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热病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热病,是指外感六淫之邪与疫疠之邪而引起的热性疾病,又称外感热病.祖国医学研究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有三部专论,是极为重要的,它们是《素问·热论》、张仲景的《伤寒论》和叶天士的《温热论》.这三部专论,都是划时代的代表作,它们标志着外感热病理论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可以说是三大里程碑.一、《素问·热论》开创了热病辨证理论的先河.《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指出热病是属于伤寒的范畴,热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伤于寒"所致.显然这里的"伤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部份     
《伤寒论》中伤寒二字的涵义是什么? 《伤寒论》中的伤寒二字,作为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伤寒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所引起的急性热病,即一切外感疾病的统称。如《素问·热论》中记载:“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难经·五十八难》也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所谓“伤寒之类也”和“伤寒有五”  相似文献   

3.
杨立宏  王红  李靖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2):3198-3199
"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素问.刺热》云:"肝热病者,左颧先赤;心热病赤,颜先赤;脾热病赤,鼻先赤;肺热病赤,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素问.玉机真藏论》指出"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等,这种以预防  相似文献   

4.
急性热病是指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病,常见于各种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由于这些疾病起病突然、传变迅速、病情较重,严重危害了人民身体健康.长期实践证明,中医药在防治急性热病中既有着系统的理论,义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2002年11月至2003年上半年,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流行,中医药学在与"非典"的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但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些地区中医还未能全面介入以实现与非典"零距离"斗争.笔者认为,中医学当与时俱进,针对层出不穷的急性热病进一步发展中医理论,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医诊治急性热病的辨证论治技术,研究开发和保护有特效的中药和成药,充分发挥中医中药在保障人民健康事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素问·热论》对热病的成因、症侯分类、发病规律、治疗大法、预后、禁忌及"两感"等作了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它首先认为伤于寒邪是热病的病因,即所谓"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对热病的症侯表现及发病规律,明确地提出了"六经形证",如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头项痛,腰脊强";……六日,厥阴受之."烦满而囊缩".其治疗,《热论》提出汗下两法:"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至于其预后,《热论》认为"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二千多年前的《内经》,对于外感热病能作如此较系统的论述,是难能可贵的.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对于热病的认识,还是比较粗糙,如《热论》只论其热,不论其寒;多述其实,少述其虚;偏重于一般的  相似文献   

6.
<正> 在祖国医学发展的长河中,清代名医叶天士,被誉为温病学派的“宗师”而载入史册。温病,也叫温热病,属于传染性发热性疾病的范围。多由于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关于这类疾病,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但《内经》多将温病归之于广义伤寒之中,《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东汉张仲景根据《内经》的说法,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把热病作了系统归纳,制定了以“六经”为纲领的辨证施治办法。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后世医家越来  相似文献   

7.
曾祺  陈琦辉 《新中医》2015,47(3):287-289
《内经》有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为本";胃气,是脾胃对饮食、水谷转输和消化吸收的功能,是"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升胃降"的生理活动的具体反映。《素问·厥论》曰:"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是人生存之根本;顾盼脾胃元气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医学术体系。张仲景发《内经》之微,所著《伤寒论》为治疗外感热病方书之祖,处处注意顾盼脾胃元气,并将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7,(9):1946-1947
目的:从《黄帝内经》热病五十九俞出发,从腧穴所属经脉,所在部位以及与针灸诊治的关系三方面探讨热病五十九俞"同功穴"。方法:手工检索《黄帝内经》及《黄帝内经》王冰、张介宾考注。结果:研究发现热病五十九俞在所属经脉上多集中于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等阳经经脉;所在部位上多分布于头部、腰背部;针灸证治上与温热病三焦证治关系密切。结论:由于其所属经脉,所在部位的不同,热病五十九俞具有清诸阳之热、胸中之热、胃中之热、四肢之热、五脏之热等不同的清热作用。据此,可为针灸临证治疗热病选取"同功穴"配伍,提供选穴思路。  相似文献   

9.
正温病是指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邪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和地域性。温病根据传染性和流行性分为瘟疫和温病,前人有"一人受之谓之温,一方受之谓之疫"的说法。例如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从临床特征来看传染性强,病情严重,进展迅速,属于中医温病的"瘟疫"范畴,但究其致病性质,仍不出风暑湿燥等病邪的范围。温病根据发病季节分为春温、风温、暑温、湿温、秋燥、冬温等;根据发病类型不同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相似文献   

