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脊髓型颈椎病MRI表现和病理分型的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脊髓型颈椎病MRI影像表现和病理分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以明确其关联性。方法:于2001—01/2003-12选择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征骨科医院脊髓型颈椎病住院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根据脊髓型颈椎病病理阶段的特点,结合临床症状将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分型细分为5期即椎间盘变性/膨隆期,椎间盘突出症期,椎间盘脱出症期,椎间盘脱出合并有骨赘形成期,椎间盘脱出合并脊髓损害。通过对120例不同病理分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椎间盘MRI影像表现在T1、T2加权像上进行信号分析,将MRI影像表现特点进行归纳分类,确定为12个观察指标为:(1)椎板间平行结构消失呈楔形变。(2)椎间高度变低,椎间隙变窄。(3)椎间盘夹层样结构消失。(4)纤维环出现裂隙呈条状高信号。(5)纤维环完整髓核膨隆。(6)髓核信号强度的变化。(7)髓核突出为孤立团块。(8)髓核突出有狭颈相连。(9)椎间盘压迫脊髓或神经根。(10)骨赘的形成及其对脊髓的压迫。(11)黄韧带肥厚并对脊髓的压迫。(12)脊髓信号的改变及其变性程度。以得出规律性的结果。统计学设计采用回顾性、成组设计的方法。结果:脊髓型颈椎病的12个MRI观察指标在不同的临床分期中都有各自的出现率。(1)椎板间平行结构消失呈楔形变在椎间盘变性/膨隆期,椎间盘突出症期,椎间盘脱出症期,椎间盘脱出合并有骨赘形成期,椎间盘脱出合并脊髓损害的出现率依次为53.3%,73.3%,80.0%,90.0%,90.0%。(2)椎间高度变低,椎间隙变窄在5期病理分型的出现率依次为76.7%,90.0%,90.0%,90.0%,93.3%。(3)椎间盘夹层样结构消失的出现率依次为73.3%,80.0%,86.7%,93.3%,93.3%。(4)纤维环出现裂隙呈条状高信号的出现率为43.3%,66.7%,76.7%,80.0%,86.7%。(5)纤维环完整髓核膨隆在椎间盘变性/膨隆期的出现率为53.3%。(6)髓核信号强度的变化在5期的出现率为73.3%,80.0%,86.7%,93.3%,90.0%。(7)髓核突出为孤立团块在椎间盘脱出症期,椎间盘脱出合并有骨赘形成期,椎间盘脱出合并脊髓损害的出现率为86.7%,93.3%,93.3%。(固髓核突出有狭颈相连在椎间盘突出症期的出现率为86.7%。(9)椎间盘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在5期的出现率为40.0%,90.0%,96.7%,100.0%,100.0%。(10)骨赘的形成及其对脊髓的压迫在椎间盘脱出合并有骨赘形成期,椎间盘脱出合并脊髓损害的出现率依次为100.0%,86.7%。(11)黄韧带肥厚并对脊髓的压迫在后4期的出现率为20.0%,30.0%,46.7%,60.0%。(12)脊髓信号的改变及其变性程度在椎间盘脱出合并脊髓损害的出现率为100.0%。作者对每1个观察指标在各个临床分期中的出现率进行x^2检验,P=0.0~0.3。结论:①在脊髓型颈椎病不同的病理分型中,有其相对应的脊髓型颈椎病的MRI观察指标出现,其改变和病理分期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②由MRI影像表现可以判断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理分型,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MRI表现的生物力学意义。方法选择1994-07/2002-03在沧州市中心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4例,伴发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7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12例。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29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5例。患者34例术前均行MRI检查,常规行矢状位及水平位、T1及T2加权像扫描。观察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和脊髓受压、受损的程度。结果①病变3个节段以上29例,占85%。受累节段椎体前后缘可见低信号突出物。②病变节段硬膜和脊髓受压变形,受累节段前方或前后方压迫脊髓,在水平横断面上显示脊髓弯曲、变扁、凹陷,向前后或两侧移位,矢状纵切面显示颈脊髓呈蜂腰样或串珠样改变。多节段受累者脊髓变细较明显。③脊髓内呈T2高信号即囊变、空洞、软化者9例。结论脊髓型颈椎病MRI表现论证了颈椎的多节段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最终是多节段性的。脊髓受压变形的MRI表现均是脊髓受压应力、张应力和脊髓弹性蠕变的生物力学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MRI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帝的49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矢状面及横轴面MRI表现。结果:本组颈椎间盘突出93个,脱出16个,膨出30个,矢状位显示硬膜囊及颈髓前缘受压、椎管狭窄的程度;横轴位显示突出或脱出髓核部位及位置,囊和神经根受压、黄韧带肥厚及椎管、椎间孔狭窄的情况。