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宁夏地区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07年2-7月,对宁夏地区市、县、乡13所学校6000名6~14岁儿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 法,由专人负责进行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及家庭社会环境因素调查。结果 收回合格问卷5632份,回收率93.87%。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16.26%,其中,睡行症62例 次(6.5%),睡眠打鼾243例次(25.7%),张口呼吸167例次(17.6%),憋醒137例次(14.5%),睡眠中呼吸暂停33例次(3.5%),睡眠中肢体抽动173例次 (18.3%),遗尿132例次(13.9%)。不同症状发生率存在年龄差异,睡眠呼吸暂停在6~8岁年龄段发生率高,遗尿在>8~11岁、>11~14岁组发生率高。睡眠 障碍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父母打鼾、早产和鼻炎。结论 宁夏地区6~14岁儿童睡眠障碍的检出率较高,多种因素可以造成儿童睡眠障碍,应引起儿科、儿保医 生及儿童家长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也称为睡眠障碍性疾病,包括睡眠启动及维持障碍、过度睡眠障碍、睡眠觉醒节律障碍及与特定睡眠阶段有关的各种功能障碍等。近十余年来,儿科因睡眠问题就诊的患儿明显增多。国内开展的“全国2~12岁儿童睡眠状态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存在睡眠问题的儿童约为28.87%[1]。然而,国内不同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所得出的结果差异很大,推测除与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有关外,也可能与研究采用的评估方法及技术不同有关。流行病学调查中主要通过问卷调研形式来评价睡眠状况,因此,当评定结果异常时发现的仅为异常的睡眠行为表现,而不是睡眠障碍性疾病。   儿童睡眠障碍可引起儿童身心发育障碍,导致学习与记忆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下降等问题。引起儿童睡眠障碍的因素很多,多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内有研究认为,2~6岁儿童的遗传与环境因素是睡眠障碍的两大主要致病因素。此外,儿童心理行为异常、躯体器质性疾病等也常致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主要与睡眠卫生、社会、家庭、营养和抚养教育方式等因素有关[2]。   随着对儿童睡眠认识的不断深入,睡眠障碍及其相关疾病已受到儿童神经、精神、心理、呼吸内、耳鼻喉、儿童保健和发育行为儿科等各专业的重视。但仍有许多问题,如诊断、治疗等内容尚需各学科达成共识,共同协作解决。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睡眠姿势与睡眠障碍发生的关系。方法 2006年6月至2007年4月对长沙市5个行政区内2706名3~12岁儿童家长进行《儿童睡眠状况调查问卷》调查。 结果 2706名儿童中睡眠姿势为侧卧位者为50.92%,俯卧位为26.42%,仰卧位为22.65%。平均年龄:侧卧位组(7.83±2.69)岁、俯卧位组(6.35±2.49)岁、仰卧位组(7.79±2.63)岁,3组间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睡眠障碍发生率:俯卧位组为50.6%,侧卧位组为37.6%,仰卧位组为29.9%,不同睡眠姿势组间的睡眠障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3.101,P < 0.05)。俯卧位组多汗、磨牙、辗转不安、肢体抽动、觉醒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仰卧位组(χ2 = 61.828、8.973、8.946、8.614、7.154,均P < 0.0125);俯卧位组多汗、打鼾、辗转不安、用口呼吸的发生率亦高于侧卧位组(χ2 = 6.553、11.176、9.693、9.552,均P < 0.0125)。结论 睡眠姿势与睡眠障碍有相关性,儿童以采取仰卧位睡眠较好。  相似文献   

4.
