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研究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救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从2011年到2013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6例,然后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23例,观察组23例,对照组实施的护理流程为专科护理流程,而实验组进行的护理流程为急诊护理流程。最后对比两者的急救效果。结果:接受急诊护理路径的患者的急救效果明显高于接受专科护理路径的患者,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急诊护理流程的患者的急救时间要短于专科护理流程的患者,因此,急诊护理流程能减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救时间,为临床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在临床上有很大的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能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所以,对于脑梗死的急救及护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 本院于2015年1月开始实施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选取2015年1月-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且选取2014年1月-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入院治疗采取常规的急救护理流程,观察组则采用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溶栓等待时间、神经功能缺损(E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ther指数)及临床疗效.结果 急救护理干预前两组ESS、Bath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溶栓等待时间、ESS及Bather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实施规范了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流程,救治疗效确切,缩短了救治时间,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何院林  黄勇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5):1895-1895,1897
目的:探讨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理、安全、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及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社会生活能力等方面重要性.方法:回顾356例急性脑梗死护理体会.内容:通过心理护理、安全护理、病情观察、并发症处理、肢体功能、语言功能练习、社会生活能力指导.结果:防止进一步梗死,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结论:提高患者的生活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方法。方法:对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实施的急救措施、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7例好转出院,5例心脏骤停现场急救无效死亡,6例心力衰竭死于入院后12小时内。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入院后快速评估病情,立即启动急救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溶栓过程,对患者的心理、饮食、运动、排便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对挽救生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在对1例急性脑梗死合并全身皮下气肿患者的急救护理过程中,通过给予胸腔闭式水封瓶引流正压持续排气(以下简称胸腔闭式引流),及局部皮下粗针穿刺间断放气减压、呼吸机维持患者呼吸运动的正常进行、保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了解患者心理并给予疏导,满足患者的需求,准确记录生命体征和出入量等,使患者减轻痛苦,脱离危险。在抢救急性脑梗死合并全身皮下气肿的过程中,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还要迅速进行胸内减压、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细致、全面的护理是很关键的一环。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急性脑出血患者急救护理.方法 配合急救治疗进行护理.结论 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脉搏、呼吸、血压、体温变化,防止脑疝的发生.早期出现脉搏缓慢而洪大、呼吸深而慢及血压升高,应予警惕.出现头痛加剧伴有频繁呕吐,往往为颅内压急剧增高的表现,要警惕脑疝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曹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5例)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应用急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心理状态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前,两组的心理状态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情绪评分为(38.45±2.64)分、抑郁情绪评分为(37.15±2.84)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为(82.01±4.34)分,均优于对照组的(42.15±2.28)分、(41.16±2.97)分、(71.15±4.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15、6.546、11.979,P均<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流程可显著提升急救质量,调节患者负面心理情绪,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具有较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林丽珍 《吉林医学》2014,(12):2688-268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方法。方法:选择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其给予及时的急救措施和细致的护理方法,观察急救护理效果。结果:患者经过及时抢救和细致护理,其中存活的患者47例,死亡的患者3例。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及时的抢救和细致的护理,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为住院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是各种原因所致脑部供血动脉发生急性阻塞,使相应部位脑组织出现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一系列脑组织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严重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引起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此病致残率高,且老年人为多发,因为老年人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衰退,故康复也慢。基于上述情况,除积极地配合治疗外,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对防止进一步梗死和预防各种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态势(SWOT)分析法与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联合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21年1—12月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入院顺序分组,各49例。