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国际和国内关注的重点,无论是医疗服务机构还是各级养老机构,都在积极探索老年人健康服务的新思路。目前,一种新型的医疗照护方式,即中期照护正在国际兴起。其主要目标是:促进患者及时出院、避免不必要的再住院及减少入住长期照护机构的需求。而中期照护在中国内陆地区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在国内的应用价值、开展流程等尚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不可逆转的趋势,但目前养老服务供需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做到精准养老,建立科学、规范、可持续的老年照护服务体系十分必要。基于客观评估工具对老年人进行分级照护是发达国家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分级照护养老体系尚未健全。由此提出“建立基于老年人能力评估与需求的分级照护体系,为不同老年人提供精准的养老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健康管理理论为指导,全面分析我国老年人分级照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构建分级照护理论框架,确立老年人照护评估工具,建立分级照护等级划分标准和照护服务内容,创建适合我国养老机构的分级照护模型,建立老年人分级照护网络平台,使能力评估自动化、照护分级智能化、数据管理规范化。为我国养老分级照护制度改革、养老机构分级照护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为科学建立第三方评估、政府精准发放养老补贴、老年人科学购买养老服务、合理配置老年人长期照护人力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面对全球人口老龄化,未来居家养老、日问养老机构和具备医疗设备的养老院将成为老年人的三种选择方式。步入21世纪以来,人类正在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全球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各种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社会照护以及如何保证老年人更长时间的自理能力等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自立支援"理念构建养老机构认知功能障碍老年人经口饮食照护方案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9月入住某养老机构的100例轻中度认知功能障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对照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饮食照护措施,观察组实施基于"自立支援"理念的养老机构认知障碍老年人经口饮食照护方案.比较2组干...  相似文献   

5.
集卫生与民政、官方与社会之合力,发展老年长期照护服务,是台湾养老政策的主基调。台湾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从顶层设计上着手建立老人福利体系,为老人提供日常养老和基于非急性期医疗的长期照护服务。除了政府层面建立的为数不多的福利、照护服务机构,公立医院与财团法人、私立机构共同承担起了对老年人的医养照护。  相似文献   

6.
背景 我国各地各机构分级护理划分的标准和依据不统一,加之老年人经济水平及其他因素,影响了分级护理内容的完整性和客观性,导致实际的分级护理可能与老年人需求、能力等级不匹配。目的 了解养老机构不同能力等级老年人对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为针对性地采取适宜的老年照护服务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8年4-7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南京市和常州市2家养老机构的老年人(≥60岁,n=575)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老年人能力评估问卷、国际居民长期照护评估工具(interRAI-LTCF),分别用以评价老年人的能力等级、照护问题和需求。采用interRAI-LTCF中的临床评估报告(CAPs)分析每例老年人的综合评估资料,记录发现的照护问题;采用对应分析对不同能力等级的老年人与CAPs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532份,有效回收率92.5%。其中,能力等级评价为能力完好55例(10.3%),轻度失能264例(49.6%),中度失能71例(13.4%),重度失能142例(26.7%)。采用CAPs可将养老机构老年人存在的照护问题分为4类21个方面,老年人存在的中位照护问题数为4(3)个。对应分析结果显示:能力完好老年人的主要照护问题为不良的生活习惯,需要进行健康教育;轻度失能老年人的主要照护问题为心理社会和躯体活动不足问题,是精神慰藉和健康促进服务的高需人群;中度和重度失能老年人的主要照护问题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和临床健康问题,是日常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的高需人群。结论 运用对应分析对不同能力等级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及照护需求进行比较,发现能力等级不同的老年人之间照护服务需求存在差异,这可以为养老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宜的老年健康服务项目提供依据,从而更好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刘晓楚  顾立  鞠梅  张润 《重庆医学》2021,50(9):1586-1590
目的 探讨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社会支持服务需求属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9年2-6月抽取四川省27家养老机构内773名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孤独感量表(U L S-8)、社会网络量表(LSNS)及自制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社会支持服务需求卡诺(Kano)属性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在改进Kano模型细分下,11项心理社会支持服务可以划分为2项比较必备型需求(M1),4项期望型需求(O),1项不太魅力型需求(A3),4项无差异型需求(I);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机构老年人的心理社会支持服务需求可以划分为心理抚慰需求、支持保障需求、互助参与需求3种属性特征;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孤独感、功能性共患病指数、年龄是老年人心理抚慰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每月机构照护费用、退休前职业、文化程度是老年人支持保障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每月机构照护费用、户口所在地、文化程度、年龄是老年人互助参与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本研究中养老机构老年人有较高的心理社会支持服务需求,机构应注意在对老年人的心理社会服务需求进行属性划分的基础上进行服务需求的针对性满足.  相似文献   

8.
