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患者肺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UTI)对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肺功能的保护机制。方法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4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低剂量UTI组(8000U/kg)和高剂量UTI组(12000U/kg)。手术过程中在体外循环加入不同剂量的UTI,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观察手术切皮前(T1)、停用CPB1h(T2)、4h(T3)、24h(T4)时间点肺功能指标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肺静态顺应性(Cs)、肺动态顺应性(Cd)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术后PIP、Pplat、AaDO2较CPB前显著增加(P〈0.05),而Cs、Cd均下降(P〈0.05)。术后T2、T3时点两UTI试验组的PIP、Pplat、AaDO2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Cs、Cd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高剂量UTI组在T2、T3时点PIP、Pplat、AaDO2分别较低剂量UTI组显著降低(P〈0.05),而Cs、Cd在上述时点较低剂量UTI组增加(P〈0.05)。结论在CPB瓣膜置换术中,UTI能减轻肺损伤,改善肺功能。在体外循环肺损伤的保护方面,UTI12000U/kg作用明显优于8000U/kg,呈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肺复张对ARDS患者肺氧合及呼吸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肺复张(RM)策略结合肺保护性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肺氧合和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08年8月30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RM组和non-RM组.RM组(n=15):采用肺复张结合小潮气量保护性肺通气治疗.non-RM组(n=15):采用小潮气量保护性肺通气治疗,不使用肺复张.观察2组患者血气指标、呼吸力学及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的变化;脉搏指标剂连续心排量(PiCCo)监测RM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1)RM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改善,在24、48、72 h同时间点2组PaO2、PaO2/FiO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RM组气道峰压(PIP)、平台压(Pplat)下降,肺静态顺应性(Cst)升高,在24、48、72 h同时间点2组PIP、Pplat、Cs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3)RM时有一过性血流动力学变化,与RM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但RM结束后120 s差异无显著性(P>0.05).(4)血清SP-A与Cst和PaO2/FiO2呈负相关(r=-0.362,P<0.05;r=-0.394,P<0.05),在72 h时2组患者血清SP-A灰度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RM可以使ARDS患者肺泡复张,增加肺气体交换、改善氧合及肺顺应性、降低血清SP-A,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短暂,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肺复张法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有效性及预后分析。方法:将62例ARD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实验组(常规治疗+乌司他丁),各3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和呼吸力学指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动脉血气和呼吸动力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后病死率仅为3.23%,低于对照组的19.35%,差异显著。结论:乌司他丁联合肺复张法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效果好,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肺开放对外科严重脓毒症引起的ARDS患者氧输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 目的 研究肺开放策略对外科严重脓毒症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输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30例外科严重脓毒症引起的ARDS患者,入院后均行早期目标治疗(EGDT),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小潮气量保护性肺通气治疗,治疗组采用小潮气量保护性肺通气结合肺开放治疗,采用脉搏指标剂连续心排量 ( PiCCo ) 监测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肺开放对患者呼吸力学及氧输送的影响。结果 (1)肺开放后患者气道峰压(PIP)、平台压(Pplat)下降,肺静态顺应性(Cst )升高,在1、2、4、6 h两组PIP、Pplat、Cs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2)患者氧输送在肺开放1、2、4 h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但肺开放结束6 h后,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结论 肺开放可以使外科严重脓毒症引起的ARDS患者肺泡复张,改善肺顺应性、增加氧输送,对外科严重脓毒症引起的ARDS患者行肺开放时间间隔不宜超过6 h。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所引起的肺组织炎性损伤,研究术中应用乌司他丁(UTI)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2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将乌司他丁2万U/kg于体外循环开始后,直接加入体外循环机中;对照组除用等量生理盐水替代乌司他丁外,其他条件相同.动态检测两组患者左右房中性粒细胞数(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PMN)、血小板数(et);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气道压力、肺泡氧合指数(OI).结果:①对照组主动脉开放心脏复跳后5 min左房PMN、Pt明显低于右房(P<0.05);②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开始后,两组桡动脉血IL-6、TNF-α进行性升高,于主动脉开放心脏复跳后达最高,后逐渐下降,但仍高于CPB前,对照组增高更显著(P<0.05).③CPB开始后,两组桡动脉血IL-10进行性增高,于主动脉开放心脏复跳后,达到最高,后逐渐下降,但仍高于CPB前,实验组增高更显著(P<0.05).④两组患者肺泡氧合指数(OI)CPB后比麻醉诱导时增高,对照组升幅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⑤两组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在停CPB和手术结束后均有升高,但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且对照组与实验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通过抑制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激活、肺内聚集和扣留,抑制炎症因子IL-6、TNF-α的产生,并能促进抗炎因子IL-10的释放,从而减轻体外循环后肺损伤和通气功能障碍,保护并改善术后肺功能.  相似文献   

6.
