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动脉狭窄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END定义为入院72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基线值增加≥2分.利用颅脑血管成像对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进行评价,狭窄程度分为无或轻度(<50%)、中度(50% ~ 70%)、重度(71% ~99%)和闭塞(100%).比较END组与非END组的临床危险因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灶大小以及主干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共纳入25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其中70例(27.34%)患者发生END.END阳性组年龄(P=0.045)、梗死体积(P=0.045)、基线NIHSS评分(P=0.007)以及主干动脉狭窄程度(P=0.038)均显著高于或大于END阴性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较高[优势比(odds ratio,OR)1.07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4~1.142;P=0.037]、梗死灶直径>20 mm(OR 2.077,95% CI1.077~3.736;P=0.028)以及主干动脉重度狭窄(OR 2.521,95% CI1.079 ~5.886;P =0.033)或闭塞(OR3.074,95% CI1.262 ~7.489;P =0.013)是END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主干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病变可能是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3—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发病4. 5 h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9例,其中男116例,女23例。根据静脉溶栓后是否出现END,将139例患者分为END组(25例)和无END组(11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房颤动、高脂血症、缺血性卒中(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史,临床资料包括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血压、前循环梗死比例、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将单因素分析中P 0. 1的参数作为自变量,进一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的影响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ND定义为静脉溶栓后24 h内,NIHSS评分较入院时增加≥4分或死亡。结果 (1) 139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中,END发生率为18. 0%(25例)。(2)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心房颤动、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史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两组患者入院时血压、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IHSS评分值以及前循环梗死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4) END组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比例高于无END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 0%(19/25)比45. 6%(52/114),χ~2=7. 576,P 0. 01]。(5)以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发生END为因变量,以缺血性卒中史、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与非大动脉粥样硬化)为自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发生END的危险因素(OR=3. 517,95%CI:1. 296~9. 547,P=0. 014),缺血性卒中史不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发生END的影响因素(P 0. 05)。结论 TOAST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可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并完成全脑DSA检查的患者81例。END定义为入院72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入院基线评分增加≥2分或运动评分项增加≥1分。将所有患者根据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26例和非END组55例,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侧支循环分级标准采用美国介入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侧支循环评估系统。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发生END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END组比较,END组患者年龄≥60岁[65.4%(17/26)比36.4%(20/55);χ~2=5.992,P=0.014]、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4.0 mg/L[76.9%(20/26)比45.5%(25/55);χ~2=7.080,P=0.008]及糖尿病患者比例[38.5%(10/26)比16.4%(9/55);χ~2=4.802,P=0.028]均显著升高,而侧支循环分级显著降低(Z=-3.25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3.412,95%CI:1.075~10.824;P=0.037)、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4.0 mg/L(OR=3.812,95%CI:1.141~12.740;P=0.030)及侧支循环分级(OR=2.165,95%CI:1.241~5.514;P=0.009)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大脑侧支循环分级下降和年龄≥60岁、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4.0 mg/L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于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首次发病住院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81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75例)和非END组(20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既往病史)、临床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至入院时间、影像学资料(脑白质病变评分、脑微出血评分及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治疗方法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及LpPLA2等]。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中Lp-PLA2水平。应用SPSS 22. 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Lp-PLA2预测腔隙性脑梗死发生END的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ND组NLR(2. 5±0. 5比2. 3±0. 5,t=2. 996)、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 6±0. 8) mmol/L比(2. 3±0. 7) mmol/L,t=3. 056]、入院NIHSS评分[(3. 4±1. 5)分比(3. 0±1. 4)分,t=2. 