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段军  仝小林 《北京中医药》2007,26(3):157-159
对于消渴病的病机认识,古今文献有许多不同的学说,或从三消立论,或以脾、胃为主,或以肝、肾为本,虚实寒热各有阐发.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之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的干预,消渴病的证候特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结合临床,笔者认为肝、脾、胃的功能失调是其初始的病机改变,同时消渴病做为一种经年缠绵之疾,在其缓慢的病程中,病机有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所以临床论治消渴病应当充分发挥中医在糖尿病早、中期的防治优势, 谨守其初始病机,把握其病机的动态演变,才能在临证时做到灵活施治,有的放矢.下面所述为笔者的浅见,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2.
从消渴病的临床特点出发,以古今文献为依据,初步探讨了消渴病的“郁、热、虚、损”的病机演变规律,对消渴病的临床辨治提供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3.
姜亦农 《中医研究》1996,9(1):11-12
本文就消渴病燥湿并见产生的病机进行了论述,认为脾虚不运、湿浊困脾为消渴病燥湿并见的病机基础,提出了化湿健脾、佐以养阴润燥为治疗消渴病燥湿并见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消渴病在中医学中早有记载,类似于现代医学之糖尿病,虽属慢性疾病,但其危害性极高。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文章对消渴病之病因病机作了深入探讨。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禀赋不足─脏腑虚弱─消渴发生的前提;内外杂因─气机失畅─消渴酝酿的过程;火热炽盛─消损机体─消渴成病的关键;病理产物─脏衰壅涩─诸病并发的循环。临床上当注重调补脏腑之虚弱,尤以脾肾为要;时刻地调理气机,使气血通畅,气化正常;同时也根据病理产物的产生而祛除之。  相似文献   

5.
赵建群 《新中医》2017,49(2):150-152
消渴病病机历来认为是阴虚燥热,但目前消渴病病机认识呈现出多元化,出现脾虚论、痰湿论、肝郁论等新的病机认识。本文结合近年来糖尿病发病趋势以及消渴病发病特点的变迁来阐释其病机认识分化的原因,并为消渴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1阴津亏耗,燥热偏盛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是消渴病早期病变的主要特征。中医学在论述消渴病发病机理时大多以阴虚燥热立论。如《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结,谓之消”,就已指出胃肠热结、耗伤津液是消渴病发病的主要机理。《医学心悟·三消》说:“三消之症,皆燥热结聚也。”《临证指南医案》亦指出:“三消之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一般认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事实上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素体阴虚,复受燥热所伤,阴愈虚而燥热愈炽。燥热愈盛,愈耗伤阴液,恶性循环终成消渴。消渴初起多属燥热为主,病程较…  相似文献   

7.
消渴病(糖尿病)的病机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消渴病目前已被广大中医同道视为西医的糖尿病。对于消渴病的病因 ,历代医家比较一致的认识有饮食不节 ,积热伤津 ;情志失调 ,郁热伤阴 ;禀赋不足 ,五脏柔弱 ;房劳过度 ,肾精亏耗 ,过服温燥 ,耗液伤阴等。大都认为是阴津亏损 ,燥热内盛 ,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病变涉及五脏六腑  相似文献   

8.
消渴病病机复杂,但总属阴虚燥热、五脏病变导致津液代谢失常,是水精失布、五经不行的结果.而津液代谢正常的保证则需要肝的疏泄正常、心的脉络通畅、肺的通调有道、脾的运化有权及肾的阴津充足共同协调完成.现将消渴病的病机与五脏关系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宋耀辉(河北省徐水县中医院072250)消渴病是临床较多见的一种疾病,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尿有甜味如脂样为其主要特征。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高年患者为多,男多于女。现就祖国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加以归纳,以指导临床工作。消...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国医大师吕仁和融合古今经验并结合临床实际,将消渴病分为脾瘅、消渴、消瘅3期。消渴病基本病机为“热伤气阴”,脾瘅期以脾热为主要病机,消渴期以二阳结滞化热为主要病机,消瘅期以血脉不行、血气逆留为主要病机。而作为消渴病基本病机的火热邪气则贯穿3期始终,笔者研究发现消渴病热邪具有易损伤络脉、常造成血脉瘀滞、波及五脏六腑、常因病人体质不同而表现不同、常与有形之邪胶结、易成毒邪六大特点。治疗方面,在重视消渴病热邪属性及消渴病分期的基础上,强调重视患者体质差异、重视活血化瘀治法的应用、重视祛除有形邪气。  相似文献   