刘晓楚  顾立  鞠梅  张润 《重庆医学》2021,50(9):1586-1590
目的 探讨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社会支持服务需求属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9年2-6月抽取四川省27家养老机构内773名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孤独感量表(U L S-8)、社会网络量表(LSNS)及自制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社会支持服务需求卡诺(Kano)属性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在改进Kano模型细分下,11项心理社会支持服务可以划分为2项比较必备型需求(M1),4项期望型需求(O),1项不太魅力型需求(A3),4项无差异型需求(I);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机构老年人的心理社会支持服务需求可以划分为心理抚慰需求、支持保障需求、互助参与需求3种属性特征;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孤独感、功能性共患病指数、年龄是老年人心理抚慰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每月机构照护费用、退休前职业、文化程度是老年人支持保障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每月机构照护费用、户口所在地、文化程度、年龄是老年人互助参与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本研究中养老机构老年人有较高的心理社会支持服务需求,机构应注意在对老年人的心理社会服务需求进行属性划分的基础上进行服务需求的针对性满足.  相似文献   

9.
背景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机构养老已成为居家养老的有效补充。而养老机构了解老年人对服务的期望和满意度,对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至关重要。目的 探讨不同特征的老年人对养老机构服务项目的期望,并结合对养老服务的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方法 基于人本主义需要理论,构建老年人对养老机构服务的期望-满意度评价模型,关注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医疗服务、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健康查体、健康教育及康复训练等服务项目的期望,以及对日常护理、伙食供给、生病照料、居住环境及收费水平的满意度评估。基于该模型设计问卷,于2017年7-9月对南京市浦口区11家养老机构的203名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 在老年人期望得到的服务项目中,生活照料项目占据首位〔76.4%(155/203)〕,其次为医疗服务〔57.1%(116/203)〕,对健康教育的期望最低〔16.3%(33/203)〕。养老机构不同特征的老年人对各项服务的期望存在差异(P<0.05)。对服务项目满意度方面,近1年参加过体检和功能受损的老年人日常护理满意度更低的比例分别较未体检者和功能完好者低66%和46%,慢性病老年人日常护理满意度更低的风险是非慢性病老年人的2.67倍;伙食供给方面,近1年参加体检的老年人满意度更低的比例较未体检者低63%,慢性病老年人满意度更低的风险是非慢性病老年人的2.35倍;功能受损老年人居住环境满意度更低的比例较功能完好者降低39%;功能受损老年人费用满意度更低的风险是功能完好者的2.00倍,无医保老年人对费用满意度更低的风险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老年人的3.63倍。结论 老年人年龄、户籍所在地、日常生活能力、医疗保险类型、近1年体检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是影响养老服务期望及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建议养老机构不断完善照护服务,满足多层次的养老需求,提供更优质的养老服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滨州市滨城区社区老年人医养健康需求现况及对策。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4个社区786名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社区老年人心理精神慰藉需求率为91.73%,非常需求者占49.87%;就医费用保障需求率为89.31%,非常需求者占43.89%;生活方式指导需求率为86.51%,非常需求者占48.85%;慢性病用药指导需求率为83.33%,非常需求者占48.09%;健康管理知识需求率为79.90%,非常需求者占33.97%。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选择率为89.95%,社区养老选择率为62.60%,机构养老选择率为35.24%。结论社区老年人医养健康需求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心理精神慰藉需求、就医费用保障需求和生活方式指导需求。受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社区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政府和各级机构应制定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培养专业人才,定期进行医疗护理服务,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医养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11.
