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院168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鹏祥  张麒 《中国药房》2010,(46):4392-4394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3月自发呈报的168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不良反应史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8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中成年人比例最大,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主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临床应加强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监测,实行个体化给药,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医院抗菌药物致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特点和原因,供临床合理用药参考。方法:收集医院2006年1月—2015年4月间通过网络系统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报的408份抗菌药物致ADRs报表,按患者性别、年龄、涉及药物、给药途径、ADRs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408份ADRs报表中,共涉及抗菌药物物37种,居首位的是头孢菌素类共13种222例;ADRs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为323例占79.26%;其次是心血管系统损害为26例占6.37%;以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引起的ADRs最常见为388例占95.10%;绝大多数ADRs转归较好为407例,99.75%。结论:医务工作人员应严格使用抗菌药物以及静脉用药,加强对患者的用药监测,减少ADRs对患者的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合理用药致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对干预策略进行探究。方法:对我院因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导致发生不良反应的235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给药途径及不合理用药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结果:发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的占96.60%,为导致发生不良反应主要给药途径;因给药时间过长、滴注速度过快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比例各占34.47%、33.19%,为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形式。结论:在抗菌药物使用不当的情况下,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产生,需予以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方法:对2006年-2012年间上报的310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其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ADR所涉及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34种,其发生频次以注射用头孢美唑钠居首位,其次为注射用头孢地嗪钠,分别占19.35%和15.21%;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97.10%;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73.96%,另有3例为严重ADR.结论:应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合理应用,严格掌握该类药物的用药指征,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汪慧芳  江佳  赵心同 《中国药房》2014,(26):2457-2459
目的:探讨我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2年上报的抗菌药物致ADR 54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ADR分级、ADR转归、ADR涉及药品、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结果:ADR发生集中在4150岁年龄段,女性比男性发生ADR的比例高;新的、严重的ADR分别占总数的0.73%、5.12%;其中,静脉滴注367例(占67.09%),口服给药153例(占27.97%);左氧氟沙星引发ADR比例最高(占23.40%);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4.90%)和消化系统损害(占27.84%)为主。β-内酰胺类是引起严重ADR的主要抗菌药物。结论:抗菌药物致ADR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抗菌药物应用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王杰  刘煌 《中国药房》2015,(5):639-641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3年上报的159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按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科室分布、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联合用药情况、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0~10岁患儿和>60岁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分别占23.90%、34.59%;抗菌药物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6.16%;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的ADR最多,占30.82%;联合用药致ADR高达31.45%;抗菌药物所致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2.08%。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抗菌药物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南阳市中心医院抗菌药物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南阳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2021年6月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抗菌药物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185例,对患者年龄及性别、给药途径、抗菌药物种类分布、ADR发生时间、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5例由抗菌药物所致严重ADR中,<18岁患者比例最高(39.46%);静脉给药占比最多(90.46%);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严重ADR最多(27.57%);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40.16%)。结论 应加强抗菌药物严重ADR的监测,优化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规范抗菌药物使用,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南阳市中心医院抗菌药物致儿童严重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6年1月1日—2021年5月31日南阳市中心医院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72例儿童严重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2例儿童严重抗菌药物ADR报告中,男44例(61.11%),女28例(38.89%)。婴儿期(28 d~1岁)患儿严重ADR占比最高,为52.78%。静脉滴注是引发严重ADR最主要给药途径,共69例(95.83%)。引发ADR最多的抗菌药物类别是头孢菌素类,共35例(48.61%)。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共73例次(68.87%)。绝大多数ADR经相应处理后痊愈或好转。结论 抗菌药物引起的严重ADR受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用药时间等因素影响,应加强患儿抗菌药物所致严重ADR监测,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  相似文献   

9.
