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在人类与多重感染及致病病原体之间的战争中,对人类健康的最大挑战是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及其快速增长.对新抗菌化合物的强烈需求,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主要关注.在天然产物抗耐药细菌的研究中,精油与传统抗生素联合治疗方案正蓬勃兴起,并且它指出了未来研究抗耐药细菌的潜在领域.这种新一代植物药物有可能揭示抗细菌耐药性新的药理体系的发展.本文综述了精油和抗生素协同作用的实验结果,并强调了精油作为潜在耐药逆转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抗生素的滥用,细菌耐药性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危机,其中包括多种耐药菌的产生,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天然产物是新药研发的重要来源,发现具有新型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的药物是解决细菌耐药性的重要途径。本文对近年来发现的具有抗MRSA作用的多种结构类型的天然产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抗生素的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当今人类抗感染治疗中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了解细菌耐药机制,寻找新的抗细菌耐药的抗生素,是目前医药界密切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细菌耐药,是指细菌能在杀死它们或削弱它们的药物中获得生存的本能.病原菌耐药和抗生素使用率增大有关.目前,美国医院中70%以上的病原菌至少对一种常用抗生素耐药.有些病原菌甚至对所有被批准的抗生素耐药,因此医生有时不得不采用潜在毒性大的抗生素或新抗生素治疗病原菌感染.  相似文献   

5.
摘要: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世界各地感染率和分离率不断升高,常用抗菌药物的治疗作用逐渐减弱甚至 无效,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治疗MRSA感染的手段。植物源天然产物因其新颖复杂的化学结构表现出广泛的生物活性,作为 增效剂协同抗生素对抗MRSA的作用已有大量报道。本文主要综述了自2016年来的植物源天然产物协同抗生素对抗MRSA的作 用及机制,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一类含β-内酰胺结构的新型抗生素,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并且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随着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的细菌越来越多,临床上常将碳青霉烯类药物作为ESBLs感染后的有效治疗方法,也因此增加了临床使用此类药物的频率.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菌株的产生,并且表现为泛耐药.早期报道的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细菌多是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但是近年来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i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这逐渐成为临床抗感染用药中的难题.因此,对细菌耐药机制进行研究,了解细菌的耐药性,以期待更好的指导临床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将天然产物的研究作为抗微生物药物的来源,可能是解决细菌多药耐药问题的关键。Wang等发表于Nature上的文章阐述了普拉特霉素(platensimycin)的分离和鉴定。普拉特霉素是一类新型小分子抗生素,对革兰阳性细菌具有广谱、强力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合理利用抗生素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越  金少鸿 《中国药事》2004,18(6):373-376
抗生素作为上世纪开始问世的抗菌药物,在抗感染治疗、保护人类健康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抗生素在临床治疗和其他领域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现象日趋严重,已成为当今人类极为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细菌应答抗生素压力时会产生特异的非编码小RNA(small RNA, sRNA)谱,进而可能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帮助细菌克服抗生素压力。sRNA以各种方式调控细菌耐药相关基因(如抗生素转运蛋白、药物外排泵、细胞被膜的合成与修饰),参与细菌耐药网络。因此,sRNA及其相关因子(如Hfq)可能被用作抗菌治疗的靶标。本文将从sRNA应答抗生素压力并产生抗生素耐药及其作为药物靶点的前景等方面,综述sRNA在细菌耐药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正>抗生素是人类与致病菌斗争的产物,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越来越多的泛耐药菌及多重耐药菌随之产生,使大多数抗菌药物治疗无效,尤其对婴幼儿和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构成极大威胁。治疗用抗生素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一个因素,但是,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长时间低剂量和不规范的使用,也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对山西地区2015—2016年收集的  相似文献   

11.
处于临床试验研究阶段的抗生素候选药物总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抗生索是治疗当前日益严重的耐药微生物病原菌感染必不可少的药物.尽管有这样的医学需求,最新批准的药物数量不断下降.与以往的数据分析结果一致,处在临床开发阶段的大多数抗生素都是天然产物或其衍生物.它们当中许多也呈现出一些典型化合物的特性改善,但很少一部分也许会对现在的细菌耐约机制有效.  相似文献   