背景 高血压等慢性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了解高血压患者的就诊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引导患者有序就医,改善生命健康质量。目的 利用安德森模型,探讨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为促进高血压患者积极有效地利用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8-10月,利用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调查中江苏地区高血压患者的调查数据,将调查对象中年龄≥15周岁、已确诊患有高血压的1 95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修正后的安德森模型为理论框架,探究情景特征、人群特征和健康行为对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结果 高血压患者两周就诊率为18.69%(365/1 9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到达最近医疗机构花费时间〔6~10 min:OR=1.448,95%CI(1.045,2.005);≥11 min:OR=1.143,95%CI(0.814,1.606)〕、城乡分布〔OR=0.604,95%CI(0.449,0.813)〕、家庭人均年收入〔中等收入:OR=0.979,95%CI(0.674,1.421);高收入:OR=1.387,95%CI(1.049,1.832)〕、参保情况〔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OR=0.502,95%CI(0.200,1.26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OR=0.705,95%CI(0.529,0.938)〕、自感疾病严重程度〔一般:OR=0.469,95%CI(0.317,0.694);不严重:OR=0.519,95%CI(0.394,0.683)〕是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情景特征(医疗机构花费时间)和人群特征(城乡分布、家庭人均年收入、参保情况、自感疾病严重程度)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建议相关部门继续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着重关注老年和低收入高血压患者医疗服务需求,加强高血压健康教育工作,增强高血压患者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12.
背景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社会背景之下,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减弱,机构养老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据报道,很多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营养不合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目的 通过调查北京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全科医师营养教育及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12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了北京市7家养老机构,对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微型营养评定量表(MN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BI)、老年人抑郁量表(GDS)。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58份,回收有效问卷25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被调查的258例老年人中,存在营养不良及存在营养不良发生风险的老年人共计75例(29.1%)。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体质指数(BMI)、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生活自理能力及精神状态的老年人营养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95%CI)=2.349(1.070,5.156)〕、BMI〔OR(95%CI)=0.092(0.036,0.239)〕、医疗费用支付方式〔OR(95%CI)=0.208(0.083,0.522)〕、日常活动能力〔OR(95%CI)=10.214(3.099,33.669)〕、患病种数〔OR(95%CI)=2.682(1.248,5.763)〕及精神状态〔OR(95%CI)=4.822(2.005,11.600)〕是老年人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北京地区养老机构的老年人面临着营养不良及营养不良发生风险的健康威胁,高龄、低BMI、抑郁、合并多种疾病、日常活动能力低下及无医保是其独立危险因素,需要对老年人加强个性化营养教育和营养治疗。  相似文献   

13.
背景 我国医养结合发展中屡遇瓶颈,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而老年人多阶段、多层次、多元化的医养结合养老需求是影响机构发展及其服务实现的“源头性”问题,精准把握并分析其需求现状,是健康合理发展医养结合、改善供需错位状况、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力保障。目的 调查泸州市社区老年人对医养结合的认知及需求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2—5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泸州市符合纳入标准的社区老年人650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医养结合相关情况调查表、衰弱综合评估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调查;以Andersen行为模型为基础,将调查内容中关于社区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需求的影响因素分别纳入倾向性因素、使能因素和需求性因素,构建3个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模型预测概率及拟合优度,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社区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627份,有效回收率为96.5%。627例老年人中,340例(54.2%)对医养结合有所了解,416例(66.3%)表示有医养结合养老需求。模型Ⅱ和模型Ⅲ的-2对数似然值(-2LL)均小于模型Ⅰ,Cox&Snell R2、Nagelkerke R2均大于模型Ⅰ;模型Ⅲ的-2LL小于模型Ⅱ,Cox&Snell R2、Nagelkerke R2均大于模型Ⅱ,表明模型Ⅲ对样本的拟合程度最好。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692,95%CI(1.118,2.560)〕、子女数〔OR=0.571,95%CI(0.407,0.800)〕、就医方便度〔OR=2.931,95%CI(2.117,4.058)〕、社会支持度〔OR=0.455,95%CI(0.326,0.635)〕、慢性病患病情况〔OR=1.999,95%CI(1.343,2.975)〕、医养结合认知水平〔OR=1.719,95%CI(1.222,2.418)〕、衰弱程度〔OR=2.495,95%CI(1.666,3.736)〕、抑郁程度〔OR=1.914,95%CI(1.296,2.827)〕是社区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需求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泸州市社区老年人医养结合知晓、需求水平较高,医养结合养老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建议政府、企业及后续研究者在今后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对不同影响因素加以分类分析。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仍需先行试点,逐步开展。  相似文献   

14.
