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策略包括早期介入治疗和选择性介入治疗,其治疗策略与预后密切相关,如何选择治疗策略存在较多争议,现就其介入治疗策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陈良华  唐元升 《山东医药》2008,48(2):109-110
2007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2个最新指南相继颁布,分别由欧洲心脏病协会(ESC)、美国心脏病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在各自2002年版指南基础上重新修订,汇集了近5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以进一步更规范的指导临床实践。现重点阐述ESC2007年指南所建议的NSTE-ACS的处理步骤。  相似文献   

3.
介入治疗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比较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6月我院心脏科收治的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共2 4 9例 ,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药物保守治疗组和介入治疗组。介入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入院后 3~ 7d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行血管重建术。随访患者的心源性死亡率和 (或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 (主要终点 ) ,心绞痛复发率、再入院率和再次血管重建率 (次要终点 )。结果  16 3例患者接受药物治疗 ,2 4 9例患者行介入治疗。在平均 (11 0± 5 7)个月的随访中 ,介入治疗组心源性死亡率和 (或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保守治疗组 (3 2 %比 9 2 % ,P =0 0 1) ;心绞痛复发率(2 0 %比 5 3% ,P =0 0 0 1)、再入院率 (16 %比 4 7% ,P =0 0 0 1)和再次血管重建率 (15 %比 4 2 % ,P =0 0 0 1)也明显低于药物保守治疗组。结论 介入治疗可显著改善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可作为大多数患者的首选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s ,ACS)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16 5例ACS患者 ,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 89例 ,经内科治疗病情改善后再介入治疗的 76例。所有“罪犯”病变均予治疗 ,其中 4 1例患者同时接受了“罪犯”与非“罪犯”病变血管的治疗。介入方法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支架、直接植入支架及切割球囊扩张。结果  16 5处“罪犯”病变PTCA后植入支架 134枚 ,直接植入支架 4 8枚。术后残余狭窄均 <10 % ;前向血流达TIMI 3级 ;136例患者心绞痛消失 ,11例有不典型胸痛 ,2 4h后消失 ;术前仅有胸闷症状的 18例患者 ,术后 15例消失 ,3例减轻 ;无术中死亡及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病例。随访 139例患者 2~ 18个月 ,2 0例再发心绞痛 ,有 14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再狭窄 ,其中 11例再次行PTCA ,1例PTCA +支架 ,2例接受外科CABG ;无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及心功能恶化发生。结论 在条件具备的介入中心 ,由经验丰富和技术娴熟的介入治疗医生施行或在其指导下 ,对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近、远期临床效果较满意 ,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2011年8月27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在全面复习截至2011年5月发表的所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编写并发表了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治疗指南,替代2000年指南以及2002年和2007年的指南修订版。新版指南共有11个要点。  相似文献   

6.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近年来有关的临床试验结果,参考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等有关国际学术机构新近修订的指南,并结合我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防治的经验,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我国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我们希望该指南能够提高我国UA/NSTEMI的诊治水平,推动医疗实践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7.
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 ,ACS)包括Q波急性心肌梗死 (AMI)、非Q波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他们的主流机制都是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 ,如果形成急性闭塞性血栓则主要造成ST段抬高的Q波AMI,如果血栓为非闭塞性 ,或虽为闭塞性 ,但其远端已有侧支循环形成 ,多造成非Q波AMI或UA ,统称为无ST段抬高的ACS。梗死相关冠脉血栓性闭塞率在ST段抬高的Q波性AMI、无ST段抬高的非Q波性AMI和UA中分别占90 %、2 0 %~ 40 %和 10 %左右。急性血栓形成的速…  相似文献   

8.
