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5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对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武警湖北总队医院收治的5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治疗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本组5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45例为完全切除.52例患者中CD117阳性表达52例(100%),CD34阳性表达46例(88.5%). 结论 GIST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完全切除很重要.GIST术前确诊率低,其确诊依赖免疫病理结果,CD117和CD34联合使用可协助诊断GIST.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18例已行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光镜观察形态特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17,CD34,S-100,波形蛋白(vimentin,VIM)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的表达情况.结果 218例中,胃间质瘤152例(69.7%),小肠间质瘤27例(12.4%),结直肠间质瘤30例(13.8%),食管间质瘤9例(4.1%);其中恶性116例(53.2%).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以腹部肿物和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通过手术标本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均明确诊断.染色显示肿瘤组织中抗原表达:CD117呈弥漫强阳性,CD34和VIM多呈弥漫强阳性,SMA和S-100偶尔呈局灶或散在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00%,76.2%,38.1%,4.8%和4:8%,其阳性表达率与肿瘤良、恶性无关(P>0.05).58例随访6个月至3年,19例(均为恶性)发生复发和转移,因复发再次手术者5例.结论 CD117是诊断GIST的敏感而特异的标记物,但免疫表型与肿瘤良、恶性无关.手术整块切除是治愈GIST的惟一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52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s,GIST)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987年1月至1999年12月收治的52例GIST患的临床和组织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应用4种抗体(C-kjt、CD34、SMA、S-100)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本组GIST主要发生于胃(42.3%,22/52)和小肠(36.5%,19/52),结直肠较少(21.2%,11/52);良性18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30例。淋巴结转移率3.6%(1/26),C-kit阳性表达率92.3%(48/52),CD34阳性表达率86.5%(45/52)。肿瘤切除率1OO%。结论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临床表现和组织学检查无特异性,C-kjt(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GIST的淋巴结转移率低,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2003年收治的28例GISTs病人的临床和组织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免疫组织组化染色检测CD117、CD34、SMA、S100的表达。结果GIST主要发生在胃(60.7%)和小肠(25.0%),结直肠(10.7%)和肠系膜(1.25%)较少;本组中良性9例,交界性5例,恶性14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D117、CD34、SMA、S100表达的阳性率分别是100%、71.4%、28.6%和10.7%。结论GISTs是胃肠道常见的间质性肿瘤,手术前诊断困难,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s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手术仍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肠系膜纤维瘤(MF)、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和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免疫组织化学鉴别诊断。方法:运用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3种肿瘤进行CD117、CD34、β-catenin、S-100、Desmin、Bcl-2和Dog-1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75%的MF为β-catenin阳性表达,而13例GIST和7例SFT均为阴性表达;85%的GIST为CD117阳性表达,92%的GIST为Dog-1阳性表达,25%的MF为Dog-1阳性表达,8例MF均为CD117阴性表达,7例SFT则CD117和Dog-1均为阴性表达;71%的SFT表达CD34和Bcl-2,而23%的GIST表达为CD34阳性。结论:组合应用CD117(或Dog-1)、CD34和β-catenin并结合HE染色切片的形态特点可以有效地鉴别深部MF、SFT和GIST。配合应用S-100和Desmin,可以进一步排除肌源性和外周神经源性肿瘤。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表现及其在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螺旋CT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GIST中位于食管1例,胃22例,结肠系膜1例,小肠6例及结肠2例;良性4例,恶性28例;免疫组化染色CD117阳性表达率为75%,CD34阳性表达率为81%;病变多为外生型56%,良性病灶最大径平均为4.75cm,而恶性病变最大径平均为6.78cm.结论 螺旋CT能够为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但对GIST的定性诊断仍需要免疫病理来确定.  相似文献   

7.
