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技术在鼻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容积再现(VR)技术在鼻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采用高分辨CT(HRCT)和HRCT 结合VR技术回顾性分析30例鼻骨骨折患者资料.比较单纯观察HRCT法和HRCT结合VR技术诊断鼻骨骨折的差异. 结果 采用HRCT及HRCT结合VR两种方法诊断鼻骨骨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HRCT 结合VR技术可以准确诊断有无骨折、准确区分不伴移位的线性鼻骨骨折和鼻骨孔. 结论 MSCT中HRCT结合VR技术在鼻骨骨折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扫描正常内耳容积再现技术成像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技术(VRT)正常内耳成像的最佳成像参数。方法:对10例(20耳)健康志愿者进行MSCT扫描,并对双侧耳分别进行重叠放大重建,重建间隔分别采用0.1mm(重叠86.7%)、0.2mm(重叠73.3%)、0.3mm(重叠60%)、0.4mm(重叠46.7%)和0.5mm(重叠33.3%),然后以容积再现技术(VRT)对内耳进行图像重组,比较不同重建间隔对VRT图像质量的影响。调整VR重组的阈值,分别选择-1000~0HU、0~ 1000HU和-1000~ 1000HU,比较3组阈值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三组阈值间VRT图像质量有明显差异,其中以-1000~ 1000HU为最佳,其图像内耳结构显示完整、清晰,边缘清晰锐利,立体感较强,无明显伪影;以阈值-1000~0HU所得图像最差,内耳结构显示粗细不均、密度不等,半规管显示不完整。重建间隔为0.1和0.2mm时图像立体感较强,分辨力较高,内耳结构显示清晰。结论:MSCT内耳成像0.75mm准直器宽度时选择0.2mm重建间隔所得VRT图像质量最佳;VR图像重组时阈值-1000~ 1000HU时内耳三维结构显示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64层CT新技术VRT(容积再现)成像对眼眶进行系统研究,与常规断层条件进行对比,以期提高确诊率,降低漏诊率。方法①通过VRT成像特点,更改重建层厚,寻找眶壁的最薄弱点,并进行统计学处理;②利用VRT成像的各向同性原理,重建出眶壁,进行二次诊断。并与常规断层条件下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①眶壁的最薄弱点位置的所在无统计学意义(χ2=1.20,P=0.273>0.05),对本次研究无影响;②眶壁骨折的发生位置无统计学意义(χ2=0.33,P=0.857>0.05);③VRT重建条件下的诊断检出率78.75%明显高于常规断层条件的诊断检出率71.25%。结论螺旋CT轴位薄层扫描加VRT三维重建技术对眼眶骨折的诊断清晰、明确,在寻找特殊位置的结构时直观准确,此特性在司法鉴定中有着积极作用,应该作为眼眶螺旋CT扫描的常规后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320排CT容积扫描在对难配合患者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搜集经CT螺旋和容积扫描的180例婴幼儿胸部检查病例及50例头颅检查的危急重症病例,对其图像移动性伪影情况分级后分别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和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接受容积扫描方式检查的患者图像移动性伪影明显少于螺旋扫描的患者(胸部扫描T=1702,P=0.00,头颅扫描x2=23.53,P=0.00).结论 320排CT容积扫描有着较高的Z轴时间分辨率及较大的扫描宽度,可以减少难以配合检查的患者CT图像的移动性伪影.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20层动态容积CT血管成像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临床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320层动态容积CT肺动脉成像资料,并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方法显示肺动脉。结果 30例患者中,其中左右肺动脉栓塞有15支,叶肺动脉栓塞30支,段及亚段肺动脉栓塞60支。偏心型45支,闭塞型40支,中央型12支,附壁环形型5支。结论 320层动态容积CT肺动脉成像可作为肺动脉栓塞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螺旋CT血管生长、容积再现诊断内脏动脉瘤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血管生长(add vessel,AV)、容积再现(volume reconstruction,VR)技术在腹腔内脏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38例腹腔动脉瘤的患者进行多排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采用血管生成法容积再现动脉瘤体、载瘤动脉和腹部血管,并和DSA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行MSCT检查的38例患者中发现内脏动脉瘤42枚,其中脾动脉瘤12枚,肝动脉瘤6枚,腹腔干动脉瘤8枚,肠系膜上、下动脉瘤分别为6枚和2枚,肾动脉8枚.MSCT血管生成、容积再现技术可准确、清晰地显示瘤体位置、形态、范围、瘤壁、载瘤动脉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论:用多排螺旋CT血管生成法容积再现腹部血管诊断腹腔内脏动脉瘤,无论是图像的质量还是病灶的显示都有明显的优越性,是诊断内脏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薄层增强扫描在胰岛素瘤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岛素瘤患者16例,术前行胰腺螺旋CT双期薄层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动脉期21~26 s,门静脉期65~70 s.