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临床常见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特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方法:对我院2011-01~12临床分离的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分离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占临床总分离株的20.98%,并且依次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为主,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都存在不同程度耐药性,且耐药形势严峻.结论:重视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监测,辅助临床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延缓细菌耐药性发展,控制多重耐药株的流行,避免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分析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变迁,避免临床抗生素的滥用。方法:回顾分析临床分离的1 309株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结果:革兰阴性杆菌主要来源于伤口分泌物、中段尿液和呼吸道的痰液,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低,对氨苄青霉素、哌拉西林和一、二代头孢菌素类耐药率高,细菌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医院应加强对其耐药性的监测,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10年临床分离分离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情况,了解本地的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分离及耐药流行情况。方法:运用WHONET5.4软件对2010年分离的常见临床革兰阴性杆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010年分离的常见革兰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前三位。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72.22%、43.75%,产ESBLs株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株,大肠埃希菌产ESBLs株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2.1%、3.6%、25%0、%;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株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5.3%、38.9%、0%。除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以外的其他肠杆菌科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7.9%、14.3%0、%。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4.8%、5%、0%、4.8%。结论:本地的耐药情况与全国其他地方有相似的,但也有不同之处,所以我们应该加强本地耐药监测,特别是对ESBLs的监测更为重要,以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从而帮助控制耐药株的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内科系统住院患者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种类、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5月-2012年4月本院内科系统住院患者的各类标本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进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共分离培养出195株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为主。大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对广谱青霉素、磺胺类、喹喏酮类和第三代头孢菌素明显耐药,其次是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和头孢吡肟,对碳青酶烯类最敏感。鲍曼不动杆菌普遍严重耐药。结论我院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日趋严重,加强对临床分离的主要病原菌进行耐药性监测,有利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缓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状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Kirby-Baure纸片扩散法,对1094株革兰阴性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监测。结果1094株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依次为88.9%,87.8%,86.1%,85.0%,头孢噻吩的敏感率最低为15.2%,26.7%的大肠埃希菌和30.8%的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结论革兰阴性杆菌除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有较低的抗菌活性外,对氨基糖甙类(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头孢类(一、二、三、四代)的药物均有较高的抗药性,多重耐药性细菌成为临床的主要感染菌。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老年病人革兰阴性杆菌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菌的感染情况 ,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方法 对本院1997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 5 4 1份老年患者的痰、尿、分泌物、血及各类导管标本中分离出的革兰阴性菌进行分析 ,采用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菌株 ,纸片扩散法测定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菌株对 17种抗生素的敏感性。 结果 老年病人革兰阴性杆菌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菌株的总检出率为 19 6 % ,分泌物和尿的检出率分别为 4 2 9%和30 8%。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菌株伊米配能和头孢哌酮 /舒巴坦的敏感性均达 10 0 %。 结论 对老年病人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菌株的感染临床宜选用伊米配能和头孢哌酮 /舒巴坦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自然灾害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和医院感染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临床送检的地震伤员标本进行常规细菌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地震伤员的感染病原菌以多重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295例标本共培养出247株细菌,阳性195例(66.10%),革兰阴性杆菌中发现4株全耐药的不动杆菌属细菌、2株克雷伯菌属细菌及2株铜绿假单胞菌及2株荧光假单胞菌,还发现产ESBL的大肠埃希氏菌25株(64.10%)及克雷伯氏菌8株(38.10%).结论:地震灾害后感染性疾病是常见的并发症,伤员在运送途中及住院治疗期间应遵循严格的隔离制度和抗生素准入制度,以防高度耐药的病原菌引起医院感染的爆发和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我院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及耐药性特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方法 用纸片扩散法对各类感染标本中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共744株进行药敏试验,并用表型确证试验进行ESBLs的检测.结果 我院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39.0%)、铜绿假单胞菌(21.5%)、肺炎克雷伯菌(17.3%).这些菌株对12种抗生素的敏感率各不相同,亚胺培南仍是对革兰阴性杆菌抗菌作用最强的一类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也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产酶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显著降低.结论 我院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强且多重耐药,临床实验室应加强对ESBLs的检测,了解各菌种的耐药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严密监控新的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患者和正常健康人群血浆内毒素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定量动态比浊法和鲎试剂定性凝胶法检测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和正常健康对照血浆内毒素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浆内毒素定量3.30±1.73pg/ml,定性全部为阴性;革兰阴性菌感染组内毒素945±2244.43pg/ml,定性阳性率为68.19%。经SPSS统计软件T-检验分析,对照组与革兰阴性菌感染组内毒素平均值差异显著(t=2.608,P=0.025),相关性分析表明定量动态比浊法和鲎试剂定性凝胶法在0.01水平相关。结论:检测血浆内毒素含量有助于早期判断感染的细菌种类及是否存在内毒素血症,有利于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及时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11.
12.