高容量血液滤过辅助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辅助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18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HVHF组和连续性血液滤过组(CVVH组),两组在给予机械通气、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HVHF组9例患者辅以HVHF,CVVH组9例患者行CVVH,观察两组预后、治疗前后氧合指数(OI)的变化及第1天治疗前后炎症介质(TNF-α、IL-6、IL-8、IL-10)的变化.结果HVHF组死亡3例,CVVH组死亡7例.两组氧合指数(OI)比较在第2天和第3天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以HVHF组更为显著(P<0.05);两组均能显著降低炎症介质(TNF-α、IL-6、IL-8)的浓度(P<0.01),以HVHF组更为显著(P<0.01),且HVHF组还能显著降低IL-10的浓度(P<0.01).结论HVHF辅助治疗ARDS是有效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持续高容量血液滤过(CHVHF)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疗效.方法 将40例确诊ARDS合并MODS患者,按住院先后分治疗组21例,对照组19例,在同样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CHVHF.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氧分压(PO2)、氧合指数(OI)、血肌酐(SCr)、C反应蛋白(CRP)、血谷丙转氨酶(ALT)的变化和最终的死亡率.结果 CHVHF组患者治疗前后SCr、CRP、ALT和OI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只有OI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相比治疗后SCr、CRP、ALT和OI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死亡13例,病死率68.4%;治疗组死亡8例,病死率38.1%,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CHVHF治疗能迅速改善ARDS合并MODS患者的病情,显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对内毒素诱导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猪的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炎症因子及心、肺、肾的病理组织学和NF-κB蛋白含量的影响,探讨其对ARDS猪的治疗作用。方法12只健康雄性猪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采用静脉注射内毒素(20滋g/kg)制备ARDS猪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常规镇痛、镇静、血流动力学监测、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治疗;实验组常规支持治疗的同时,给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观察并记录Ba、0、2、4、6h两组动态肺顺应性(Cdyn)、氧合指数(PaO2/FiO2)、血流动力学、每小时尿量等变化,ELISA法测定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TNF-α、IL-6、IL-10水平。6h后处死猪取心、肺、肾组织,观察组织形态学的改变,Westernblot检测组织NF-κBp65蛋白含量。结果实验组6hCdyn、PaO2/FiO2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4、6h心率减慢、平均动脉压(MAP)升高、血管外肺水指数减少(P<0.05);实验组心指数、6h时尿量优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6h时血清TNF-α、IL-1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4、6h时IL-6水平均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6h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心、肺、肾组织结构均损伤轻,炎症细胞浸润不明显;对照组肺泡间隔增宽,纤维组织增生,散在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肾小球少许瘀血,小灶坏死,心肌间质散在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结论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对内毒素诱导的ARDS猪器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经硝酸甘油联合亚低温治疗对其肺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及短期疗效。方法将73例老年ARD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7例与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对症处理以及原发病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硝酸甘油联合全身降温(亚低温)的方式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不同时段的氧合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以及计算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对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NF-α、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SP-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循环内皮细胞数(CEC)以及7d、28d病死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均有所升高(均P<0.05),而对照组氧合指数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第24、48、72h的APACHE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氧合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第72h观察组EVLWI、PVPI、VEGF、CEC和TNF-α水平较对照组低,SP-A水平则较对照组高(P<0.05)。且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7d、28d病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ARDS患者接受硝酸甘油联合亚低温治疗可改善患者早期肺氧合功能,降低肺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因子释放,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应用肺复张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间深圳恒生医院ICU收治的实施基本治疗及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后病情改善不明显的36例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应用肺复张法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肺复张前和肺复张后4h的呼吸力学指标与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种指标.