背景 社区居家养老因弥补了机构养老的不足而有望成为老年人养老方式的最佳选择,精准识别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有助于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有侧重的养老服务。目的 基于养老服务需求方视角,了解南宁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9年3-5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南宁市符合纳入标准的≥60岁社区老年人505例。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以一问一答的方式由调查员协助老年人填写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基本资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情况、养老方式选择情况(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为了便于进行社区居家养老影响因素的研究,按老年人养老的地点将家庭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统一归为社区居家养老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505份,回收有效问卷486份,有效回收率96.2%。91.3%(444/486)的老年人并不清楚所在社区是否有养老服务中心或日间照料中心;53.1%(258/486)的老年人表示知道所在的社区是否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4.7%(266/486)的老年人对社区提供哪些日常生活照料方面的服务不是很清楚;34.0%(165/486)的老年人知道社区能提供疾病诊治服务。41.3%(201/486)的老年人希望社区能扩大老年活动场所,增加为老服务项目;39.3%(191/486)的老年人认为其不需要社区提供任何日常生活照料服务;66.7%(324/486)的老年人希望社区能提供体检、康复、老年护理服务;60.0%(292/486)的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健康咨询、保健指导;48.0%(233/486)的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上门看病、送药服务。60.9%(296/486)的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其次是社区居家养老,占20.0%(97/486),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最少,占19.1%(93/486)。受教育程度〔高中或中专:OR=3.379,95%CI(1.307,9.802);大专及以上:OR=3.955,95%CI(1.508,10.371)〕、退休前工作〔有:OR=5.097,95%CI(2.382,10.908)〕、子女数〔2个:OR=8.198,95%CI(2.982,22.537);3个及以上:OR=3.607,95%CI(1.521,8.552)〕、自理情况〔完全不能自理:OR=4.165,95%CI(1.570,11.050)〕、受照顾情况〔保姆照顾:OR=0.046,95%CI(0.010,0.209)〕是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家庭养老仍然是南宁市城区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模式,且愿意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逐渐增多,社区居家养老或将成为大趋势。经济条件好(高学历、退休前有工作)、家庭支持条件好(有配偶和多个子女)、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社区居家养老。  相似文献   

15.
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健康老龄化理念的不断深化,农村老年人这一庞大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备受全社会关注。目的 探讨我国农村老年人出现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为促进我国农村地区健康老龄化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11月,从北京大学组织的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全国追踪调查(CHARLS)项目中选取60岁及以上的农村户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n=3 068)。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用抑郁量表(CES-D)简化版得分判定研究对象抑郁症状情况。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影响抑郁症状的项目并进行排序,并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农村地区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因素。结果 随机森林算法结果显示:15个指标中重要性排序前6位的变量分别是自评总体健康、午休时长、生活满意度、夜间睡眠时长、受教育程度、婚姻满意度。3 068例农村地区老年人CES-D简化版得分为(9.9±6.9)分;无抑郁症状1 679例(54.7%),有抑郁症状1 389例(45.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女:OR=1.710,95%CI(1.422,2.057)〕、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上:OR=0.663,95%CI(0.507,0.866)〕、夜间睡眠时长〔6~8 h:OR=0.506,95%CI(0.425,0.601);>8 h:OR=0.435,95%CI(0.324,0.580)〕、代际情感支持〔较多:OR=1.297,95%CI(1.077,1.562)〕、生活满意度〔不满意:OR=5.179,95%CI(3.814,7.133)〕、婚姻满意度〔不满意:OR=3.181,95%CI(2.264,4.526);无配偶:OR=1.243,95%CI(1.004,1.538)〕、自评总体健康〔一般:OR=1.512,95%CI(1.199,1.915);不好:OR=3.918,95%CI(3.056,5.043)〕、慢性病〔有:OR=1.232,95%CI(1.041,1.457)〕、童年健康状况〔一般:OR=1.349,95%CI(1.107,1.644)〕是农村地区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依据本研究数据,有近一半的农村老年人存在抑郁症状,情况不容乐观,且性别、受教育程度、夜间睡眠时长、代际情感支持、生活满意度、婚姻满意度、自评总体健康、慢性病、童年健康状况是农村地区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因此应针对高危人群从不同维度、有重点地进行防控,以推动我国健康老龄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背景 高尿酸血症检出率日益增加,其高发病率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带来巨大危害。目前研究提示慢性病的发生与高水平的尿酸值有关,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高尿酸血症可能是其他慢性病的高危因素。目的 分析中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与常见慢性病的关联。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选择完成血液检查的45岁及以上研究对象9 022例。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情况,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高尿酸血症与常见慢性病的关联。结果 9 022例研究对象中,高尿酸血症患者1 117例,其中男628例,女489例,总体患病率为12.38%,男性患病率为14.65%(628/4 287),女性患病率为10.33% (489/4 735),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控制混杂因素后,高尿酸血症对高血压〔OR(95%CI)=1.621(1.399,1.877)〕、高脂血症〔OR(95%CI)=1.465(1.245,1.724)〕、消化系统疾病〔OR(95%CI)=0.801(0.687,0.934)〕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糖尿病、心脏病及脑卒中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高尿酸血症对高血压〔OR(95%CI)=1.555(1.273,1.899)〕、高脂血症〔OR(95%CI)=1.510(1.203,1.895)〕、糖尿病〔OR(95%CI)=0.649(0.474,0.890)〕及消化系统疾病〔OR(95%CI)=0.772(0.623,0.957)〕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高尿酸血症对高血压〔OR(95%CI)=1.696(1.363,2.111)〕及高脂血症〔OR(95%CI)=1.452(1.146,1.839)〕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高脂血症、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关联性。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于女性。需要针对高尿酸血症人群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相关疾病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17.
