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系统评价穴位贴敷治疗胃脘痛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华医学会期刊、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有关穴位贴敷治疗胃脘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检索日期自建库至2022年12月,使用Revman 5.4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4篇RCTs,共2327例患者(试验组1162例、对照组1165例)。Meta分析显示,穴位贴敷能提高治疗胃脘痛的有效率[OR=4.15、95%CI(3.11,5.53)、P<0.00001];降低胃痛积分[SMD=-1.44,95%CI(-2.02,-0.86),P<0.00001]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SMD=-1.81,95%CI(-2.59,-1.02),P<0.00001];加快胃痛缓解[SMD=-2.17,95%CI(-2.49,-1.84),P<0.00001]。结论:穴位贴敷能明显提高胃脘痛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因纳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胡振霞  李伟  谢金霞  杨帆  王燕 《光明中医》2016,(15):2234-2236
目的观察循经穴位按摩配合穴位止痛贴贴敷法治疗胸痹心痛病的疗效,探讨该病的综合护理方法。方法我科2014年10月—2015年4月收治的患者中,选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循经穴位按摩配合穴位止痛贴贴敷法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疗效,体征、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心电图、舌象、脉象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胸痹症状疗效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循经穴位按摩配合穴位止痛贴贴敷法在改善胸痹心痛病各项症状如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舌脉改善较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循经穴位按摩配合穴位止痛贴贴敷法治疗胸痹心痛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及贴敷对老年住院患者踝关节及膝关节功能的改善效果,以及在减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中的作用。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主动屈伸运动锻炼等干预措施,观察组给予穴位按摩及贴敷干预,比较2组踝关节及膝关节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踝关节屈足背角度、膝关节功能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评分观察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跌倒人数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按摩及贴敷能明显改善老年住院患者踝关节及膝关节功能,减少跌倒人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在脑卒中患者康复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9年2月—2020年10月接收的脑卒中康复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采取穴位贴敷的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穴位按摩的联合策略。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运动功能水平及肌力改善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满意度。结果:在经过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及肌力改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管理过程中,采取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的策略,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及肌力改善的水平,提升患者的护理干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中医护理穴位按摩联合吴茱萸穴位贴敷对直肠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0月间收治的直肠癌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直肠癌术后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同时中医护理穴位按摩联合吴茱萸穴位贴敷,观察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护理满意度及生存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生存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直肠癌术后患者采用中医护理穴位按摩联合吴茱萸穴位贴敷,有效促进了胃肠功能恢复,减少了并发症,改善了生活质量,患者护理满意度高,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6.
王志兰 《光明中医》2021,36(1):114-116
目的 观察穴位贴敷结合穴位按摩在剖宫产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19年7月收治的76例剖宫产产妇,按照干预方案的不同将所有产妇分为对照组(38例,行常规干预)与观察组(38例,行穴位贴敷结合穴位按摩),对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观察组产后12 h、24 h、48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对糖尿病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于大连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伴便秘患者60例,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按摩治疗糖尿病便秘患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复合护理干预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我院消化科住院的功能性便秘患者60例,应用信封法对试验组与对照组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应用中药穴位贴敷,试验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穴位按摩,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护理干预功能性便秘患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贴敷神阙穴配合腹部按摩预防脑卒中后便秘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腹部按摩和小郁子油药饼(含小茴香、郁李仁、莱菔子、薄荷等中药)贴敷神阙穴,观察2组患者7日内便秘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第7日便秘发生率为23.3%,而对照组第7日便秘发生率为56.7%,观察组的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郁子油贴敷神阙穴配合腹部按摩对预防脑卒中后便秘有较确切疗效,符合中医护理的简、便、廉、验等治疗特点,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及观察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干预虚寒性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虚寒性胃脘痛患者给予中药穴位贴敷,观察贴敷后胃脘痛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予中药穴位贴敷干预后,患者胃脘痛症状明显改善。结论: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应用于虚寒性胃脘痛患者,可有效地帮助患者改善症状,减轻痛苦。  相似文献   

11.
