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经筋理论探讨非特异性腰痛的病理机制与手法治疗思路。其病理机制为经筋损伤引发致痛物质析出,长期形成病理性结筋病灶点,阻碍气血运行,产生经筋痹痛。临床通过查体与触诊结合的方式确定结筋病灶点位置,以理筋松解手法、关节复位手法及康复治疗手法为主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
该文介绍李勇教授基于经筋理论采用苍龟探穴法治疗非特异性腰背痛的经验。李勇教授认为该病由足太阳经筋、足阳明经筋、足少阳经筋、足少阴经筋和足太阴经筋病变导致经络不通则痛,久而不荣则痛所致,治疗时强调先揣穴,寻找结筋病灶点,然后基于“气至病所”的治疗原则,采用苍龟探穴法对结筋病灶点进行“解结”,继而配以温针灸,解除卡压,恢复气血运行,最后嘱患者进行八段锦锻炼,增强腰背部核心肌群力量,使腰痛恢复且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3.
项痹归属"经筋病"范畴,经筋理论可以诠释项痹的生理病理并指导项痹治疗。颈椎的稳定由颈项部的经筋维持,经筋对颈椎的活动起着重要的支持维系作用;项痹病理改变关键是筋急,病理产物的关键是筋结。项痹治疗的指导意义主要包括:局部"以痛为腧"和循经筋结聚点远端点的取穴原则,太阳经筋为主和其他筋为辅的辨筋论治原则,阳筋与阴筋功能平衡的原则。同时,目前尚存在缺乏有效的项痹经筋辨证体系及经筋理论相对发展缓慢等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发展。  相似文献   

4.
非特异性腰痛是一种常见疾病,骨盆失衡是引起非特异性腰痛的重要原因。经筋病强调“以痛为输”取穴治疗,然而,仅在疼痛局部“以痛为输”寻找“筋结”并“解结”治疗经筋病不可避免地存在盲目性。本文试图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从上病下治视角看待非特异性腰痛,并从肌肉失衡角度分析不同腰、骨盆状态与腰痛的关系,通过定位病变肌肉以明确“以痛为输”取穴的方向,探讨“以痛为输”的多变性,探索提高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疗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筋结”是经筋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其成因主要是外感邪气与经筋劳损相互作用,造成经筋气血瘀滞。“筋结”会影响气血运行,可导致经络失养、筋肉失荣、筋不养骨,从而引起一系列疾病。中医治疗“筋结”的关键在于“解结”,常用的“解结”方法包括针刺、艾灸、推拿、刺络放血、导引等。本文从“筋结”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筋结”的“解结”方法2个方面,对“筋结”和“解结”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笔者基于中医经典著作及现代研究论治肩周炎,文章从“经筋理论”探析肩周炎的生理病理及治疗原则和方法。肩周炎属于“经筋病”范畴,肩关节的稳定由肩部的经筋维持,肩周炎的病理改变关键是筋急,病理产物为筋结;治疗原则是“温筋通络,松筋解结”,局部“筋节点”及远端点取穴;治疗方法则采用温针灸、针刀、火针、推拿等,以期为治疗肩周炎拓展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程永 《天津中医药》2012,29(6):552-555
[目的]探讨肩周炎的经筋病机实质与治疗方法。[方法]从《黄帝内经》原文及现代相关文献出发,分析经筋与肩关节的生理解剖联系、肩周炎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结果]生理上,肩关节与手六经之经筋和足少阳、足太阳经筋相联属;病理上,分为"瘀沫期"、"经筋拘急期"、"筋结病灶形成期",但三病理过程相互杂揉与绞结;治疗上,宜遵循"以痛为俞"、采用粗银质针温针治疗,是解除瘀、沫、筋结病灶的重要手段与方法,临床疗效显著。[结论]认真探讨中医生理、解剖学,有利于中医理论的深入理解及拓展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8.