简要地介绍了一些国家对核电站厂址周围人口分布的评价方法,具体规定和现有厂址的实际情况。讨论了我国准备开发核能地区的人口分布特征。建议采用“厂址人口分级因子”(SPGF)作为我们的一种评价方法,用于核电站厂址周围人口分布的计算、评价和比较。 相似文献
13.
空中交通管制员心理选拔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恒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9,22(6):422-426
目的 研究空中交通管制员主要心理选拔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以提供一个真实、综合的心理选拔方法.方法 设计了空中交通管制员心理选拔指标结构模型,将总目标分解为系列子目标,从而形成不同的层次,以模糊数学为手段,对空中交通管制员心理选拔指标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通过对空中交通管制员心理选拔指标的模糊计算,验证了心理选拔指标的正确性.结论 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价管制员心理选拔指标可以提供真实,全面的选拔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多指标综合评价优选蟾皮脂溶性成分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蟾皮中的脂溶性有效成分华蟾酥毒基和酯蟾毒配基的乙醇回流提取工艺。方法建立HPLC法测定蟾皮提取物中两种有效成分的含量,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乙醇浓度、提取时间及加醇倍数为因素,以浸膏得率、两种有效成分含量为评价指标,考察蟾皮乙醇煎煮回流提取方法,结合方差分析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结果在0.35~5.6μg·ml-1范围内,华蟾酥毒基线性方程:A=36 793 C+743.9(r=0.9990,n=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77%;在0.30~4.8μg·ml-1范围内,酯蟾毒配基回归方程:A=28 149 C+2084.5(r=0.9990,n=6),平均加样回收率98.31%。乙醇煎煮回流法各因素影响顺序为:乙醇浓度﹥提取时间﹥加醇倍数,确定最优提取工艺为A3B1C1。结论乙醇浓度是影响蟾皮中脂溶性成分提取工艺的最主要因素,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优化蟾皮脂溶性成分提取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近三年四川遂宁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谱的变迁,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ATB细菌鉴定药敏系统鉴定细菌,K-B法做体外药敏试验,统计分析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三年间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各科室的分布状况和耐药情况。结果456株铜绿单胞菌分布最多的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和呼吸科(两者共占62.7%),来自痰标本有276株占62.1%。3年来的分离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应对其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后出血及护理服务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72例产后出血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后出血量及产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后2 h、产后24 h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减少产后出血,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上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Dr P.J. Rober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biology》2013,89(6):1123-1125
SummaryThe time-resolved light-scattering changes of aqueous, aerated solutions of poly-C, poly-U and poly-A at pH 7·8, following pulse irradiation, have been studied as indices of strand break formation. With doses of 4–24 Gy/pulse a number of kinetically distinct components have been detected. For the polypyrimidines an immediate and fast reduction (τ1/2 ≤ 50μs) in light-scattering intensity (LSI), accounting for ~ 20% of the total LSI change, is followed by a much slower loss (k1 ≈ 1·6 s?1) which constitutes their major LSI change. For poly-A a similar fast component is observed, present to an extent equivalent to the one noted with poly-C; it constitutes, however, over 50% of the purine polynucleotide's total response, with the remainder of the change being a slower loss (τ1/2 ~ 0·09 s). Optical pulse radiolysis studies of poly-C and poly-U, in support of the LSI investigations, show that transient absorbances in a region assigned to base peroxyl radicals decay in a complex fashion, with some at a rate equivalent to that for the slow (major) component of LSI loss. These observations support a proposal that the rate-limiting step of major strand breakage for these polynucleotides, in the presence of oxygen, is a base peroxyl radicalmediated abstraction of a H-atom from an adjacent sugar moiety (Bothe et al. 1986), with the resulting sugar peroxyl radicals then leading to strand break formation at a rate equivalent to that for loss of the initial, fast LSI components. These latter processes are attributed to strand breaks arising from the direct interaction of .OH with the polynucleotide sugar phosphate backbone.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综合防治措施的防治效果。方法选择本地区血吸虫病重度流行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全面实施改水改厕和居住环境改造以及封洲禁牧、以机代牛,辅助健康教育和人畜化疗的全面传染源控制措施,连续实施3年,比较实施前后该地区人群的肠道寄生虫、水体危险性、钉螺感染率、虫卵污染环境状况的变化情况。结果实施综合防治措施3年后,人群吸血虫感染率由2.57%降低至0.19%,下降幅度超过97.36%;人群鞭虫和蛔虫的感染率分别由原来的53.92%和26.54%下降至7.31%和3.64%;感染螺点数由防治前的39个降低至0个。钉螺感染率、感染螺平均密度、水体危险性、感染螺点数均明显降低。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措施可在短期内有效控制人群感染率,,通过改变疫区农民的生产好生活方式有效净化草洲,控制传染源,同时有效控制其他肠道寄生虫的流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