10.
一、开展中医急证治疗是发展中医的动力历代中医对急性病的诊疗与研究,大大发展和丰富了中医学术,而中医学术的发展,又有效地指导着对急性病的诊疗工作。由于急性病对人民健康关系重大,所以能否有效地治疗急性病,是中医事业能否立足与发展之本,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开展中医急证治疗,是发展中医的动力。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医是能够而且有效地治疗急性病的。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内经》,就有厥逆、诸卒痛、癫狂惊痫、疟利黄疸、疮疡、肠痈等记载。《伤寒论》是对外感热病辨证  相似文献   

11.
《灵枢·热病》篇为热病之专论,却以偏枯与痱之证治开篇,似与全篇内容无关,因此刘衡如先生认为:“本段在此,文义不属,昔已有人致疑,《甲乙》卷十第二下,移上《癞狂》篇‘骨清取井经也’之后。《太素》卷二十五列此于《热病说》中,恐错简已在杨氏之  相似文献   

12.
浅析中医外感热病中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伤寒与温病的区别 伤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此即《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难经》日“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这就明确指出了广义与狭义伤寒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温病条辨》为清代医家吴瑭(字鞠通)所著,共载方208首,多为治疗热病而设,其中一些方剂已成为现代常用方,为临床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和急性传染性疾病,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科疾病的热证,提供了可以直接运用和借鉴的宝贵资料,故被誉为古典  相似文献   

14.
边宏江 《光明中医》2014,(7):1364-1365
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邪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之总称。有独特的性质和分类,始载于《内经》,后由历代医家不断充实完善,至清代叶天士、吴鞠通首创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始成体系。同时探讨伏气的源流与现代伴有潜伏期传染性疾病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中医证候与应激反应的关系(续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 外感病中医分阶段与应激反应的关系外感病是感受外邪引起的疾病 ,属广义伤寒之范畴。如《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也指出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 ,其所命名不同 ,”由此可见 ,外感热病 (伤寒 )是指感受六淫 ,疫疬等外邪 ,引起的一切发热性疾病的总称。外感热病的证候分类方法繁多 ,有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病因辨证不同 ,且伤寒与温病之间存在着寒温对立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之别 ,又异化有药用辛温及辛凉之分 ,前者用辛温之剂 ,后者用辛凉…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医学中的多种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都属于外感热病的范畴。本篇通过"寒热病"与"热病"在六经分证、辨经论治、选穴配伍、针具选择等各各方面的比较,提出阳热之邪,重在泻之,针刺善"泻",在临床上应广泛应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湖南中医杂志》2021,(3):106-106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历史源流追溯治未病一词最早可追溯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曰:"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其中《素问·八正神明论》中的"上工救其萌芽"一句又补充提出了未病先防的另一个含义,即"欲病救萌",在疾病出现萌芽时就采取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1初创热病理论的《素问·热论篇》《素问·热论篇》认为,“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此处“伤寒”,指广义的伤寒,包括不同季节发生的温病和暑病,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认为热病之形成是因为“人之伤于寒”。寒性收引,人体感寒则腠理闭固,阳气不得散发,“则为病热”。然四时之邪侵及人体,皆可导致病热,故此“伤于寒”之“寒”,可概括为各种外邪。热病之辨证,《热论》中首创六经分证法:太阳受病,“头项痛,腰脊强”;阳明受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少阳受病,“胸胁痛而耳聋”;太阴…  相似文献   

19.
热俞水俞析     
热俞和水俞是《内经》记载的治疗热病和水肿的两组用穴。热俞有五十九个;水穴有五十七个。一、热病之热俞:《灵枢·热病》涉及热俞使用的诊治方法有两:一是以经脉辨证为主,只用于病在阳分浅层。一是以脏腑辨证为主,这种诊治方法没有限定“五十九刺”使用范围。《素问》有关热病热穴的内容分散于《热论》、《刺热篇》《水热穴论》等,辨证也是从经脉、脏腑两种角度,但不同之处颇多。关于热俞的部位,《灵枢·热病》所选腧穴的部位突出的是阳的性质;《素问·水热穴论》在总体上重头部穴,同时突出躯干部用穴。《刺热篇》将位于背部近于内脏而治内脏  相似文献   

20.
伤寒与温病的名称都来源于《内经》,如《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和温病在唐宋以前基本上是一致的。温病就包括在伤寒之中,如《难经》所说的伤寒有五,就包括了多种外感热病。《伤寒论》是温病学发展的基础,伤寒和温病的分科,只不过是时间有先有后,叙述各有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