摘要:笔者回顾性分析10年间收治的3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S)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38例均通过光镜观察肿瘤的形态特征和免疫组化S P法检测CD117及CD34蛋白表达而确诊,并依据Fletcher风险分级的原则判定肿瘤危险程度。术前仅3例(3/38)确诊。38例均经行手术切除,包括胃大部分切除8例,肿瘤局部切除13例,病变肠段切除9例,扩大切除8例。结果示,肿瘤多位于胃部(23/38)。分级结果:危险程度极低3例,低度危险7例,中度危险13例,高度危险15例。CD117和CD34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8%,73.7%,其与肿瘤危险程度无关(P>0.05)。28例随访5个月至6年,15例(全部为中、高度危险病例)发生复发和转移,复发率为53.6%。其中因复发而行2次手术者9例,4次手术者1例。 提示:(1)GISTS术前确诊率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是确诊GISTS的可靠方法。(2)用Fletcher分级评价GISTS恶性潜能是合理的。(3)肿瘤完整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复发病例仍需手术治疗,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胃部肿瘤4例,小肠肿瘤2例,结肠肿瘤2例,直肠肿瘤1例(其中1例患者同时伴有小肠结肠肿瘤,病理检查均证实为间质瘤)。局部切除1例,根治性切除5例,姑息性切除2例。免疫组化提示CD117、CD34、Vimentin多为弥漫阳性,SMA、S-100多为阴性。结论 加强免疫组化检查,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认识。外科手术是GIST治疗的首选,对复发的病例应争取再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特征及CD117、CD34、DOG1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7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临床特征及CD117、CD34及GOG1检查结果。结果 GIST好发于胃部(50.0%),以上腹胀痛、便血或腹部肿块等为主要表现。DOG1、CD117阳性率均明显高于CD34;CD117+DOG1+阳性率高于CD117+CD34+、CD34+DOG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GIST分级CD117、CD34、DOG1阳性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17、DOG1对GIST敏感性均较高,联合检测能有效提高GIST诊断率,但不能判断GIST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部阳间质瘤(abdominal stromal tulnors,A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40例A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AST患者发生部位以胃(18例,45.0%)和小肠(8例,20.0%)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29例,72.5%),消化道出血(13例,32.5%),腹部包块(12例,30.0%)和消化道梗阻(10例,25.0%).免疫组化CD1117阳性37例(92.5%),CD34阳性33例(82.5%),同时表达CD117和CD34者30例(75.0%),无CD117与CD34均阴性者.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结论 A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问叶源性肿瘤.CD117和CD34阳性可作为AST的诊断标准.外科手术与分子靶向药物的结合将是GIST的主要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2006年收治的2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CD117的阳性率为96.1%,CD34的阳性率为80.7%。全组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100%。未发生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肿瘤大小和核分裂象是判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1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曲林琳  所剑  王权  何亮 《腹部外科》2007,20(3):164-16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1月~2006年10月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196例的临床资料.本组病人均行手术治疗.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项目CD117、CD34、SMA、S-100、Desmin的阳性率分别为100%、54.6%、52.6%、15.3%、0.术后死于初次复发7例,死于再次手术后3例.本组5年生存率为94.8%.接受格列卫治疗者共38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31例,疾病稳定4例.结论 组织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诊断GIST的必要手段.加强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认识,规范手术及合理的靶向药物治疗是GIST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对1986年6月至2005年2月收治的19例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及治疗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中男11例,女8例,平均年龄53.5岁.19例患者诊断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组织学形态以梭形细胞为主,CD117、CD34阳性率分别为100%及74%.高侵袭危险度5例,中侵袭危险度3例,低侵袭危险度4例,极低侵袭危险度7例.结论直肠间质瘤少见,多数倾向于低度恶性生物学行为.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术前获得病理诊断以及术式的选择存在一定困难.对肿瘤直径<3cm的低侵袭危险度病例,应经肛门行局部切除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以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2月—2009年12月3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GIST好发于胃和小肠,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16例(51.6%)GIST发生于胃,8例(25.8%)发生于小肠,3例(9.7%)发生于结直肠(其中2例伴有肝转移),发生于肠系膜、网膜及腹膜后4例(12.9%)。CT检查呈现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大部分边界完整。GIST表达CD117阳性者28例(90.3%),CT34阳性者22例(71.0%)。18例恶性GIST中9例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术后3年存活5例,9例未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者1例失访,术后3年存活0例。