080]和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比例[21. 3%(16/75)比7. 3%(15/206),χ~2=11. 061]高于非END组,Lp-PLA2水平高于非END组[(240±26)μg/L比(180±23)μg/L,t=9. 0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升高(OR=3. 927,95%CI:2. 918~5. 016,P=0. 020)、血Lp-PLA2水平升高(OR=1. 026,95%CI:1. 019~1. 034,P 0. 01)、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OR=2. 715,95%CI:2. 193~3. 273,P=0. 025)、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OR=4. 552,95%CI:2. 934~7. 017,P=0. 002)和入院NIHSS评分升高(OR=2. 831,95%CI:2. 412~3. 197,P=0. 028)为腔隙性脑梗死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pPLA2预测END的曲线下面积为0. 799(95%CI:0. 728~0. 833,P 0. 01);最佳截断值为189μg/L,预测END的敏感度为92. 3%,特异度为55. 4%。结论血中Lp-PLA2水平升高是腔隙性脑梗死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END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循环同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后续脑梗死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113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分为单纯脑梗死组87例和进展脑梗死组26例,分别比较2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脑梗死体积、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其他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单纯脑梗死组比较,进展脑梗死组发生END比例(11.5%vs 31.0%)、出院NIHSS评分[(1.85±2.31)分vs(3.30±3.65)分]、3个月mRS评分[(0.90±0.83)分vs(1.78±1.77)分、hs-CRP[(2.52±3.23)mg/L vs(6.21±32.23)mg/L]、脑梗死体积[(3.92±8.05)cm3 vs(9.15±15.07)cm3均明显减小(P0.05);脑梗死前7~14dTIA发生2~3次、TIA持续时间10min的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最为显著;hs-CRP与END(r=0.311,P=0.014)、入院NIHSS评分(r=0.455,P=0.000)及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r=0.524,P=0.000)。结论 TIA对后续脑梗死具有缺血预处理作用,其作用可能与hs-CRP水平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使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解放军第306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20例,均使用Solitaire AB型支架系统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根据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将20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组,各10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危险因素、既往病史、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心源性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基线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评分(pc-ASPECTS)、发病时间、到院时间、静脉溶栓时间、穿刺时间、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以及使用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血管再通情况,对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24 h NIHSS评分及临床预后进行评估,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危险因素、TOAST分型、pcASPECT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 20例患者中,17例(85. 0%)血管内机械取栓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 TICI)分级达2b~3级,3例(15. 0%) m TICI分级2a级。基线和术后24h NIHSS评分中位值分别为21. 0(16. 0,27. 2)分和8. 5(0. 8,27. 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 155,P=0. 031);预后良好组基线NIHSS评分及术后24 h NIHSS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基线:17. 0(15. 2,21. 5)分比27. 5(21. 2,35. 2)分,术后24 h:0. 5(0. 0,1. 0)分比27. 5(17. 0,34. 5)分;均P 0. 05]。两组静脉溶栓、术中使用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症状性颅内出血所占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取栓次数、发病至再通时间中位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术后90 d随访,20例患者中,4例(20. 0%)死亡(mRS评分6分),6例(30. 0%)中重度残疾(mRS评分3~5分),10例(50. 0%)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结论部分ABAO患者初步应用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可获得安全有效的临床预后,基线及取栓后24 h NIHSS评分较高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穿支供血区单发小梗死(SSI)的分布模式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及30d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椎基底动脉穿支供血区急性SSI患者126例,根据神经功能评分分为END组36例和非END组90例。以30d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反映患者短期功能预后,去除5例失访患者,预后良好组102例(mRS 02分),预后不良组19例(mRS≥3分)。结果与非END组比较,END组糖尿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病灶直径、动脉主干病变、无症状性脑动脉粥样硬化、近端SSI比例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近端SSI与END独立相关(OR=3.222,95%CI:1.1702分),预后不良组19例(mRS≥3分)。结果与非END组比较,END组糖尿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病灶直径、动脉主干病变、无症状性脑动脉粥样硬化、近端SSI比例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近端SSI与END独立相关(OR=3.222,95%CI:1.1708.874,P=0.024)。与预后不良组比较,预后良好组基线NIHSS评分[(5.44±2.69)分vs(7.00±1.91)分]、近端SSI(51.0%vs 78.9%)、END(22.5%vs 52.6%)比例明显降低(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期间是否发生END与30d的不良功能预后独立相关(OR=4.126,95%CI:1.2418.874,P=0.024)。与预后不良组比较,预后良好组基线NIHSS评分[(5.44±2.69)分vs(7.00±1.91)分]、近端SSI(51.0%vs 78.9%)、END(22.5%vs 52.6%)比例明显降低(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期间是否发生END与30d的不良功能预后独立相关(OR=4.126,95%CI:1.24113.713,P=0.021)。