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书于西周时代的《易经》经《易传》注解后,逐渐形成了一门学问,即易学。易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传统中医性医学《房中医学》和男科学的发展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易学的影响,本文试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浅探讨。易学性学内容及其性学思想(一)易学中的性学内容易学中有无性学内容,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早在本世纪20年代,著名学者钱玄同、周予同、郭沫若等便指出:易卦是生殖器崇拜时代的产物,阳爻(一)表示男性性器官,阴爻(--)表示女性性器官。但当  相似文献   

2.
唐代白行简的《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是我国历史上一篇珍贵的性学文献,它以大胆的笔触描绘了唐代社会形形色色的性现象,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古代传统思想尤其是阴阳哲学思想,以及丰富性理论著作是该赋作产生的历史渊源,而唐代社会开放的风气则是此类作品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可以说该赋实际上是对古代历史与社会性文化的文学表现与解读。  相似文献   

3.
皮肤病辨证与内科病辨证不同,临证中常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参,继而确定相应理法方药。该辨证体系对于临床常见的湿疹皮炎、银屑病等皮肤病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但面对许多无明显症状可辨的皮肤病时,医者常觉束手无策。临床上,笔者尝试在阴阳、五行、象数等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以皮肤病理学、皮肤共聚焦显微镜、高频超声、皮肤镜等所见的病象为微观辨证依据,并结合取象比类以确定该病的中医病机,从而为系统症状不明显的皮肤病提供一个中医临床诊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现代医学可称“平衡医学”,按祖国医学理论、只有求得人体的阴阳平衡才可健康长寿,即《内经》上说:“阴平阳秘、精神乃制、阴阳离决、精神乃绝”。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阴阳气血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则健康,五行代表的五脏六腑相生相克亦在动态中求得平衡健康;大而言之,天地人,人处其中,也要适应环境生态平衡而生存。失去平衡则导致病生,  相似文献   

5.
<正>古往今来,性及性科学的研究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古人把性生活的技巧、学问称为房中术或房室养生学,《易经》中乾、坤二卦即是两性生殖器的记号,而《孟子·告子上》更是概括出:"食色,性也。"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刘达临说:"中国自古以来有着悠久的、丰富的、灿烂的文化,自然也包括悠久的、丰富的、灿烂  相似文献   

6.
《周易》通过八卦形式,以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提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其中有关婚恋道德思想,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和道德价值,本文从天伦关系、求婚态度、择偶标准,配偶道德、忘年婚姻,夫妻感情、从一而终、男女分工、精神生活和强女不娶等方面,对《周易》芜菁并存的婚姻道德思想作了系统归纳和探论性评述.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医外科名医赵炳南先生善用阴阳辨证治疗临床疑难杂症,并提倡调和阴阳的治法是外科治疗的根本。究其学术渊源,明清以来多部医籍中提到阴阳辨证对痈肿疮疔的辨治的重要性,其中以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为外科重阴阳辨证的代表。因此阴阳学说和阴阳辨证不但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在中医的皮外科中对临床识病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系《黄帝内经》中经典条文,是对人体阴阳动态平衡、相互协调、共同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涵盖了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有形物质的协调统一。"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皆为阴阳失调、正邪相争,邪不胜正所致。因此,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扶助正气、祛邪于外的治病与养生之道。进一步深入理解"阴平阳秘"的中医稳态观有助于把握人体衰老的过程研究,从而将中医美容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指导临床。早在《黄帝内经》就将养生之道的论述"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等内容列于《素问》之卷首,较为系统地阐述和记载了有关美容、养生的理论和实践,建立了初步的抗衰老的预防理念。  相似文献   

9.
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和以为气."宇宙间万事万物,无休无止,生生化化,变化的根本原始推动力,在于阴阳之冲和.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绵绵万世,生生不息,也是阴阳冲和的结果.男属阳,女属阴,法天象地,顺乎自然,合于阴阳.男女之交媾,犹如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一样,畅利顺遂,天经地义,此正如《易经》所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29岁,因四肢乏力2月余于2012年2月6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麻木,四肢末端遇冷后发白,相继出现变紫、变红,后逐渐出现四肢乏力,以近端为主,行走、持物不稳,梳头及下蹲站起困难,伴头晕、头痛,无晨轻暮重现象,无视物旋转,曾在当地诊所诊治(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未见好转。近日患者四肢乏力明显加重,且声音嘶哑,饮水易呛……  相似文献   

11.
<正>湿疮(湿疹、eczema)是由各种内外因素所引起,在急性阶段以丘疱疹为主,在慢性阶段以表皮肥厚和苔藓样变为主的瘙痒性皮肤病。由于湿疮常易反复发作,转变为慢性,故慢性湿疮在临床上最为多见。慢性湿疮主要表现为表皮肥厚、苔藓样变,伴色素沉着或减退、抓痕、血痂,自觉明显瘙痒。慢性  相似文献   