背景 一般出租车司机受工作时间长、精神高度紧张、饮食不规律、静坐时间长等影响,慢性病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相较于一般出租车司机的相关研究,国内外对于网约车司机慢性病等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目前尚未开展,网约车司机的健康状况也未引 起政府和行业的足够重视。因此,本研究从网约车司机的高血压患病状况入手,分析其健康影响因素,为改善网约车司机健康状况提出建议。目的 通过对网约车司机的高血压患病现状和影响因素的调查,为网约车司机的健康管理提出对策建议。方法 2017年9—11月, 通过问卷星制作电子表格,向全国网约车司机账号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同一账号只能填写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学特征、工作特征、健康行为、高血压患病情况、健康意识与健康需求。结果 共回收问卷9 003份,有效问卷8 990份,回收有 效率为99.86%。8 990例研究对象中,高血压777例(8.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54岁〔OR=0.582,95%CI(0.408,0.829)〕和18~34岁〔OR=0.276,95%CI(0.188,0.407)〕,中部地区〔OR=1.523,95%CI(1.199,1.953)〕和东部地区〔OR=1.398,95%CI(1.140,1.716)〕,专职司机年数≥3年〔OR=1.218,95%CI(1.044,1.422)〕,开车时间段为白天和晚上、不固定〔OR=0.847,95%CI(0.718,0.999)〕,每天下车活动时长≥5 min〔OR=0.784,95%CI(0.670,0.917)〕,每天睡眠时长≥6 h〔OR=0.806,95%CI(0.681,0.954)〕,饮酒频率≥3 d/周〔OR=1.383,95%CI(1.112,1.719)〕、肥胖程度(过轻)〔OR=2.669,95%CI(1.799,3.961)〕和肥胖程度(肥胖)〔OR=3.153,95%CI(2.612,3.806)〕是网约车司机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因素(P<0.05)。高血压组1年内做过健康体检比例、最近一次测血压时间为1个月内比例均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从手机、电视、广播处获取健康知识所占比例高于非高血压组,从互联网、其他方面获取健康知识所占比例低于非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获取风险预 防、症状诊断、治疗效果、医院专科的知识所占比例均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结论 需要加强对网约车司机的健康管理,尤其是年龄≥55岁、中东部地区、从事专职司机年数≥3年、白天或晚上开车时间段固定、没有下车活动习惯、每天睡眠时长<6 h、饮酒频率≥ 3 d/周、健康程度为偏瘦和肥胖的网约车司机是高血压高风险人群。  相似文献   

18.
胡依  李贝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6):3281-3287
背景 老年人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较高,而且会造成沉重的疾病负担。虽然许多研究描述了老年人抑郁症状的流行情况,但目前尚缺乏利用大样本分析老年人抑郁症状变化趋势的研究。目的 了解我国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变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20年9-10月,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选取年龄在60岁及以上且关键变量值〔抑郁情况、个体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自评健康)、个体行为(吸烟、饮酒、睡眠时长)、社会支持(婚姻状况)、社会经济(户口类型、工作状态)、其他社会结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完整的调查对象,筛选出其2011、2013、2015年的截面数据,其中2011年6 609份,2013年7 158份,2015年8 231份;根据截面数据进行面板数据匹配,得到2011、2013、2015年3期记录完整的追踪数据11 055份,构成n=3 685,T=3的平衡短面板数据集。根据截面数据及追踪数据测算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及变动情况,采用面板二值选择模型的随机效应Logit模型探究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1年、2013年和2015年,截面数据中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41.6%(2 747/6 609)、32.6%(2 333/7 158)、35.5%(2 919/8 231),检出率的变化趋势不具有统计学意义(APC=-3.890,P=0.557);面板数据中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38.4%(1 414/3 685)、30.2%(1 114/3 685)、35.3%(1 301 /3 685),检出率的变化趋势不具有统计学意义(APC=-2.080,P=0.776)。随机效应Logit模型结果显示,男性〔OR=0.463,95%CI(0.377,0.569)〕、有配偶〔 OR=0.659,95%CI(0.549,0.792)〕、受教育程度高〔 OR=0.756,95%CI(0.661,0.867)〕、有养老保险〔 OR=0.862,95%CI(0.767,0.969)〕是老年人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自评健康差〔OR= 2.564,95%CI(2.276,2.890)〕、吸烟〔 OR=1.249,95%CI(1.032,1.513)〕、睡眠时长不正常〔OR=2.069,95%CI(1.838,2.332)〕、农业户口〔OR=2.047,95%CI(1.658,2.529)〕是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结论 我国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应加大对女性、自评健康差、有吸烟行为、睡眠时长不正常、无配偶、受教育程度低、农村户口、无养老保险等人群的心理健康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保障健康老龄化。  相似文献   

19.
