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发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13年5月—2015年7月收治的31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END将病人分为END和非END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发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发热、糖尿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空腹血糖水平、TOAST分型以及脑梗死体积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发生END的危险因素,而多因素Logistical回归分析显示发热、NIHSS评分、空腹血糖以及脑梗死体积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发热、高NIHSS评分、空腹血糖偏高以及较大的脑梗死体积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4月~2020年4月在马鞍山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56例,患者均于发病4.5 h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溶栓后24 h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48例(30.77%)和非END组108例。回顾性分析2组临床基线资料,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END的影响因素。结果 2组溶栓前血糖、发病至溶栓时间、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END组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比例明显高于非END组(66.67%vs 47.22%,χ~2=5.046,P=0.02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溶栓前血糖、发病至溶栓时间、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静脉溶栓后END的影响因素较多,对患者进行脑卒中分型、缩短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对症控制血糖及相关异常指标,以降低END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发病后7d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变化分为END组与非END组,END定义为NIHSS评分较基线水平增加≥3分.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32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74例(22.6%)发生END,254例(77.4%)未发生END.END组男性、高血压、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脑干或小脑梗死、入院前使用抗高血压药的患者构成比以及入院前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END组(P均<0.05),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高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高于非END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优势比(odds ratio,OR)2.12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40 ~4.325);P=0.02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 2.486,95% CI 1.932 ~6.021;P=0.036)、高半胱氨酸(OR 2.787,95% CI 1.194 ~6.902;P=0.036)和C反应蛋白(OR 3.416,95% CI 1.552~10.650;P =0.032)较高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END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白细胞计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较高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END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6月~2018年12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7例,按照CISS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78例,心源性脑卒中16例,穿支动脉疾病63例。根据END定义分为END组86例,非END组71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指标。所有患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END定义为入院后72h内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2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ND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END组比较,END组入院NIHSS评分明显高于非END组[(4.7±2.9)分vs (3.0±2.2)分,P=0.000]。2组CISS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OR=0.729,95%CI:0.621~0.857,P=0.000)、穿支动脉疾病(OR=3.399,95%CI:1.603~7.208,P=0.001)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NIHSS评分、穿支动脉疾病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_CRP)在TOAST、CISS分型中变化以及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两年内的缺血性脑卒中病理资料,按照是否发生END,分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END组)和非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Non_END组),并按照TOAST、CISS分型进行统计,检测hs_CRP在不同分型中的变化,同时探讨hs_CRP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END组在性别构成比、年龄、NIHSS评分、体质指数(BMI)、颈动脉闭塞、纤维蛋白原(FI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_C)、hs_CRP以及CISS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穿支动脉疾病(PAD)亚型同Non_EN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TOAST分型,各亚型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CISS分型,各亚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LDL_C、颈动脉闭塞、NIHSS评分、CISS分型、FIB以及hs_CRP为END发生的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BMI、LDL_C、FIB、NIHSS评分以及CISS各亚型与hs_CRP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hs_CRP与CISS分型各亚型、LDL_C、FIB、NIHSS评分等明显相关,其浓度升高,预示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基于成都卒中登记库,前瞻性连续纳入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急性脑梗死后1周内入住华西医院神经内科的患者。将患者依据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转化组,对出血转化患者,依据是否伴有症状、体征加重分为症状性出血转化组(SHT组)和无症状性出血转化组(ASHT组)。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及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入院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将单因素分析结果 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认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2 598例,249例(9.6%)患者发生出血转化,其中28例(1.1%)为SHT。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转化组比较,男性、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饮酒及吸烟比例、血糖、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OAST)分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HT组与ASHT组比较,所有影响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转化独立影响因素为高脂血症(OR=0.588,95%CI:0.374~0.924,P=0.021)、心房颤动(OR=3.188,95%CI:2.159~4.707,P0.001)、血糖(OR=1.081,95%CI:1.044~1.119,P0.001)、NIHSS评分(OR=1.305,95%CI:1.170~1.455,P0.001),高脂血症与出血转化呈负相关,心房颤动、血糖、NIHSS评分与出血转化呈正相关;TOAST分型中,相对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与出血转化呈负相关(OR=0.315,95%CI:0.167~0.596,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去除自变量心房颤动,则TOAST分型中,对比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心源性栓塞型卒中与出血转化呈独立正相关(OR=2.823,95%CI:1.946~4.095,P0.001)。结论高脂血症、心房颤动、血糖、NIHSS评分及TOAST分型与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出血转化具有独立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方案对65岁以上老年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病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逆转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神经内科卒中登记数据库中经历END并伴有吞咽困难的老年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病人85例,所有病人均在入重症室第1个24 h开始肠内营养,并持续至少2周。