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80~100 ml,注射流率2.5~3.0 mL/s.采用单层螺旋CT扫描10例,16层螺旋CT扫描6例.扫描层厚2.5~3.0 mm.结果 16例中,检出12例动脉期均为高密度,门静脉期10例为等密度,2例为高密度,瘤体直径0.8~2.5 cm;4例平扫及增强均未发现明显肿瘤.16例中肿瘤单发14例,多发2例.结论 螺旋CT动脉期增强薄层扫描能更清晰地显示胰岛素瘤,结合门静脉期对提高胰岛素瘤的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双能量扫描对肝脏病变的诊断价值及限度.方法 将53例B超拟诊肝脏占位患者行上腹部普通平扫(TNE)及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双能量门静脉、延迟期).双能量扫描后自动生成80 kV、140 kV以及120 kV加权图像.数据导入工作站的虚拟平扫(VNE).从图像定性评估(肿瘤可见度、图像噪声、诊断接受度)及定量数值(脏器平均CT值、图像噪声、对比噪声比)比较VNE与TNE的图像质量;判断VNE能否取代TVE、80 kV图像中病变的微小血供、双能量纯(彩)碘图、以及感兴趣区(ROI)分解CT值的诊断作用.最后,对比TNE与VNE的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53例中有7例在80 kV中较140 kV及120 kV加权图像更清晰显示肿瘤内血管.VNE肿瘤可见度、诊断接受性显著低于、噪声显著高于TNE(P<0.05).TNE及VNE平均CT值分别为:肝实质(58.5±5.6) HU、(58.2±6.7) HU(P=0.226);肝占位(38.8±8.1) HU、(37.4±8.3) HU(P<0.05).VNE图像噪声及对比噪声比显著高于TNE(P<0.001).超出的肝边缘及伪影对诊断无影响,除4例外,VNE均能取代TVE.纯(彩)碘图直观展示病变血供范围及程度,ROI可分解平扫及碘增强的CT值.TNE与VNE有效剂量:(3.38±0.55) mSv,(3.36±0.90) mSv(P>0.05).结论 双源CT双能量80 kV较常规CT对病变血供更敏感,其后处理功能对病变定性诊断有一定作用.VNE图像质量较TNE差,但可取代之并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检中肺部低剂量CT应用价值,为临床检查辐射剂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228例患者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常规剂量组(114例)和低剂量组(114例),分别采用肺部常规剂量CT扫描(扫描参数:130kV,50mAs,层厚6mm)和肺部低剂量CT扫描(扫描参数:130kV,15mAs,层厚6mm),对两组患者图像质量和扫描辐射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组CT扫描图像质量无明显区别;低剂量组CTDIvol1.64m,DLP及辐射剂量均显著优于常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部低剂量CT用于体检可在减少辐射剂量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小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螺旋CT对21例(≤2cm)的胰腺癌先平扫,再以3ml/s速度高压团注对比剂100ml,分别行动脉期(注射后20~25s)和实质期(注射后50~60s)扫描,测量各扫描期肿瘤和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结果肿瘤的平均CT值在动脉期(42±14)HU,实质期(48±18)HU,正常胰腺组织的平均CT值动脉期(105±15)HU,实质期(86±11)HU。肿瘤-胰腺密度差为动脉期(69±15)HU,实质期(38±21)HU,动脉期时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动脉期时可获得肿瘤-胰腺密度最大差值,有利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可切除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64层容积C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64层容积CT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同时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40例患者。利用曲面重建、三维重建,了解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并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结果:40例共160支血管同时行CTA和DSA成像,DSA发现血管狭窄96节段,CTA发现血管狭窄101节段。