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分期,分级的关系,对133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分析各种证型与病理分期,分级的关系。结果:按传统辨证方法133例患者可分为5型: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不同证型之间肝组织病理分期,分级有明显差异,肝郁脾虚型S1,G2较多,湿热中阻型S2,G2,G3较多,肝肾阴虚型S3,G2,G3较多,瘀血阻络型S3,S4,G4较多。提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病理学基础;肝郁,湿阻,阴虚,阳虚,瘀阻的发展变化,其病理学基础是肝脏炎症的逐渐加剧,纤维化程度的不断加重。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慢性乙型肝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值与中医证型间的关系,笔者随机对150例经肝活检确诊的慢性乙肝患者进行了同步血清中肝纤维化标志物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Ⅳ)的检测及中医辨证分型,发现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与肝组织病理及中医证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肝纤维化指标与慢性乙型肝炎辩证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Ⅲ型胶原肽(PⅢP)、Ⅳ型胶原肽(CⅣ)、层黏蛋白(LN)是否能成为瘀血型慢性乙型肝炎的辩证分型依据。方法:选择慢性乙肝病人120例,根据症状体征分成瘀血型、湿热型、寒湿型3组,与随机选择的对照组比较。结果示瘀血型PⅢP、CⅣ、LN较其他两组结果有差异。同时,对肝纤维化指标异常的59例分成治疗一组与治疗二组,分别给以血府逐瘀汤与澳泰乐冲剂治疗2个月,结果治疗一组PⅢP、CⅣ较治疗二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一组LN较治疗二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ⅢP、CⅣ、LN能成为瘀血型慢性乙肝的辩证分型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相关因素。方法:检侧符合诊断标准的38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等指标的水平及208例患者肝组织病理,观察上述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瘀血阻络组HA、PCⅢ、LN、Ⅳ-C、TGF-β1高于其它各型(P<0.01);肝郁脾虚型HA、PCⅢ、LN、Ⅳ-C、TGF-β1、TNF-α高于正常水平(P<0.01或P<0.05),明显低于其他各型(P<0.01);湿热中阻、瘀血阻络组TNFα、TGF-β1高于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组(P<0.01),而湿热中阻组TNF-α高于瘀血阻络组(P<0.01);肝郁脾虚、湿热中阻型S1~S2级G1~G2期较多,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S3级G2~G3期较多,瘀血阻络型以S3~S4级G3~G4期为主。结论:慢性乙肝的肝组织病理改变、HA、PCⅢ、LN、Ⅳ-C、TGF-β1、TNF-α等指标的异常变化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中医证型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证型的相关因素。方法:检测符合诊断标准的53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指标的水平,观察上述指标与气滞血瘀证、脾虚血瘀证、瘀血湿热证等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脾虚血瘀证ALT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个证型(P<0.05);HA及TGF-β1按脾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瘀血湿热证顺序增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瘀血湿热证SOD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两个证型(P<0.05);LPO水平按瘀血湿热证、气滞血瘀证、脾虚血瘀证顺序降低(P<0.05)。结论:ALT、HA、TGF-β1、SOD、LPO等指标的异常变化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证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刘绍能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11):10-11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以下简称乙肝肝纤维化)是临床常见疑难症,治疗较为棘手。中医对其发病机理的认识尚不明了,难以指导临床治疗。笔者认为,乙肝肝纤维化的病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也即是一个由实而虚,由表及里,由气入血,由轻到重的变化过程。病程中存在湿热疫毒残留难尽,肝郁脾虚,气血瘀滞,正气渐虚的病机特点。在临床上应充分考虑其病机特点,指导治疗。 1 湿热疫毒之邪留恋 乙型肝炎是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所致,而HBV作为病因与中医的湿热相一致[1]。湿热疫毒影响肝之气血正常运行而致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瘀久而甚则…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苦参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一般保肝治疗+苦参素)和对照组(一般保肝治疗),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PAF,sICAM-1。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HA,LN,PC-Ⅲ,CⅣ,TGF-β1及PAF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苦参素通过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TGF-β1,PAF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测定160例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肝纤维化樗物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hPCⅢ)和Ⅳ型胶原(Ⅳ-C)3项,以探讨中医证型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显示,各中医证型组的肝纤3项指标均较对照组升高,但发迹有各自的特点,其中肝郁脾虚组的平均升高幅度最小。同时发现,湿热中阻组肝纤3元月 显著性升高,肝肾阴和瘀血阳络级以HA、hPCⅢ升高为主,脾肾阳虚组以HA、Ⅳ-C升高为主。提示测定上述指标对慢性肝病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中医证与肝纤维化指标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31例6种证型组的肝硬化患者进行了血清有关指标检测,结果显示,6组4项指标均较正常人增高,除肝郁脾虚型的LN外,其余各证型的各指标与正常人均有显著性差异。4项指标在各证型中均以肝郁脾虚型为最低,HA、LN以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型为最高,且证型彼此间大多差异明显。