向间质中相互吻合,形成索状、梁状、腺样和迷路样结构,异型性不明显。免疫组化:CK(+),Vimentin(+),CEA(-),Carleton(+),KiK-67阳性细胞约10%。结论: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潜能的间皮瘤,可被误诊为恶性间皮瘤、转移性腺癌、交界性浆液性肿瘤、腺瘤样瘤等肿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胸腔积液细胞块技术结合免疫组化在恶性小细胞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常规细胞学涂片筛查疑似恶性胸腔积液20例,离心沉渣石蜡包埋切片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明确诊断及组织来源,筛选恶性小细胞肿瘤与间皮病变、淋巴造血系统肿瘤、鳞状细胞癌及肺腺癌鉴别诊断相关的免疫标记组合.结果 20份疑似恶性胸腔积液标本中发现恶性小细胞癌肿瘤5例,4例鳞状细胞癌细胞,4例腺癌细胞,1例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细胞,1例恶性间皮瘤,余5例除外恶性肿瘤细胞.结论 胸腔积液细胞块对诊断恶性胸腔积液具有一定的价值,结合免疫组化选择适当的抗体组合对恶性小细胞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冰  李杰  石怀银 《海南医学》2013,24(19):2933-2935
目的 探讨腮腺嗜酸细胞型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6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有代表性的蜡块进行p63、CK、CK7、Calponin、SMA、雄性激素受体AR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6例嗜酸细胞性黏液表皮样癌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41~65岁,平均56岁.肿瘤大小为2.5~5.5 cm,平均3.6 cm,边界呈侵袭性生长.显微镜下,肿瘤由一致的嗜酸性细胞组成,弥漫或成巢排列,局部可见囊腔形成.6例肿瘤均可见散在的黏液细胞,其中1例局部可见经典的黏液表皮样癌区域,但所占肿瘤比例小于5%.肿瘤细胞表现为轻度异型性,核分裂像平均l~2个/10HPF.6例中仅l例可见局灶坏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6例肿瘤均弥漫表达p63、CK及CK7,而雄性激素受体AR、肌上皮标记物Calponin、SMA、S-100、Vimentin均阴性.随访资料显示:6例中2例分别于术后27个月及53个月复发.随访时间最短12个月,最长62个月,无死亡病例.结论 嗜酸细胞性黏液表皮样癌是涎腺发生的低度恶性肿瘤,临床预后较好.p63弥漫表达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阑尾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方法回顾1992~2005年我院10例阑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阑尾肿瘤患者中阑尾黏液肿瘤6例(黏液性囊腺瘤4例、恶性黏液性囊腺癌2例),阑尾类癌3例,阑尾腺癌1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阑尾切除术,回盲部切除1例,3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结论阑尾肿瘤临床少见,术前诊断困难,易误诊为阑尾炎,对术中可疑者应行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以确定合适的术式,提高患者手术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4例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特征、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结果: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表现为子宫黏膜下或肌壁间结节,浸润性生长。镜下肿瘤细胞似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细胞异型性程度低,卵圆或短梭形,弥漫成片分布,瘤细胞间见多量螺旋小动脉样血管。肿瘤组织可向平滑肌样、性索样、腺管样、上皮样分化。免疫组织化学常表达CD10、ER、PR,也可表达SMA、CK(Pan)、Desmin、α-inhibin。结论: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可向多种成分分化。诊断时应结合形态学变化、分化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并与其他一些子宫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子宫细胞性平滑肌瘤与交界性平滑肌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6例细胞性平滑肌瘤,2例交界性平滑肌瘤进行大体检查和常规HE染色及镜下细胞形态、核分裂计数。结果 细胞性平滑肌瘤:瘤细胞较丰富,肿瘤呈致密的束状、核梭形,细胞形态较一致,细胞核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不超过5/10HPF,肿瘤呈膨胀性生长,很少发生变性。交界性平滑肌瘤:瘤细胞丰富,核分裂计数5~9/10HPF,无或轻度异型性。中度以上异型性或有明显血管及周边浸润或有明显坏死,为低度恶性平滑肌瘤。结论 一般情况下核分裂像多于10个/10HPF者可诊断为恶性,核分裂像少于5个/10HPF者可诊断为良性,核分裂像5~9个/10HPF者可诊断为“交界性”或“恶性倾向未定”的平滑肌肿瘤。除此之外,还应与患者年龄、肿瘤形态、大小、边界有无浸润以及细胞密集度与异型性等综合考虑。准确鉴别细胞性平滑肌瘤与交界性平滑肌瘤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均很重要。  相似文献   

10.