结论:MRI检查为颈椎间突出症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MRI表现的生物力学意义。方法选择1994—07/2002—03在沧州市中心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34例,伴发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7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12例。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29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5例。患34例术前均行MRI检查,常规行矢状位及水平位、T1及T2加权像扫描。观察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和脊髓受压、受损的程度。结果①病变3个节段以上29例,占85%。受累节段椎体前后缘可见低信号突出物。②病变节段硬膜和脊髓受压变形,受累节段前方或前后方压迫脊髓,在水平横断面上显示脊髓弯曲、变扁、凹陷,向前后或两侧移位,矢状纵切面显示颈脊髓呈蜂腰样或串珠样改变。多节段受累脊髓变细较明显。③脊髓内呈T2高信号即囊变、空洞、软化9例。结论脊髓型颈椎病MRI表现论证了颈椎的多节段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最终是多节段性的。脊髓受压变形的MRI表现均是脊髓受压应力、张应力和脊髓弹性蠕变的生物力学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脊髓型颈椎病起病隐匿,对患者神经功能影响较为严重。晚期神经损伤通常无法逆转。早期诊断并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保留患者神经功能及保障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常规MRI对早期脊髓型颈椎病的敏感度较低,是以多参数MRI技术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日渐得到重视。笔者主要综述了多种多参数MRI技术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研究情况,为脊髓型颈椎病的诊疗提供医学影像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DTI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脊髓型颈椎病(C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临床及影像学证实为CSM且髓内无明显T2高信号患者,行颈髓MRI和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并分析影像表现和测量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DTI均可得到颈髓的ADC图及FA图。其中约90%(36/40)患者脊髓受压部位ADC值较正常部位升高(P=0.015),约70%(28/40)患者脊髓受压部位FA值较正常部位降低(P=0.037)。结论DTI对CSM患者早期脊髓损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 MRI颈髓内 2个对称性 T2 高信号影像特点。方法 临床明确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者 17例 ,对其颈髓内两个眼样 T2 高信号 snake eye sign 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位置以椎体 4 /5、5 /6各5例为最多 ,颈髓腹侧者 6例中 4例有肌力下降 ,无法判定者 5例 ,腹背均涉及者 4例。发病 6个月以内 5例。 13例以上肢症状为主诉 ,snake eye sign位置与临床神经病理检查反映的病变节段一致。结论 MRI对显示脊髓型颈椎病髓内snake eye sign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结节性筋膜炎(NF)的组织病理学分型及其相应的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组织NF患者的MRI资料,分析其MRI表现特点,并与组织病理学分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9例患者中,黏液型8例,细胞型4例,纤维型7例。黏液型NF含有较多黏液基质,其中6例病灶中央区细胞排列疏松并见液化区;8例患者T1WI均呈稍高信号,6例T2WI呈"反靶征"表现。细胞型NF细胞成分较多,毛细血管分布均匀,4例病灶的MRI信号及内部强化均相对较均匀。7例纤维型NF病灶中5例中央富含胶原成分,T2WI于相应区域可见"中央纤维瘢痕征"。结论 各型NF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反映其组织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MRI表现及分型与临床关系。方法 收集 2 0 0 0~ 2 0 0 3年在我院诊治的 13例出血性脑梗死MRI资料。采用SEIMENSImpact 1.0TMR成像仪 ,SE序列行轴位T1WI、T2 WI及矢状位T2 WI,必要时增加MRA。分析MRI表现 ,根据梗死、出血的形态、范围进行MRI分型。结果 I型 1例 ,II型8例 ,III型 2例 ,混合型 (II+III) 2例。脑梗死MRI表现为斑片状长T1长T2 信号 ,边界较清晰 ,周围有轻度水肿 ,占位效应不明显。出血表现为短T1高信号 ,位于梗塞区内、边缘呈斑片状或位于邻近脑回表面呈线样。