373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2008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诊疗策略,以及其与指南的差距.方法 分析2008年1月~12月在心内科住院的373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诊断治疗策略并了解其与指南的差距.结果 患者无创检查中心肌损伤标记物、胸片、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运动平板检查率较高,而负荷核素心肌显像、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率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率高(76.7%);药物治疗中阿司匹林、应用阿司匹林负荷量、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噻吩并吡啶类化合物、他汀类调脂药使用率较高;采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率高(51.1%),早期有创干预率多;而吗啡、硝酸酯类、普通肝素使用率低.结论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有创检查及治疗部分,优于国外报告;但临床实践与循证指南仍存在不少差距,尤其是β受体阻滞剂使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低分子肝素使用提升的空间较大,还需进一步加强循证指南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AMI)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回顾NSTEAMI与STEAMI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析二者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的支数、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NSTEAMI组的多支病变率为76.00%、≥75%的严重狭窄率为53.00%,侧支循环率为36.00%,三者均高于STEAMI组,而完全闭塞率为10.00%,低于STEAMI组。两组间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变血管的构成上组间无差异。结论NSTEAMI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高于STEAMI,完全闭塞率低于后者,二者具有不同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10.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是由于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或)激发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具有发病急、变化快、临床表现与危险性不均一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该文综述近年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栓治疗的研究进展。抗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其中抗血小板药有阿司匹林、磷酸腺苷( ADP)受体拮抗剂和血小板膜糖蛋白(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等;抗凝药有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抗Xa因子抑制药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2000年和2006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诊疗策略变化,比较与指南的差距。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547例患者。结果2006年心肌损伤标记物、胸片、心超、动态心电图、运动平板等检查和冠脉造影率比2000年增高,而负荷核素心肌显像、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率降低;2006年比2000年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负荷量、β-受体阻滞剂、ACEI、噻吩并吡啶类化合物、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他汀类使用率和有创干预率均高,而吗啡、硝酸酯类和普通肝素使用率降低。结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疗策略进步明显,尤其是有创检查及治疗;但临床实践与循证指南仍存在差距,特别是β-受体阻滞剂使用及加量、GPⅡb/Ⅲa抑制剂和低分子肝素使用,需进一步提高循证指南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国产制剂泰嘉对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sy ndrome,ACS)的疗效。方法 非ST段抬高ACS180例,分为3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用常规方法治疗;泰嘉组,加用氯吡格雷国产制剂泰嘉;波立维组,加用氯吡格雷进口制剂波立维。观察胸痛消失率、心电图变化、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随访1年内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使用氯吡格雷病人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胸痛消失率、心电图改善情况及1年内心脏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国产制剂对非ST段抬高ACS有效。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个疾病谱的统称,通常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斑块破裂、破损或出血、痉挛,导致血栓形成。完全或不完全堵塞冠状动脉的急性病变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猝死。近年来的研究使人们对ACS从概念、病理生理机制到治疗策略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入,尤其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为其治疗策略的逐步更新和完善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 收治我院心内科的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共 86例 ,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药物治疗组和急诊介入治疗组。