12.
传统上,进行长期抗生素治疗已经成为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BP)治疗的金标准。然而,由于这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及长期抗生素用药易导致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等因素,患者和医生对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这种治疗方法均不满意,而较关注植物药疗法和其他替代疗法。番茄红素是番茄提取物,报道其通过抗氧化功效而具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3.
植物抗癌成分的类型及药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类型的天然产物是抗肿瘤活性试验有希望的来源。因此在1956年和1957年开始分别执行并接受发酵计划和植物提取计划少量植物提取物进行试验,动物的提取物于  相似文献   

14.
多重耐药细菌分子生物学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抗生素临床使用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与细菌出现的耐药性作斗争,然而由于抗生素滥用等原因,最近十几年来,单类耐药已逐渐发展成为多药耐药,使大量本能够有效替代的二线抗生素也成为无效;而且新抗生素的开发显然慢于细菌耐药发展速度,这种情况使得细菌耐药问题变得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5.
拟无枝菌属(Amycolatopsis)是万古霉素和利福霉素等次生代谢产物的菌株,该菌属天然抗生素的分子遗传学已经有了广泛研究。由于抗生素耐药率的上升,寻找新的药物来对抗感染治疗已成为当务之急。了解代谢产物遗传信息的新进展有助于合理地操纵生物合成途径,以便于研发新型抗生素。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通过Amycolatopsis基因组序列发现的糖肽类和聚酮类抗生素及其生物合成途径方面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细菌耐药性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细菌外排泵造成了抗生素耐药的严重问题,为此,近年来研究外排泵抑制剂广受关注。外排泵抑制剂可以抑制耐药细菌对药物的外排,从而恢复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本文简要介绍了几类外排泵的结构,对其作用机制、化学合成、微生物代谢来源和天然产物来源的各类第三代外排泵抑制剂、筛选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及对三维结构的解析将有助于发现活性更好的新型外排泵抑制剂。  相似文献   

17.
对细菌耐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耐药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耐药的细菌种类越来越多 ,耐药水平越来越高 ,这给感染性疾病的管理和控制带来了现存和潜在的危机。临床常见球菌中肺炎球菌以往对抗生素敏感 ,因此一般无须做常规药敏试验 ,196 7年首次报告耐青霉素肺炎球菌以来 ,耐药率逐年上升。我们检测了 132株葡萄球菌 ,青霉素酶阳性率为 72 .7%。实验证明 :细菌对氨基糖甙类耐药主要是细菌产生的纯化酶 ,包括乙酰转移酶 ,核苷转移酶 ,磷酸转移酶等。这些酶能将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一些游离氨基或羟基乙酰化 ,核苷化或磷酸化 ,从而导致抗生素失去活性。细菌产酶率与细菌…  相似文献   

18.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和耐药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丹 《医药导报》2009,28(4):517-521
概述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重症感染中的临床应用, 阐述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现状, 以促使该类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 致病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已成为临床预防或治疗上的严重问题,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目前临床最有效的抗生素之一. 细菌耐药的产生与抗生素的应用是一对矛盾,所以临床上必须强调合理、慎用这类高效广谱的抗生素, 使碳青霉烯类能长期保持优良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9.
赵欣彤  李天磊  张文轩  吴松 《药学学报》2021,(11):3004-3013
随着细菌耐药特别是革兰阴性细菌耐药趋势的不断上升,耐药细菌的感染已成为临床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基于"特洛伊木马"策略设计的铁载体-抗生素偶联物,可以通过主动摄取穿过革兰阴性细菌的外膜,有望成为临床抗感染治疗的有力武器。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报道的铁载体-抗生素偶联物药物设计策略,并重点探讨了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在此策略中的使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经济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不断提升,各种抗生素广泛应用于治疗病原微生物的频率也不断加快,临床上耐药菌株随之产生,目前细菌的耐药性的产生已成为我国普遍存在且非常严重的问题,一种新的抗生素刚刚应用没多久,就可能出现广泛的耐药现象,已成为临床治疗上的疑难课题。针对细菌耐药现象的复杂性和广泛性,急需部分或全部去除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中草药因以其低毒性目前已成为去除细菌耐药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