PⅢP以气滞血瘀型为最高,并与其余5年有显著差异,NAG以肝肾阴虚型为高,证型彼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HA、LN、PⅢP值升高在证型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浙江地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B)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为建立规范的中医证候标准进行前期探索。方法:临床收集2009年5月-2010年1月在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CSHB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及相关实验室指标,以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慢性重型肝炎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制定的辨证分型方案进行辨证,分析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1)总计99例CSHB纳入研究,其中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80例(80.08%);年龄15~72岁,平均(44.48±12.26)岁,男性74(74.75%)例;(2)中医证型以瘀热发黄27例(27.27%)、气虚瘀黄26例(26.26%)和湿热发黄21例(21.21%)3型较为常见,其次为阴虚瘀黄型16例(16.16%)、阳虚瘀黄型9例(9.09%);(3)各证型间性别和年龄分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4)80例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中,不同临床分期的证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早期以气虚瘀黄型(43.6%)为主,中期以瘀热发黄型(27.3%)和湿热发黄型(22.7%)为主,晚期以阴虚瘀黄型(27.8%)为主;(5)实验室指标中,仅阴虚瘀黄型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明显高于气虚瘀黄型(P<0.05);血清生化学指标胆红素、白蛋白等均与中医证型无关(P>0.05)。结论:瘀热发黄、气虚瘀黄和湿热发黄型是浙江地区CSHB的主要证型;在构成CSHB的主要人群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中,早期以气虚瘀黄型为主,中期多以瘀热发黄、湿热发黄型为主,晚期以阴虚瘀黄型多见;阴虚瘀黄型患者的凝血功能明显较气虚瘀黄型差,但不能从临床常规实验室指标对证型进行明确区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慢性乙肝中医证侯的微观辨证体系.方法:选取慢性乙肝患者100例,严格按照<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进行中医分型并分组,抽血测定其血浆内毒素(ET)含量、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肝功能(ALT、AST、11BIL)含量,与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并运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制定判别方程.结果:慢性乙肝各中医证型组血浆ET、血清TNF-α、IL-6及肝功能(ALT、AST、TBlL)之间呈显著正相关.通过逐步判别分析,筛选出ALT、TBIL、ET、TNF-α、IL-6五项判别能力强、显著性水平高的指标,建立的数学判别模型经回顾性检验,判断正确率为84.6%.结论:ET、ALT、TBIL及TNF-α、IL-6五项指标为慢性乙肝中医辨证有价值的指标.运用判别分析建立的判别方程式,为慢性乙肝中医辨证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肝纤维化是指肝细胞发生坏死或炎症刺激时,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与分解失衡,从而在肝内异常沉积的病理过程,是多种慢性肝病的重要病理特征和发展至肝硬化的必经阶段。在我国,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据估测约有10%人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的病人大多为乙肝后肝纤维化。临床上缺乏高效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的治疗本病的西药。笔者采用扶正清化瘀毒法为主治疗乙肝肝纤维化,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外感温热邪毒引起的、以心脏损害为主要病理表现的疾病。在整个病程中由心涉及肺、脾、肾等多个脏器 ,出现气血阴阳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 ,有“心动则五脏六腋皆摇”之状 ,病机复杂多变。笔者认为 ,在病毒性心肌炎的辨证论治过程中 ,对虚实变化的正确把握尤为重要。下面从其不同的病程分期对虚实的变化作一粗浅的分析 ,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急性期 :本期在起病前多见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症状 ,起病时可见鼻塞流涕、咽痒喉痛、咳嗽咯痰 ,或发热、腹痛泻泄、肌痛肢楚、心悸惕动、胸闷短气、左胸疼痛、舌红苔薄黄或腻、脉细数或结…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乙肝肝硬化各中医证型与CHE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诊断和排除标准的入选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为5个常见证型,100例患者进行血清胆碱酯酶检测,探讨其与乙肝肝硬化中医证型的内在联系。结果:CHE水平肝气郁结组最高,湿热内蕴及脾虚湿盛组次之,之后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组最低。结论:乙肝肝硬化临床以脾虚湿盛及肝气郁结多见。肝气郁结证处于肝硬化的初期,肝脏储备功能尚可,血清CHE水平较高;肝肾阴虚证多属乙肝肝硬化终末期,肝功损害严重,肝脏储备功能低下,CHE水平降低。而脾虚湿盛、湿热内蕴证属于疾病中期病情较稳定;脾肾阳虚证多属肝硬化病程中后期,血清CHE水平较低。血清CHE对于判断肝硬化中医证型及判断肝硬化肝脏储备、辨别疾病所处阶段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分期、炎症分级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80例为研究对象,肝穿作病理检查进行肝纤维化分期及炎症分级诊断,并四诊合参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复合证候按单证统计,分析肝纤维化分期及炎症分级中医证候的关系。结果:S0期以湿困中焦、肝气郁结多见;S1期以湿困中焦、肝郁脾虚多见;S2期以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多见;S3期以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多见;S4期以瘀血阻络、肝胆湿热多见。G1级以肝气郁结、湿困中焦多见;G2级以肝郁脾虚、湿困中焦多见;G3级以瘀血阻络、肝郁脾虚、肝胆湿热多见;G4级以瘀血阻络、肝胆湿热多见。瘀血阻络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即随肝脏纤维化及炎症程度加重,瘀血阻络增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分期及炎症分级存在中医辨证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