结果36例ARDS肺复张法治疗患者均存活,无一例死亡;氧合指数(PaO2/FiO2)较复张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张后肺顺应性也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增高,较复张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静脉压(CVP)、二氧化碳分压(PaCO2)、胃黏膜pHi值指标较复张前改变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本治疗及常规机械通气治疗疗效欠佳的ARDS患者应用肺复张法可改善氧合和肺顺应性,对血流动力学和胃黏膜pHi影响小,是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重要补充,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指数和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将82例入住ICU的ARDS患者随机分成乌司他丁治疗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和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治疗,共7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频率、氧合指数(PaO<,2>/FiO<,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预防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沧州市人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和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重症医学科的185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n=77)和对照组(n=108)。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干预组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天加用乌司他丁60万单位,静脉输注,连用5 d;对照组静脉输注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5 d。于干预的第1、3、7天分别检测静脉血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human neutrophil elastase,HNE)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抑制剂(peptidase inhibitor 3,PI3)的水平,计算HNE/PI3比值,监测患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scoring Ⅱ,APACHE Ⅱ)、体温、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白细胞计数、氧合指数(PaO2/FiO2),并记录两组患者ARDS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28 d生存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PACHE Ⅱ评分、吸烟情况、基础疾病情况、入院诊断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3次HNE检测值比较(第1、3、7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第1天PI3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天及第7天PI3的检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第1天HNE/PI3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天及第7天的HNE/PI3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第1、3、7天的体温、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白细胞计数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第1天的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天及第7天的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ARDS的发生率为15.5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进展为ARDS的患者中,均以脓毒症、腹部术后及胰腺炎患者为主。干预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患者的28 d生存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增加外源性HNE拮抗剂乌司他丁,可以恢复HNE与其拮抗剂的平衡,对抗HNE对肺组织的破坏作用,降低ARDS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炎性介质在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治疗脓毒症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水平变化及与肺氧合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HVHF法治疗28例脓毒症并发ARDS患者,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4、8、16 h的动脉血气及呼吸力学指数,并用放射免疫法同步检测炎性因子水平;记录治疗前及治疗16 h后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IL-6、IL-10及TNF-α水平显著下降,PaO2/F iO2和Cst显著升高,PIP和Pp lat显著降低(P<0.05或P<0.01);治疗后16 h 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结论:HVHF可通过调节炎性介质水平,改善肺水肿、提高肺氧合能力从而改善ARDS症状。  相似文献   

14.
闫韬  王烁  刘金虎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0):30-32,37
目的研究俯卧位通气对犬急性肺损伤(ALI)模型肺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健康杂种犬28只,充分麻醉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内注入盐酸建立ALI后,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常规仰卧位通气组与俯卧位通气组,每组各14只。分别采取仰卧位及俯卧位通气240 min,余通气条件相同。测定心率(HR)、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Cdyn)、体循环平均压(ABPM)、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平均压(PAPM)、肺动脉楔压(PAWP)和心输出量(CO)。取外周动脉和肺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肺血分流率(Qs/Qt)。结果①建模成功后,各组pH、PaO2/FiO2、SvO2、HR、ABPM、CO、PIP、Pplat、Cdyn均较健康状态显著下降,Qs/Qt、PAPM、CVP、PAWP均较健康状态显著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60 min时间点时俯卧位通气组PaO2/FiO2、SvO2、Qs/Qt、Cdyn、PAPM等指标优于常规仰卧位通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120 min时间点时俯卧位通气组pH、PaO2/FiO2、SvO2、Qs/Qt、PIP、Pplat、Cdyn、ABPM、PAPM、PAWP、CVP、CO等指标优于常规仰卧位通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40 min时间点时俯卧位通气组pH、PaO2/FiO2、SvO2、Qs/Qt、PIP、Pplat、Cdyn、ABPM、PAPM、PAWP、CVP、CO等指标优于常规仰卧位通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能够明显改善ALI动物的氧合状况,对呼吸力学参数以及血流动力学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小儿体外循环围术期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行心脏畸形根治手术的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66例患儿,年龄60 d~4岁,随机分配于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两组给药方案:乌司他丁组,注射用乌司他丁30 000 U/kg加入体外循环预充液,术后4h静脉注射乌司他丁10000 U/k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采集并对比两组术前(T0)、术后即时(T1)和术后12 h(T2)呼吸功能参数、动脉血气指标和炎症因子浓度.