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抗心律失常药使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诱发新的心律失常的现象,称为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imia)鉴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本文根据近年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报道。  相似文献   

2.
临床常用抗心律失常药,鉴于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要求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  相似文献   

3.
抗心律失常药与猝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抗心律失常药与猝死宁波市第一医院(315010)潘伟民(综述)杨国栋(审校)研究证实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肌梗塞及非心肌梗塞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猝死危险因素 ̄[1~3]。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目的在于抑制这类致命的心律失常,预防猝死发生。然而,抗心律失常药本身就...  相似文献   

4.
治疗心律失常一直以来多用经典药物治疗,有些药毒副作用也比较大,近年来通过研究和临床应用,发现有些非抗心律失常药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心律平(propafenone、rytomonorm)是近几年出现于欧洲药物市场的新型抗心律失常药,具有高效、速效的作用。我国亦已由广州市医药工业研究所于1979年制造成功,并于1982年通过鉴定、投产。现由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临床发现不少心律失常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常出现有心律失常症状加重的现象,被称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而且,抗心律失常药作用愈强,致心律失常作用也愈大。因此临床医药工作者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在使用最新一代抗心律失常药之前,病人需了解除药物对脉搏的作用以外更多的知识。通常情况下,病人不需要知道有关药理的成份。然而,他们确实需要知道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怎样控制其特殊的心脏病的。除了用日常知识比拟了解外,我们也使用一些简单的心脏方面的图表来帮助他们了解心脏是怎样工作的,正常心脏的传导系统和怎样增强心脏的自律性.以及因节律障碍而产生的折返型心律失常的原因。抗心律失常药物根据它们对心脏动作电位的效应分类,这种效应是跨膜电位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它作用于心肌活动主要是通过改变心肌传导性、改变有效不应期和自律性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8.
英卡胺(Encainide,EC)是一种新型抗心律失常药。它主要的电生理作用为直接的膜抑制,与Vaushan-Williams Ⅰ类药相似。对大部分患者的室性异位节律有效,且毒性较小。临床适用于治疗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亦可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 EC系苯甲酰基苯胺衍生物,化学结构与普鲁卡因酰胺相似,常用其盐酸盐,是白色固体,不溶于丙酮,稍溶于乙醇,极易溶于水。分子量352。1 临床药理学1.1 药物动力学 用氚标记的EC对正常人进行了动力学研究,表明EC口服吸收完全,1~2小时达血浆峰值。32%~78%在尿中找到,5%~35%在96小时内于粪中找到。尿中大部分为代谢物,提示EC主要消除途径是肝内代谢。对9例3天内有频发性室  相似文献   

9.
抗心律失常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18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学明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2):2462-2463,2465
目的分析抗心律失常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方法应用动态心电图分析187例抗心律失常药致室性心律失常。结果各种抗心律失常药都有不同程度致心律失常不良反应,尤其Ic类抗心律失常药致室心律失常作用较强。结论当左室射血分数降低(LVEF40%),联合应用利尿剂及/或地高辛,和/或应用抗精神类药物,用药后QT间期离散度增加等都可出现致室性心律失常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新医学》1994,(11)
抗心律失常药的疗效及潜在危险抗心律失常药虽能减轻或消除由心律失常本身引起的症状及/或死亡危险,但可能引起另一些潜在危险,包括非心脏性不良反应(如头昏、恶心)、脏器毒性反应(如粒细胞缺乏症、肝炎)、心脏不良反应、后期致心律失常作用或心律失常性死亡等。抗...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们对药物代谢过程及药物代谢结果的认识有很大的进展。由早先认为的消除、解毒过程进而认识到所给药物经代谢改变可能生成作用更强或具有不同药理特性的化合物。这些活性代谢物可随母体药物的服用日益积聚,甚至个别代谢物较母体药物活性更强且易蓄积。在这种情况下,用药的目的主要是用该药活性更强的代谢产物,代谢物的  相似文献   