结论椎基底动脉穿支供血近端区域的SSI患者早期容易发生神经功能恶化,并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采用TREVO支架对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取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神经介入科2016年4月至6月使用TREVO取栓支架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6例,其中大脑中动脉(MCA)闭塞2例(时间窗为2.7~5.5 h),基底动脉闭塞4例(时间窗为4.0~7.0 h),通过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TICI)评价取栓效果,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的状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结果 (1)6例患者经1~2次取栓后,其中5例闭塞血管获得再通(mTICIⅡb~Ⅲ级,后循环4例,MCA 1例),1例MCA闭塞部分再通(m TICIⅡa级);(2)2例MCA闭塞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较入院时降低8分1例,无改善1例;4例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中,3例出院时NIHSS评分较入院时降低8~26分,无改善1例;2例MCA闭塞患者出院3个月mRS评分0分1例,4分1例;4例基底动脉出院后3个月mRS评分0分1例,1分2例,5分1例。结论使用TREVO支架取栓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的初步经验显示比较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发病后7d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变化分为END组与非END组,END定义为NIHSS评分较基线水平增加≥3分.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32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74例(22.6%)发生END,254例(77.4%)未发生END.END组男性、高血压、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脑干或小脑梗死、入院前使用抗高血压药的患者构成比以及入院前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END组(P均<0.05),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高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高于非END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优势比(odds ratio,OR)2.12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40 ~4.325);P=0.02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 2.486,95% CI 1.932 ~6.021;P=0.036)、高半胱氨酸(OR 2.787,95% CI 1.194 ~6.902;P=0.036)和C反应蛋白(OR 3.416,95% CI 1.552~10.650;P =0.032)较高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END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白细胞计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较高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END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对大血管闭塞的预测价值.方法 利用“南京卒中注册系统”,回顾性分析发病24 h内入院且需行急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或介入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患者就诊即刻进行NIHSS评分,根据DSA结果分为大血管闭塞组与非大血管闭塞组.大血管闭塞定义为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I/M2段、椎动脉V4段或基底动脉存在血管闭塞,非大血管闭塞定义为未见血管闭塞或血管闭塞存在于大脑中动脉M3/M4段、大脑前动脉或大脑后动脉.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c统计量)评估NIHSS评分对大血管闭塞的预测能力,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判别大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前循环卒中63例,后循环卒中37例.NIHSS评分预测全部患者大血管闭塞的ROC曲线下面积(c统计量)为0.73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21 ~0.848],预测前循环与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分别为0.817(95% CI0.699 ~0.936)和0.683(95% CI 0.505 ~0.861).NIHSS评分判断全部患者大血管闭塞的最佳截断值为13分(灵敏度为0.776,特异度为0.697,阳性预测值为0.839,阴性预测值为0.6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水平提问”[优势比(odds ratio,OR)4.673,95% CI 1.853 ~ 11.786;P=0.001]和“凝视”(OR 3.514,95% CI 1.271 ~9.716; P=0.015)是大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基线NIHSS评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大血管闭塞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尤其对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预测价值较高.在NIHSS评分项目中,“意识水平提问”和“凝视”是判别大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治疗后早期临床症状改善的时间、闭塞部位与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在脑卒中症状开始3 h之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病人纳入该研究。根据治疗后病人出现临床症状改善的起始时间分为早期反应组,即静脉溶栓治疗2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4分或以上;延迟反应组,静脉溶栓治疗2~24 h内NIHSS评分改善4分或以上;无反应组,治疗后NIHSS评分改善在4分以下者。根据动脉闭塞部位分为近端组(闭塞部位位于颈内动脉和邻近大脑中动脉M1区)和远端组(闭塞部位位于大脑中动脉M1区远端和M2区)。结果共有87例[平均年龄(66.4±5.67)岁,52例(59.8%)为男性,NIHSS评分中位数为12(9~15)分]纳入该研究。其中43例(49.4%)属于近端血管闭塞组,44例(50.6%)为远端血管闭塞组。31例(35.6%)为早期反应,30例(34.5%)为延迟反应,26例(29.9%)无反应。应用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近端血管闭塞[OR值6.11,95%可信区间1.35~27.75,P=0.019]和治疗无反应(OR值3.19;95%可信区间2.37~4.93;P=0.009)是提示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近端血管闭塞和对溶栓治疗无反应是静脉溶栓治疗病人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后早期轻度临床症状改善能够有效提示长期临床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后循环脑梗死(acute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APC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6月~2018年3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PCI患者297例,将其分为END组33例及非END组264例,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及影像特点,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ND的影响因素。