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伤寒论》中明确的合病条文共7条,包括第32、33、36、172、219、256、268条,并病条文共5条,包括第48、142、150、171、220条.论述了合病并病的受邪情况、发病时间、证候轻重、证候类型及证候传变等.认为合病是外邪侵袭一经后影响他经或外邪分别侵袭两经或多经,同时出现多经证候;并病是外邪在传经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焦玄 《中医杂志》1997,38(4):200-202
在《伤寒论》原著中,明确指出合病与并病的仅有寥寥数条,而且,都集中在三阳系统的病变中。实际上,统观《伤寒论》的全部内容,这种发病形式并不少见。从六经系统理论的观点来看,六经各子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有可能产生两个以上的子系统的合病和并病。其中,尤其是并病的发病形式,更为多见。而且,不仅在  相似文献   

3.
《四川中医》2021,39(9):27-29
病势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总体趋势,是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病势"的角度,梳理《伤寒论》中合病、并病的条文后,提出阳经合病,在于"顺势";阴经合病,在于"并行";阴阳合病,在于"同治";阳经并病,在于"分治";阴经并病,在于"独行";阴阳并病,在于"取势"。临床运用六经辨证治疗合病、并病,应当针对病势,组方用药,方能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4.
朱宝华 《浙江中医杂志》1997,32(10):461-462
并病,指一经症状未解,又见另一经症状,二经症状同时存在。《伤寒论》有未明言,实为并病的条文;亦有明言并病的条文,明言并病的条文又有太阳与少阳并病和二阳并病两种证型。根据临床实践,结合期刊报道和价L科学》有关篇章,现辨析如下,以就正于同道。1太阳与少阳并病经过深入研究,笔者发现《伤寒论》266、267两条意联贯,实为同一病证明确诊断前的一般认识及处理在先,经多种方法较长时间反复诊断性治疗方明确诊断在后。"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即虽未明言,却很明白的太阳与少阳并病,邪已部分"转入少阳"。根据"伤寒中风,有柴…  相似文献   

5.
并病理论昭示了疾病变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的经证还未传变为他经之证,而在此主要经证还在、他经之证候初现而未完全成立之时,应守原经之主方加减。又有原经主证已退而次证尚在,且他经之证已经形成,或疾病之性质已经发生转变者,当从他经之方加减。由于并病而合方治疗是仲景常用的处方法度,合方使用在临床也常常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合方不是胡乱相合,其理仍在于有是证用是方,至于孰轻孰重,何主何辅,则需根据临床表现,相机使用。  相似文献   

6.
因水邪所致诸疾,谓之水气病。水邪为患,浩浩然莫之能御,故水气病于临床,变化多端。兹就《伤寒论》(以下简称《论》)中水气病辨析如下:一、水痞痞者,闭也,是言气机不畅,闭塞于心下;痞者,满也,又谓心  相似文献   

7.
合病与并病,是《伤寒论》六经病证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合病是指六经病证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数经之证同时并见的情况;并病是指六经中一经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相继为病,也具有数经之证并见的临床表现。就《伤寒论》而言,仲景将外感热病发病过程中错综复杂的情况以六经病证加以框定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为在《内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典著作,创造性地阐明了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有效地指导后学者的临床实践。笔者在学习《伤寒论》中以“两经或三经症候同时出现称为合病”的概念分析该书,发现仲景明言合病的条文实际上不完全是合病,未明言合病的条文又可能是合病。现就此述略如下。  相似文献   

9.
腹满,俗称“腹胀”或“肚胀”,是指腹部胀满不适,《内经》又称“中满”、“腹气满”等。《伤寒论》亦作“腹微满”、“腹胀满”、“腹大满”、“腹都满”等,凡二十条文次。其中所言“心下满”、“心下逆满”、‘少腹满”、“小腹满”、“小腹硬满”,以及“腹满痛”、“腹满时痛”等症,因其部位及兼症之异,故另立篇章叙述。《伤寒论》所叙之“腹满”,论其病因病机非常复杂,但总以中焦脾胃、气血  相似文献   