CTA与DSA结果相符的血管有94节段,CT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97.92%,特异性为89.06%,阳性预测率为93.07%,阴性预测率为96.61%。结论:CTA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简便、无创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减影CT血管成像(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 对60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同时进行CT血管成像及3D-DSA检查(2种方法间隔时间均在l周内),CT扫描采用双能量程序,1次扫描采集2个不同能量的数据.所得原始数据的后处理采用80 kV及140 kV 2个不同能量的数据进行直接去骨减影(即双能量减影),并保存减影后数据.所有病例均完成容积显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并对动脉瘤部位、数目、形态、瘤颈显示程度、瘤颈大小及瘤体长径和短径进行比较研究.全部病变结果均经手术证实.结果 DE-CTA共检出40个动脉瘤,漏诊1个动脉瘤,40个动脉瘤平均长轴、短轴及瘤颈大小分别为(5.54±3.28) mm、(4.67±3.12) mm和(3.22±1.31) mm.以DSA结果为诊断标准,DE-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7.5%、100%.3D-DSA检出41个动脉瘤,41个动脉瘤平均长轴、短轴及瘤颈大小分别为(5.47±3.33) mm、(4.60±3.31) mm和(3.17±1.54) mm.2种技术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r=0.954、0.957、0.869;P=0.000).结论 双能量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在血管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DSCTA)在血管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在本院行DSCTA检查的血管性疾病50例,使用西门子公司Emotion 16层螺旋CT机,螺距0.9~1.5,层厚0.75~1.5 mm,注药流率2.5~4.0 ml/s,成人剂量90~100 ml,儿童按2 ml/kg计算,扫描延迟时间用智能跟踪法扫描.图像后处理使用西门子公司Emotion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 结果DSCTA三维成像可以立体、直观地显示血管的空间解剖细节,可充分观察到动脉瘤的准确起源、瘤体大小、颈部宽窄及走向等情况,本组病例中所显示的最小动脉瘤直径约3 mm;同时,DSCTA也可作为动脉瘤术后评价的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观察术后银夹所在的位置和远端血管通畅情况等.三维图像对于动静脉畸形、血管狭窄及颅内静脉系统疾病也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在重建成像中,容积再现图像质量最佳.结论 DSCTA是一种无创性成像方法,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和术前术后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扫描获得表面容积数据,凭借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工作站上进行高质量的重建后处理,实现了在表面空间对病变的全面观察,可以对外伤部位进行任意方向的切割,以显示骨折、血肿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有利于临床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决定手术入路,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笔者曾于2001年研究SSD技术,并将此技术首先应用于骨盆骨折中,为外科医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近年来在原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将此项技术扩展,并在脊柱骨折和外伤性颅内血肿中加以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就其在外伤中运用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320排CT动态容积扫描在烟雾病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320排CT动态容积扫描的烟雾病患者,分别进行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4D-DSA重建和CT灌注成像,对CT脑灌注成像各参数进行定量测量并做对比统计分析.结果 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及4D-DSA均能很好地显示烟雾病脑血管狭窄段及周围侧枝血管,特别是4D-DSA成像与DSA造影检查有良好的相似性.CT灌注成像,患侧大脑的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及延迟时间(DLY)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与健侧对比统计分析P值<0.05.结论 320排CT动态容积扫描对烟雾病的特征性表现显示良好,可作为烟雾病的首选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6.
