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赵绍琴治疗湿热证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仕玉 《中医杂志》2004,45(12):895-896
赵绍琴(1918-2001),男,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顾问,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顾问,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他出生于三代御医之家,1977年调任北京中医学院基础部温病教研室主任,先后培养中医温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余名.1990年确认其为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是当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对叶天士提出的温病卫气营血辨治大法有独到的体会和认识.他把透热转气引申为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温病卫气营血各个阶段的治疗大法,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他创造性地把温病卫气营血的理论应用到内科杂病治疗中,对一些疑难病证主张从营血进行辨治,如病毒性心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于琦  崔蒙  李园白 《北京中医药》2010,29(9):654-656
采用频次统计、共词分析、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BM)收录的1995—2009年中有关温病学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分析关键词和主题词的分布情况,截取高频关键词、主题词进行共词分析,得出国内近15年间温病学研究的现状及热点.分析结果显示,温病的中医药疗法、病因的探析以及辨证论治方面的探讨是温病学研究中关注的主要环节;湿温、风温等疾病是临床研究比较多的温病类疾病,从侧面反映了近几年疾病谱的变化;在温病学的文献研究上,《温病条辨》是研究热点的温病学著作,其对临床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而聚类分析结果提示温病与伤寒的区别与联系是温病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伏邪致病导致伏气温病也是研究与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正> 温病学说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步发展而形成的.概括来说是源于内经、发展于伤寒,成热于明清.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中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温病学也展现了新的面貌.在防治急性传染病和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实践中,温病学不仅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研究温病学,特将近三十年来对温病概念的认识,按温病的定义、温病的分类、温病与伤寒、新感与伏邪四个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吴春光 《中医研究》2012,25(3):57-59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温病学奠基人.通过对其温病医案的研读并列举出叶氏的典型案例.从中总结出其治疗温热类温病以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为体系,而治疗湿热类温病用"三焦治法".这些集中体现了叶氏在温病方面的学术思想、独到经验、辨证规律及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5.
讨论活血化淤法在温病学教材中的地位.根据文献学习和中医学基本理论分析血淤证在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及活血化淤法在温病临床上使用的现状,认为血淤是温病过程中的重要病机,贯穿于温病过程的始终,活血化淤法已在温病临床上广泛使用.温病学教材应将活血化淤法编入温病的主要治法,并提出了编写的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6.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他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和体会,创造性地提出了温病的辨证施治体系,从而奠定了温病学的理论基础。在温病的治疗中,又充分体现了“未病先防,防治并重”的思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试就叶氏防治温病的经验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7.
张之文教授生于1937年,四川省大竹县人。1957年考入成都中医学院医疗系本科,1963年毕业留校从事温病学、中医内科学的教授、临床、科研工作。现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中医药学会传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温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规划教材《温病学》副主编,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的高级参考丛书《温病学》副主编。又主编有《王益奖湿病证治精革》、《温病舌鉴》、《温病学》等著作。尤其是七十年代末所著《温热病导论》中阐述的温病针对病因的祛邪治疗与卫气营血分阶…  相似文献   

8.
温病学直至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和吴鞠通创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之后 才真正形成一门独立学科.温病学说和伤寒学说是中医外感热病理论的两大组成部分 伤寒学说为温病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陆士谔是近代著名中医学家,学验俱丰,对伤寒和温病都有深入研究,尤其对温病的认识独具见解.他以经病络病来论伤寒和温病,发前人所未发;对温病的辨证治疗,他善于吸收<伤寒论>的辨证方法,用于处理温病的兼夹证候;对湿温证的治疗主张湿热分治,强调初起时重在治湿,湿化后着重治温,各个击破.他的这些认识,对温病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诊治及其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理法方药不仅对外感热病,而且对临床各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更好的熟读温病学经典,全面掌握其理论知识,本文对温病学发展各期的温病经典著作或代表人物的主要学术思想予以略述.……  相似文献   

11.
清代苏州名医叶天士,医名远播,古今称颂.尤其是在温病学说上作出了很大贡献,他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十二字真言,奠定了温病学的病理基础;"卫气营血"辨证,使温病学规模大具.因而被列为"温病四大家"之首.余对叶先生精湛的学术,钦羡不已.但时时对其名、字、号产生疑义,存于脑中40年矣,欲求其答案而不得.遂大胆提出拙见,以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2.
<正>“温病”一名源于《黄帝内经》中的“民疠温病”之说[1]。温病学滥觞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典籍有关温病病因病机的描述,并在历代温病学派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温病学相关典籍的译介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相对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其他中医典籍的英译而言,温病学相关典籍的英文版种类较少。  相似文献   

13.
于琦  崔蒙  李园白 《北京中医》2010,(9):654-656
采用频次统计、共词分析、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BM)收录的1995—2009年中有关温病学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分析关键词和主题词的分布情况,截取高频关键词、主题词进行共词分析,得出国内近15年间温病学研究的现状及热点。分析结果显示,温病的中医药疗法、病因的探析以及辨证论治方面的探讨是温病学研究中关注的主要环节;湿温、风温等疾病是临床研究比较多的温病类疾病,从侧面反映了近几年疾病谱的变化;在温病学的文献研究上,《温病条辨》是研究热点的温病学著作,其对临床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而聚类分析结果提示温病与伤寒的区别与联系是温病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伏邪致病导致伏气温病也是研究与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从温病学理论探讨温病学与肿瘤的关系,阐述温病理论在肿瘤进展期、肿瘤急症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展望温病学在肿瘤治疗中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1.什么是温病学,说明研究温病学的任务及其地位。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预防与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研究温腐学的任务,主要是阐明温病的病因,发病、病理变化及转归,以揭示温病的本质,并进而研讨其诊断方法、预防与治疗措施,从而有效地保护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16.
温病学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案例式教学是提高温病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本文分析温病学案例教学存在问题,并对进一步做好温病案例教学的思路进行了探讨,为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论温病学的研究借助模糊数学的可行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学科,其在指导温病临床诊治中成效显著,但作为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带有中医理论方法的局限性.目前已潜伏着对其发展不利的诸多因素而使其陷入困境.借鉴现代医学的发展,我们在寻找温病学现代化的出路上,引出自然科学中的模糊数学,试图从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定性与定量的方向研究温病学,以促使温病学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毛臻 《中医研究》2005,18(5):14-16
<伤寒论>一书在温病学的发展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充实并发展了温病理论,总结了临床治疗温病的丰富经验,并树立了立法组方的典范,为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正> 温病试题选[题一]清代温病学家以哪些医家为代表?他们在温病学术方面有哪些重要著述?答:清代温病学家以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为代表。他们对温病学术的发展都有重要的贡献。叶天士:在根据他口授整理而成的《温热论》中,对温病的病因病机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卫之后方言  相似文献   

20.
从温病学科性质把握教学内容深入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方平 《光明中医》2007,22(6):10-12
<温病学>主要是以清代病学家所创立的温病学说为基础,结合了历代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并吸取了现代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而构成的一门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论治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