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析连建伟教授辨证论治眩晕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以求深入学习并掌握连建伟教授治疗眩晕的经验。[方法]通过门诊抄方并整理连建伟教授治疗眩晕的医案,运用病案列举兼评析法将连教授的治疗经验和观点贯穿其中。[结果]连老认为眩晕常见病因病机为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临证中对于肝火上扰者,治以平肝熄风法;气血不足者,治以补益气血法;痰湿中阻者,治以导痰法;肝肾不足者,治以滋养肝肾法。连老治疗眩晕强调方从法出,法随证立,坚持辨证审因,脉证互参,依法立方,故多获良效。[结论]连建伟教授从虚、痰、风辨治眩晕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值得后学者学习和效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浙派中医辨治眩晕的病因病机认识与治疗思路,总结其学术思想特色。[方法]通过查阅浙派中医中几位代表性医家的书籍、文献资料,摘录整理其关于眩晕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的论述,总结归纳浙派中医辨治眩晕的共同点及各家学术经验与特色。[结果]张景岳等医家认为眩晕多因正气亏虚,治疗应补虚为先,实脾补肾,慎用攻法。朱丹溪等医家主张因痰作眩,痰因火动,主要采用顺气治痰、兼降相火等治法。虞抟等则倡导瘀血致眩,重视活血化瘀法在眩晕中的应用,并且强调辨体论治。[结论]浙派中医辨治眩晕,病因病机立足虚、痰、瘀为核心,治疗上紧扣病因病机,攻补允当,为临床诊治眩晕提供了重要指导,其学术思想特色值得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3.
眩晕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证。眩是眼花,指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头晕,指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统称为眩晕。故临床多将眩与晕统概以眩晕,不辨眩与晕的差异而治疗,因而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4.
考明代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注),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超,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止,十篇皆以同样的字句,同样的格式:“辨××病脉证并治”名篇。仲景为何不以“太阳病”、“少阳病”等名篇,却郑重地添加了“辨”及“脉证并治”的字词呢?这不能不细究之。“辨”,即辨识脉证,也就是我们如何认识疾病的过程。“并治”,即一并讨论其证的治法、治方,也即“论治”。由于受历史条件和科学水平的限制,公元三世纪初的先师仲景,不可能依靠任何物理测试和生化检验的数据来辅助诊断,只能凭借四诊中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脉象和证候,以“六经”和“八纲”为纲领,进  相似文献   

5.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中医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历代有不少论述,如《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及“上虚则眩”、“上气不足”、“髓海不足”诸论;汉代张仲景责之为痰饮;金元医家刘河间认为是“风火为患”;元代朱丹溪倡“痰火致眩”说,提出“无痰不作眩”;明代张景岳强调“虚者居其八九”等。现代医学则认为该病与高血压、内耳病变等有关。1风阳挟痰上扰,治宜平肝潜阳,息风化痰李某,女,28岁,公馆化工厂工人,1994年6月14日初诊。患者诉眩晕反复发作十余年,时发时愈。近日因宿患又发,觉自身及房物旋转不定,如行船坐车,伴恶心、…  相似文献   

6.
眩晕从痰论治五法陆馨(常熟市中医院215500)主题词眩晕/中医药疗法,祛痰/方法眩晕,是内科常见病,其中因痰而致者颇多.《丹溪心法·头眩》指出:“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疾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痰有寒...  相似文献   

7.
喻嘉言《寓意草》记载其临床辨治疑难病证医案60余例,为喻嘉言临证治验笔录,以议论析理见长,颇具启发作用,在医案著作中独树一帜。《寓意草》突出了“重视脾胃、崇土为先;师法仲景,强调甘温建中;上下交损,当治其中”的观点,从而阐明其重视顾护脾胃,倡导甘温建中、扶正固本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8.
黄疸是临床常见病证,中医药对该病有较好的疗效。由《伤寒杂病论》伊始,即对黄疸有了较为系统的临床证治法则及方药,张仲景在《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中详细论述了阳明病变发黄的证治,更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中将“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运用于治疗黄疸,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者以汗法为例,论述了汗法在黄疸病中的运用,以期探求仲景辨治黄疸的精要,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9.
眩晕证治     
眩晕既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同时也是疾病的病名.引起眩晕的原因很多,历代医籍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眩晕的病因病机,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 ·口问>篇"上气不足";<丹溪心法·头眩>篇"无痰不作眩",以治痰为先;<景岳全书·眩运>"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了"无虚不作眩",以治虚为先,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多以内伤、虚证为主.今介绍颈性眩晕、内耳眩晕、高血压性眩晕、低血压性眩晕、贫血性眩晕,其他原因所致眩晕,在此恕不赘述.  相似文献   