结论 出血性脑梗死有典型的MRI表现 ,MRI分型对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动态颈段MRI在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常规MRI对脊髓型颈椎病的判断往往会出现与症状不一致的现象.可能是因为常规的中立仰卧位静态平扫忽略了在人体中承重和动态下脊髓的器质性改变.目的:评价动态颈段MRI对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的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一对照观察,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参试者:①正常组:正常人10名.②亚健康组:有颈肩部不适但可排除颈椎病的亚健康人20名.③MRI不支持组:有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体征但常规MRI未见异常者20名.④CSM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0名.4组受试者性别、年龄有可比性.方法:所有受试者进行JOA评分测定,并拍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进行颈段中立位及动态MRI检测,动态MRI检测体位包括过伸位和过屈位.主要观察指标:①JOA评分.②X射线片中测得的颈椎前凸角、椎管矢径、椎体及椎管矢径比.③颈段中立位及动态MRI中椎管矢径及脊髓矢径与椎管矢径比.④中立位及动态MRI下的脊髓受压呈波浪样压迹或串珠样改变例数.结果:70名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MRI不支持组、CSM组患者的JOA评分及颈椎前凸角、椎管矢径、椎体及椎管矢径比均小于正常组和亚健康组(P<0.05).②MRI检测中,所有受试者过伸位椎管矢径小于中立位,而脊髓矢径与椎管矢径比大于中立位(P<0.05).③CSM组动态MRI检测显示脊髓受压呈波浪样压迹或串珠样改变均为阳性结果;正常组均为阴性;MRI不支持组常规MRI均为阴性,而动态MRI检测均为阳性.结论:动态颈段MRI在诊断脊髓型颈椎病中灵敏度高于常规颈段MRI.  相似文献   

12.
颈椎病脊髓损伤MRI弥散张量成像(DTI)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对颈椎病脊髓损伤评价。方法对30例临床综合诊断为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常规序列MRI和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测量并比较所有椎间盘相应层面脊髓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各项异性(FA)值,同时重建分析弥散张量纤维束(DTT)。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DTI均可得到颈髓的ADC图和FA图。突出椎间盘和未突出椎间盘相邻层面的颈髓FA值和ADC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突出程度间颈椎间盘相应层面的颈髓ADC值和FA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弥散张量纤维束中23例患者均观察到神经纤维束的受压、移位,更有11例显示部分腹侧神经纤维束中断。结论 DTI对评价颈椎病脊髓损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有脊髓型颈椎病症状体征常规MRI无明显脊髓受压征象而动态MRI中整个序列脊髓受压呈现波浪样压迹或念珠样改变的8例患者进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手术治疗.8例患者仅1例因为病程较长(大于2年)、脊髓损伤症状比较严重,术后半年JOA评分改善率为25%外,其余患者术后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半年JOA评分改善率都在50%以上.术后1个月检查颈椎前凸角较术前减少4.5°~8.6°,3个月后患者去掉颁围制动,颈椎的前凸角逐渐向正常恢复,术后半年检查颈椎前凸角与术前基本相同.结果提示以颈段动态MRI结合临床表现早期诊断脊髓型颈椎病并以颈段动态MRI为依据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早期行颈椎后路手术,效果良好;颈椎生理曲度随访半年,结果与手术前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MRI对于颈椎病的检查多是常规的中立仰卧位静态平扫,是在非运动和非承重的条件下完成的,容易忽略脊髓在人体中承重和动态下脊髓的器质性改变.目的:分析颈椎动态MRI结合临床表现早期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随机抽取的正常人群10名(正常组)、有颈肩部不适的亚健康人群20名(亚健康组)、有脊髓型颈椎病症状体征但常规MRI不支持的患者20名(MRI正常脊髓型颈椎病组)、符合现行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20名(脊髓型颈椎病组)进行JOA评分,颈椎正侧位片、颈椎中立位MRI及颈椎动态MRI检查,并随访18个月以上,观察4组研究对象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及4组人群的转归情况.