《中国药房》2015,(17):2361-2363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121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涉及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1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中,≥61岁患者发生ADR最多,占23.14%;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占80.99%;涉及10类抗菌药物,共26种药,以头孢菌素类居多(占53.72%),其次为青霉素类(占11.57%);ADR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47.37%。结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及自身状况,结合皮试和药敏试验,加强ADR监测等,是减少ADR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原因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汇总统计该院2008~2015年134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及关联性评价等方面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发生严重ADR/ADE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13∶1,老年人患者、涉及抗肿瘤药物和抗菌药物ADR/ADE的构成比分别为37.31%、37.31%和22.39%。报告例次最多的15个药品中,抗肿瘤药物8种,抗菌药物3种。静脉滴注发生ADR/ADE构成比85.4%。严重ADR/ADE的临床表现主要以全身性损害、血液系统损害和心血管损害多见。结论:重视抗肿瘤药物和抗菌药物ADR/ADE的监测,提高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水平,降低临床ADR/ADE风险,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抗感染药学》2017,(2):352-354
目的:分析某医院传染科患者抗感染类药物致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抗感染类药物致患者ADR报告75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和给药途径、抗感染药物种类以及涉及ADR损害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相关因素。结果:50~59岁患者用药ADR发生率较高,占25.33%;男性多于女性;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为最高,占70.67%;抗感染类药物中抗菌药物引起ADR占88.00%;而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类和利福霉素类引发ADR分别占21.33%和22.67%;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占40.00%。结论:ADR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的比例、引发ADR抗感染药物种类、给药途径、ADR损害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要合理分析总结ADR引发的相关因素,加强药物使用的管理和ADR的监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抗感染药学》2019,(6):1005-1008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及其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医院2015年—2018年间上报的ADRs报告1 988例,抗菌药物致ADRs报告382例,分析其抗菌药物致ADRs的相关因素及其发生的特点。结果:382例抗菌药物致ADRs报告中,涉及抗菌药物12大类35处品种49种品规,其中以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引起的ADRs例数为最多,头孢菌素类次之;41~60岁患者抗菌药物致ADR发生例数的构成比为最高;ADRs累及的器官/系统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其次是消化系统。结论: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监测,以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徐梅  李晓玲  林新 《抗感染药学》2021,18(1):114-116
目的:分析临床使用抗菌药物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对合理用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间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650例资料,分析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不良反应发生的症状对患者年龄段的影响。结果:650例出现ADRs的患者中,经分析发现年龄段在50~75岁之间患者抗菌药物ADRs发生率为最高;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和头孢西丁为引发ADRs的主要抗菌药物;恶心、瘙痒和皮疹为抗菌药物致相关不良反应的主要症状。结论:抗菌药物引发的相关不良反应症状,大多为不合理使用所致,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密切观察患者ADRs发生的症状,合理配伍,以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注射用蛇毒类血凝酶制剂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98-2015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医学网中报道的注射用蛇毒类血凝酶制剂的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69例患者的不良反应报告,以呼吸系统(25.00%)、全身性损害(24.28%)和心血管系统(22.83%)表现为主,大部分发生在注射后1~5 min。另外有5例报告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归类为用药错误导致的不良事件,其表现和发生时间与不良反应类似。结论:严格掌握使用注射用蛇毒类血凝酶制剂的给药途径,了解药物剂量单位的意义,使用时密切观察,监测患者凝血功能等。  相似文献   

15.
191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我院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和特点.方法:收集我院上报的191例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的一般情况、涉及药物、给药方式、不良反应涉及器官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患者中(45.02% );女性不良反应的发生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共涉及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以左氧氟沙星为主;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为3例(1.57%),皆为过敏性休克;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164例,85.90% ) ;不良反应主要损害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加强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以减少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注射用炎琥宁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分析诱发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儿童使用注射用炎琥宁不良反应42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注射用炎琥宁不良反应发生的年龄全部为11岁以下儿童,男性多于女性;系统损害主要为皮肤、全身性损害及呼吸系统损害;有既往过敏史的患者应用该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大,不良反应主要在用药60 min内出现。结论注射用炎琥宁所致不良反应在年龄、ADR发生时间、临床表现上具有一定特点和规律,应规范儿童应用,加强用药过程中监测,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曾秋明  邱绿琴  李淑女 《抗感染药学》2019,16(4):645-647,650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及特点及其对策,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间临床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而引发不良反应患者60例资料,分析其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所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以及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和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累及系统、临床表现及发生时间的特点,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关对策。结果:60例不良反应患者中,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具体原因分别为无明确指征用药、药物配伍不合理、用药疗程不合理、给药时机不合理、溶媒选择不合理和给药剂量不合理;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所致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分布较均匀,男-女分布的比率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年龄分布主要以<10岁儿童患者为主;不合理使用所致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分别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和大环内酯类,以头孢菌素类为主;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不良反应的累及系统主要为皮肤、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及呼吸系统,临床表现以皮疹、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主;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集中于用药后30 min内。结论: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易导致不良反应,临床上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实施积极的药学干预措施,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医院12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情况、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给药途径、抗菌药物种类及因果关系评价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2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以儿童和老年患者居多;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以头孢菌素类居首位,共59例,占47.58%。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或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29例,占23.39%;消化系统27例,占21.77%;严重及少见不良反应10例,占8.0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最多,共111例,占89.52%。结论加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减少或者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2013年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上报的139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9例不良反应涉及的抗菌药物中,以氟喹诺酮类药为最多(43例次,占总计149例次的28.8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所占的比例为最高(135例,占总病例数的97.12%);累及多个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80例次,占总计167例次的47.90%)。结论:必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测,以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产生原因及其用药安全性。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间诊治的服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70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其患者不同年龄段头孢菌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涉及的药物种类、用药剂量、给药途径以及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和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各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不同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不同用药方式导致的不良反应与类型等。结果:70例服用头孢菌素患者中,年龄>45~55岁、>55~70岁以及≤10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其发生率最高的药物为头孢他啶,用药途径发生率最高为静脉滴注,主要不良反应类型为过敏反应。结论:服用头孢菌素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常为小孩及中老年人群,静脉滴注给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应根据头孢菌素的作用特点给药,才能有效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