10.
太阳与阳明合病在《伤寒论》中出现3次,但关于太阳与阳明合病的概念、诊断与治疗,各医家理解不一。笔者认为太阳与阳明合病非两经症状的简单相加,而太阳伤寒兼阳明受邪或受累的症状,其病症中心仍在太阳,其治仍从太阳入手,重在发表,兼及阳明。  相似文献   

11.
合病、并病是《伤寒论》的重要内容。所谓合病,指的是外感伤寒,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数经之证同时而见的临床病证;所谓并病,指的是一经先病求罢,另一经相继而病,数经之证相继并见的临床病证。张仲景在《伤寒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合病、并病的概念,列举了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少阳阳明合病、三阳合病以及太阳阳明并病、太阳少阳并病等病证类型,提出了合病、并病的病证表现和治法方药,初步奠定了合病、并病的理论基础。然而,合病、并病问题,长期以来也是研究《伤寒论》集中争论的问题之一。特别是阴证和阳证之间、阴证和…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六经病论治中,呕吐一证散见于各条,而呕吐同中有异,仲师辨证准确,论治精密、立法严谨、用药简练,不治呕吐而呕吐可止,诸症得以悉解.这对学习研究和发展仲景学术思想大有裨益.1 太阳病呕吐太阳为六经之藩篱,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太阳受邪,营卫不和,卫外失职,正邪交争,出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外感表证,同时内犯于胃,失于和降而发生呕吐."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进者,名为伤寒";"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相似文献   

13.
刘承仕 《中医杂志》1997,38(5):265-267
《伤寒论》由于它成书于战乱年代,加之文字古奥,文简义繁,自西晋王叔和编次以来,几经显晦,虽经历代医家多次注释、发挥,至今尚有许多疑难问题争论不清,“厥阴病”就是其中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本人在学习和讲授《伤寒论》的过程中,深感“厥阴病”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现就厥阴病谈谈个人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六经病皆各有其提纲。提纲者,乃揭示本经病主证与病理实质的纲领性条文。如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明确指出太阳病的主证为脉浮、头项强痛、恶寒。析其病理,为风寒邪气犯表、卫阳被遏、经输不利,其病位在表。此已为古今医家所共识。它如少阳、阳明,太阳、少阴等病之提纲所示病理,亦少见有争议。然对厥阴病提纲病理实质之认识,至今未一。  相似文献   

15.
16.
伤寒与杂病虽然在概念上有着明确的区分,但是杂病与伤寒的临床症状常常十分相似,杂病与伤寒又常相兼而发病,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也要求伤寒杂病合论,再加上伤寒日久不愈可转为杂病等等,这些因素都注定了伤寒与杂病合论的必须性.有鉴于此,笔者特以《伤寒论》太阳病篇的部分条文为主,撰文揭示《伤寒论》中所蕴含的伤寒杂病合论思想及其应用.文中所引《伤寒论》条文均以重庆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1]为准,《伤寒论》条文后标注的数字,亦本该书.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寒热并调学术思想浅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对张仲景寒热并调的学术思想进行探讨,分析归纳其中18首方剂,并略谈本人的学习、实践体会,认为寒热并调的学术思想,现在仍广泛、有效地运用于临床,指导者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8.
19.
《伤寒论》用六经分司诸病。因此,创通六经大意能掌握脏腑,经络、气血的异常变化,了解辩证论治精髓。兹举太阳病证剖析如下: 一、经证太阳经脉为周身藩篱,受气于营卫而主表。清者为营,善潜藏入于脉,有秘津液、化血、营四末之用;浊者为卫,性慓疾行脉外,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之用。营卫和谐、阴阳更替,生卫气值太阳地位,故太阳统理皮肤营卫。营卫不和,一有窒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少阳病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少阳的含义何谓少阳?从字义讲:《说文》:“少”不多也,从小。《五篇》:“少”动也。又有”小”即微也、少也,有初生、起始之意。“阳”,气也,阴阳二气也”。少阳,即不多,微小,初生之阳气,如春天的春生之气,欣欣向荣。正如柯韵伯云:“少阳为微阳,如日初生。”2少阳的生理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三焦主决渎而通调水道,故名“中渎之府”;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功能,内连脏腑,外通皮毛,一身内外上下无所不至,又为水火气机运行之道路。胆附于肝,内藏精汁,故名“中精之府”,内寄相火而具生发之气,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