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1 病例资料患者杨××,男,66岁。因乏力、腹胀10余天来院诊治。肝脾B超示:肝硬化、脾大、门静脉高压症、腹水,肝内多发血管瘤。以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收住。患者20年前诊断肝脏多发血管瘤。入院查体除肝掌及移动性浊音阳性外,余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肝功:ALT 45 U/L,AST 44 U/L,TBil 18.7 μmol/L,TP 73.4 g/L,ALB 38.2 g/L。各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检测均阴性。肝脏CT扫描示:肝硬化、脾大、门静脉高压症、食道及胃底静脉曲张、肝脏多发占位病变。为明确肝脏占位病变性质行肝动脉造影,见肝动脉增粗、迂曲紊乱,肝右叶外缘见一圆…  相似文献   

3.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一种深部血管阻塞性疾病。PVT是肝硬化(LC)失代偿期门脉高压症的并发症之一。门静脉高压导致PVT形成,而PVT又进一步加重门静脉高压的程度,形成恶性循环。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MRI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PVT的诊断率不断提高,其对LC病程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4.
 【关键词】肝动脉门静脉瘘;先天性;腹水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伴肝动脉-门静脉瘘的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光华  王家强  韩希年  董伟华  王俭 《上海医学》2005,28(2):150-151,i002
肝动脉-门静脉瘘(APS)是指肝固有动脉与门静脉或肝静脉之间形成的异常吻合支血管,原发性肝癌(PHC)是其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有无伴发APS将直接影响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患者的预后。随着螺旋CT的广泛应用,肝脏等腹部脏器的强化特征以及各种血管分支都能在早期增强中得到详尽显示,有利于进一步观察肝脏APS所致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本组资料对94例PHC伴AP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1998~2004年,我院共收治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肝硬化(LC)并发门静脉血栓(PVT)形成住院患者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7~84岁,平均(52±14.6)岁。住院主要原因(1项或多项):消化道出血7例,腹水8例,脾脏和术后6例,其中术后短期(2周)内脾脏肿大5例,术后1年以上1例。血栓形在后1年内死亡4例,其中3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1.2疾病诊断门静脉血栓诊断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螺旋CT检查。均具有肝硬化基础疾病,排除肝癌、肝转移癌及其他恶性肿瘤等疾病,其他非肝硬…  相似文献   

7.
研究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 PVT)形成的多种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肝硬化患者110例,其中39例肝硬化PVT患者作为PVT组,71例肝硬化未合并血栓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PVT形成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是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2,P=0.031)。肝硬化患者应注意监测纤维蛋白原以便早期发现和预防P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动脉门静脉瘘(arterioportal shunt,APS)的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 spiral CT,MSCT)增强特征及形成机制,评价MSCT在APS诊断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45例APS病变患者,采用8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后,应用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组(Multi planar reconstructions,MPB)、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等方法对腹腔干、门静脉、下腔静脉及其主要分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分析APS的CT特征及分流类型、程度。结果45例均有动脉期门静脉主干或分支提前显影。动脉期肝实质呈楔形、三角形、不规则形片异常强化39例。按分流部位分:中央型21例,周围型9例,混合型14例,弥漫型1例。按分流程度分为:轻度6例,中度26例,重度13例。结论MSCT能够明确APS诊断,初步判断APS的分流部位、类型和程度,对肝癌的综合治疗及APS的栓塞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肝癌肝动脉-门静脉瘘并上消化出血诊断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癌肝动脉-门静脉瘘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意义。方法:对20例肝癌肝动脉-门静脉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均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置管肝动脉造影的方法明确诊断;经肝动脉栓塞术(TAE)闭合瘘管,同时行肝动脉栓塞化疗。结果:20例病人均成功行TAE,术后即时止敌国,造影复查肝动脉-门静脉瘘短路好转或消失,复查AFP下降,肿瘤染色浅。结论此方法安全可靠,能有效闭合瘘管,及时止血,联合栓塞化疗,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相似文献   

10.
