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临床中使用抗菌类西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某院收治的92例接受抗菌类西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判定患者年龄、药物种类、给药方式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9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者2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8%。相比于其他年龄段,60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采用其他抗菌类西药治疗的患者,采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静脉给药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同其他给药方式患者相比,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合理应用抗菌类西药,尽可能避免静脉给药,加强用药期间的观察和监督指导,有利于减轻药物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临床中使用抗菌类西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特点。方法:从某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接受抗菌类西药治疗患者中选取9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该组患者年龄,药物种类,给药方法同不良反应关联性及累及脏器情况。结果:96例患者中,共23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96%。60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同其他年龄段患者比较,明显较高(P0.05),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同其他抗菌类西药应用患者比较,明显较高(P0.05),静脉给药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同其他给药方法比较,明显较高(P0.05),累及皮肤及附件患者同其他脏器比较,明显较多(P0.05)。结论:抗菌药应用需要确保合理性,尽量减少静脉给药,老年人用药需加强观察,确保用药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诊科老年患者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期间医院急诊科收治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老年患者62例资料,分析其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所用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和不良反应发生部位等。结果:采用抗菌药物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老年患者中男-女性别之比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大多介于80~90岁之间,其中男性占40.00%、女性占44.00%;抗菌药物种类居前3位的为喹诺酮类占30.65%,头孢菌素类占19.35%和青霉素类占14.52%;给药途径为经静脉给药的占88.71%、口服的占11.29%;不良反应发生部位居前3位的为皮肤占35.48%,消化系统占24.19%和神经系统占17.74%。结论:老年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较易发生不良反应,应加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以确保患者安全、合理的用药。  相似文献   

4.
邹淑连 《抗感染药学》2019,16(5):812-814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与不同作用的药物联用或单用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与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头孢菌素类药物致不良反应患者42例临床资料,其中,与其他药物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患者22例(联用组),单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患者20例(单用组);比较两组患者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以及给药途径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治疗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用头孢菌素类药物(P<0.05);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与药物联用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到45.45%,明显高于第1代和第2代头孢菌素,且静脉滴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给药途径(P<0.05);联合用药所致不良反应症状可能累及神经、血液、循环、呼吸、消化等系统以及过敏反应(P<0.05)。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与不同作用的药物联用治疗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风险,临床应从患者的个体差异、药物类型、剂量和给药途径等角度考虑,采取控制和治疗措施,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王书芬  李震 《中国医药科学》2013,(2):151-152,154
目的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6月~2012年10月所有门诊、住院患者上报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05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涉及8大类25个品种,其中喹诺酮类药物引起ADR比例较高(24.76%),其次是头孢菌素类(23.81%);主要累及的器官是皮肤及其附件,其次是胃肠道系统;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结论加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减少ADR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曾秋明  邱绿琴  李淑女 《抗感染药学》2019,16(4):645-647,650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及特点及其对策,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间临床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而引发不良反应患者60例资料,分析其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所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以及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和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累及系统、临床表现及发生时间的特点,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关对策。结果:60例不良反应患者中,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具体原因分别为无明确指征用药、药物配伍不合理、用药疗程不合理、给药时机不合理、溶媒选择不合理和给药剂量不合理;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所致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分布较均匀,男-女分布的比率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年龄分布主要以<10岁儿童患者为主;不合理使用所致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分别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和大环内酯类,以头孢菌素类为主;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不良反应的累及系统主要为皮肤、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及呼吸系统,临床表现以皮疹、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主;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集中于用药后30 min内。结论: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易导致不良反应,临床上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实施积极的药学干预措施,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231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到的231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1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共涉及7类36个抗菌药物。其中头孢菌素类89例(38.5%),喹诺酮类55例(23.8%),青霉素类42例(18.2%)。药物不良反应所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51.0%)、消化系统(12.2%)、神经系统(8.6%)。222例(96.1%)药物不良反应由静脉给药途径所致。结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高发生率与多种因素有关,需要加强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保障人民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抗菌药物的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统计方法从患者基本情况、给药途径、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临床表现及ADR的严重程度等统计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2019年上报国家不良反应中心的抗菌药物ADR报告173份。