结筋病灶点是构成经筋类疾病的基本病理概念,也是达到“解结”目的“靶点”,具有阻碍正常人体经筋组织运动造成局部疼痛发生的特点,并且局部伴有经筋组织的纤维化及发生无菌性炎症的特点。“龙虎交战针法”作为传统的镇痛类针刺手法,经过研究发现对于疼痛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具有改善局部微环境、松解局部肌肉筋膜组织、运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针对结筋病灶点的治疗具有很高的适用性。本研究从结筋病灶点经筋刺法的操作方式“龙虎交战针法”针刺结筋病灶点的优势和将“龙虎交战针法”与经筋刺法相结合使其更适合结筋病灶点的病理属性共3个方面探讨了使用“龙虎交战针法”结合经筋刺法针刺结筋病灶点以达解结和镇痛作用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9.
黄龙祥 《中国针灸》2023,(8):855-867
梳理筋病刺法的源流,发掘出其兴衰背后的根源,对于筋病刺法及其理论经筋学说的继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采用语境分析、整体考察、实践检验的方法,解析“筋”“经筋”“筋急”“结筋”等筋病刺法及经筋学说基本概念,特别是对当下学术界争议最大的经筋病候治则治法涉及的3个关键概念“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进行了深度考察。厘清筋病刺法的范畴及主要刺法术式,并重点考察“燔针劫刺”“贯刺法”的起源,探讨争议较多或长期被忽略的“内热刺法”“贯刺法”“挑刺法”“分刺法”“募刺法”的演变。最后从筋与脉的关系、干针疗法与筋病刺法的异同分析入手,探讨经筋学说未来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及解题思路,以供针灸学理论创新之参考。  相似文献   

10.
总结李德华教授基于经筋理论运用刃针治疗腮腺全切术后面神经损伤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病位在手足三阳经筋,以筋膜粘连出现“横络”“筋结”为基本病机。治疗上“以筋结为输”,运用刃针松解技术对病变经筋进行切割和剥离,以解除其对神经、血管的刺激或压迫,从而恢复经筋的正常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1.
马强  王茎  曾永蕾 《中国针灸》2022,(5):569-572+578
梳理早期经筋理论特点,认为《灵枢》中十二经筋循行及主病与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渊源较深,而后附于十二经脉,导致其理论发展受阻。经筋理论指导多种针灸优势病种(痛证、痹证等)的诊治,筋膜之间通行卫气是经筋理论的核心,“在筋守筋,以痛为输”“维筋相交”“依脉引经气”为早期经筋理论的选穴依据,使用刺微法(分刺法)能调动卫气抗邪、解除经筋病灶压迫,使经脉气血畅通。对经筋理论特点的合理认识,能提高经筋病症诊疗准确性,还可以为经脉理论“减压”,有利于针灸理论体系框架的丰富。  相似文献   

12.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归属于“经筋病”范畴,经筋理论可以诠释本病的生理病理并指导治疗。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针刺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消除水肿、降低局部炎症因子等致痛物质、松解组织粘连,即松解筋结、缓解疼痛。温针的温通之力可补针力之不足,使温热之力沿针体直达针刺部位,并扩散至深层组织,使针刺效果更佳,对临床运用经筋理论指导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筋指的是肌肉、肌腱等软组织,其无络属的相应脏腑,无运行血气之功,但可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本质为附属于经脉的筋肉连属系统。中医学认为,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与经筋功能异常所导致的“筋纵”有关,相关研究也证实其发病过程与膝部软组织功能退化、膝周力学失衡、软骨下骨质损坏及骨赘形成等因素相关。内热针是一种新型针刺工具,其由古代九针中的“长针”及“提针”技术发展而来。它以特制针具刺入软组织再配合现代恒温加热技术,具有刺激量大、温度可控、导热均匀的优势。其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主要为解除膝关节局部神经卡压,恢复膝关节生物力学平衡。文章运用经筋理论指导内热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在治疗部位方面强调“以痛为输”,以疼痛之处作为针刺部位,选取足六经筋在膝周的筋结点进行治疗。在治疗方法上,通过内热针进行“解结”消除结筋病灶点挛缩、粘连的软组织,起到“以针代刀,以松治痛”的效果。