结果与结论:脊髓型颈椎病组20例患者均在入组半年内手术治疗;MRI正常脊髓型颈椎病组20例中有16例在入组16个月内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入组1年内在中立位MRI检查尚无明显改变时即行手术治疗,12例在入组1年后颈椎中立位MRI也已有脊髓型颈椎病的典型改变时行手术治疗,前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后者(P<0.05);亚健康组有4例出现了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体征,发现此4例患者动态颈椎MRI检查均有椎管变窄脊髓受压征象,但中立位MRI仅发现1例由此改变,且此例动态MRI在入组12个月时已经发现脊髓受压.在正常组随访中动态MRI与中立位MRI检查均发现1例有椎管变窄脊髓受压征象,但患者没有任何不适症状,考虑为假阳性;二者假阳性率相同.结果表明,颈椎动态MTI检查较中立位MRI能够更早期、更真实客观地发现脊髓受压征象;在临床症状、体征检查的基础上将常规的中立位MRI检查与动态MRI检查相结合将会更早期发现脊髓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病理类型乳腺化生性癌(MCB)的超声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单发MCB患者,均接受乳腺超声检查,9例接受乳腺MRI;观察不同病理类型MCB超声及MRI表现。结果 22例中,鳞状细胞癌7例(7/22,31.82%),伴间叶分化的化生性癌7例(7/22,31.82%),未分类癌4例(4/22,18.18%),梭形细胞癌2例(2/22,9.09%),低级别腺鳞癌及肌上皮癌各1例(1/22,4.55%)。超声见鳞状细胞癌多呈形状不规则(6/7,85.71%)、边缘不完整(4/7,57.14%)的低回声(5/7,71.43%),纵横比<1(6/7,85.71%);伴间叶分化的化生性癌多为不规则囊实混合回声团块(4/7,57.14%),边缘不完整(4/7,57.14%),后方回声增强(4/7,57.14%);梭形细胞癌、低级别腺鳞癌、肌上皮癌及未分类癌多为不规则形(6/8,75.00%)、边缘完整(7/8,87.50%)的低回声肿块,后方回声各异。2例鳞状细胞癌、3例伴间叶分化的化生性癌、2例未分类癌、肌上皮癌和低级别腺鳞癌各1例接受MR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 RI测量指标、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与日本骨科协会颈髓功能评分标准的相关性,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自身免疫反应在脊髓型颈椎病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收集2004-06/2005-03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门诊和住院的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依据日本骨科协会颈髓功能评分划分为脊髓型颈椎病中重度组(0~12分)18例,脊髓型颈椎病轻度组(13~17分)12例。以20例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血清中IgG、IgA、IgM和补体C3的含量,并对椎间盘高度、椎体水平硬膜囊中矢径、椎体水平脊髓中矢径、椎体水平硬膜囊前间隙等各项指标进行测量。同时检测正常对照组20例血清中IgG、IgA、IgM和补体C3的含量。采用配对t检验、秩和检验对各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程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各部位椎间盘高度、椎体水平硬膜囊中矢径、椎体水平脊髓中矢径、椎体水平硬膜囊前间隙的比较:与脊髓型颈椎病中重度组比较,轻度组以上各指标均基本相近(t=0.45~0.90,P>0.05;t=0.09~0.89,P>0.05;t=0.23~0.66,P>0.05;t=0.31~0.94,P>0.05)。②不同程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比较:与脊髓型颈椎病中重度组比较,脊髓型颈椎病轻度组IgG含量明显降低(t=0.02,P<0.05),而IgA、IgM和补体C3的含量基本相近(t=0.11~0.42,P>0.05)。③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与正常人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比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脊髓型颈椎病中重度组+轻度组IgG含量明显升高(t=0.00,P<0.01),而IgA、IgM和补体C3的含量基本相近(t=0.15~0.78,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 RI测量指标反映出的脊髓受压迫程度与临床症状不一致,其自身免疫水平可能影响到日本骨科协会颈髓功能评分的高低,提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的轻重与自身免疫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RI测量指标、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与日本骨科协会颈髓功能评分标准的相关性,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自身免疫反应在脊髓型颈椎病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收集2004-06/2005-03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门诊和住院的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依据日本骨科协会颈髓功能评分划分为脊髓型颈椎病中重度组(0~12分)18例,脊髓型颈椎病轻度组(13~17分)12例.