结果 END组女性比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中段脑梗死、椎动脉狭窄、基底动脉狭窄和大脑后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E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48%vs29.17%,5.00(3.00,8.00)分vs 3.00(1.00,4.00)分,87.88%vs 55.68%,48.48%vs 30.30%,39.39%vs 15.91%,36.36%vs 15.15%,P0.05,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478,95%CI:1.124~5.461,P=0.024)和中段脑梗死(OR=4.444,95%CI:1.450~13.621,P=0.009)是发生EN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APCI患者中,女性和中段脑梗死是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讨颈动脉穿刺入路对复杂手术路径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脑梗死行机械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6例,均为复杂手术路径下采用颈动脉穿刺入路行Solitaire FR支架技术行动脉机械取栓术。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静脉溶栓、发病至穿刺时间、发病至血流再通时间、穿刺至血流再通时间、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等资料。采用取栓改良脑梗死溶栓(m TICI)分级、术后24 h NIHSS评分、术后脑出血及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颈动脉穿刺取栓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 (1) 6例复杂路径患者行颈动脉穿刺后均成功实施取栓术,血管均再通,mTICI 2b级,其中4例达mTICI 3级;未发生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2)术后复查颈部血管超声,未见夹层及血肿。术后24 h NIHSS评分2~22分,中位NIHSS评分12. 5 (9. 8,13. 8)分,低于入院时[评分8~22分,中位NIHSS评分18. 5 (13. 5,19. 8)分;Z=-2. 032,P=0. 042]。(3) 90 d mRS评分,预后良好3例,预后不良3例,其中死亡1例(症状性颅内出血)。结论对于复杂路径的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脑梗死患者,使用颈动脉穿刺入路取栓治疗可快速建立手术通路,实现闭塞血管的有效再通,可尝试作为解决前循环复杂取栓路径、改善该类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脑动脉狭窄部位及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3牟12月至2005年8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发病48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66例.根据脑血管造影(DSA)结果,按狭窄程度分为狭窄组(38例)及非狭窄组(28例).狭窄组中按狭窄部位分为颈内动脉组(18例)、主干组(8例)、分支组(7例)、椎基底动脉组(5例),结合NIHSS评分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狭窄组中NIHSS评分高于非狭窄组.颈内动脉组的NIHSS评分高于分支组(P=0.004)与椎基底动脉组(P<0.01),而与主干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支组NIHSS评分高于椎基底动脉组(P=0.02).ROC曲线分析可将NIHSS=8分作为区分是否伴有脑动脉狭窄的诊断决策点.结论 NIHSS评分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及血管分布有关.NIHSS≥8分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是否伴有脑动脉狭窄有一定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6月~2018年12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7例,按照CISS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78例,心源性脑卒中16例,穿支动脉疾病63例。根据END定义分为END组86例,非END组71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指标。所有患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END定义为入院后72h内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2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ND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END组比较,END组入院NIHSS评分明显高于非END组[(4.7±2.9)分vs (3.0±2.2)分,P=0.000]。2组CISS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OR=0.729,95%CI:0.621~0.857,P=0.000)、穿支动脉疾病(OR=3.399,95%CI:1.603~7.208,P=0.001)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NIHSS评分、穿支动脉疾病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于宿迁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起病至入院时间间隔3 d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入院当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所有患者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估,入院7 d内多次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行复评,任意1次评分较入院时增加≥2分定义为END。对符合入组和排除标准的226例患者按急性脑梗死后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50例(22.1%)和非END组176例(77.9%)。采用单因素分析组间各因素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Hb A1c水平与END的相关性。结果与非END组相比,END组患者年龄、糖尿病患病率、NIHSS评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ASPECT评分0~7分患者比例及血清Hb Alc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清Hb A1c水平升高是急性脑梗死END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48、1.809,95%CI分别为1.008~1.089、1.429~2.292;P值分别为0.018、0.002)。结论血清Hb A1c水平升高是急性脑梗死END的危险因素,对END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狭窄程度与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短期转归的相关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在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入住的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共137例.根据1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转归良好组(mRS≤2分)和转归不良组(mRS评分>2分),入院当天或第2天采集空腹静脉血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检查,详细记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其他人口统计学资料进行比较.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评估患者的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并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结果转归良好组108例,转归不良组29例.