急诊介入治疗组共 4 6例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于发病后 12小时内行急诊介入治疗 ,所有血管病变均予治疗 ,其中 16例同时接受非病变血管治疗。药物治疗组 4 0例 ,按常规药物治疗。随访对比两组病例的心源性死亡率 ,急性心肌梗死率 (主要终点 ) ;心绞痛复发率及再入院率 (次要终点 )。结果 在平均 ( 10 6± 6 4 )个月随访中 ,急诊介入治疗组心源性死亡率低于药物治疗组 ( 4 3%比 7 5 % ,P >0 0 5 ) ,心绞痛复发率也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 ( 2 1 7%比 5 2 5 % ,P <0 0 1)。结论 急诊介入治疗可显著改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理生理机制深入了解、诊断工具的进步和危险分层标准的更新.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好的依据。三联抗血小板药、普拉格雷、磺达肝癸钠、比伐卢定对高危的患者均显示强大的临床益处。ICTUS试验结果的公布及药物洗脱球囊的开发使我们对介入时机的选择及防治支架内再狭窄等都有最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理生理机制深入了解、诊断工具的进步和危险分层标准的更新.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好的依据。三联抗血小板药、普拉格雷、磺达肝癸钠、比伐卢定对高危的患者均显示强大的临床益处。ICTUS试验结果的公布及药物洗脱球囊的开发使我们对介入时机的选择及防治支架内再狭窄等都有最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与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NSTEMI与STEMI病人入院后10d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分析病变类型、范围、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结果:NSTEMI组的多支病变、〉90%的严重狭窄及侧支循环比率高于STEMI组,而完全闭塞率低于STEMI组(P〈0.05)。结论 NSTEMI的多支病率高于STEMI,前者的远期预后有可能较后者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组织评估缺血综合征策略登记试验中国地区入选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年随访时脑卒中发生的特点以及与多种因素的关系。方法总结、分析所有入选患者自入院至2年随访时脑卒中事件的发生情况,对脑卒中和非脑卒中患者的特点进行比较,并采用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分析就诊时一般情况、既往病史、住院与随访期间治疗等70余种因素对脑卒中发生的作用。结果中国地区共登记注册2294例患者,2年随访结束时共有93例(4.2%)发生105例次脑卒中事件,80%为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组年龄(67.6±9.6)岁,高于非脑卒中组(62.6±10.4)岁,差值5.0岁(P<0.01,95%CI:2.837~7.138);入院时平均收缩压脑卒中组(147.4±25.2)mm Hg,高于非脑卒中组138.1±24.2mm Hg,差值为9.3mm Hg(P<0.01,95%CI:4.276~14.346)。脑卒中组既往脑卒中史、高血压史患者比例高于非脑卒中组(P<0.01)。脑卒中组总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脑卒中组(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既往脑卒中史(RR=2.329,95%CI:1.343~4.041),就诊时胸痛持续存在(RR=1.957,95%CI:1.261~3.037),既往高血压史(RR=1.848,95%CI:1.153~2.963),出院后随访期间非心血管疾病住院次数(RR=1.823,95%CI:1.122~2.960),年龄(RR=1.056,95%CI:1.031~1.081)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入院前服用硝酸酯类药物(RR=0.537,95%CI:0.346~0.834),随访期间应用硝酸酯类药物频数(RR=0.803,95%CI:0.665~0.969)对脑卒中有保护作用。结论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生脑卒中事件者病死率进一步增加,主要为缺血性脑卒中。既往脑卒中病史、就诊时胸痛仍持续、既往高血压病史、年龄等因素使脑卒中发生的相对危险度增加;入院前、出院后随访期间应用硝酸酯类药物使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度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分析组织评估缺血综合征策略登记试验中国地区入选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年随访时脑卒中发生的特点以及与多种因素的关系.方法 总结、分析所有入选患者自入院至2年随访时脑卒中事件的发生情况,对脑卒中和非脑卒中患者的特点进行比较,并采用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分析就诊时一般情况、既往病史、住院与随访期间治疗等70余种因素对脑卒中发生的作用.结果 中国地区共登记注册2294例患者,2年随访结束时共有93例(4.2%)发生105例次脑卒中事件,80%为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组年龄(67.6±9.6)岁,高于非脑卒中组(62.6±10.4)岁,差值5.0岁(P<0.01,95%CI:2.837~7.138);入院时平均收缩压脑卒中组(147.4±25.2)mm Hg,高于非脑卒中组138.1±24.2 mm Hg,差值为9.3 mm Hg(P<0.01,95%CI:4.276~14.346).脑卒中组既往脑卒中史、高血压史患者比例高于非脑卒中组(P<0.01).脑卒中组总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脑卒中组(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既往脑卒中史(RR=2.329,95%CI:1.343~4.041),就诊时胸痛持续存在(RR=1.957,95%CI:1.261~3.037),既往高血压史(RR=1.848,95% CI:1.53~2.963),出院后随访期间非心血管疾病住院次数(RR=1.823,95%CI:1.122~2.960),年龄(RR=1.056,95%CI:1.031~1.081)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入院前服用硝酸酯类药物(RR=0.537,95%CI:0.346~0.834),随访期间应用硝酸酯类药物频数(RR=0.803,95%CI:0.665~0.969)对脑卒中有保护作用.结论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生脑卒中事件者病死率进一步增加,主要为缺血性脑卒中.既往脑卒中病史、就诊时胸痛仍持续、既往高血压病史、年龄等因素使脑卒中发生的相对危险度增加;入院前、出院后随访期间应用硝酸酯类药物使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度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