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究由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肺结核合并慢性肝病患者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状况。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46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合并有基础肝病的肺结核患者其DILI发生率显著高于未合并基础肝病者(P<0.05)。慢性HBV感染者与慢性HCV感染者的DILI发生率高于其他肝病者(P<0.05)。结论对于肺结核合并慢性肝病的患者,在抗肺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引发药物性肝损害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在临床治疗中要对患者的肝功能进行密切监测,以便尽早发现肝损害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肺结核合并慢性肝病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临床情况。方法选择2018年1-12月十堰市郧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80例,回顾性分析合并慢性肝病抗结核药物肝损害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合并基础肝病患者肝损害数量较无基础肝病患者高(P<0.05);肝损害患者慢性HCV感染、其他慢性肝病发生率均高于无肝损害患者(P<0.05)。结论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容易发生肝损害,因此需要相关人员重视肺结核疾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3.
高秋莲  郝峥 《临床医药实践》2009,(1Z):1241-1242
<正>药物性肝病又称药物性肝损害,是指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肝脏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药物的过敏反应导致的疾病,也称为药物性肝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结核病的发病率始终居高临下,抗结核药物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肝损害发病率报道较高。本研究总结了我科2003年至2007年住院治疗的结核病人,应用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46例,以分析和总结抗结核药致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4.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探讨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诊断与及其预防和合理的治疗。方法根据临床用药史、临床症状、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对本站2004年至2006年管治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害的6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8例结核病人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有61例病人出现药物性肝病,药物性肝病发生率17.53%,348例病人中HBsAg阳性32例,其中13例出现药物性肝损害,占40.63%。结论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多见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且多发生在用药的第1~8周。在进行抗结核治疗前应常规检查肝功能、HBsAg,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对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使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5.
抗结核药物可导致药物性肝损害,而肝脏损害又会影响结核病患者的抗结核规范化治疗.因此,了解抗结核药物对肝脏的影响,早期发现肝脏损害并及时处理,对肝功能的恢复及抗结核治疗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抗结核药物对肝脏的影响及其在肝病患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药物性肝损害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肝脏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对药物的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又称为药物性肝病.现对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出现肝损害原因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HRZE/4HR方案对患者不同慢性肝病的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期间收治的804例初治肺结核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发生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资料.B超检查提示同时患有慢性肝病者(脂肪肝、肝硬化等)为观察组(74例);未患肝病者为对照组(730例).结果 观察组有31例(41.9%)出现肝损害,其中脂肪肝8例(61.5%),肝硬化4例(80.0%),慢性酒精性肝病4例(50.0%),慢性乙型肝炎5例(38.5%),肝血管瘤或肝囊肿7例(31.8%),肝内胆管结石3例(23.1%).对照组出现肝损害75例(10.3%).观察组肝功能损害比对照组严重.观察组经护肝治疗肝功能的恢复也比对照纽慢.结论 2HRZE/4HR方案对各类慢性肝病的肺结核患者肝功能损害较大,发生较早,恢复较慢.应尽量选用对肝损害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肝功能,同时给予有效的护肝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引发肝功能损害的情况进行临床分析。方法本研究对象选取80例在我院治疗的肺结核患者,以回顾性分析的方式观察导致患者产生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并进行总结。结果在80例患者中,在60岁以上的患者肝损害的患病率同60岁以下患者相比较明显较高(P<0.05);复发肺结核患者的肝损害情况同初发患者相比较较高(P<0.05);同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肝功能损害率明显的高于阴性者(P<0.05);肝损害的发生时间在治疗后的2个月内具有较高患病率,同2个月以后的患病率相比差异明显(P<0.05);在进行保肝治疗以后,患者可以获得理想的疗效。结论肺结核患者由于抗结核药物引发肝功能损害的因素较多,通过进行深入的临床研究和分析,做到早发现及早治疗,可以推动实现良好的抗结核化疗疗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对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影响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276例初治肺结核患者及其中100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 136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阳性肺结核患者中有54例(39.7%)出现肝损害,HBVM阴性患者1140例中出现肝损害46例(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害的时间分别为(18.7±11.3)d、(31.5±13.2)d。肝损害的程度ALT分别为(121.1±55.2)U/L、(75.4±32.3)U/L;TBIL分别为(57.0±33.2)μmol/L、(36.8±24.9)μmol/L。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结核药物对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肺结核患者有一定影响,在抗结核治疗前检查HBVM及肝功能十分必要,对HBVM阳性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应密切监测肝功能情况,一旦出现肝损害,应根据肝损害的程度选择适当的抗结核治疗及护肝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肝损伤患者治疗中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后肝损伤的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予以必要护理措施。结果 55例肝损害患者经对症治疗和有效护理后,肝功能明显改善,经更改抗结核治疗方案后,抗结核顺利完成。其中1例患者自愿放弃治疗,抗结核方案未完成。结论在抗结核药物肝损伤中患者治疗中采取必要护理措施,可改善患者肝功能,促使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  相似文献   