背景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立合理的就医格局。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是分级诊疗制度的关键实践者,其对分级诊疗制度的感知对于制度落实至关重要,研究其对分级诊疗的感知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基于第六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分析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对分级诊疗的感知状况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提供参考。方法于2019年4—10月,选取实施分级诊疗的6个案例省份,每个省份抽取具有代表性的1个城区和1个郊区县作为研究案例地区,然后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每个区(县)抽取6家左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最终抽取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0家乡镇卫生院,对调查当日在岗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基本情况,以及其对分级诊疗制度重要性、效果、阻碍的感知。结果共回收分级诊疗制度感知部分应答完整的有效问卷1 308份。其中,1 231例(94.11%)对于分级诊疗有利于完善卫生服务体系的说法持正向感知,1 219例(93.20%)同意分级诊疗对患者和居民有益的说法。1 209例(92.43%)认为分级诊疗制度能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1 189例(90.90%)认为分级诊疗制度能够提高医疗服务效率,1 087例(83.10%)认为分级诊疗制度能够改善医患关系,786例(60.09%)认为分级诊疗制度能够减少医疗风险,611例(46.71%)认为分级诊疗制度能够降低医疗费用。982例(75.08%)不认为分级诊疗会阻碍卫生机构发展,759例(58.03%)同意分级诊疗没有得到相应激励的说法,753例(57.57%)同意患者及其家属习惯了自由就医而不愿接受分级诊疗的说法,712例(54.43%)同意目前没有统一双向转诊标准和制度的说法,451例(34.48%)同意分级诊疗使医疗机构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的说法,403例(30.81%)同意目前没有有效转诊渠道的说法,387例(29.59%)认为目前其所在机构能力不足以有效实施分级诊疗的说法。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省份、性别、学历、职称、所在机构类型、岗位类别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对分级诊疗制度感知总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省份、性别、学历、职称及是否有正式编制是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对分级诊疗制度感知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对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性和效果的感知较好,但也担忧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阻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职称和所属地区等是其对于分级诊疗制度感知的影响因素。政府部门可以从加大投入、完善政策细节、提供相应激励及进行针对性宣传/宣教等方面促进分级诊疗制度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各项血脂指标比值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取方便取样方法抽取住院T2DM患者414例,根据是否合并NAFLD,分为T2DM NAFLD组208名和T2DM非NAFLD组206名.分别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酸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及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结果 以是否发生NAFLD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病程、腰围、体质量、BMI、舒张压、TG、HDL-C、TC/HDL-C、LDL-C/HDL-C、non-HDL-C、non-HDL-C/HDL-C、尿酸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则BMI(OR=1.239,95%CI=(1.139~1.348))、TC/HDL-C(OR=1.209,95%CI=(1.036~1.412))、尿酸(OR=1.005,95%CI=(1.002~1.008))是T2DM患者发生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探讨non-HDL-C和non-HDL-C/HDL-C与NAFLD的关系,将病程、腰围、体质量、BMI、舒张压、non-HDL-C、non-HDL-C/HDL-C、尿酸设为自变量,则BMI(OR=1.240,95%CI=(1.139~1.349))、non-HDL-C/HDL-C(OR=1.206,95%CI=(1.033~1.407))、尿酸(OR=1.005,95%CI=(1.002~1.008))是T2DM患者发生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除了超体质量和高尿酸血症,在血脂比值指标中,TC/HDL-C是T2DM患者发生NAFLD的危险因素,non-HDL-C/HDL-C比non-HDL-C更能预测NAFLD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