文章基于经筋理论,总结探讨内热针对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认为采用内热针疗法可以松解筋结、散寒除湿、疏经通络、调畅气血,有效地改善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膝骨性关节炎(KOA)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的退行性关节疾病,以关节疼痛、僵硬和功能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解结”是在经筋理论指导下利用针刀“纵疏横剥”的解筋作用解除由经筋损伤形成的结筋病灶点,使经筋疏利、经脉通畅、气血合和,从而恢复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的功能。文章从经筋与KOA的相关性、结筋病灶点的形成和疏筋解结术具体定点操作概述针刀疏筋解结术对早期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使其更加广泛地运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王均玉 《陕西中医》2021,(3):356-359
基于古代及现代文献对经筋理论的论述,对股骨头坏死与经筋的关系进行探析。髋部足六经筋维持着髋关节的正常生理功能,当髋部经筋发生病变,会在髋周软组织出现结筋病灶点,导致病变部位出现疼痛和功能受限。结合现代医学及生物力学对股骨头坏死的认识,探析了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机制和优势,认识到经筋理论指导下的股骨头坏死的治疗亦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和“筋骨并重”原则,对临床运用经筋理论指导治疗股骨头坏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经筋病已成为临床常见病。筋结是经筋病的一种病理产物,表现为横络、条索及结节状物,按之酸胀麻,甚则疼痛,刺激筋结为治疗经筋病的关键所在。"肌肉起止点"取穴法是张文兵以《内经》取穴法为基础并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提出的,在肌肉的起止点及肌腱寻找阿是穴和反阿是穴来治疗筋结,很好地将"以痛为腧"和"痛外治痛"结合起来,通过软组织力学和痛点机制理论均可证明该治疗手法对松散结节有着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7.
苏玥  林星星  董宝强 《陕西中医》2023,(12):1775-1778
传统中医经络理论在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以“司运动”为主要作用的中医经筋对人体呼吸功能的影响具备较高的理论探讨价值。从经筋概念、呼吸是经筋结构整体观的体现、与呼吸运动相关的经筋、结筋病灶点是诊治关键4个方面进行探讨,阐明了在人体呼吸功能发生严重障碍的渐进过程中,相关的经筋会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结筋病灶点,这些点既反映了疾病的初期变化,又是针刺等解结手法的治疗部位,具有诊断与治疗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经筋疗法治疗经筋病前景广泛,概述如下。 1经筋病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内、关节,即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诸筋者,皆属于节。”经筋起着约束骨骼、活动关节、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及维持正常的体位姿势的作用。经筋病最早见于《灵枢·经筋》篇,可概括为:“其病当所过者肢痛及转筋”或“其病当所过者肢痛转筋”。  相似文献   

19.
颈-心综合征是由于颈椎退行性变压迫颈部神经、血管等正常组织出现类似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症候群,可归属于中医“胸痹”“心痛”“项痹”等范畴。邱玲教授认为本病多因体虚受邪,经筋失养,心脉痹阻不通而痛,治疗多通过补益气血、濡养经筋以治其本,针筋解结、畅通经络以治其标,注重辨筋论治,常根据筋结分布选穴布针,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经筋是以筋为基础构建的筋病远端诊疗体系,其中“筋”更多的是具备特殊手感的结构,而不是某一个沿固定路线走行的单一解剖结构。“以知为数”是以对患者筋骨结构的整体诊查所感知的结果作为筋病治疗的标准,且这一理念应贯穿筋病诊治的全过程,“以痛为输”是对“以知为数”的验证与践行。在“以知为数”的指导下通过“知标本”“调阴阳”将挛急和弛纵的筋恢复正常状态,治疗筋病及其引发的其他疾病。以“以知为数”为核心的经筋诊疗体系能够完善概念模糊的“经筋理论”,形成系统的筋病治疗思维,为临床筋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