根据病人END是否在28 d内逆转,症状恢复到静脉溶栓后即刻,分为END逆转组(A组,n=40)和END未逆转组(B组,n=45)。比较2组病人的基线资料及早期肠内营养能量水平。结果 2组间糖尿病病史(P=0. 002)、基线NIHSS评分(P=0. 048)、糖化血红蛋白(P=0. 04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营养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经校正Logistic回归分析,END能否逆转与营养水平是否充足(OR=3. 342,95%CI:1. 161~9. 620,P=0. 025)、糖尿病病史(OR=0. 166,95%CI:0. 033~0. 829,P=0. 029)相关。结论早期足够能量水平的肠内营养方案有利于老年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病人END逆转,糖尿病病史不利于老年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病人END逆转。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所有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老年脑梗死患者151例,预后终点为发病3个月后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其中0~2分(预后良好组)77例,≥3分(预后不良组)74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溶栓时间窗、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前脑卒中分型、早期症状改善、溶栓后脑出血等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溶栓前血糖、C反应蛋白、溶栓前NIHSS评分≥9分、心房颤动、溶栓后脑出血等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OR=1.262,95%CI:1.075~1.482,P=0.005)、OCSP(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OR=0.203,95%CI:0.066~0.628,P=0.006)、溶栓前血糖(OR=1.264,95%CI:1.042~1.532,P=0.017)、溶栓后24h症状改善(OR=25.764,95%CI:5.131~129.361,P=0.000)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溶栓前NIHSS评分、OCSP分型、溶栓前血糖及溶栓后24h症状改善等因素是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多因素联合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AIS患者118例,根据复查头颅CT是否继发HT分为HT组17例和无HT组101例,收集AIS患者溶栓后出现HT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预测模型,计算模型预测值Y;采用ROC曲线验证logistics回归模型的诊断效度。结果 HT组冠心病、心房颤动、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高于无HT组(P0.05,P0.01),2组TOAST分型及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OAST分型中,心源性栓塞型和不明原因型患者HT发生率明显高于小动脉闭塞型患者(27.3%和40.0%vs 4.5%,P0.05)。ASPECTS 0~8分患者HT发生率明显高于ASPECTS 9~10分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6%vs 11.1%,P0.05)。年龄≥80岁和基线NIHSS评分是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模型预测值Y的曲线下面积为0.859(95%CI:0.770~0.947)。结论 AIS患者溶栓前的评估中,冠心病、心房颤动、HMCAS、ASPECTS、基线NIHSS评分等指标均是溶栓后HT的危险因素,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可较好预测AIS患者溶栓后HT。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期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在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发病24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测得的Hct的四分位数分为低水平Hct、正常水平Hct和高水平Hct.END定义为住院后5 d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2分或运动项目评分增加≥1分.比较END组和非END组的血管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基线NIHSS评分、梗死灶大小和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21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男性128例(59.26%),平均年龄(67.40±14.12)岁;62例(28.7%)发生END,男性和女性Hct正常范围分别为40.12%~46.35%和38.32%~44.17%.单变量分析显示,END组与非END组基线NIHSS评分(P=0.001)、空腹血糖水平(P=0.030)、C反应蛋白水平(P=0.041)以及不同Hct水平的患者构成比(P=0.023)存在显著性差异.高水平(40.0%)和低水平(35.2%)Hct患者END发生率均显著高于Hct正常患者(20.4%),但高水平与低水平Hct患者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690).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Hct(优势比2.460,95%可信区间1.146~5.283;P=0.021)和基线NIHSS评分较高(优势比1.070,95%可信区间1.014~1.129;P=0.013)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ct高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易发生END.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6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6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77例(进展组)和未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183例(非进展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发热情况、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血脂指标、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梗死体积、TOAST病因学分型及治疗用药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发生率、吸烟率、饮酒率、入院时舒张压、血脂指标、TOAST病因学分型及治疗用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患者高脂血症、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发热发生率和既往卒中或TIA史阳性率、基线NIHSS评分、空腹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非进展组,梗死体积大于非进展组,入院时收缩压低于非进展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空腹血糖偏高〔OR=1.31,95%CI(1.02,1.74)〕、既往有卒中或TIA史〔OR=1.14,95%CI(1.01,1.35)〕、基线NIHSS评分偏高〔OR=1.08,95%CI(1.04,1.13)〕、发热〔OR=1.01,95%CI(1.00,1.47)〕、纤维蛋白原偏高〔OR=1.04,95%CI(1.00,1.23)〕、入院时收缩压偏低〔OR=1.03,95%CI(1.01,1.13)〕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空腹血糖偏高、既往卒中或TIA史、发热、基线NIHSS评分偏高、纤维蛋白原偏高、入院时收缩压偏低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应加强治疗和护理,以降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156例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后复查头颅CT有无HT分为HT组及无HT组,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HT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与无HT组比较,HT组继发心房纤颤患者较多(P=0.028),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较多(P=0.009),溶栓前NIHSS评分较高(P=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溶栓前NIHSS评分高(OR=1.108,95%CI:1.027~1.195,P=0.008)是继发HT的危险因素。结论溶栓前NIHSS评分高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于宿迁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起病至入院时间间隔3 d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入院当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所有患者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估,入院7 d内多次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行复评,任意1次评分较入院时增加≥2分定义为END。对符合入组和排除标准的226例患者按急性脑梗死后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50例(22.1%)和非END组176例(77.9%)。采用单因素分析组间各因素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Hb A1c水平与END的相关性。结果与非END组相比,END组患者年龄、糖尿病患病率、NIHSS评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ASPECT评分0~7分患者比例及血清Hb Alc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清Hb A1c水平升高是急性脑梗死END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48、1.809,95%CI分别为1.008~1.089、1.429~2.292;P值分别为0.018、0.002)。结论血清Hb A1c水平升高是急性脑梗死END的危险因素,对END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4.5 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脑卒中严重程度及TOAST分型的关系。方法 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在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58例。