11.
《抗感染药学》2019,(1):107-110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对肺结核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抗结核治疗致肝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肝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间收治的肺结核伴HBV携带患者108例资料,根据用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肝损伤的发生率和肝损伤发生时间的差异,以及治疗前后肝功能各指标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4.45%vs 79.62%()χ~2=5.252,P<0.05),肝功能各指标(ALT、AST、TBIL)水平测得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导致肝损伤出现时间明显晚于对照组(P<0.05),肝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8.185,P<0.05)。结论:恩替卡韦对肺结核伴HBV携带者抗结核治疗致肝损伤的预防效果较为确切,有效加快肝功能的恢复,延缓了肝损伤出现时间,降低了肝损伤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王金凤  尹利辉  朱俐  杨化新 《中国药事》2012,26(10):1070-1075
目的建立抗结核药物中异烟肼、吡嗪酰胺、对氨基水杨酸钠、乙硫异烟胺、丙硫异烟胺、利福平、利福喷丁、利福布丁等化合物的HPLC快速确证方法。方法采用AlltimaTMHP C18Rocket TM色谱柱;将以上化合物按物理性质分为3组,分别确定每组化合物的色谱分离体系;采用相对容量因子和紫外光谱相似度双指标进行定性;相对容量因子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根据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或结构,将其分组,确定每组化合物的色谱分离体系,以实现尽可能用较少的色谱体系分离较多化合物,减少HPLC分析过程中流动相的切换,加快药物分析速度;采用双指标进行定性,增加了HPLC定性的准确性;相对校正因子含量测定法,能有效减少对照品的使用,加快HPLC分析速度。结论抗结核药物HPLC快速确证方法快速、简便,适用于药品的快速检测,为HPLC法快速检测药品提供了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固定剂量复合剂(FDC)与板式组合药在肺结核患者发生中断治疗原因的回顾性调查。方法2010年1月至10月湛江市结核病防治所登记的225例初治肺结核病患者,1月至5月的85例为对照组,6月至10月的140例为研究组,对患者治疗过程中断治疗发生原因(漏服、服药困难、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化疗过程中的肺结核患者发生过中断治疗20例(14.29%)、对照组25例(29.41%),两组发生中断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采用固定剂量复合剂化疗,患者依从性较好,化疗过程较板式组合药中断治疗发生率低,可在临床继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和山东省抗结核药品管理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我国抗结核药品供应系统的绩效。方法:河南省和山东省各随机抽取4个地市和20个县,用13个量化指标通过现场问卷调查获得数据。结果:目前使用的6种抗结核药品均属于国家基本药物,有3种属于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各个项目最近3次供货每个批号的药品都有质量检验报告,过去1年药品质量检验不合格率为0%,各项目药品招标采购的价格均低于国际价格;一些机构存在药品缺货、过期和账物相符率低的情况,药品库存控制不合理;一些机构未严格执行标准短程化疗方案;县级药品的信息报告准确率比较低。结论:我国建立了严格的药品质量控制体系,但复治涂阳患者药品的库存控制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且应强化药品管理人员的能力,提高药品信息报告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抗感染药学》2018,(1):71-74
目的:评价异烟肼和阿米卡星局部病灶给药与抗结核药物联用对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87例资料,在采用常规抗结核药物化疗治疗基础上,给予异烟肼与阿米卡星局部病灶给药治疗,评价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以及痰菌转阴时间和症状复常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87例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的病理类型为肉芽增殖型、瘢痕狭窄型、溃疡坏死型和炎症浸润型,其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4.25%;患者的痰菌转阴时间为(15.3±1.2)d,其症状(咳嗽、咯血、肺部异常呼吸音和空洞及肺不张)复常时间为(26.4±2.5)d。结论:采用异烟肼和阿米卡星局部病灶给药治疗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促进了痰菌的转阴和症状恢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抗痨胶囊的成分、患者体质及用药期间的饮食等,分析抗痨胶囊致过敏性皮疹的原因,找出过敏源,从而降低患者的用药风险;抗痨胶囊自身成分、日常饮食、个人体质及厂家生产工艺均可能是患者过敏的原因,且抗痨胶囊应避免与鸡蛋同时服用,年龄为20~30岁的青年由于自身免疫反应比较强,应慎用抗痨胶囊。  相似文献   

17.
18.
19.
詹跃强  吴燕燕 《中国药房》2013,(18):1647-1649
目的:评价重庆市九龙坡区免费抗结核药的利用效果。方法:收集重庆市九龙坡区2003-2011年肺结核初诊登记本、肺结核患者治疗情况登记本、实验室痰涂片登记本、患者病历、年度工作报表等,对肺结核患者的治愈率、不良反应、治疗失败、死亡、丢失、外迁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利用政府提供的免费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共为4713例肺结核患者进行治疗,治愈或完成疗程者有4318例,占治疗总数的91.62%。其中,初治涂阳1799例,治愈率为94.94%;复治涂阳173例,治愈率为86.13%。结论:重庆市九龙坡区实施免费抗结核药治疗9年间效果显著,达到了世界银行贷款/英国赠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的要求,有效地控制了结核病在该区的蔓延。  相似文献   

20.
《抗感染药学》2017,(3):504-507
目的:分析门诊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ADR)的护理及用药依从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肺结核患者50例,根据患者对抗结核药物的过敏情况,给予其进行抗结核药物诱发试验,并对ADR进行相应护理,观察进行抗结核药物诱发试验并调整治疗方案后患者的治疗情况,采用护理满意度问卷记录患者治疗期间的护理满意率,观察其出院后的用药依从性。结果:50例患者在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症状,其中2例患者因发生剥脱性皮炎而住院治疗,故未进行抗结核药物诱发试验;其余48例患者在进行抗结核药物诱发试验后有针对性的调整了药物治疗方案;患者均顺利完成抗结核药物治疗,治疗期间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为96.00%,出院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为98.00%。结论:在医院门诊治疗肺结核患者过程中,如患者对抗结核药物出现ADR,应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尽可能减少药物ADR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