肿瘤的异型性(atypia of tumor)是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均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异型性大小可用肿瘤组织分化成熟的程度表示。分化在胚胎学中指原始幼稚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向不同方向演化趋于成熟的程度。病理学将此术语引用过来,指肿瘤细胞与其发生部位成熟细胞的相似程度。肿瘤细胞异型性小,表示其与正常来源组织相似,分化程度高,则恶性程度低;反之,肿瘤细胞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黏蛋白MUC2、MUC5AC在原发性及结肠转移性卵巢上皮间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ABC法),检测MUC2、MUC5AC在41例原发性卵巢黏液性肿瘤(良性12例、交界性9例、黏液性囊腺癌20例)、18例卵巢结肠转移性黏液性囊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将MUC2、MUC5AC表达与临床各病理资料间的联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18例卵巢的结肠转移性黏液性囊腺癌组织中均有MUC2表达,但无MUC5AC表达;(2)MUC2在良性、交界性、恶性原发性卵巢黏液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1/12)、5/9、80.0%(16/20),MUC5A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12/12)、9/9、90.0%(18/20);(3)MUC2阳性表达率与卵巢黏液性肿瘤的病理分级之间呈负相关(P〈0.05),与临床分期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MUC5AC阳性表达率与卵巢黏液性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之间均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MUC2、MUC5AC黏蛋白可用于原发与卵巢结肠转移性黏液性肿瘤的诊断;随着卵巢黏液性肿瘤的发展在良性、交界性、恶性卵巢黏液性肿瘤组织中MUC5AC的阳性表达率呈下调表达;MUC2的阳性表达率呈上调表达,其表达与卵巢黏液性肿瘤的细胞病理分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腹膜假粘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是一种以大量黏液胶状物质分散种植于腹腔腹膜或大网膜表面为特征的临床少见肿瘤性疾病,来源多为阑尾肿瘤、黏液腺瘤、交界性黏液腺瘤或腺癌。现将我们诊治的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叶见波  韦海明  周祥祯 《广西医学》2009,31(12):1795-1796
目的评价免疫细胞化学标记对浆膜腔积液中的腺癌细胞、间皮瘤和增生间皮细胞的细胞学鉴别诊断的价值,找出用于诊断的合适抗体。方法选择48例浆膜腔积液标本首先做常规HE染色,然后分成2组:腺癌组25例,间皮组23例,同时进行薄层细胞涂片法(rIP)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癌胚抗原(CEA)、广谱细胞角蛋白(CK)、钙视网膜素(Cal)、间皮细胞(MC)的表达。结果腺癌组CEA表达阳性率92%(23/25),CK96%(24/25),Cal8%(2/25),MC4%(1/25)。间皮纽阳性率分别为8.69%(2/23)、86.95%(20/23)、82.61%(19/23)、91.30%(21/23)。CEA和CK在腺癌细胞中特异性分别为92%和75%。MC和Cal在间皮组中特异性分别为92.23%和92%。结论传统细胞学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标记CEA、Cal、MC能有效鉴别诊断腺癌细胞、间皮瘤和增生间皮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细胞蜡块(cell block,CB)行免疫组化标记及基因检测在浆膜腔积液性质和组织来源判断及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细胞学制片后的细胞标本制成CB,HE染色,并且根据形态、 病史、 临床检查选择TTF-1、NapsinA、CK7、CK20、Villin、CDX2、WT-1、CR、CA125、PAX-8、ER、PR等抗体,对来源不明的肿瘤细胞进行免疫标记,并对诊断明确的肺腺癌病例采用基于实时(real-time)PCR基础上的突变扩增阻滞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检测EGFR基因突变.结果 175例细胞蜡块中恶性肿瘤79例,其中胸水45例,腹水34例.结合免疫组化结果,其中肺腺癌28例,卵巢癌17例,胃癌6例,乳腺癌3例,子宫内膜癌3例,弥散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阑尾黏液性肿瘤2例,肺小细胞癌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例,卵巢内胚窦瘤1例,未能明确来源的腺癌14例.对28例肺腺癌中的20例采用ARMS法行EGFR检测,其中9例有突变:[6例外显子21点突变(L858R),3例外显子19缺失突变(19del)],突变阳性率45%(9/20).结论 细胞蜡块结合免疫组化可有效鉴别浆膜腔积液的性质和恶性肿瘤的组织器官来源,并且可进一步行基因检测,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微囊性附属器癌的病理学形态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例微囊性附属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复习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特征综合分析.结果 2例患者皮损位于上唇及面部,病史为50余年及10余年,临床行肿瘤切除术.光镜下肿瘤位于真皮,向皮下浸润性生长.瘤细胞由基底样细胞及鳞状细胞呈条索状、小巢状或腺管样排列;肿瘤浅层见大量角质囊肿形成.肿瘤细胞圆形或卵圆形,胞浆略嗜酸,细胞核异型性小,核分裂罕见.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所有肿瘤细胞表达CK5/6,CK7、EMA及CEA在有腺体特征的区域阳性表达,腺管周围细胞P63阳性,而其中央的细胞阴性,CK20阴性,Ki-67增殖指数<5%.