结论:在区别GIST与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时,CD117、CD34具有重要价值。CT、内镜超声检查是目前诊断GIST常用和重要的手段,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细胞肿瘤43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和良性、潜在恶性、恶性的病理诊断标准,及其对临床评估预后的价值.方法:选用43例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经免疫组化S-P方法测定CD117、CD34、SMA、S-100、NSE及组织化学Masson染色.结果:43例免疫组化阳性率CD117 40/43例(93.0%);CD34 34/43例(79.1%);CD117及CD34皆阳性30/43(69.8%),SMA 16/43例(37.2%)向平滑肌分化;S-100阳性或兼有NSE阳性14/43例(32.6%)向神经鞘分化;6/43例(14.0%)双向分化.良性5例,潜在恶性10例,恶性28例,预后与肿瘤病理判定密切相关.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除结合临床各项检查外,仍需依靠免疫组化测定(CD117及/或CD34),其中必须一项呈阳性者方能确定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诊治经验及其病理学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已确诊的61例GIST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显示60例(98.4%) CD117呈阳性,49例(80.3%)CD34呈阳性,37例(60.7%) Actin表达阳性,12例(19.7%) S-100表达阳性.6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2(0.5 ~5)年,其中43例患者获得3年以上随访.本组3年总生存率为88.4% (38/43).依据2002年Fletcher局限性GIST危险程度分级标准,61例患者所占比例为:极低危险组9.8% (6/61),低危险组24.6%( 15/61),中危险组19.7%( 12/61)和高危险组45.9% (28/61).四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GIST中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为胃,CD117阳性是诊断GIST的金标准.手术根治性切除是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附4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48例GIST患者的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GIST发生部位:胃29例(60.4%),小肠11例(22.9%),结肠3例(6.3%),直肠4例(8.3%),肛管1例(2.1%)。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52.1%)和腹部肿块(35.4%),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率为83.3%(40/48),CD34阳性率为77.1%(37/48),SMA阳性率为27.1%(13/48),S-100阳性率为22.9%(11/48)。48例均行手术切除。全组术后均未行放、化疗,随访12-60个月,平均35个月,随访率为100%。良性及交界性患者均无复发;13例恶性者中6例复发,其中5例死亡。结论GIST在中老年人中好发,部位以胃及小肠最多见,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肿瘤的大小是GIST良、恶性的重要临床指标。GIST的诊断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化的结合。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磷酸化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P—PDGFR—α)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和胃肠道外GIST(EGIST)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为进一步提高GIST和EGIST的病理诊断、病理分型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8例CD117阳性和13例CD117阴性的GIST和EGIST间质瘤组织中P—PDGFR-α的表达,并且用PCR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41例GISTC—kiI基因外显子9、11、13、17和P—PDGFR-α外显子12、18突变。结果P—PDGFR-α在CD117阴性的GIST表达(69.2%)显著高于在CD117阳性的GIST表达(7.1%)(P〈0.05);P—PDGFR-α在上皮型GIST的表达(27.3%)和混合型GIST的表达(63.3%)均显著高于在梭型细胞型GIST的表达(9%)(P〈0.05);CD117在梭型细胞型GIST的表达(53.6%)明显高于在上皮型GIST(7.1%)和混合型GIST(39.3%)的表达(P〈0.05)。在28例CD117阳性GIST中,19例有c—kit基因的突变,其中15例在外显子11有突变,4例在外显子13有突变,13例CD117阴性GIST中无C—kit基因突变:11例PDGFR-α阳性的GIST中4例有PDGFR-α基因的突变.均发生在外显子18。结论P—PDGFR-α为CD117阴性GIST的病理诊断、病理分型和临床治疗进一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PDGFR-α基因突变后引起产物蛋白的磷酸化可能是CD117阴性的GIST发生的重要分子基础和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9.
θ����������35�����η���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建工医院及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外科 2000年 9月至 2003年 12月间收治 35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35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根治 4例,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病变肠段切除、肿块切除或扩大切除 26例;因肿瘤广泛粘连,无法完整切除 5例。病理:CD117阳性 29例(82 .9% ),CD34阳性 31例 (88 .6% )。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在中老年人中好发,以便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肿瘤的大小是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临床指标。病理形态学检查是确诊间质瘤的唯一方法。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病人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上腹部不适,以CT、MRI为主要影像学检查。全部行手术治疗,免疫组化示CD117及CD34阳性率达95.7%和62.4%,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2%、85.2%和78.2%。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对于无法手术切除者,伊马替尼治疗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