给予常规急救组患者常规急救护理,给予SWOT急救组SWOT分析法联合急救护理流程优化。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时间、急救效果、预后效果、生活质量。结果 SWOT急救组分诊时间、入院至溶栓时间、院前急救时间、总急救时间短于常规急救组(P<0.05);SWOT急救组入院24、48 h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常规急救组(P<0.05);SWOT急救组病死率[0(0/49)]与常规急救组[4.08%(2/4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WOT急救组后遗症发生率[14.29%(7/49)]、复发率[2.04%(1/49)]低于常规急救组[32.65%(16/47)、16.33%(8/47)](P<0.05);SWOT急救组生活质量优良率[93.88%(46/49)]高于常规急救组[74.47%(35/47)](P<0.05)。结论 SWOT分析法联合急救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急诊救治与护理要点,探讨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 对38例AMI病例的临床资料、急救与护理要点进行分析.结果 37例患者经过抢救病情平稳,转入病房治疗,死亡1例.结论 加强对AMI患者的急救与护理,可以预防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缺氧所致的心肌坏死,若不及时急救与护理,病死率极高.本科2009年1月至12月共救治15例AMI患者,现将急救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88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以常规急诊护理流程进行护理,观察组以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进行护理,记录比较2组患者在急救过程中的医生到位时间、到院至CT检查时间、到院至CT报告时间和到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TN),溶栓前和溶栓24 h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以及2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死亡率和致残率。 结果 观察组医生到位时间、到院至CT检查时间、到院至CT报告时间和DTN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溶栓前,2组的NIHSS评分和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溶栓24 h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急救成功率为81.8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9.09%(P<0.05),而2组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够缩短对ACI患者的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成功率,并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根据我科收治的115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讨论分析,及时密切的观察病情变化,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针对并发症采取预防措施并实施有效的康复护理。结果115例患者其中死亡3例,全身瘫痪者32例,部分肢体功能障碍(不)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65例,痊愈的患者15例。结论针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使患者满意度大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BI指数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498例临床资料,将采用常规急救护理干预的24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的249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运动功能、BI指数.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91.56±3.53)分、BI指数(73.61±4.62)均高于对照组[(87.62±3.71)分、(69.54±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其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急性心梗的急救与护理,才能有效的治疗并治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半年38例心梗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对急性心梗急救等方面有了很好的认实。结论:急救与护理是挽救急性心梗患者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急诊救护的疗效。方法:对113例AMI患者接诊后进行迅速准确的评估,及时给予有效的救助,包括卧床休息、吸氧、做12导联心电图,建立静脉通道,抽血送心肌酶学等检查;给予硝酸甘油扩张血管治疗,控制疼痛;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呼吸、血压、尿量、心率、心律及心前区疼痛等指标的变化,并给予持续心电监护;按医嘱使用溶栓治疗,处理并发症。结果:113例AMI患者在急诊室得到积极、有效的救护,在急诊室的诊疗时间为25min至1h 20min,中位时间40min。结论:积极的急诊救护对于提高AMI抢救成功率、挽救患者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覃秀琼 《华夏医学》2007,20(5):941-942
目的:探讨妇产科急、危、重症患者规范化、程序化的急救护理护理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方法:对急、危、重症患者采取院前先急救、再常规治疗,院内严密监护,及时发现或预见性发现病情变化,积极抢救、治疗和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结果:76例急、危、重症患者经过规范化、程序化的急救护理后,73例治愈出院,2例死亡(1例羊水栓塞入院2h抢救无效死亡,1例HELLP综合征入院38h抢救无效死亡),1例转上级医院治疗(因血液病)。结论:对妇产科急、危、重症病患者采取规范化、程序化的急救护理措施,使抢救工作急而有序,行之有效,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李芹仙 《黑龙江医学》2021,45(14):1490-1491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19年始创建高级卒中中心,根据高级卒中建设与条理规范要求,自2019年3月始,对所有ACI患者采用院内急救护理+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现将收集的2019年3月—2019年8月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ACI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院内急救护理+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纳入观察组;2018年3月—2018年8月收治的40例ACI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常规院内急救护理,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急救时效(病情评估时间、溶栓等待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病情评估时间、溶栓等待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低于对照组的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T患者采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可有效缩短病情评估及溶栓等待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