在基线时完善血化验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以胆红素为变量分析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脑卒中严重程度间的关系。通过TOAST分型分析胆红素水平与各亚型间的相关性。结果 卒中严重的患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均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与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相关[OR(95%CI)=1.017(1.010~1.0490)、1.096(1.028~1.134),P 0.05]。根据TOAST分型显示心源性栓塞型患者的胆红素水平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小血管闭塞型,存在统计学差异(F=22.659、34.871,P 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与卒中的严重程度呈正比。胆红素水平可能是判定心源性栓塞亚型的生化标记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高血糖对血管内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00例接受血管内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剔除糖尿病患者),根据入院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高血糖组(入院高血糖定义为血中葡萄糖7.8 mmol/L)57例和非高血糖组143例。入院和出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术后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估血管再通程度,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术后90 d预后情况。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住院时间、发病到再通时间(ORT)、脑梗死TOAST分型、再通情况等,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内治疗的结局。结果 (1)两组患者在TOAST分型、年龄、高血压病史、心房颤动史、卒中史、冠心病史、ORT、入院NIHSS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mTICI分级、取栓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高血糖组患者的出院时病死率、住院期间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分别为28.1%(16/57)和31.6%(18/57)、非高血糖组分别为14.7%(21/143)和18.2%(26/14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28和0.039)。结论入院高血糖对患者接受机械取栓术后预后可能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病因分型(TOAST分型)中各亚型的相关性。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72例作为病例组,按TOAST分型标准分为五种亚型,无神经系统疾病的同期住院择期手术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病例组不同亚型间及与对照组间Fg水平的差异。病例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根据分数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评价患者临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明确血浆Fg水平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结果心源性脑栓塞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组Fg水平高于小动脉卒中组、其他明确病因组、病因不明组及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Fg可作为心源性脑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的监测指标。重度神经功能损害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Fg水平明显升高,Fg可作为判断病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醒后卒中的临床特点及早期预后情况。方法前瞻性、连续性纳入2017年4月至9月所有入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发病3 d以内的27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发病时间是否明确分为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随访发病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醒后卒中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1分)及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分析醒后卒中的临床特点、预后情况及影响早期预后的因素。收集所有患者人口学及基线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OAST)卒中病因分型。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以及醒后卒中患者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间各因素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醒后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7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醒后卒中70例(25.5%),其中47例预后良好,23例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显示,醒后卒中与非醒后卒中的危险因素、病情严重程度、TOAST病因分型及90 d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醒后卒中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醒后卒中组(P0.05)。醒后卒中患者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间入院NIHSS评分、入院NIHSS评分≥5分、入院GC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5分(OR=7.042,95%CI:1.770~28.013,P0.05)是醒后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醒后卒中与非醒后卒中具有相似的危险因素、疾病严重程度、TOAST卒中病因学分型及早期预后,入院NIHSS评分≥5分是醒后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 ABI)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发病7 d内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双向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测 ABI。 END 定义为发病7 d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总分增加≥2分或运动项目评分增加≥1分,确定并分析人口统计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实验室指标和 END 发生率。结果共纳入21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51例发生 END,159例未发生 END。单变量分析显示,END 组ABI≤0.9的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非 END 组(43.1%对22.0%;χ2=8.714,P =0.003)。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基线收缩压和缺血性心脏病等混杂因素后,ABI≤0.9(优势比2.528,95%可信区间1.265~5.052;P =0.009)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END 独立相关。结论低 ABI 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END 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HT)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在我院就诊的1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一系列临床指标,并探讨其与HT发生的相关性。结果:184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HT 47例,发生率25.54%。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发病至溶栓时间、心房颤动、溶栓前血糖、溶栓前高敏C反应蛋白、卒中分型、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NIHSS)量表评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剂量、溶栓前D-二聚体、溶栓前尿酸、溶栓后2h收缩压是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HT的影响因素(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9岁、溶栓前血糖水平≥7.2mmol/L、发病至溶栓时间≥3.5h、心源性卒中、溶栓前NIHSS评分16分、溶栓后2h收缩压≥149mmHg是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H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52~6.108,P0.05或0.01)。结论: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临床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5例中END患者79例为END组;非END患者206例为对照组。单因素分析两组一般资料、血液学指标、影像学指标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END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初次收缩压、舒张压、入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糖尿病(DM)史、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颈动脉狭窄≥50%及大面积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较高、高血清CRP、高Hb A1c、颈动脉狭窄≥50%是END的危险因素。结论应早期识别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ND危险因素以利于疾病评估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