转归良好组基线NIHSS评分[(2.71±0.22)分比(7.10±0.59)分,t=6.99,P<0.01]和总胆固醇水平[(4.29±0.10)mmol/L比(4.76±0.17)mmol/L,t=2.21,P=0.03]低于转归不良组.转归良好组中基底动脉无狭窄的患者发病比例高于转归不良组[76(70.4%)比5(17.2%),χ2=26.70,P<0.01],而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比例低于转归不良组[4(3.7%)比7(24.1%),P=0.002].二变量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IHSS评分及基底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是患者短期转归的危险因素(OR=1.658,95%CI:1.327~2.071;P=0.000和OR=2.071,95%CI:1.159~3.701;P=0.014).结论基底动脉血管狭窄程度是急性脑桥梗死患者短期转归的危险因素,基底动脉狭窄愈严重,脑桥梗死患者的预后愈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县级综合卒中中心使用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联合Navien导管抽吸技术治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3—12月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17例,均接受了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联合Navien导管抽吸技术治疗,其中男10例,女7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8~22分,平均(14±4)分;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12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闭塞1例,颈内动脉起始段闭塞4例;醒后卒中4例,院内卒中1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发病至入院时间(ODT)、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入院至穿刺时间(DPT)、穿刺至再通时间(PRT),对比术前及术后24 h NIHSS评分的改变,评价血管再通情况[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2b~3级为成功再通]、并发症发生比例和术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比例。结果 17例患者中,静脉溶栓后桥接动脉取栓治疗5例,单纯动脉取栓12例; ODT为1. 0~5. 5 h,中位时间3. 0(2. 0,4. 7) h; DNT为26~35 min,平均(30±4) min; DPT为79~276 min,平均(152±53) min; PRT为27~134 min,平均(57±33) min;支架取栓次数为1~3次,中位次数1(1,2)次。取栓后即刻行DSA检查,17例患者中,TICI 2a级2例,TICI 2b级5例,TICI 3级10例,血管再通占比为15/17,一次取栓成功占比为11/17。17例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远端栓塞,经再次取栓后血管再通;未发生颅内出血。患者取栓后NIHSS评分2~20分,平均(9±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 759,P 0. 05)。术后90 d mRS评分≤2分者12例,预后良好占比为12/17。结论县级综合卒中中心使用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联合Navien导管抽吸技术治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前瞻性连续登记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起病24 h之内的轻中度急性脑梗死患者195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6分],收集患者人口学、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入院后完成血栓弹力图检查,按照入院3 d内有无出现END,将入组患者分成END组(60例)与非END组(135例)。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栓弹力图参数与END的关系。结果 195例入组患者中,60例(30.8%)出现END。END组患者血栓弹力图凝血反应时间(RT)和动力时间(KT)明显少于非END组[(4.1±1.1)min比(4.4±1.2)min,(1.3±0.3)min比(1.5±0.4)min,t值分别为3.395、3.093,均P0.01];END组患者RT、KT缩短(RT5 min和KT1 min)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END组[80.0%(48/60)比63.0%(85/135),18.3%(11/60)比8.1%(11/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560、4.305,均P0.05)。校正年龄、性别、糖尿病、吸烟、基线NIHSS评分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等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RT缩短与END独立相关(OR=1.612,95%CI:1.094~2.376,P=0.016)。结论入院血栓弹力图凝血时间RT缩短对急性轻中度脑梗死3 d内出现END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早期代偿途径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88例,按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将其分为低度开放组(26例)和高度开放组(62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梗死家族史、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脑梗死体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侧支循环高度开放的影响因素。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行门诊随访,比较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结果 (1)侧支循环低度开放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比例高于高度开放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0. 8%(21/26)比58. 1%(36/62),57. 7%(15/26)比14. 5%(9/62),96. 2%(25/26)比53. 2%(33/62);均P 0. 05];男性、年龄≥60岁及脑梗死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比例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侧支循环低度开放组NIHSS评分、梗死灶体积均高于高度开放组,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比例低于高度开放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8±5)分比(10±3)分,89(46,145) mm~3比35(12,70) mm~3,42. 3%(11/26)比66. 1%(41/62);均P 0. 05]。发病至CTA时间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以侧支循环高度开放为因变量,经变量筛选,将高血压病、糖尿病、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是侧支循环高度开放的危险因素(OR=1. 361,95%CI 1. 277~2. 475,P=0. 032),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是侧支循环高度开放的保护因素(OR=0. 614,95%CI 0. 513~0. 724,P=0. 027),高血压病与侧支循环开放程度无关(P 0. 05)。(4)侧支循环低度开放组ADL量表评分低于高度开放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15)分比(67±18)分,t=3. 746,P 0. 01]。结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合并糖尿病不利于早期良好侧支循环的建立,而伴颈动脉重度狭窄有利于良好侧支循环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