以20例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血清中IgG、IgA、IgM和补体C3的含量,并对椎间盘高度、椎体水平硬膜囊中矢径、椎体水平脊髓中矢径、椎体水平硬膜囊前间隙等各项指标进行测量.同时检测正常对照组20例血清中IgG、IgA、IgM和补体C3的含量.采用配对t检验、秩和检验对各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程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各部位椎间盘高度、椎体水平硬膜囊中矢径、椎体水平脊髓中矢径、椎体水平硬膜囊前间隙的比较:与脊髓型颈椎病中重度组比较,轻度组以上各指标均基本相近(t=0.45~0.90,P>0.05;t=0.09~0.89,P>0.05;t=0.23~0.66,P>0.05;t=0.31~0.94,P>0.05).②不同程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比较:与脊髓型颈椎病中重度组比较,脊髓型颈椎病轻度组IgG含量明显降低(t=0.02,P<0.05),而IgA、IgM和补体C3的含量基本相近(t=0.11~0.42,P>0.05).③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与正常人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比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脊髓型颈椎病中重度组+轻度组IgG含量明显升高(t=0.00,P<0.01),而IgA、IgM和补体C3的含量基本相近(t=0.15~0.78,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RI测量指标反映出的脊髓受压迫程度与临床症状不一致,其自身免疫水平可能影响到日本骨科协会颈髓功能评分的高低,提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的轻重与自身免疫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骨密度变化与椎体变形及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01/06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住院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2例,分为骨密度正常组20例,骨密度降低组22例,所有病例测量颈椎侧位片C3.8的椎管椎体矢状径比、椎体变形指数,并作两组之间临床表现的比较.结果:两组比较,骨密度降低组颈椎(C_3, C_4, C_5, C_6)椎管矢状径比值较骨密度正常组显著降低(P<O.05或P<0.01),而颈椎(C_3, C_4, C_5, C_6)椎体变形指数在两组之间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骨密度降低组临床症状与体征阳性率显著高于骨密度正常组(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骨质疏松会导致椎体骨质增生,椎管狭窄,而骨密度降低患者临床表现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用于颈椎前路的填充材料较多,以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多见,但自体骨取材引发供骨区出血、感染、术后疼痛等并发症被临床工作者逐渐重视。同种异体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可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融合器填充材料。目的:对比异体骨与自体骨填充椎间融合器结合钢板内固定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前路融合中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对44例脊髓型颈椎病共44节段实施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取颈前斜切口2.0-3.0 cm,切除椎间盘及后纵韧带,尽量保留终板。其中24例取自体髂骨填充椎间融合器,20例采用同种异体骨填充,以JOA评分、Odom’s疗效评定标准及X线射片评定两组疗效。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均获得12-18个月随访。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及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临床疗效评定(Odom’s标准)优良率,同种异体骨组高于自体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同种异体骨组融合率较自体骨组低,12个月时两组融合率均为100%。影像学结果提示,术后3,6,12个月同种异体骨组与自体骨组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前凸Cobb角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同种异体骨作为椎间融合器填充材料,融合率与自体髂骨相似,并可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恢复椎间隙高度,可作为理想的骨填充材料应用于颈椎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