10.
陈果 《中外健康文摘》2013,(11):403-404
以中医学对眩晕病因、病机理论认识为基础,结合风的生理特性及致病特点,提出无风不作眩的论点.风乃眩晕致病的外因;风挟虚、火、瘀、痰、湿等邪上干清窍、风阳升动才是眩晕发病之关键;且风是虚、痰致眩的最终结果,故无风则不作眩.因而,治眩先治风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眩晕一证 ,一般认为虚者居多 ,《景岳全书·眩运》指出 :“眩运一证 ,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无虚不作眩” ,在治疗上认为“当以治虚为主”。《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 ,有“无痰不作眩”的主张 ,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笔者认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活频率的加快 ,恣食肥甘、劳倦太过引起的痰眩似有增多趋势。现代人体型偏胖者逐渐增多 ,古人云 :胖者痰多也。恣食肥甘油腻之物 ,劳倦太过 ,伤于脾胃 ,脾胃虚弱 ,一则气血无生化之源 ,导致眩晕 ;二则脾失健运 ,水湿运化失司 ,造成土不生金 ,金不生水…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大多以虚实分之,其实者可由风、痰、火引起其虚者多为阴阳气血不足所致。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相似文献   

13.
中医书上所说的“眩晕”,是两种症状组合而成的一个病,在《证治汇补》上说:“眩者,言视物皆黑;晕者,言视物皆转,二者兼有,方曰眩晕”。古书上又称为“眩冒”,尤在泾解释说:“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则为眩冒。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之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中医书里所记载的眩晕病,其现象和耳源性眩晕[又称内耳眩晕病,旧译成美尼尔(优)氏病]比较相近,请看下引的一些叙述即可明瞭。  相似文献   

14.
古代医家对眩晕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外风、火、痰、虚、瘀及外邪致眩,而总以虚为本。《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为眩晕之理论渊源;张仲景首倡“痰饮致眩”之论,孙思邈提出“风热痰致眩”的观点,两宋时期重视七情致眩及因虚致眩的研究,金元时期朱丹溪的“无痰不作眩”,明清时期虞抟的“瘀血致眩”论等亦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5.
眩与晕是两种不同的症状表现:眩指眼前发黑,或视物昏花,例如:蹲后起立,眼前一片乌黑,或有黑花闪烁,或如飞蝇散乱,俗名“眼花”;晕则是视物旋转,严重的不能张目,睁眼即觉天旋地转,泛漾欲吐。因此说:“眩为眼黑,晕为旋转。”但因临床眩与晕常常同时并见,所以习惯上也每将眩晕并称。 眩晕作为一种症状,可以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例如高血压、贫血、内耳性眩晕(亦称美尼尔氏综合征)、神经性眩晕等等。中医则在辨病的同时,依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针对患者伴发的不同症状和体征,通过对病因病  相似文献   

16.
美尼尔氏综合征属于祖国医学眩晕的范畴,以突发眩晕,伴有耳鸣耳聋及呕吐为主症,以中年女性为多。《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所以本病虚证多属于肝肾阴虚和肝血虚,而实证多因肝阳上亢或肝火过盛,此外,“无痰不作眩”,因此,由痰引起的眩晕也较多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仲景《伤寒杂病论》对眩晕论述颇多,所列方药亦有不少。笔者临证时,常用仲景方药治疗各类眩晕,常取得满意疗效。现列举验案如下。 1 案1 术附汤案(低血压) 患者蒋某,男,55岁。初诊时间;1987年6月20日。眩晕2月,屡治无效。血压10.7 Kp/6.7 Kp(80 m m Hg/50 m m Hg),西医诊为“低血压”转请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18.
眩晕的文献源流考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考证的方法对“眩晕”古今含义的演变和使用情况进行源流考释研究,认为眩晕是以眼花、头旋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或症状。表现为病人视物不清、自身与周围景物旋转。眩晕与晕厥的主要区别是前者通常无意识障碍,但极为剧烈的眩晕发作偶有瞬间意识丧失,而晕厥必备意识丧失。经考证,“晕眩”,在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已有记载。现代著作将“眩”、“目眩”、“眩冒”均作为“眩晕”的异名不确切,实则同中有异,应当更正。  相似文献   

19.
郭伟 《中外健康文摘》2007,4(5):163-163
眩晕症,可见于现代医学多种疾患,中医对这一病症往往责之风、火、痰、虚、瘀等,其临床所见往往是虚实错杂,其病机以虚者居多,《景岳全书眩晕》指出“眩晕一症,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了“无虚不作眩”。在治疗上当以“治虚为主”参照文献报道,近年来我们应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肝肾阴虚型眩晕症,屡治屡验,现浅谈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治未病”学术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治未病”学术思想初探廖云龙(江西中医学院教务处南昌330006)关键词治未病理论与探讨张仲景学术思想仲景“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渊源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即强调人在未病之先,就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