结果 173份抗菌药物ADR报告中,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患者;61~80岁患者发生率最高(42.20%);静脉滴注是引发抗菌药物ADR的主要给药途径(94.22%);涉及抗菌药物ADR的药物种类中头孢菌素类占比最高(29.48%),其次为喹诺酮类(22.54%);ADR主要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为消化系统(36.60%),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0.93%);新的ADR共17例(9.82%),严重的ADR共27例(15.60%)。结论医院应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ADR监测工作,规范化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ADR发生率,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本院近年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收集到的221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1例抗菌药物ADR中,静脉给药ADR发生率高于口服。ADR发生率最高的抗菌药物为喹诺酮类,59例(26.7%);其次是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在不同品种抗菌药物中左氧氟沙星引起ADR的例数最多为34例(15.4%),其次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莫西沙星,分别为21例(9.5%)和18例(8.1%)。ADR累及的器官和(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122例(49.2%);其次为消化系统,36例(14.5%)。严重ADR 46例,主要是青霉素类,16例(34.8%)。结论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谢建翔 《中国药业》2011,20(19):44-45
目的了解医院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2007年至2009年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年龄段以40~59岁最高(32.63%),静脉给药的发生率(88.20%)最高,发生率前3位为头孢菌素类(39.62%)、喹诺酮类(31.31%)和大环类酯类(10.94%);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46.09%),其次为消化系统(22.64%);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过敏性休克和皮疹为主。结论临床医生在使用抗感染药物时,需要高度警惕不良反应的危害性,合理选用药物和给药途径,以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抗感染药学》2017,(1):103-104
目的:分析第1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的原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7月期间医院使用第1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患者103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使用第1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治疗后未发生不良反应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和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种类及临床表现,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后致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所致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肾毒性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观察组患者用药后所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如饮食习惯不规律、过敏史、情绪不稳定、过敏体质和用药后饮酒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第1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症状主要为过敏反应和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所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如饮食习惯不规律、过敏史、情绪不稳定、过敏体质及用药后饮酒等),医护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不良反应的发生,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中国药房》2015,(26):3667-3669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规律,并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2-2014年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抗菌药物致ADR报告111份,对抗菌药物引发ADR所涉及的患者年龄与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以及累及器官/系统和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岁患儿和>60岁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分别占27.93%、25.23%;抗菌药物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4.68%;头孢菌素类药物引发的ADR最多,占26.13%;抗菌药物所致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4.92%。结论:临床药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向临床医师、护士提供技术支持,防止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及其不同给药途径对机体(各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 年4 月-2020 年4 月间诊疗中使用不同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80 例临床资料,按给药的不同将其分为喹诺酮类组和其他药物组,每组40 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抗菌药物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其不同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结果:喹诺酮类组患者用药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其他药物组(97.50%vs 75.00%,P<0.05);发生不良反应15 例,其发生率为37.50%;其中静脉滴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口服、局部用药(P<0.05);其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消化系统、其次是中枢神经系统;喹诺酮类中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发生率高于莫西沙星注射液,其不合理使用原因主要以用法错误及重复用药为主.结论:根据喹诺酮类药物药理作用及毒性作用,应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制订针对性且有效的治疗方案,做到合理用药,尽可能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以确保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及其不同给药途径对机体(各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 年4 月-2020 年4 月间诊疗中使用不同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80 例临床资料,按给药的不同将其分为喹诺酮类组和其他药物组,每组40 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抗菌药物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其不同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结果:喹诺酮类组患者用药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其他药物组(97.50%vs 75.00%,P<0.05);发生不良反应15 例,其发生率为37.50%;其中静脉滴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口服、局部用药(P<0.05);其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消化系统、其次是中枢神经系统;喹诺酮类中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发生率高于莫西沙星注射液,其不合理使用原因主要以用法错误及重复用药为主.结论:根据喹诺酮类药物药理作用及毒性作用,应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制订针对性且有效的治疗方案,做到合理用药,尽可能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以确保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抗感染药学》2017,(2):458-459
目的:评价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对乳腺和甲状腺术后患者预防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乳腺和甲状腺术后患者10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者未给予广谱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用药,观察组患者给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和切口愈合情况,以及住院期间药费和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住院期间药费、住院费用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可有效地降低乳腺和甲状腺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提高了切口甲级愈合率,二者的治疗未影响患者住院期间期间的药费和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6.