健康儿童和哮喘儿童睡眠紊乱状况调查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初步调查北京地区2~12岁健康儿童和哮喘儿童中睡眠呼吸障碍常见症状的发生率,比较二者的差异。 方法2002年6月至2003年6月间对北京6个近郊区县随机整群抽取6193例2~12岁健康儿童和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疾病专业门诊随机抽取的200例2~12岁缓解期哮喘儿童,由专人负责对家长进行儿童睡眠状况问卷调查。 结果哮喘儿童睡眠障碍症状发生率为47.0%(94例)。其中睡眠频繁鼾症发生率为11.0%(22例),喉头哽咽1.5%(3例),张口呼吸13.0%(26例),睡眠呼吸暂停1.5%(3例),磨牙8.0%(16例),梦呓7.0%(14例),梦游0.5%(1例),睡眠中肢体抽动4.0%(8例),睡眠不安28.5%(57例)。哮喘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较无呼吸道疾病的正常儿童高,其中睡眠频繁打鼾、睡眠不安、张口呼吸和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生率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哮喘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高于无呼吸道疾病的正常儿童,其中睡眠频繁打鼾、睡眠不安、张口呼吸和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生率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应引起重视。对哮喘儿童睡眠障碍的防治应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广东省中山地区某小学6~12岁学龄儿童的夜间睡眠时间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2005-11-12,随机整群抽取广东省中山市城区某小学6~12岁全部学生,共2012名学龄儿童,对其家长进行儿童家庭社会环境与睡眠健康问 卷调查。 结果发出调查问卷2012份,结果回收合格问卷1936份,回收率96.22%。6~12岁学龄儿童的夜间睡眠时间平时为(9.10±0.57)h,周末为(9.47± 0.81)h,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t=16.437,P=0.000);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年龄组(相差1岁分组,共6个年龄组)儿童平时的夜间睡眠时 间逐渐减少,依次为9.28h、9.27h、9.04h、9.04h、8.96h、8.85h。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父母认为孩子睡眠时间足够、儿童的年龄、 家庭人口数、有固定的睡眠时间、抚养人的睡眠时间、常常晚上看电视入睡、父亲文化教育程度等7个变量是影响儿童平时夜间睡眠时间的主要 因素(r=0.261,F=60.683,P=0.000)。 结论6~12岁学龄儿童的年龄、家庭社会环境是其夜间睡眠时间的重要影响因素,应提高家长对儿童睡眠健康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探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冲动等行为问题与睡眠障碍(SD)的关系。方法 2006年6月至2007年4月在长沙市5个行政辖区随机抽取1736名6~12岁儿 童,对受试儿童的家长进行睡眠状况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状问卷调查。结果 1736名儿童中SD发生率为31.9%。SD组注意缺陷发生率为21.7%、多动冲动13.7%、 白天嗜睡35.9%,均较非SD组13.0%、7.9%、24.7%高(P<0.01)。行为问题与打鼾的频度有关,经常打鼾组的注意缺陷发生率为31.3%,高于从不打鼾组及偶尔打 鼾组(分别为13.9%、16.2%,P<0.01);多动冲动的发生率为18.2%,亦高于从不打鼾组及偶尔打鼾组(分别为8.8%、9.9%,P<0.05)。在SD的评分中,注意缺 陷发生率高分组达19.2%~26.2%,明显高于其他低分组的10.9%~12.3%(P<0.01);多动冲动最高分组为16.2%,亦比低分组的5.7%~8.3%为高(P<0.01)。SD 、注意缺陷及多动冲动的发生率均存在性别差异,以男性为高(P<0.01)。结论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行为问题与SD相关,对出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状的 儿童,有必要关注其睡眠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贫困地区儿童睡眠状况,探讨提高儿童睡眠质量的措施。 方法延边大学医院儿科于2005 10,应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儿童睡眠中心临床问卷的中国修订版,对贫困县(吉林省汪清县城区)750名2~6岁儿童的睡眠时间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儿童全天睡眠时间均值为(1088±100)h,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各年龄组睡眠时间的差异非常显著(P<001);抚养人睡眠习惯、母亲学历、儿童性格倔强、患鼻炎和有出生窒息史等是睡眠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贫困县2~6岁儿童全天睡眠时间明显低于上海地区和国外儿童,但与北京地区、延吉市儿童相似;做好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及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提高母亲的睡眠质量,尽力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生活、睡眠环境,才能有效地保障他们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相似文献   