目的:验证穴位贴敷结合按摩治疗便秘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用穴位贴敷(以白术、大黄、枳实、桃仁、延胡索、火麻仁,上药共研细未,用凡士林调匀制成药膏,敷于神阙穴);并躺在床上,按顺时针方向以画陀螺线(同心圃)的方式轻轻边按边摩,如此反复数十次。对照组口服乳果糖口服溶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8%,对照组总有效率5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O.05);治疗组首次排便时间为(5.1±2.8)小时,对照组为(10.1±7.3)小时,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按摩治疗便秘具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后再贴敷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便秘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2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便秘能够促使患者便秘症状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改善,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小郁子油子午流注穴位贴敷对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行无痛电子结肠镜检查患者1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95例。两组患者均予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PGEP)+二甲硅油散作常规肠道准备,观察组在常规准备基础上给予小郁子油子午流注穴位贴敷神阙穴进行干预。采用波士顿肠道准备量表(BBPS)评估肠道准备的质量,比较两组患者肠道准备效果、首次排便时间、粪便达到无渣程度所需时间和操作时间,比较两组息肉检出率,并对两组患者肠道准备的耐受程度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BBPS评分及肠道准备耐受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不良事件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首次排便时间、粪便达到无渣程度所需时间及操作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但两组的息肉检出率未显示明显差异(P> 0.05)。结论:小郁子油子午流注穴位贴敷在提高患者肠道准备质量,减轻服用PGEP后的不适症状,缩短肠道准备时间,提高患者对肠道准备耐受程度等方面可起到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培芳 《新中医》2015,47(6):303-305
目的 :观察腹部穴位按摩联合中药贴敷对胸腰椎骨骨折后便秘的预防疗效。方法 :将90例胸腰椎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口服酚酞片;治疗组采用先腹部穴位(中脘、天枢、大横)按摩,然后以中药(三棱、莪术、冰片、大黄、皂荚)穴位(神厥、天枢、关元、气海)贴敷疗法。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排便和矢气情况。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91.1%,对照组6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排便畅快感较对照组增多,而排便费力患者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的软便率增多而干结便率减少,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48 h、72 h排便次数和矢气次数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腹部穴位按摩配合中药腹部穴位贴敷,能有效减少胸腰椎骨骨折所致的便秘发生,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穴位药物贴敷治疗胃脘痛3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穴位药物贴敷治疗胃脘痛38例辽宁省辽阳市铁道部十九局中心医院(111000)李国柱关键词胃脘痛/中医药外治疗法,子午效灵膏,穴位贴敷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包括西医的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俗称“心口痛”。病程长、久治...  相似文献   

16.
胡晓飘  应美艳  徐巧燕 《新中医》2021,53(13):190-193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腹部按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抗精神病药物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穴位贴敷+腹部按摩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分析对比2组临床疗效,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生活质量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6.67%,高于对照组的5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阳性量表、阴性量表、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阳性量表、阴性量表、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心理健康、躯体健康、物质生活、社会功能4个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4个维度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且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穴位敷贴联合联合腹部按摩精神分裂症能提高疗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院采用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联合穴位贴敷“止痛膏”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65例,并设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组65例作对照,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李芳坤  王淑玲  郭向东 《光明中医》2020,(12):1876-1878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联合穴位贴敷对全麻鼻内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7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8例。2组患者均采用全麻鼻内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穴位按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穴位贴敷,比较2组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结果 T1时,对照组HR、SBP、DBP水平均较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躁动发生率15.79%低于对照组躁动发生率3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78.95%,低于观察组的94.7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穴位贴敷能够维持全麻鼻内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杨晶  宋宗惠  李春梅  陈亚亚 《光明中医》2023,(12):2391-2394
目的 观察穴位贴敷联合腹部按摩在冠心病便秘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穴位贴敷配合腹部按摩,干预2周后,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Wexner便秘量表评分、焦虑自评量表得分。结果 干预组患者Wexner便秘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贴敷配合腹部按摩对冠心病患者便秘症状的改善有积极作用,同时能改善患者的焦虑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整理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主治胃脘痛的腧穴和用药,归纳总结出治疗胃脘痛的取穴用药规律,为穴位贴敷疗法中的腧穴配伍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库,检索自1957年至今关于胃脘痛的穴位贴敷的相关文献,建立穴位贴敷防治胃脘痛的研究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取穴、用药规律进行描述。结果共检索相关文献48篇,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终共收集腧穴处方40个,用药处方48个。包括30个穴位、73味药物。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取穴以中脘穴为主穴,穴位多分布在胸腹部,以脾胃两经穴为主,穴位类型以募穴、背俞穴为主;用药上,以延胡索、肉桂、细辛、丁香居多,以活血化瘀药、温里药、理气药为主,多归于脾、胃两经,药性多温,药味多辛、苦、甘,均以生姜为药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