郝朵  刘俊保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33(12):3396-3400
目的 了解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5月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所有抗菌药物致ADR报告270例,对其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抗菌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系统及处理情况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报告中男性多于女性;<10岁和>60岁患者ADR发生率较高,分别占35.6%、29.6%;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95.6%;引发ADR最多的为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占36.8%;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分别占47.7%、23.6%;大部分患者ADR给予对应处理预后较好;用药后1 d内发生ADR最多,占63.7%。结论 临床中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其潜在的不良反应加以重视,发现ADR后要及时处理,减少ADR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探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通过对其报告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各科室从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收集到的抗菌药物治疗不良反应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有无过敏史)、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药物类别、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累及组织器官、不良反应的表现等)。结果 18岁及以下、5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患者,有既往过敏史,给药类别为头孢类、青霉素类以及氟喹诺酮类,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其不良反应发生位置主要位于皮肤及附件。结论抗菌药物药物使用过程中,年龄、既往过敏史、药物类别、给药途径等都会对不良反应的发生造成影响,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累及多系统、结构,要把握不同患者的个体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近两年上报的98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品种、抗菌药物类别及其不良反应发生率、ADR累及器官或系统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心血管药物及中药制剂引发ADR较多;给药方式以静脉给药导致ADR最多。对各类抗茵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发生例数较多的是氟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是糖肽类、抗病毒类、碳青霉烯类药物。结论对引发不良反应较多的药物应加以重视,并加强用药监测,以利安全、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9.
《抗感染药学》2016,(6):1286-1289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s)发生的相关因素与干预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间深圳市龙华新区中心医院抗菌药物所致ADRs患者病历资料、不合理用药种类、ADRs表现形式、ADRs分类以及不合理用药与ADRs的相关性。结果:677例ADRs患者中,抗菌药物ADRs患者544例占80.35%,男性患者的发生率为58.27%高于女性41.73%,<18岁的发生率为55.51%高于其他年龄段;头孢菌素类药物为27.45%高于其他类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所致ADRs的发生率为56.07%高于其他类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原因居前3位的分别是给药时间过长、给药浓度过高和滴速过快,其中给药时间过长所致ADRs发生率为59.38%高于其他不合理给药方式;ADRs居前3位的分别是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皮肤及软组织,其中泌尿系统的发生率为61.03%高于其他系统;经Pe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抗菌药物给药时间过长、给药浓度过高、滴速过快、剂量不当均与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各类ADRs呈正相关性。结论:医院抗菌药物致ADRs现象不容乐观,应深入分析其发生原因,从社会层面与医院层面入手,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以减少抗菌药物的ADRs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在临床疾病的治疗中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产生的不良反应(ADR)类型。方法:统计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靖安县人民医院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过程中ADR发生率,发生ADR的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情况、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类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结果:1 860例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程中,有60例发生ADR,ADR发生率为3.23%,其中男性ADR发生率为2.67%,女性ADR发生率为3.94%;年龄>60岁的ADR发生率为8.58%,显著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经静脉注射用药ADR发生率4.53%高于口服用药ADR发生率1.66%,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发生率最高(9.76%)、其次是注射用头孢西丁钠(8.11%)、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6.59%);不良反应累及多个系统,其中累及皮肤及附件所占比例最高(25.00%),其次是消化系统(18.33%)、心血管系统(16.67%)与泌尿系统(15.00%)。结论: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发生ADR跟患者的年龄、用药类型、用药途径有关,不良反应累及多个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