肝动脉门静脉瘘是少见疾病,常为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累及肝脏,可出现肝动脉门静脉瘘、肝动脉体静脉瘘、门静脉肝静脉瘘.同时部分肝癌患者在行肝动脉造影或增强CT检查时动脉期亦多发现存在肝动脉-门静脉瘘.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患者可出现门静脉高压症、脾大、腹水.常规检查易漏诊,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本文对同一例肝动脉-门静脉瘘患者诊断及两次栓塞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肝动脉-门静脉瘘致门静脉高压症的思考及认识,同时分析两种栓塞材料对肝动脉-门静脉瘘封堵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接受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应对措施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8年1月到2013年12月接受脾切除治疗的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100例,对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出血史、出血量、门静脉内径等)、手术方式、手术后相关临床指标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采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中有血栓者45例,无血栓者55例.Pearson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出现血栓与性别、年龄、手术方式、上消化道出血史及手术时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然而有血栓组术中出血量≥350 mL、门静脉直径≥1.2 cm、术后血流速度<15 cm/s、术后血小板计数≥700×109/L及术后门静脉压力≥35 cmH2O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失血量、术后血小板计数、术后血流速度、门静脉直径大小及术后门静脉压力是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结论 术中减少患者失血量,术后积极监测患者血常规以及凝血功能,并给予积极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内镜治疗预防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患者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3年间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行内镜治疗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的肝硬化患者,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PVT形成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研究共纳入患者591名,分为PVT组(n=122,20.64%)和无PVT组(n=469,79.36%)。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MELD评分、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尿素氮、切脾比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MELD评分、血尿素氮降低、D 二聚体升高、脾脏切除史是与PVT形成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16,0.026,0.014和<0.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应定期随访MELD评分、肝功能、D 二聚体水平及腹部超声,对有脾脏切除史的患者需给予更高警惕。  相似文献   

13.
前列地尔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门静脉血栓症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肝硬化伴门静脉血栓症(PVT)的疗效.方法 以我院2013年6月-2016年月3收治的肝硬化伴PVT3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常规治疗加前列地尔10μg/d静滴及补阳还五汤协定方,1剂/d,对照组17例仅予以常规治疗.疗程1月,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抗凝血酶Ⅲ(ATⅢ)、门静脉内径(PVD)、血流速度(BFV)、脾静脉内径(SVD)、脾脏肋间厚度(ST)以及门脉血栓Yerdel的分级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有5例出现血栓程度及范围的改善,对照组仅有1例;治疗组PLT降低,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组ATIII升高,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PVD缩小,BFV增加,SVD增加,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在SVD差值、ST差值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列地尔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PVT,对体内凝血、抗凝等指标以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有一定的影响,可为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1例临床罕见的门静脉高压症—肝动脉门静脉瘘(HAPF)进行病例报道,,探讨肝脏创伤及医源性有创检查对肝脏及机体产生的影响。方法:报告1例幼年创伤所致肝脏破裂行修补术后19年出现HAPF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回顾性分析发生病因及诊疗现状。结论:创伤性及医源性肝动脉-门静脉瘘国内外罕见,本病例报道通过高分辨率CT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清晰展现瘘口情况并对其进行诊断及病因分析,致伤因素导致肝动脉与门静脉系统间发生分流,致压力较高的大量动脉血涌入门脉系统,形成门静脉高压;凡是能够破坏肝脏正常组织结构的创伤及医源性有创操作均可能引起HAPF,应将HAPF明确列为肝脏创伤及医源性有创诊疗后的并发症之一;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肝功能衰竭、急性心功能衰竭均是HAPF罕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时门静脉和肝动脉的超声表现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应用超声分别研究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组和对照组门静脉、肝动脉的二维和多普勒超声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结果合并癌栓组较对照组门静脉内径明显增宽,流速降低(P<0.05);肝动脉显示率和流速明显提高(P<0.05).