杨月霞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1):1737-1738
肺癌防治已成为当今世界医学领域研究攻关的重要课题安。影像学检查是肺癌筛选和初步诊断的基本方法,CT对肺部的结节性病变较为敏感,检出率较高,对于肺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与支气管镜检查对肺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肺部病变患者140例,均行CT增强扫描、支气管镜及病理学检查。将CT增强扫描、支气管镜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2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2种检查方法与病理结果的吻合度采用Kappa检验。结果:140例中病理学确诊肺癌76例,良性病变64例。CT增强扫描、支气管镜检查对肺癌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K值分别为(81.43%、81.58%、81.25%、0.672),(80.0%、63.16%、100.00%、0.601)。CT增强扫描诊断准确率与支气管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敏感度、特异度与支气管镜检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支气管镜检查对肺癌诊断的特异度高于CT增强扫描检查,但敏感度和准确度低于CT增强扫描,肺癌的初步诊断应首选CT增强扫描,临床确诊需要结合支气管镜检查。  相似文献   

18.
双源CT双能量去骨技术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双能量去骨与减影去骨对头颈部血管CT成像(CTA)的差异,探讨头颈部双能量CT血管成像(DECTA)的应用价值。方法:50例患者行DECTA检查并行双能量去骨,对照组45例患者使用减影CTA检查并去骨,然后分别比较DECTA和减影CTA的图像质量、去骨所用时间及放射剂量,并观察DECTA上颈总动脉分叉处钙化的显示效果。结果:颅内动脉DECTA和减影CTA的图像质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Z=0.790,P=0.430),颈内动脉虹吸段和岩段DECTA图像质量优于减影CTA(虹吸段Z=-1.989,P=0.047;岩段Z=-2.014,P=0.044),而减影CTA显示颈根部动脉优于DECTA(Z=3.900,P〈0.001)。同时DECTA减少约24.0%的放射剂量。DECTA上共有28例发现有血管性病变,所有病变显示清晰,其中10例并与DSA或外科手术对照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颈总动脉分叉处36个钙化灶中有8个钙化灶未在DECTA上显示。结论:DECTA显示头颈部血管总体良好,成功率高,且放射剂量明显减少,但对于颈根部动脉显示仍存在一定局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第二代双源CT肺部Flash模式在婴幼儿肺部CT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代双源CT肺部Flash模式和传统模式检查的1~33个月婴幼儿各30例,其中5例同一患者分别行两种模式扫描。记录有效mAs、CTDIvol、DLP和扫描时间,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辐射剂量和扫描时间的差异。两名放射医师独立对图像质量进行4分制评分。结果传统组和Flash组的有效mAs分别为(62.87±10.88)和(35.71±8.09)mAs,CTDIvol分别为(3.36±0.58)和(2.02±0.44)mGv,DLP分别为(70.90±16.59)和(46.68±11.01)mGv,ED分别为(1.41±0.27)和(0.9±0.17)mSv;扫描时间分别为(2.44±0.34)和(0.57±0.06)s,两组辐射剂量和扫描时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传统组和Flash组平均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95±0.50)和(3.73±0.23),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第二代双源CT肺部Flash模式比传统模式在婴幼儿肺部扫描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在提供更高质量的图像的同时明显降低婴幼儿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低剂量容积数据高分辨率CT重组图像在肺部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肺部疾病患者进行低剂量多层螺旋CT(MSCT)、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及容积数据HRCT重组,比较所得到的低剂量容积数据HRCT重组图像和HRCT扫描图像质量并进行分级评分。结果:50例肺部疾病患者的低剂量容积数据HRCT重组图像和HRCT扫描图像质量相同,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8)。所见征象评分P值均>0.05,肺实变、网状影、蜂窝影、肺气肿、肺大泡得分趋向一致。低剂量MSCT扫描降低80%辐射量,缩短扫描时间。结论:低剂量容积数据HRCT重组图像评价肺部疾病的价值与HRCT扫描图像相同。低剂量容积数据HRCT重组大大降低辐射量,明显缩短检查时间,复检患者尤其适用,可以替代HRCT扫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