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本溯源从痰论治中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中风”病因病机的理论演变关于“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灵枢·刺节真邪》作了比较明确的描述:“虚邪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灵枢·热病》载:“痱之为病也,身无病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内经》强调“虚邪客于身半”,奠定了后世为“中风”命名的基础。在《内经》中,对以自然界气候变化为致病原因的认识,尤其强调“风邪”致病的首恶地位,“风为百病之长”,且“风邪善行数变”,而“中风”多急骤发病的特点,这是“中风”病名得以提出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治风剂是由辛散疏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治疗风病的一类方剂。 风病的范围很广泛,病情变化比较复杂。就病因而论,可分为“外风”和“内风”两大类。治风剂亦因内、外风之不同而有辛散疏风和熄风止痉的区别。方从法出,故治风剂亦相应地分为疏散外风和平熄内风两大类。1 疏散外风剂的配方规律 疏散外风剂,适用于外风所致病证。外风病系风邪乘虚而侵入人体所致。由于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因而风邪多与其他病邪结合为患,且病变范围较为广泛。其侵害部位多在人体的头面、肌肉、关节、经络、筋骨等处。…  相似文献   

3.
<正> 皮肤瘙痒疹病因是由于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风为阳邪,风性善行而数复,故发病迅速,时隐时现。所谓“风”,一是指风为致病因素;二是指风邪的性质和特征。在发展过程中,一般多兼湿热,也可出现“血虚生风”和“血热生风”之象。心主血故内经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之说。笔者治验案例每奏良效,报告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4.
感染后咳嗽常表现为干咳,有痰或无痰,长期难愈,晨起或夜间、遇冷空气、异味、油烟等情况症状加重,具有风邪致病特点。本病为风邪作祟,风邪贯穿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风邪犯肺是基本病机。风为百病之长,可单纯发病,也可合而为病,由于受患者体质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临床表现证型不同。本病以风邪为基本病理因素,从夹寒、夹热、夹燥、夹痰等分析,归纳出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风燥伤肺证、风邪恋肺证、风痰阻肺证5个证型,全面反映出感染后咳嗽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5.
正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古籍——《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对风邪认识的理论基础~([1])。《素问》指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风者,百病之长也";"风胜则动";"风者,阳气也";"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风木受邪,肝病生焉"。强调了风为百病之长,风胜则动,风为阳邪、善行数变,风气通于肝。  相似文献   

6.
周围性面瘫寒热之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围性面瘫,面神经受损部位有在颅腔内者,有在颅腔外者,本文仅就贝耳麻痹(以下简称面瘫)而论。面瘫属于中医学“口眼斜”范畴,又称“口僻”。古今医家均认为本病是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所致。但在辨证上属风寒证还是风热证呢?因本病多在吹风受凉之后,故古代医家和现代中医学者中很多人认为属于风寒证。笔者观点与此不同,认为应当属于风热证。以下笔者从病因病机、临床治疗二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1 病因病机本病在《内经》中即有记载,《灵枢·经筋》中云:“足阳明之筋……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  相似文献   

7.
从内外风合病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认为风为主因,肺虚风邪留恋为基本病机。急性期重在祛外风、息内风,兼顾祛痰;缓解期调理脏腑以息内风,平时还宜调摄体质,增强正气。   相似文献   

8.
房事茎痛     
房事茎痛是指房事过程中出现以阴茎疼痛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症。多因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或感受风邪,茎络失和;或纵欲房劳,茎络损伤所致。房事茎痛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灵枢·经脉》篇谓“阴器扭痛”。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提出:“阴茎卒痛不可  相似文献   

9.
正《黄帝内经》论述六淫之风邪频次最多,甚至设"风论"专篇介绍风邪致病特点。仅在一篇当中,风邪所致疾病就有寒热、热中、飧泻、泄风、胃风、厉风、偏枯、(肝、心、脾、肺、肾)五脏风、目风、漏风、内风等等。从名称来看,不仅有外感,而且有内伤,但《黄帝内经》却都以"风"概之。可见《黄帝内经》对风邪的意涵过度泛化,直接导致理论与临床理解上有种种矛盾问题出现,也造成后世出现风邪的阴、阳属性之争。因而对"风邪"概念稍作规范或是将其  相似文献   

10.
祖国医学:《金匮·中风历节病章》说:“风为面病之长,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相引,癖不遂”。面瘫病病因多因风邪而起,看临床询问其病史,多因受风所引起,故而此症属于中风范畴。  相似文献   