12.
《新医学》1971,(5)
近年来,抗心律失常药物有了新的发展,新药不断出现,旧药有了新用途。药物作用于心肌的理论根据也在深入研究,而这些理论研究又转过来服务于实践。本文准备就原有的和新近国外推荐使用的一些抗心律失常药及其作用根椐综合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3.
心律平(Propafenone)于1970年由西德合成,977年用于临床,商品名为丙苯酮(Rytmonorma),欧州已有多年的临床经验.1982年我国批量生产,命名心律平,经北京、上海、广州14个医院试用于临床并通过技术鉴定.1984年美国由Zipe等主持专题讨论会,对心律平的电生理,药代动力学及临床研究进行了探讨,尽管心律平临床应用已十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23岁,因阵发性心悸3年加重2天于1994年1月入院。曾于1993年6月因感冒后心悸、胸闷,按“病毒性心肌炎、频发室性早搏、房性早搏”住进当地医院,予心律平0.1g,3次/日,安搏律定0.05g,3次/日,利多卡因0.4g溶于5%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后,患者出现憋气,心电图(ECG)示窦性停搏2秒,Ⅱ度窦房传导阻滞,停药后好转,住院20余天出院。出院后多次出现漏跳,未查ECG而自服上述两种药物(量及用法同上),连服3个月余,漏跳时多时少,后又间断服用,1994年初感冒后加重,遂来北京某医院门诊就医,心率最慢达38次/分,夜间尤甚.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逸搏,频发“室性早搏”(实际上是交界性逸搏—窦性夺获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曾内服安他心0.1g,3次/口,2天后漏跳更多,但无晕厥史,遂来我院住院。查体:T 36.3℃,P 48次/分,R 18次/分,BP 14/8kPa,一般情况可,肺部无罗音,心率48次/分,律不齐,可闻长间歇(3~4次/分),无杂音;超声心动图(UCG)示:右  相似文献   

15.
利多卡因在抗心律失常时的个体化给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守坚  陈汝筑  黎明涛 《新医学》2004,35(6):371-372
利多卡因(1idocaine)是局部麻醉药,也有抗心律失常的活性,在抗心律失常药分类中属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临床用于需要迅速控制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利多卡因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在肝脏迅速被酰胺酶代谢,有明显的首关效应,作用时程短。因此须迅速静脉注射1~2mg/kg以求尽快起效,然后以1~4mg/min维持抗心律失常疗效。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年来发现许多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本文介绍13种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适应症、剂量与用法、作用机理、副作用及注意事项。一、三磷酸腺苷(ATP)五十年代中期已开始应用 ATP 静注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疗效显著,现今已普遍使用。治疗方法:ATP10~20mg 加5%葡萄糖液2~5ml 或 ATP20mg加阿托品0.5mg 5秒钟内静注,若无效则间隔2~3分钟再重复用药。ATP 单剂注入量不超过40mg。注射中一旦有效立即停止注射。治疗过程中应予心电监护,并观察血压、全身反应及出现的瞬间心律失常。单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综述了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过程中的护理观察要点。目的是为了更好配合医疗抢救、尽快地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8.
常咯啉为我国创制的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系由常山乙素经结构改造而得。【理化性状】为淡黄色结晶粉末,无臭,味苦,熔点190~194℃,几乎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醇,易溶于氯仿、冰醋酸,极微溶于乙醚。  相似文献   

19.
20.
60年代以来,心律失常的发病机理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等,取得了极大进展。多种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被发现和合成。根据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性而选择治疗方案,是药物治疗心律失常取得重要进展的基础。但是,大量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问世,使临床治疗又遇到一些新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也可引起心律失常或使原有的心律失常加剧,而且这种不良反应随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广泛应用更为普遍。乙胺碘呋酮(胺碘酮) 乙胺碘呋酮既能扩张冠状动脉,又兼有抗心绞痛及抗心律失常作用,而无明显的负性收缩能效应。它的主要电生理作用为延长房室结传导时间,延长心房、浦肯野(Purkinje)纤维和心室的动作电位时间,从而延长不应期。除能有效地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外,尚可治疗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并有预仿效果。对预激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