12.
光不仅是阴阳对立统一体,更是阴阳转变的枢纽。风、寒、暑、湿、燥、火的相互转变均有光的参与。光有生理与病理之别,但其本质都是物质活动的基础和动力。对于人体而言,异常的物质活动所产生的光,便成了光邪。光邪最易伤及皮肤,其性炳烈、郁蒸,能伤阴,因此治疗上要养阴发汗,避光祛光。  相似文献   

13.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精辟论述性教育的教育家。在他的巨著《爱弥儿》中,他深刻批判了当时扼杀人性的旧教育,以"遵循自然"为指导原则,以爱弥儿为载体,详细论述了他的性教育思想,成为西方性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性教育思想为在我国家庭教育中实施性教育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4.
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主要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多源自《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经方组方严谨,疗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推崇.皮肤病大多为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外在表现,与六经、脏腑辨证关系密切,因此,只要辨证准确,切合病机,应用经方就会取得确切疗效.经方在皮肤科的应用主要集中于祛风、和解、清热及祛湿四大法则中.  相似文献   

15.
余桂珍 《中国性科学》2006,15(12):24-24
中医护理是运用形神观和辩证观,重视邪正消长、阴阳平衡,特别是强调“正气”在疾病中的主导作用。妇人产后相对气血亏虚、营卫不固,机体抗病能力下降,加之恶露未净,如不注意摄生、调护,则最易患病,且治疗非宜。古人对产后调护就极为重视,《产鉴》指出:“妇人非止临产需忧,产后倍宜将息,勿以产时无他疾,乃纵心恣意,无所不犯,时犯微弱秋毫,感病重于山岳。”1.慎起居:产后24小时鼓励产妇下床适当活动,但宜避免久蹲、久坐、久站、劳作不可过早、过重,百日之内忌重体力劳动,过劳则伤气,易致虚劳及气陷阴挺。2.避寒暑:产后伤血耗气,抵抗力下降,易…  相似文献   

16.
"房中"又称"房中术",归属于古代房中医学.房中在学术理论上,与古代"阴阳学说"和"天人感应"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房中术在其形成和发展中,颇受道家和儒家等哲学文化思想的影响,因此在性文化史上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竹简《十问》、《合阴阳》和《天下至道谈》被视为现存最早的房中经典著作,从其内容来看,主要是关于房中术的阐述和房中养生的探索.房中术的二个基本要素是"采阴"之术和房中气功导引术.房中术被视为师法于道家的男女合气猥亵淫秽之术遭到禁锢,但在另一方面,有关房中术与"子嗣"及"种子法",在部分医家的医籍中可窥见一斑,特别是房中与性治疗等描述,《医心方》中的论述极其丰富和详实.由于中医理论及临床医学水平的发展和提高,促进了房中术在性中医学方面的发展,如今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房中术也将成为中医研究的一个热点.作为中国特有的房中术,在帮助人们摆脱性困扰,为人类生殖健康服务方面仍将为造福人类而产生新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阴阳学说贯穿着中医学的思想体系,反映了中医生理、病理的整体观念。可运用在疾病的诊断、辨证及治疗用药上,阴阳不和,偏胜偏亏,均能使平衡破坏而引起疾病。刘红霞教授临证治疗寻常性银屑病,首辨阴阳,提出"调理阴阳,以平为期"的观点,运用于临床,常获良效,现将其辨证思路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18.
性美学是研究性及相关领域美的普遍规律及一切与性相关的审美活动的科学,它是人类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的基础和制高点.中国传统性美学是古老与现代的续存和升华.中国人的宇宙观和中国之美、中国之性的基础可以从太极图中全景展示.“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相依相对、五行相生相克所构成,都是辩证统一与循环和谐的.由道、儒、释、医等三教九流构成的大一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性美学的哲学、思想、理论和文化的基础;而诗、书、礼、乐,琴、棋、书、画,太极武功,梳妆服饰,房事养生,男女婚嫁,家私床笫,陶瓷器皿则是其至高至美的丰富多彩的表现.“乾刚坤柔”是世间万物男与女、雄与雌的最为本质和均一的唯美至高表现和境界.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曰“食色,性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太极之美,是大圆之美,更是性学之美.中医性美学就象美学和性学一样是自古存在,自发创造和运用,自发完善和审悦,却又未自觉运用和研究的跨学科的分支综合学科.它的提出和研究必将丰富和完善中医学、美学、性学特别是中医性科学的体系,也将完善中医美学的体系.  相似文献   

19.
毒在《说文解字》释中:“毒,厚也,害人之草”,厚是指程度,害人之草是毒草。中医毒邪学说源远流长,肇始于《黄帝内经》,至汉&#183;仲景金匮有阴阳毒脉证辨治,后历朝历代均有发展,近代中医更拓宽了毒邪学说的范畴。  相似文献   

20.
筋痿论治     
与传统治疗阳痿(勃起障碍)以补肾为主相异,本文从《素问.痿论》"筋痿"发病因机出手,分析心(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肾(入房太甚)、肝(宗筋驰纵)三脏之变所致筋痿的方药化机,提出轻灵透达、畜鱼置介之品治疗阳痿。调养心神、搜剔厥阴、滋养肝肾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