8.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指与同龄儿童相比,有明显的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的一组综合征。ADHD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行为障碍,学龄儿童患病率为2%~10%[1]。 ADHD通常于6岁前起病,70%患儿症状可持续到青春期,1/3可延续至成年[2]。ADHD易共患其他疾患,如抽动障碍、抑郁、睡眠障碍等,处理不当易出现严重心理、人格和社会交往障碍,影响其远期预后。本文就ADHD及其伴随的睡眠障碍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南宁市江南区0~3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儿童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至12月来我院儿保门诊体检的0~3岁儿童5071名作为调查对象,对其父母进行现场问卷,分析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0~3岁单纯性肥胖检出率为4.99%,0~1岁肥胖发生率最高为6.28%;男童的检出率高于女童,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危险因素提示儿童父母患肥胖症、高出生体重、进餐速度、喜食肉食等为肥胖主要因素。结论:单纯性肥胖发生率与儿童的年龄及性别、高出生体重、遗传、不良的饮食行为等因素有关,1岁以内是肥胖干预的第一关键期,肥胖的控制应从婴幼儿期甚至孕期就开始。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总结儿童中毒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 方法 对1991年1月至2007年12月山西省昔阳县人民医院儿科住院诊治的197例中毒儿童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儿童中毒原因以药物中毒为主,常为误服药物,多见于1~3岁;>12岁中毒者多为自行服毒。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受累率分别为75.6%(149例)、39.1%(77例)及25.9%(51例)。 结论 1~3岁为儿童中毒的高发年龄,误服药物为中毒的主要原因;中毒易累及神经、消化及心血管系统。儿童中毒的危险因素呈多样性,认识上述危险因素,对预防儿童中毒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胎心监护无负荷试验中变化减速波形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胎心监护无负荷试验(NST)中变化减速(VD)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围生儿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省立医院2001年2月至2005年2月5120例NST中出现VD的283例监护图形,比较不同图形影响因素的发生率和围生儿结局。结果 NST中VD的发生率5.53%(283/5120)。单纯VD中影响因素发生率56.49%(87/154),不典型VD中影响因素发生率94.57%(122/129),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χ^2=52.7,P〈0.01)。在分娩的283例新生儿中,1分钟Apgar评分〉7分者252例,≤7分者31例,其中单纯VD组新生儿窒息率2.59%(4/154),而不典型VD组新生儿窒息率20.92%(27/129),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χ^2=24.2,P〈0.01);单纯VD组剖宫产率(21.43%,33/154)低于不典型VD组(55.04%,71/129),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χ^2=34.1,P〈0.01)。结论 NST中变化减速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脐带异常最常见,不典型VD较典型者影响因素更明确,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更高,不典型VD较单纯VD更容易发生胎儿宫内窘迫。  相似文献   

12.
中晚期妊娠情绪焦虑抑郁情况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中晚期妊娠妇女的焦虑抑郁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选取2006年5月16日至5月25日间,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东方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及第一妇耍保健院共4所医院妇产科就诊符 合条件的177例中晚期妊娠妇女;对其焦虑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孕期焦虑抑郁评定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结果 妊娠中晚期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分别为12.43%(22/177)和9.60%(17/177),各种情绪异常[焦虑和(或)抑郁]总发生率为16.38%(29/177).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和其他研究报道的相关因素孕妇年龄、孕周、职业、文化程度等共计8个变量,分别引入焦虑和抑郁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25岁)(OR=0.282,0R95%CI 0.091~0.870)和既往剖宫产史(OR6.846,OR95%CI 1.431~32.756)为妊娠中晚期焦虑的影响因素,而妊娠抑郁的影响因素则为多次妊娠(≥3次)(OR=8.173,OR95%CI 1.051~63.586).结论 孕期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要加强对低龄、多次妊娠及有异常孕产史妇女的孕期健康教育和产前心理指导.  相似文献   

13.