11.
"胸痹"最早出现在《灵枢·本脏》,阐述较模糊;汉·张仲景从脉象症状等方面说明,晋·葛洪、隋·巢元方《、圣济总录·胸痹门》、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等将胸痹之名来源归结为胸痹脉象、症候特点、发病原因等。心痛始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素问》有"心病先心痛"、"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灵枢·厥病》把厥心痛分为肝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肺心痛、肾心痛,云:"痛如以锥针刺其心";隋·巢元方对心痛病名论述详实,因、证、象等具备;唐·孙思邈、《太平圣惠方》、从治法方药方面给后世医家很大启发;明清时期有更详尽修正,最具代表性是《临证指南医案·心痛》把心痛与胃脘痛、真心痛等从发病部位确切区分。日本人丹波元坚所著《杂病广要》对"胸痹心痛"最早进行了详尽论述,对现今影响颇丰;汉·张仲景将胸痹与心痛合一而述。从脉象、病因、症候等方面看",胸痹心痛"之名更优于胸痹、心痛分而论之。病机乃心脉痹阻、阳微阴弦。  相似文献   

12.
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研究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就其命名而言。在欧美等地方过去一直沿用缺血性痴呆(ischemic dementia)这个名称,直到1970年,Tomlison从部分痴呆病人脑组织病理学研究中发现了脑软化灶或梗死区,才将其定名为动脉硬化性痴呆。1974年。Hachinski等经组织病理研究证实。多发性双侧半球缺血性梗死是导致认知功能下降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3.
小论薤白     
薤白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先后4次入药,取其通阳散结宽胸之功,后世医家对其应用又多有发挥,结合张仲景原文及后世论述,总结薤白临床使用指征、剂量、炮制、煎煮方法等.仲景使用薤白多以胸来不及泄痢下重为主要依据,此外还可见到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脉沉弦等胸阳不振、寒痰痹阻或肝胃气滞等表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中医古代文献对消渴病因病机的认识,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中医大型电子图书《中华医典》(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为资料来源,运用EXCEL表格对消渴病因病机相关古代文献条文进行录入、整理、量化分析。结果:涉及消渴病因病机的书目共有286本,符合标准的条文295条。消渴病因涉及禀赋不足、恣食肥甘辛辣、饮酒、服用丹石、情志失调、房劳所伤、虫毒外感、他病之后等多种因素;其病理因素多为痰浊、瘀血等;其病变器官主要在肺、脾(胃)、肾;其病机主要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结论:在临床实践中全面掌握消渴的病因病机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孙孝忠 《光明中医》2011,26(7):1313-1314
《黄帝内经》书中有关消渴病(糖尿病)的记载零星散在于多处,文章辑集梳理有关记录,以系统阐明该书对消渴病的命名与分型、病因与病机、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认识成就。  相似文献   

16.
内外风之争一直是中风病中医病因病机学不同学说争论的焦点。唐宋之前重外风而轻内因;金元时期内风论始发其渐;迨至明清虽有内外风同辨之声,但内风论已全面深化;清末民国之后,内风说遂为医林主流,外风说则几近销匿。近年来,内风观占据医林主流,而外风论亦得到重新反思。本文旨在探求中风病因病机学说的认识脉络,理清其发展规律,以便指导实践的改进并促进理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血瘀证是传统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1〕,血隆病又称血隆上雍病〔2〕,是藏医药学中具有重要理论及实践意义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都是由于体内血液失于正常流动而致的疾病,本文就基本理论、病因病机、症状体征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以冀有助于民族医药的进步和发展。1理论剖析中医学《金匮要略》中首次将“瘀血”作为一种单独病症进行辨治,但对血瘀之概念无明确之界定。唯《血证论》中指出:“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由斯可见,关于血瘀的概念,尚无统一的认识。历代文献中,隋·巢元方将“血瘀”高度概括为“血行失度”…  相似文献   

18.
肝病黄疸的病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疸是中医临床常见病,尤以肝病伴发者为常见。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传统上多认为系湿邪为患,酿生湿热,熏蒸肝胆,或湿邪内阻,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表而发病。现代诸多医家尝试从血分来论治本病,如吕氏曾提出肝病黄疸从“瘀”论治的观点,但对其深层的病理机制仍没有深入阐发。本文从中医理论出发,借鉴现代医学,对肝病黄疸的病机进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李文献 《河南中医》2002,22(4):53-54
男性病的范围很广 ,包括性功能障碍、精液病、性传播疾病及其它男科杂病等。由于男科病的特定病位、病情 ,加之传统观念的影响 ,很多患者讳疾忌医 ,他们往往压抑自己的心理 ,掩盖自己的病情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从而延误治疗时间 ,使身心受到很大的伤害。据有关资料统计 ,男性病患者自觉中度精神压抑者占 5 8%,重度抑郁者占 2 7 4 %。作为医生 ,在进行检查治疗时 ,应配合心理治疗 ,才能达到全面治疗的目的。中医心理疗法源远流长 ,在历代医籍中都有关于心理治疗的记载。《黄帝内经》有“移精祝由”的记载 ,就是以祝祷的方法 ,来转移精神注意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