结果 乌司他丁组入选32例,对照组30例.乌司他丁组T1时点动脉血氧分压(PaO2)(305.80±77.49 vs 250.43±61.21)、氧合指数(OI)(432.77±118.40 vs 342.33±84.10)、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154.67±89.69 vs 220.13±66.04)、吸气平台压(Pplat)(24.17±3.91 vs 27.13±5.02)、肺静态顺应性(Cst)(5.91±1.94 vs 4.83±1.53)均优于对照组(P<0.05),血清肿瘤坏死因子[(117.26±66.05) pg/mL vs(168.05±104.05) pg/mL]、白细胞介素-6[(129.74±88.97)pg/mL vs (185.61±107.49) pg/mL]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T2时点OI(372.24±122.35 vs 308.78±105.29)、Cst(6.68±2.63 vs 5.63±1.86),乌司他丁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机械通气延长率比较,乌司他丁组显著低于对照组(16.13% vs 43.33%,P<0.05).结论 围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对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小儿肺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甲基强的松龙(甲强龙)对全身麻醉插管行机械通气后老年患者呼吸力学参数的影响,探讨甲强龙是否可以改善老年患者呼吸系统退行性病变以及有利于机械通气。方法:将60例择期行开腹手术的老年患者按其意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30)。气管插管后实验组患者静脉注射甲强龙1 mL(40 mg),对照组患者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L。于给药前即刻和给药后10、20、30及40 min时记录2组患者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肺的顺应性(Compl)和气道阻力(Raw),在给药前即刻和给药后20min时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结果:与给药前即刻比较,对照组患者给生理盐水后10、20、30和40 min时各呼吸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给药后10、20、30和40 min时Compl明显升高(P<0.05),Ppeak、Pplat和Raw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在给药后10、20、30和40 min时Compl明显升高(P<0.05),Ppeak、Pplat和Raw明显降低(P<0.05)。与给药前即刻比较,对照组患者给药后20min时PaO2、PaCO2和Pet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给药后20min时PaCO2和PetCO2降低(P<0.05),PaO2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给药20min时PaCO2和PetCO2降低(P<0.05),PaO2升高(P<0.05)。结论:甲强龙可明显降低老年患者PaCO2、Ppeak、Pplat和Raw,增加PaO2和Compl;甲强龙能够改善老年患者呼吸系统退行性病变给全身麻醉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将62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2例采用HFOV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频机械通气并经气管导管内单体位(仰卧位)一次性按200mg/kg快速滴注固尔苏。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肺泡一动脉氧分压差(A—aDO2)、氧舍指数的改变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经HFOV治疗1h后氧分压明显上升为(72.2±12.5)rnmHg(P〈0.05),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下降为(50.9±8.9)mmHg(P〈0.01),氧合指数迅速下降为6.0±2.5(P〈0.05),A—aDO2,上升为(0.45±0.11)mmHg(P〈0.05)。治疗3h、6h、12h、24h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A—aD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FOV用于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安全性好、疗效肯定的机械通气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玉梅 《疑难病杂志》2010,9(7):496-498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联合大黄胶囊治疗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的疗效。方法58例ALL/ARD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治疗组31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D-二聚体及血气分析、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记录住院时间、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死亡例数。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TNF-α、IL-1β含量和观察组D-二聚体含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且2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RR减慢、MAP下降,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TI与大黄胶囊联合应用可显著抑制机体炎性介质的产生,从而减轻炎性反应对机体的损伤,改善ALI/ARDS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乌司他丁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检索2012年5月以前在PubMed、Embase、CBMdisk、CNKI和万方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乌司他丁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并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Manager4.2软件对纳入的研究做Meta分析。疗效判定指标包括呼吸频率、氧合指数、PaCO2以及病死率。结果 Meta分析显示,经过7 d的治疗,乌司他丁治疗组的呼吸频率均数小于对照组(WMD=-5.74,P=0.003),而且前者的PaCO2均数(WMD=4.78,P〈0.000 01)、氧合指数均数(WMD=59.94,P〈0.000 01)都高于对照组;此外,乌司他丁治疗组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RR=0.62,P=0.04)。结论乌司他丁在改善肺通气和降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死率方面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