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发生率及高危因素的前瞻性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代谢异常(GDM和GIGT)的发生率及高危因素。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我院2005年6月~12月被诊断为糖代谢异常孕妇59例,其中GDM31例,GIGT28例,同时选取同期OG-TT正常孕妇11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高危因素。结果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为7.6%(59/776),其中GDM的发生率为4.0%(31/776),GIGT的发生率为3.6%(28/776);对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高危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组的高龄、不良孕产史、糖尿病家族史以及HBsAg(+)孕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0.5%vs14.5%、23.7%vs8.2%、25.4%vs6.4%、13.6%vs2.7%,P<0.05),糖代谢异常组孕妇的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体重增长明显高于对照组,[(21.3±3.3)vs(20.3±2.8)kg/m2以及(0.45±0.18)vs(0.38±0.16)kg/周,P<0.05]。结论我院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接近北京地区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发生率,因此在我省推广GDM的普遍筛查是非常必要的;更多地认识GDM高危因素,有利于尽早对GDM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7~14岁癫痫儿童的睡眠习惯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华西第二医院小儿神经科确诊的癫痫患儿162例作为癫痫组,通过对儿童父母和监护人的询问,运用专门针对儿童使用的儿童睡眠习惯调查表对癫痫组和162名正常儿童(对照组)的睡眠习惯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癫痫组睡眠习惯评分为(46.1±7.5)分,而正常对照组为(32.4±3.6)分,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癫痫组运动和认知发育正常者评分为(43.5±8.1)分,落后者评分为(49.9±7.3)分,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单药治疗患儿71例,评分为(42.9±6.3)分;2种或2种以上药物治疗患儿22例,评分为(54.3±5.7)分,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另外,夜间睡眠发作的癫痫患儿(36例)相对白天清醒时发作患儿(50例)、清醒及睡眠中均有发作患儿(76例)睡眠习惯较差,评分分别为(52.3±5.7)、(44.1±7.6)、(44.5±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部分性发作的癫痫患儿(46例)相对全身性发作(57例)、部分性泛化全身(59例)对睡眠习惯的影响较小,评分分别为(41.6±4.9)、(47.4±8.7)、(48.4±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癫痫易出现睡眠障碍,多种因素包括运动和认知发育落后、发作控制及治疗情况、发作类型等可影响患儿睡眠习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儿科门诊0~10岁儿童血微量元素钙、铁、锌、铅异常发生率,为防治儿童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11月~2009年6月来儿科门诊就诊0~10岁儿童2143例,按不同年龄分为7个组,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其血钙、铁、锌和铅。结果不同年龄组间血钙、铁、锌、铅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越小,血锌、铁、铅含量越低,随着年龄增加,血锌、铁、铅含量增高;不同年龄组间低钙、低铁、低锌、高血铅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铅含量在男女童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铅儿童与非高血铅儿童之间低钙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较快时期,应特别关注其血液中微量元素含量,并根据其缺乏情况给予补充。婴儿更易发生铁、锌元素缺乏;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血钙低,注意及时补充,预防低钙发生;学龄前期和学龄期高度警惕铅污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与过敏原的关系,指导其临床防治。方法 应用UniCAP的荧光酶联免疫法,对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于上海市儿童医院就诊的1173例变态反应性疾病患儿进行吸入性变应原(phadiatop)和食物变应原(FX5E)筛查及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E(SIgE)检测。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hadiatop(+)与哮喘发病显著相关(OR = 3.32,95% CI = 2.61~4.22);FX5E(+)与鼻炎显著相关(OR = 2.85,95%CI = 1.97~4.13);FX5E(+)与湿疹显著相关(OR = 13.7,95% CI = 7.46~25.08)。哮喘患儿phadiatop(+)显著高于支气管肺炎(χ2 = 71.8,P < 0.01),其FX5E(+)亦显著高于支气管肺炎(χ2 = 6.09,P < 0.05)。年龄≥3岁组以吸入性过敏为主,其阳性率显著高于 < 1岁组及1~< 3岁组(χ2 = 7.94、9.07,P < 0.01)。