11.
《内经》对湿热之邪的性质、致病特点、病邪转化及兼夹、病症表现及治则均进行了论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湿热理论的基础。《内经》认为热属阳邪,其性炎上,易扰神明,易耗阴津,易生风动血;湿属阴邪,湿邪具有重浊、趋下的致病特点,与脾关系密切。二邪可以从外而感,也可以自内而生,可以兼夹为病,也可以“随气而化”。湿热病的治疗大法为热者寒之、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等。《内经》为后世湿热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简要分析了《黄帝内经》中的风邪理论,认为《黄帝内经》在外感病邪中突出风邪的重要地位,既归纳了风邪致病的症状特点,也揭示了风邪致病的机理,并且从防、养、治3个方面立体有序的提出了风邪所致疾病的应对方法,还列举了大量由风邪引起或以风命名的疾病,为后世风邪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内风浅识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容易侵犯人之上部,且风性善行数变,所犯部位游走不定,如为外感风邪其传变速迅。其表现为:眩、掉、抽搦、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在临床上有内风、外风之分,现略谈内风。内风之源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称为肝风,临床上因各人之素体不同,感邪之浅深各异,大体可分为肝阳化风,热甚生风,阴虚挟风,血虚生风,气虚挟风。现分述如下: 一、肝阳化风素体纯阳,性情急躁,后天服温燥厚味,或烦劳伤阳,肝阳上亢,内风旋起,症见头眩胀痛,眼目昏花,肢麻震颤,舌红苔干,脉象弦数,甚则卒然昏倒,舌强、语言不利,半身不遂,其病机主要由肝阳上亢,引动内风所致,拟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语言不利加连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五个大肠病证(大肠胀、大肠咳、大肠痹、肠痈、肠澼)进行理论挖掘和应用阐发。[方法]学习《内经》相关条文,并结合历代医家的相关论述,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临证治疗三个方面对五者理论进行挖掘与阐发。[结果]《内经》对五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均有较为详细与明确的论述。大肠胀的病因为厥气在下、寒气逆上,症见腹痛肠鸣等;大肠咳由肺咳日久传化所致,症见咳而遗矢;大肠痹则因饮食伤及肠胃在先、风寒湿三气错杂相合内传肠腑在后而病,症见多饮而小便不出等;肠痈由饮食情志、寒温不时所产生的病理产物之积聚所致,症见腹痛、痈上皮热等;肠澼为飧泄日久所致,症见飧泄、甚者便血。《内经》虽对五者的治疗疏于记载,却提出了相应的治法与治则,后世医家宗之并进行补充,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治疗方案,主要分为针灸治疗与药物治疗两种治疗方法。[结论]挖掘整理《内经》大肠病证理论,可为中医教学与临床诊治大肠疾病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对于《内经》中所述较少的治疗部分,后世医家基于《内经》理论与临床实践,对五者治法进行了发挥与补充,迄今为止于临床仍具重要的参考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 叶天士是清代具有精湛医理和独创精神的著名医学家。他对久病(痛)入络的病机分析以及制定的辩治原则和用药方法,颇有独到见解。但须提出:叶氏所讲的络病却与《内经》有别。《内经》所说络病,表示邪气侵入部位轻浅,而经病则表示邪气侵入部位重深,其立论是指外感病的发病过程而言;叶氏所讲络病,表示邪气侵入部位重深,而经病乃表示病位轻浅,立论是指内伤久病而言。两者立论不同,故其内容各异。久病(痛)入络论是叶氏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风病说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冠心病多表现为胸闷、胸痛 ,呈阵发性、反复发作的特点 ,发作时疼痛或在心前区 ,或放射至左肩部、后背部等 ,且心电图 ST- T亦呈现易变性。因而 ,冠心病具有风邪“善行而数变”的基本特征。本文试从风病学说角度对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和治法作一探讨。1 风病学说源流风病是指机体正气不足 ,内、外风邪侵袭引起的多种疾病的总称。早在《素问·风论》就论述了风病的病因、病理、症状及诊断要点 ,指出“风者 ,百病之长也”;强调“风者 ,善行而数变”的临床特征。后世论风 ,多宗此篇[1] 。《金匮要略》记载了中风历节病、五脏风寒积聚病等风病的…  相似文献   

17.
总结谭峰教授诊治肝阳化风型偏头痛的经验。谭峰教授认为偏头痛的发生与风邪作祟有关,以内伤为主,与肝尤为密切;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肝阳化风、瘀血阻滞,并对肝阳化风型偏头痛提出了"三早"(早期病症结合,早期活血熄风,早期综合康复)诊治思路。早期的审证求因、病症结合能更好地指导临床中医精准治疗;偏头痛多因内生瘀血、无症之瘀所致,故须通过活血化瘀之品方能消散;配合情志调理、睡眠调整、针灸推拿等早期综合康复手段,亦可有效缓解偏头痛。谭峰教授常用天麻钩藤汤加减并酌加活血化瘀之药治疗肝阳化风型偏头痛,临床收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18.
风为百病之长,百病之始也,致病广泛,历代医家对"风"的认识有所不同,但始终不离外风与内风之说。随着现今外界环境的变化,风邪伤人较前更甚,临床上对风邪的认识亦逐渐深入。"风"邪可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之"风"单指六淫中的风邪,广义之"风"除了六淫中的风邪外,还包括了其他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等特点的一切"外风"以及因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产生的"内风"。文章从广义之"风"入手,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阐述"风邪致病"在儿科疾病发病中的重要性,以期为儿科临床辨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1病因病机白癜风是一种色素代谢紊乱的顽固性皮肤病,临床常见。该病有遗传倾向,无固定好发部位,可局限或泛发,其特征为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白色斑片。《医宗金鉴》称"白驳风","由风邪相搏于皮肤,而令气血失和"所致。《医林改错》则有"血瘀于皮里"之说。该病好发于青年,病程慢性,反复难愈。马教授认为该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  相似文献   

20.
风痹析疑     
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内经讲义》在讨论风痹与行痹的关系时,认为“以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症状特点的痹称为行痹。此病以风邪偏胜所致,故又称风痹”。(《内经讲义》湖南科技出版社1985年版213页)。持这种观点的还有中国中医研究院主编的《简明中医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