结论 微囊肿性附属器癌是一种罕见的具有向毛囊和汗腺双向分化的低度恶性附属器肿瘤,预后良好,该肿瘤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征,主要与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基底细胞癌、汗管瘤、鳞状细胞癌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阑尾黏液性肿瘤病理学特点及诊断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13例阑尾黏液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及回访结果.结果术前一般难做出准确诊断,肿瘤性上皮及粘液累及范围与阑尾粘液性肿瘤病例诊断有关,对于继发于腹、盆腔的粘液性肿瘤,需要免疫组化进一步鉴别.结论阑尾腔囊状扩张,腔内胶冻状黏液聚集或腹腔粘液性腹腔积液,应高度怀疑阑尾粘液性肿瘤,肿瘤性上皮侵犯深度、范围对判断肿瘤良恶性尤为重要,免疫组化对确定肿瘤的来源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浆膜腔积液中腺癌细胞细胞块技术联合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用浆膜腔积液转移性腺癌共60例,每例均制备常规细胞学涂片和细胞块,并用细胞块切片做CK7抗体、CK18抗体、癌胚抗原(CEA)、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Vimentin、Calretinin、间皮细胞抗原(MC)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 60例浆膜腔积液标本中CK7抗体、CK18抗体、CEA对于转移性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100%(60/60)、95%(57/60)和75%(45/60),特异性分别为100%(60/60)、87%(52/60)和80%(48/60)。结论浆膜腔积液细胞学中细胞块技术联合免疫细胞化学检测与传统细胞学涂片相比,明显提高了细胞学病理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使细胞学诊断上升到免疫学水平,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例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和免疫表型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1岁,因无痛性血尿2周于2007年5月18日入院行肾癌切除术。肿物3cm×2cm×2cm,界限清,切面灰白,质软,镜下可见索状、小管状和束状3种结构;肿瘤细胞为立方形和梭形,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像罕见;肿瘤细胞表达CKpan、CK7、P504S、Vimentin。结论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须与其他类型肾细胞癌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细 胞角蛋白7(CK7)、细胞角蛋白5/6(CK5/6)和P63 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的表达,探讨这2 种检测方法联合 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致恶性胸腔积液及在分型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TCT 对703 例胸 腔积液进行细胞学涂片,筛选出疑似肿瘤细胞和肿瘤细胞标本281 例;再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确诊为 NSCLC 恶性胸腔积液的137 例患者进行肺腺癌、鳞癌分型诊断;最后采用ROC 曲线计算其曲线下面积,进 一步判断该指标是否具有诊断价值。结果 初筛703 例胸腔积液,137 例为NSCLC 所致的恶性积液,其中肺 腺癌110 例、肺鳞癌25 例、肺腺鳞癌2 例。CK5/6、P63、TTF-1 及CK7 在肺鳞癌和肺腺癌致恶性胸腔积 液标本中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K5/6 在肺鳞癌所致恶性胸腔积液中敏感性、 特异性分别为92.86%(95% CI :0.64,0.99)和89.58%(95% CI :0.77,0.99);P63 在肺鳞癌致恶性胸腔积液 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1.67%(95% CI :0.60,0.99)和72.73%(95% CI :0.54,0.86)。TTF-1 在肺腺癌 致恶性胸腔积液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18%(95% CI :0.77,0.93)和90.63%(95% CI :0.74,0.98); CK7 在肺腺癌致恶性胸腔积液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4.23%(95% CI :0.83,0.98)和75.00%(95% CI : 0.41,0.93)。TTF-1 和CK7 诊断肺腺癌致恶性胸腔积液的ROC 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1 和0.774 ; CK5/6 和P63 诊断肺鳞癌致恶性胸腔积液的(AUC)分别为0.805 和0.755。结论 TTF-1 和CK7、CK5/6 和P63 分别对肺腺癌、鳞癌致恶性胸腔积液有重要的诊断价值,TCT 联合免疫组织化学对良恶性胸腔积液的 鉴别诊断及NSCLC 致恶性胸腔积液的分型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液基细胞学、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在胸腹水细胞病理学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114例胸腹水标本,比较液基细胞学和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细胞化学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对可疑阳性和阳性的病例做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进一步判断细胞的良恶性及组织来源.结果 114例胸腹水标本中,液基细胞学诊断阳性36例(31.58%),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细胞化学诊断阳性55例(4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5例恶性胸腹水,胸水45例,腹水10例;胸水中肺腺癌32例,小细胞肺癌3例,乳腺癌4例,子宫内膜癌1例,淋巴造血系统肿瘤1例,来源不明4例;腹水中卵巢癌2例,消化系统肿瘤1例,子宫内膜癌1例,淋巴造血系统肿瘤1例,来源不明5例.结论 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细胞化学可以明显提高胸腹水阳性检出率,并帮助判断组织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