结论应用彩超检查获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肝内血流的重要指标,对诊断、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并验证乙肝肝硬化患者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4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共180例乙肝肝硬化并行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研究中患者行脾切除术后均常规予以低分子肝素或口服抗凝剂抗凝治疗,必要时加用双嘧达莫抗血小板治疗。通过随机数字表法按 7:3比例分为建模人群(120例)和验证人群(60例),并比较两人群的临床资料有无可比性。在建模人群中根据术后1月内有无门静脉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49例)与无血栓组(71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乙肝肝硬化患者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将这些因素纳入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在建模人群及验证人群中对预测模型进行内部及外部验证:采用AUROC(C指数)验证模型区分度;GiViTI校准带及Hosmer-Lemeshow检验验证模型校准度;DCA曲线验证模型临床有效性。结果 建模人群与验证人群间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栓组与无血栓组在消化道出血史、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脾脏体积、静脉曲张程度、术后D-二聚体、血小板变化值等方面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术后血小板变化值是乙肝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将上述独立危险因素纳入并成功建立个体化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在建模人群及验证人群中对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内部及外部验证:AUROC(C指数)分别为.880(95%CI:0.818~0.942)和0.873(95%CI:0.785~0.960),预测模型区分度良好;GiViTI校准曲线带的80%及95%CI区域均未穿过45°角平分线,P值分别为0.965和0.632,Hosmer-Lemeshow检验中P值分别为0.624和0.911,预测模型的校准度较高;DCA曲线中阈概率值设定为30.5%,两人群临床净获益分别为30%和34%,表明预测模型具有临床有效性。结论 通过建立乙肝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有助于临床早期筛选并识别乙肝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7.
探讨生长抑素联合丹参对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UGB)与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疗效作用。方法选取2010 年1 月-2016 年1 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和唐山市传染病院住院的肝硬化并发UGB 与PVT形成的患者96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4 例,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生长抑素组24 例,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生长抑素;丹参组24 例,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丹参;联合治疗组24 例,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生长抑素+ 丹参。观察4 组患者治疗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胆碱酯酶(CHE)、肝功能Child评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门静脉内径(PVD)的变化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生长抑素组、丹参组、联合治疗组ALT、AST、CHE、肝功能Child评分、PT、FIB、PLT、PVD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以联合治疗组降低最为明显;联合治疗组与生长抑素组、丹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联合应用生长抑素和丹参治疗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与门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协同作用,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门静脉转流对肝硬化大鼠耐受人肝血流阻断时限的影响。方法:观测门静脉转流与非门静脉转流条件下阻断入肝血流不同时程后动物存活率及肝脏能量代谢的变化,包括肝细胞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肝组织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动脉血酮体比值(AKBR)。结果:①术后两周存活率:肝硬化大鼠门静脉转流下入肝血流阻断(PBB)-30min组和PBB-45min组为100%,单纯入肝血流阻断(PTC)-30min组、PBB-60min组分别为65%和75%。②肝脏能量代谢:缺血后肝组织ATP、RCR及AKBR均明显下降。再灌注后上述指标逐渐恢复,但随缺血时间延长,升高幅度明显降低,甚至难以恢复。结论:门静脉转流能显著提高肝硬化大鼠常温下耐受入肝血流阻断的时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1 670例肝硬化患者病例资料,将其中217例发生PVT者纳入PVT组,随机选择250例未发生PVT者纳入非PVT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手术及药物应用史情况,运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寻找肝硬化PVT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1 670例肝硬化患者中13%并发PVT,肝功能分级以Child-Pugh B和C级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D-二聚体、Hb、TBiL、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脾切除手术、止血药物及心得安使用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度食管静脉曲张(OR=6.918, P=0.018)、脾切除手术(OR=4.281, P=0.007)、D-二聚体升高(OR=5.007, P<0.001)为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止血药物、心得安、D-二聚体升高、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脾切除术均可能与肝硬化PVT的形成有关,其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脾切除术、D-二聚体升高为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