1~< 3岁组以食物过敏为主,与≥3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0.3,P < 0.01); < 1岁组亦以食物过敏为主,与1~< 3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37,P > 0.05)。SIgE阳性检出率:FX5E 28.2%(331/1173),鸡蛋 5.6%(66/1173),牛奶5.8%(68/1173),户尘螨19.5%(229/1173),粉尘满12.8%(68/1173),屋尘螨9.7%(66/1173)。吸入性过敏原中,以户尘螨44.6%(229/513);食物中最多为牛奶,占19.9%(68/341),鸡蛋占19.4%(66/341)。结论 不同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过敏原不尽相同,可根据年龄和疾病症状不同而选择变态反应性检测。防治变态反应性疾病应采取特应性变应原的避免措施及抗原的药物治疗。哮喘儿童以吸入性过敏(尘螨)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比合并与不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儿童的多导睡眠监测指标,试图从睡眠结构和 睡眠主要参数的层次上来探讨ADHD的发病机制。 方法选择2004-01—2006-10于广州市儿童医院就诊的OSAHS患儿36例作为OSAHS组,合并有OSAHS的ADHD患儿2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无OSAHS及 ADHD的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三组之间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方面相比,差异无显著性。通过多导睡眠监测(PSG),并由神经康复科专科医 生对其是否患有ADHD作出诊断。采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对OSAHS组、观察组及对照组的睡眠结构进行比较,并对OSAHS组和观察组进行呼吸事 件及血氧状况的比较。 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OSAHS组及观察组睡眠Ⅰ期增加,睡眠Ⅱ期、SWS及REM睡眠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AHS组的REM%为8.66± 3.94,观察组的REM%为5.65±5.41,REM%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儿童呼吸事件的次数与持续时间及血氧饱和度下降较OSAHS 儿童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观察组儿童REM%及血氧饱和度的下降可能在ADHD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惠儿的住院资料,对惠儿的惊厥发生率、相关因素、护理措施、惊厥发生特征进行总结。结果:400例高热惠儿中,24例出现高热惊厥,发生率为6%。其中体温39℃以上者18例,占75%;在高热发生后12小时内出现惊厥者21例,占87.5%,100%在出现高热24小时内发生惊厥。惊厥持续时间3min~2h,其中惊厥持续时间在5min以内的12(50%)例,5~30min者8(33.3%)例,持续30min以上者4(16.7%)例。所有患儿均临床治愈。结论:根据高热惊厥具有既往有惊厥史、家族史者、2岁以下、体温超过38.5℃尤其是超过39℃患儿在高热发生后的12h或24h内出现的规律,预测患儿发生高热惊厥的风险,积极预防可以降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小儿鼾症病因对睡眠障碍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总结72例鼾症患儿的病因。对5~8岁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的鼾症患儿34例进行临床症状统计,分析小儿鼾症对睡眠障碍的影响;同时选取37例5~8岁正常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与同年龄段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的鼾症患儿相比较,分析睡眠质量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小儿鼾症的主要病因为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临床症状中入睡打鼾、张口呼吸为主要症状,伴随症状中主要表现为注意力缺陷、夜间睡眠反复惊醒。5~8岁鼾症患儿夜间睡眠总量缩短;~7岁鼾症患儿当前身高、当前体质量降低;~8岁鼾症患儿当前身高、当前体质量降低,夜间睡眠觉醒次数增多,与正常儿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小儿鼾症影响睡眠,导致睡眠障碍,进而影响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0.
生长激素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促排卵中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生长激素(GH)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促排卵中的作用。方法 测定130例PCOS患者(PCOS组)及107例正常妇女(对照组)的血中生殖激素及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的基础水平,并应用GH辅助促排卵方案治疗7例对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反应不良的PCOS患者,观察疗效。结果 PCOS患者血中GH水平明显降低,肥胖者更为明显,非肥胖与肥胖者分别为(2.50±1.33)μg/L及(1.04±0.47)μg/L,而对照组肥胖与非肥胖者分别为(2.95±1.49)μg/L、(5.30±2.26)μg/L(P均<0.05);PCOS组肥胖者IGF-Ⅱ水平为(136±27)nmol/L,高于非肥胖者的(123±20)n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应用GH辅助促排卵治疗,可以明显减少hMG用量1~12支,缩短hMG刺激时间3~12d,增加优势卵泡的数量。结论 PCOS患者存在GH分泌障碍,应用GH辅助促排卵可以提高排卵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